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17577532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91.33KB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
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
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
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
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
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2)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
(3)通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物理的意识,以及透
过现象看本质、溯本求源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疑点:
教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阐述分三个层次:
1.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相互作用力同时发生,同时变化;2.通过实验探究,定量地得到相互作用的物体间作用力的大小关系,从而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三定律;3.通过实例说明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知识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中易犯的三个错误:
1.认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2.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物体变速运动时是不相等的;3.把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与相互平衡的一对力混淆。
因此,应把本节的教学重难疑点定为:
1.重点:
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
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3.疑点:
马拉动车、卵碎石全等生活现象,是否与牛顿第三定律矛盾。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与运动状态无关。
六、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梅达瓦说,科学是可以解答的艺术。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效利用学生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借助图片、视频、现场演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用规律来解释生产、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抓住学生潜意识中的漏洞和误区,充分利用实验演示和探究分析,通过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错误意识,增强学生对现象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增加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知识的传授应本着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疑点,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培养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因此,我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情景激发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比较法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和体验。
2.学习方法: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轻松而高效。
因此本节课主要借助学案和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学习方法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七、教具准备:
学案旱冰鞋磁铁小车试管细绳弹簧测力计滑板粗绳传感器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设计:
1.设计流程图: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请两位同学表演:
脚穿旱冰鞋,面对面,互推对方。
教师提问:
看到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物理知识。
观察现象,思考联想,积极回答。
从熟悉简单的现象入手,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利于后续的学习。
新课教学
之一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现象,并分别指出现象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播放几组图片和视频:
⑴走路→跑步→自行车→后轮被抬高的自行车→行驶的汽车
⑵动画片中哆啦A梦借助竹蜻蜓在空中飞行→直升飞机
⑶跳高→徐晶晶跳水视频→游泳→划船
⑷拍手→花样滑冰运动员互相推动的画面
⑸嫦娥二号升空视频
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看图片视频展示,感知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使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溯本求源的意识。
新课教学
之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教师提问:
同学们是否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有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演示磁铁小车实验:
4.演示小车在试管上行进的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为困难学生提供适当帮助,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精练总结,得出相互作用力的特点,为引出牛顿第三定律做好铺垫。
1.根据已有认知,思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从中得到启发。
3.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⑴思考应从哪些方面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⑵汇总讨论结果:
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性质等方面去探究。
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⑷交流、总结探究结果:
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等大、反向、共线;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一性质的力。
⑸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希望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希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
3.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4.希望通过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的能力。
新课教学
之三
知识深化
1.请两位同学演示拔河比赛:
大力气的男生和女生拔河
2.教师提问:
男生向怀中拉动绳子,女生被拉动向前滑行,为什么?
3.请两位同学重新演示拔河比赛:
男生踩在滑板上和女生拔河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4.请同学们进一步解释马拉动车,鸡蛋碰石头时蛋损石全,两位同学掰手腕时谁会赢等。
1.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分析拔河比赛时候彼此拉力大小及决定比赛胜负的原因。
2.利用弹簧测力计,设计实验,模拟拔河比赛情景,通过探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等大、反向、共线、同性、同时,并且与运动状态无关。
3.可能遇到困难,如遇到物体速度太大时候,弹簧秤是没有办法读出测量数据。
4.积极思考,解释现象。
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与认知的冲突,引起学生的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新课教学
之四
用传感器验证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1.介绍力的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使用。
2.师生互动应用力的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3.师生互动通过图像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1.了解力的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使用。
2.思考如何应用力的传感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并配合老师实验。
3.通过实验对称图像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1.了解先进实验仪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使用更精密的仪器探究并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信息获得与处理的能力。
新课教学
之五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
1.教师引入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2.请同学们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之前举过的事例。
1.了解牛顿第三定律。
2.总结表达式:
F=-F'。
3.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生活中的事例。
1.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表述物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教学
之六
拓展延伸
1.教师设疑:
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它们的作用效果能彼此抵消,使物体平衡吗?
2.鼓励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并举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发表意见。
举出有关实例进行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区分,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学生认真回顾,组织语言,总结发言。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
教材P84:
“问题与练习”第1、2、4、5题
帮助学生课后巩固吸收知识。
十、板书设计: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等大、反向、共线、同性、同时
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即F=-F’。
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类别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沿一条直线
相反,沿一条直线
作用点
作用在两个物体
作用在同一物体
性质
相同
不一定相同
产生
同时产生、消失
不一定同时
十一、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本着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采用学案导学法、情景激发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比较法的教学方法,借助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在愉快、轻松、活跃的课堂中获取知识,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因此,预期能完成三维教学目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二、教学反思: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演示实验、探究实验,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并用,从而使学生入境、入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2.教学的意义,除了让学生掌握定律的内容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学会观察,学会实验,学会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牛顿第三定律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