六年级下期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7428623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0.96KB
六年级下期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下期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期第二三单元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期第二三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遗迹
长城赞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
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
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
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作业设计:
。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
因为:
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
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五)齐读课文
(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
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教学反思:
索桥的故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
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
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
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
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
”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
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
(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
(2)”何公何母”的故事。
(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
(3)勇士丹柯的故事。
(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
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
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4)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
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5)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
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三、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列提纲
交流
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列出提纲,对文章整体结构安排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的提纲。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介绍索桥
站在索桥上:
从都江堰联想到几千年前人们的”手”和”心”
走下索桥:
从故事联想到为了多数人牺牲自己的心
(赞美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
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
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
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
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
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
本诗有几小节?
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
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
说明什么?
(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重点指导:
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
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
(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作业设计: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
我体会到:
()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
板书设计: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火网
教学反思:
白鹤梁的沉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了解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经过,体会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4、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自觉保护国家文物。
教学重难点:
1、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科技工作者千方百计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经过,体会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了解白鹤梁
1、白鹤梁水下石梁位于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白鹤仙去,故名。
问:
“沉浮”指什么?
2、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
3、它经历怎样的命运变迁,人们又是怎样保护它的?
快速浏览课文。
二、自读课文。
1、本文用设问句开头,交待了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2、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几个方案,分别是什么?
3、前三个方案有什么弊端?
4、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什么要提出第四个方案,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教学设计>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
5、出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葛修润苦苦思索,寻求原地保护白鹤梁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的提出是艰难的,不仅因为技术难度,而且因为它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
因此教学设计>文章采用大量的心理、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矛盾和事件的曲折历程。
之所以这样写,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6、文章标题:
“白鹤梁的沉浮”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白鹤梁的存在本身具有的特点: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形成特殊的长江景观。
另一层含义,则指由于三峡工程的开工,白鹤梁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风貌,这是它的命运的“沉浮”。
富有诗意的标题引发悬念,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
问: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文物保护的故事?
作业:
了解更多文物保护的故事。
课后反思:
秦始皇陵兵马俑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18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运用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
(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
”俑”指什么?
(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
(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
)“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
(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
(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
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
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
一、1节、二、2—4节,三、5节。
三、课文第—大段
(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极为壮观,课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用小圆圈在文中圈出。
(闪闪发亮镏金大字宽敞明亮足足两个足球场半圆形没有柱子)
2.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壮观。
门楣上镌刻着大字。
①门楣上镌刻着几个闪闪发亮的镏金大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里面大厅很大。
②里面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厅,足足有两上足球场那么大。
3.有表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这段的观察顺序是一从外到内。
5.总结学法:
划出重点词体会理解义有表情朗读理观察顺序
四、运用刚才的学法,自学下面的自然段。
1.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课文从哪些句子和词语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些词语写出了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结合看图理解。
(精锐的前锋,从队列数量、穿着、动作、佩戴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步兵、骑兵、战士,也从穿着,队列、数量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侧翼和后卫的作用,队列、朝向写出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
2.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这一段构段用的是什么方法?
作者观察兵马俑又是按什么顺序的?
(构段:
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观察顺序:
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
五、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完成表格。
老战士
新战士
战马
外貌(外形
留着胡子
束着头发
膘肥体壮
神态
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
一脸稚气
竖耳瞪眼严阵以待
六、读最后一段话,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沉睡两千多年”一说明兵马俑从殉葬在秦始皇陵墓里到1974年被发掘,讲明埋藏的时间长。
2.”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重大发现”已经说明这个发现的意义,所在,前面再加上”最为”说明这个发现对考察古代历史的价值之大。
七.总结课文。
1.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2.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英雄
你,浪花的一滴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中注意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进入诗中创设情境,能够正确、流利、深情的诵读全诗。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雷锋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谁能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雷锋的故事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去说了。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组讨论: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
3、找同学朗读诗歌。
三、再读感悟。
1、指名朗读诗歌。
其他同学认真听,感受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文赏析。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3、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时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你能把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的新的理解告诉同学们吗?
二、品诗赏诗:
这是一首歌颂雷锋精神的现代诗,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诗句反复咏叹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建立下的不朽功勋。
所以在赏析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哲理。
三、资源开发:
诗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说一说吗?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
学情分析: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生疑激趣
1、板书课题、解题。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从审题入手,在交流解答中点出文章中心,达到了从整体入手的目的。
)
2、简介时代背景。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
3、欣赏课件。
(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达到激趣的目的。
)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读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读课文。
)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全文。
(出声读、默读、边读边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读,兴趣会比较浓厚。
)
2、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
学生可根据自己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读文,想想按什么顺序给文章分成哪几部分。
(展开讨论,只要分段能讲出自己的道理即可。
)
2、练习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由小组合作完成,再分别汇报,全班交流。
)
四、选读课文,体会情感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交流自己喜欢的句、段,谈谈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画,简单记下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关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为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
二、在精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在作者描写的三次喝鱼汤的情景中得以充分体现。
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品一品。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你想抓住哪几句话体会老班长的闪光品质。
“我起初不喝鱼汤,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
(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的?
抓住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
启发想象: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掣鱼竿,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内心。
)
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思考:
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
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
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吃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在研读中感悟、感染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有“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
(以往学生往往对“啊”字的读法不加区分,这就不利于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情感大有好处。
)
(1)、典型示范
出示“鱼啊!
快些来吧!
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期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