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docx
- 文档编号:1771734
- 上传时间:2023-05-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85KB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docx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化生物课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上好探究课是广大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谈几点个人体会: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育情景
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上课伊始,“我从哪里来?
这是我们孩提时代问爸爸妈妈的一句话;人类从哪里来?
尽管历史悠远,扑朔迷离,但科学的发展,正在为此勾画出日益清晰的轮廓”。
几句话,将学生引入对人类的起源探究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当讲到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时,我再请一组同学上来,再在纸上写上一句话,然后给一个同学看,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以此类推。
由最后一位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
把一节电池浸入水中,然后把一株健壮植物幼苗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观察到植物的根系逐渐变黑,不久植株逐渐萎蔫直至死亡。
把浸出液喂给小兔子喝,兔子奄奄一息;用浸出液养鱼,鱼很快死亡等。
我又让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工厂采集生产中排出的工业废水,然后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结果基本一致。
这些现象和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废电池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并且表示自己长大后,决不做危害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主动发展空间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表达交流的机会。
例如,在做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实验时,有的同学在采集菜青虫卵时,发现也采到一些蚕卵,这个同学就想:
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与蚕有何不同呢?
于是也拿来进行探究,我知道后不但没有责备,而是给予鼓励。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同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
例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实验让学生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一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有的培养基上没有长菌落)拿到课堂上。
学生对种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教师几乎没费口舌,学生就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一类生物。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还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
课堂上学生还就如何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防止细菌、真菌的感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组与组之间还发生了争论,不知不觉,同学们在争论中深入,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得到提高。
另外,教师在探究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
在探究“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活动,有的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用教材中“五点取样法中的2毫米×2毫米的小方格100个”不如改为“1毫米×1毫米的小方格100个”,因为2毫米×2毫米的小方格在显微镜视野中太大,计数结果不精确。
学生这种敢于向教材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精神,正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鼓励和提倡的。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自己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
“馒头的颗粒要多大?
恒温的时间多长?
加唾液的量多少?
”“不用水浴恒温,直接放入口腔中,行不行?
”每个小组经过认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探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工合作,动手实验,课堂气氛高涨,效果明显。
学生通过一系列类似活动,明确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有效提高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
经过类似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提高,如当有的学生见到韭菜是绿色的(有很多叶绿素),而韭黄是黄色的(缺乏叶绿素),便提出这样的问题:
叶绿素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当知道韭黄是在暗处培养出来时,便想到“光”可能是影响因素,并做出假设:
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然后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
取长势完全相同的两盆韭黄,一盆放在光下培养,一盆放在暗处培养,几小时后,观察两盆韭黄的颜色变化。
……整个过程,既简单又明了,俨然一个小科学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让学生明确要探讨的问题
在分组探讨时,一定要有主题,让学生明确要干什么。
有时候学生在交流讨论结果时答非所问,或教师布置完探究实验后,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从而无法完成探究。
2、重视问题的提出
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新教材探究的主题都是贴近生活现象的,大部分现象学生都见过或知道,只是没有注意,没有去思考,因而没有在从中发现问题,但这都是发现问题的源泉。
教师只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分类思想、发散思维等,就可以使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如“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中,开始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都提不出问题,此时教师便引导大家把已提出的问题与反应速度有关的因素进行分类,分成身体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几大类。
根据这个分类,学生很快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探究与讨论的时间要合理
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培养他们听取别人意见进行判断概括的能力。
对于实验探究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探究的过程。
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会过于肤浅,探究过程就会变成一种形式。
但要求充足的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初中生的注意力仍不稳定,容易分散。
讨论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
对于实验探究,由于活动时间比较多,不宜把时间一下子交给学生,可分成几个阶段,每段解决探究中的几个小问题,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每一步时间可安排稍长一点,但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否则探究实验就变成了“玩”实验。
4、充分表达与交流
新教材的探究实验中往往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
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全班资源共享,把不同探究的结果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探究结论,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因而要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有人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生物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
作为科学学科,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
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
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老师的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生物教师也需要过硬的基本功。
在课堂上,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看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
精彩也就无处可现,如果我们再对学生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否更精彩,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
陆游教孩子: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所以生物教师是半个“科学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
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生物老师知识广阔,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
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同学们畅所欲言,对合理的食谱进行分析,我也加入他们行列,我说其中同学们感到很合理的一个就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我现在认为我现在有点胖了,我就选择第二个了。
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
只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种各样的应对方法,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生物探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使生物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矛盾也凸显出来。
本文结合2007年4月对辽宁省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对生物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从探究性教学实施现状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积极方面。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开展探究性教学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班额过大问题与分析
探究性教学适于小班额上课。
目前大部分学校每班学生人数超过55人,有的竟达70人之多。
这使一个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即使是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地能参与到探究教学活动中,但仍然不能在教学中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仍然不能通过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因而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的目标就显得很牵强。
笔者认为,大班制不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最适应搞探究性教学的班级人数最好限定在35人以内(在美国,每班学生大约20人左右)。
造成班额过大的原因很复杂,有教学投资问题,有“择校”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师生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学校和社会为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提供的教学资源还远远不够。
例如,教师、实验室供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社区教学资源等严重不足,相关的科研院所向学校开放的程度不够,社会上相关的企事业没有适合学生活动的空间;还有一些不胜任的教师不能尽到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换一个角度说,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初中生物学科更为突出;学校目前的管理机制有的还不能适应目前探究性教学;若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一机制,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核定还有待相关的政策等等。
二、教师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理解问题与分析
目前有一种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的倾向,或者把提倡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要求学生都成为科学家。
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压力,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相反因思想混乱造成教学的无序状态。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虽然同样适用于科学研究工作,但是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预期目标,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内容和实施水平应当是不同的。
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策略,更多地是通过主动的观察和比较、思考和总结,更好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并逐步有效地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
在这一阶段,过高地要求学生,提出一些类似于大学生课程专题甚至毕业论文水平的课题作为学习要求是不恰当的。
尽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但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和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实验。
不是所有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需要亲自动手。
在教学中应当有所选择,凡是和学生原有的经验相近、相关或存在联系的内容,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应用探究性学习策略学习。
三、教材中设计的“活动”难以完成问题与分析
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探究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倡导探究性学习。
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活动过多,“活动”达成的目标类型多种多样,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
由于初中生物学科不能加中考,不受重视,课后活动难以保证。
如果每一项活动都去完成,教学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这就带来了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
该选什么?
深人到什么程度?
如何开展?
怎样组合?
对这些问题教师不易把握。
课程标准和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只是建议而已,不是要求必须做到的。
教师可以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考虑本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条件。
四、课程资源问题与分析
现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必须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大部分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现在最缺乏的资源是图书资料、实验室及相应的设备,还有网络资源。
探究学习需要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必要的实验设备及材料。
一方面教师有责任发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有相应的投资和建设。
调查表明,探究性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这一点在城市中学尚未做到应用自如,在一些普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推广就更难。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普通学校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现在各类初中都将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学校教师都是通过加大教学工作量,让学生在题海中“畅游”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根本’‘没有热情”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为探究学习相对于教师直接传授更耽误时间。
所以为了能有效地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我们国家必须进一步进行升学体制的改革,改变现行的中考选拔观念和运行机制,同时教师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尽量用一些常见的、普通的物品来进行实验。
五、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建议
1探究性教学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
探究性学习策略对于中小学来说,首先应当有一个启蒙阶段。
虽然好奇和频频地提问题是所有学生共有的天性,但是它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不能自发地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较长时期的、不断反复和不断优化的过程。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时,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心理特征,在内容和要求上加以考虑和引导。
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
许多生物教师在师范院校所学的内容相对陈旧,因此在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时,很多教师感到不适应,甚至无所适从。
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首先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同时,选择对学生能力帮助较大的几项“活动”精心设计,补充教材,重点引导。
学生能力的培养依靠教师娴熟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课本,吃透课程标准,学会取舍,把握重点,应有选择地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
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防止不分轻重,过于偏离教学目标。
总之,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生物探究性教学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基于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应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
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是生物教学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生物教师最常用、最擅长的手段。
但是,在实践中“实验”与“探究”的结合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畅。
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是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以回归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实验教学是指在使用实验仪器情景下的一种教学形态。
高中生物实验与其他理科实验一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能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这种对实验和实验教学的认识,在本质上将它放在了知识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教学的目标只是追求一个预设的结论。
虽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实验技能、方法和探究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但这些往往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科学探究的提出给实验和实验教学以全新的视角。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指出: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动态的部分”[1]。
高中生物课程应该反映生物科学的“完整画面”,应该将科学探究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
生物实验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科学探究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化学生实证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作用,倡导基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打破原有学科的封闭性和课程选择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经把科学实验活动分成三个层次,[2]根据实际还可以加上一个层次,即将问题、方法步骤及答案均提供给学生,学生只要按此步骤去做实验,验证已知的结果,可称之为零层次(见表1)。
探究也是分层次的,一些学者根据探究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参与探究程度的不同,将探究性实验划分了不同的层次(见表2)。
[3]
至此,可以清楚地表明,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基本上属于0水平探究,也就是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随着有关实验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做结论等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加,探究的深度也不断增加,直至开放式的研究。
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核心理念,实验和实验教学的作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在知识的量上有明确的任务,探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一些老师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倾向于低水平的探究,一方面是观念的问题,视课堂的“乱”为洪水猛兽,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技能的问题,试问,从小到大,我们有多少教师有过探究性学习的经历?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已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高层次、开放性探究实验活动是十分有限的。
学生在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多种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学习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技能。
因此,如何在一般实验中体现探究的思想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探究教学的必由之路。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基于探究的实验活动呢?
对于一般的实验教学来说,只要能在两方面加以改变,就可以将验证式的实验转变成开放性探究实验。
一是改变实验活动在整个教学中的优先次序,不要将实验活动安排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在实验前还不知道实验的结果;第二是将以往只注重验证课本理论的一些典型实验项目,改变成比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验让学生加以探究。
从实际上考虑,让学生探究的必须是个难度不高而且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才能安心放手让学生探究,而且实验内容要能与上课内容直接相关,并且适合学生的程度,又不需额外增加太多教学时间,如此老师才易于安排和融入原来的教学进度中。
所以从现有的实验项目中挑选一些单元,改变原有实验教学方式再加一些巧思即可达到目的。
三、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酶的催化效率—过氧化氢分解”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认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
按照过去的方式,为了体现探究,教师通常把演示实验改变成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在两支编号为1号和2号的试管中分别注入3mL2%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鸡肝匀浆或马铃薯匀浆少许,在2号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少许,作为催化剂,轻轻振荡试管,观察两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快慢来比较反应的速率,推理出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和无机催化剂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高低,从而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这样的实验活动,场面热闹,学生不定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
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
把鸡肝匀浆和二氧化锰分别加入到盛有3mL2%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
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仅仅从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2个催化反应实验的比较,并不能推理出生物催化剂比无机催化剂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显然,学生思维加工的投入量不够充足。
针对上述情况的改进课,如果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和拓展,实验探究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一)提出问题
经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很多地方都需要催化剂,比如说:
汽车尾气排放催化装置、工业制硫酸、合成氨、酶催化生物大分子等。
并且在课堂上也已经学习了使用催化剂的几个化学反应,如氯酸钾催化受热分解、双氧水催化分解等。
在理解元素周期律以后,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催化剂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大多能提出如下问题:
催化剂与化学反应是否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催化剂是如何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超学科的知识整合,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二)猜想与假设
首先要总结问题,经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催化剂与化学反应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果可能不一样。
(三)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马铃薯等的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和催化剂相关的知识。
2.器材准备。
试管,卫生香,火柴,过氧化氢,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新鲜的和不新鲜的各一份),马铃薯匀浆(生的和熟的各一份)等。
(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过程如表3所示。
(五)实验结论
1.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鸡肝匀浆,马铃薯匀浆,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新鲜的鸡肝匀浆和生的马铃薯匀浆,催化效率大大高于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铝的催化效率。
3.不新鲜的鸡肝匀浆、熟的马铃薯匀浆之所以催化效率降低,有可能是采购回来的肝脏不新鲜,或是制成的肝脏研磨液使用和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熟的马铃薯匀浆可能是高温导致过氧化氢酶失活,说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
基于探究的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是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改进行动,它的亮点是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理念,对于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生物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教学 实施 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