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925.docx
- 文档编号:18344104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33KB
大学生就业难925.docx
《大学生就业难9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92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925
学习中心编号:
511
学习中心名称:
广东汕头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奥鹏学习中心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学生郑东辉
学号0925112423001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揭阳市东山区八号毛街
邮政编码515041
指导教师彭朝荣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生姓名
郑东辉
学号
0925112423001
入学年级
2009年
专业
行政管理
所属学习中心
名称
广东汕头市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奥鹏学习中心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指导教师意见: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评审意见:
评审组长(签名)
年月日
备
注
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变缓,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为社会各界高度关切,我们应立足科学发展观,以创新思维跳出习惯研究模式,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和机制的较深层面来思考和破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通过查阅资料及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社会上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供过于求,政策、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通过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探讨了各方面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对策
目录
一、绪论5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5
(一)研究的目的5
(二)研究的意义5
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6
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6
(一)国家政策影响6
1、扩招政策6
2、就业政策不够深化6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和渠道不畅通7
(三)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7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7
(五)当前大学生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就业要求8
五、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8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8
1、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8
2、抓好企业“挖潜增岗”8
3、大力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8
4、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9
5、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9
6、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9
7、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9
8、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9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10
1、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工作10
2、做好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10
3、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10
4、鼓励有条件大学生继续深造10
5、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10
6、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10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10
1、高校要强化内部教育改革10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11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11
六、结论11
一、绪论
就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就业问题,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从我国来讲,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都体现在与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具体问题上。
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才能拥有自信和尊严。
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要包括保障基本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也包括要提高其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发展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还是要通过劳动就业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大力解决就业,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实现。
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就业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促使这一群体走出来,走向市场,增加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目前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方矛盾交织的压力,就业问题将比其他国家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一部分,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已成为当前社会最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他们不仅寄托了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否,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一部分,自从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扩招成为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之后,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再加上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他们的就业愈加困难。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最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不仅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所以我国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相当的重视。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文化层次较高又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
对于我国来讲,人才是极其稀缺的,目前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因此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发布的有关信息,截至2009年7月1日,611万高校毕业生中,已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
中央、地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挖掘大学生就业资源,出台了更多、涉及面更广的政策文件,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
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和科研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等,各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使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加上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历年积压的未就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一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城镇新增的就业人员对岗位的竞争,从而加剧了就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然而据数据统计,与外国相比美日英就业人群中,高等人才占50%以上,就发展国家印度也到达30%,然而我国受过高等教育人才所占比例只为5%左右。
就我国盘大的就业市场实际对高等人才的是需缺的,我们的企业高层次人才少之又少。
加之我国经济一直在很好的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
然而我们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一直十分突出,已成为迫切解决的社会矛盾。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影响
1、扩招政策
国有企业扩招潜力“透支”,就业需求将大为减少。
2009年,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无论是中央所属,还是地方所属,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挖潜增岗”,扩量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社会就业人员。
可以说,很多国有企业已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
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的人员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同时市场经济下的毕业生就业则要看市场的“脸色”,扩招后的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向市,与用人单位展开了双向选择的博弈。
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就业配套改革方面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扩招所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2、就业政策不够深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大学生的就业经历了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过程。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期间,大学毕业生实行的是“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由政府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就业”,后来,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及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需求,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要求,规定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1998年8月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把自主择业确定为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的介入,特别是政策手段的合理使用。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得到职业岗位过程中的一系列国家原则、方针、依据。
其时间段主要是指从求职到试用期结束的政策,体现了国家行为和公共权力导向。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深度研究极其缺乏,更多的仅停留在现状描述上;从实践中看,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还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一般就业政策的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使得具体的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容易摇摆不定,甚至迷失方向。
致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和渠道不畅通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又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
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收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望而却步。
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各种条件进行限制。
另外,很多用人单位尽可能地接收高学历者,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
也有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引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究其原因,恐怕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症结。
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三)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上滞后于市场需求,在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需求方向,致使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正比,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很多,社会的需求却已饱和,而有些用人单位急需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
此外,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就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状态,实效性不高。
再从个体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素质较低。
当前,用人单位很希望求职者有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
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不太高。
不少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优势。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
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
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专业结构上,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的就业形势冷热不均。
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使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马上暴露出来。
近年来,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而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在地区结构上,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
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职业结构上,许多毕业生的目标职业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岗位人才过剩,而另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岗位乏人问津。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五)当前大学生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就业要求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
由于就业观念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
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代,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而且多数都注重“高收入”、“工作条件好且稳定”、“社会地位高”、“终身一次就业”的职业观点等。
把目标锁定在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人数历史性地达到146万,招录比例竟高达93∶1。
而一些热门岗位,招录比例则不低于2200∶1。
应聘者有本科生、硕士生,还有博士生,许多应届毕业生都将公务员作为工作的首选。
从主观愿望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往往出现不一致,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没有考虑到社会现实的需要,过于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问题是他们创造的价值也不能跟所要求的薪资等同,待人接物态度也不行,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浮躁心理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基础差,不能学以致用,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二是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及工作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精神;三是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出校门便有了“官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使部分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四是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常识,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毫无了解就签了工作协议,到岗后工作又不认真,一心只想着“跳槽”。
五、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1、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的政策措施,比如“五缓”(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减降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三补”(社会保险、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企业与工会或与职工双方平等协商)等。
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发通知,把上述政策措施再延长年限。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完善上述政策措施,确保现有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帮助企业攻克时艰,努力稳定工作岗位,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并不断创新政策,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从而稳定就业。
2、抓好企业“挖潜增岗”
抓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的落实,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去年,在“保企业、保岗位”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充分发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增加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提高企业“挖潜增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上述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
3、大力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
大力招商引资,用新兴产业和新建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把国内外招商引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中之重。
各地要抓住世界经济“东移”和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暂时减缓的契机,大力开展并拓宽招商引资活动,以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大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拉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4、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整个就业队伍的70%左右。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尽管从占整个就业队伍的17.3%上升到33.2%,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
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及就业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科技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物流运输服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科研开发服务、物业餐饮与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商贸管理服务等产业,使之成为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5、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据报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
有50%以上走上创业之路,已有20%以上创业成功。
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只有不到10%能够步入自主创业之路,且真正成功的不到1%。
假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10%成为创业者,那么每年就有6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假如每一位创业者能够平均带动5名社会未就业者就业,那么每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人就业。
因此,必须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给予风险投资、资金资助或贷款担保。
6、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着力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一是尽快编制开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岗位项目》,便于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
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所必需的政策措施,促进其灵活就业。
三是筹集或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对灵活就业初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风险资金援助。
如果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有10%或20%灵活就业,那么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将有60万或12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也将大大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7、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切实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以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新的一年,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抓紧研究开发适应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公益性岗位及其种类;同时,按照岗位要求招聘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兜底”就业援助工作,保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确保贫困生全部就业。
8、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拓展外部空间,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调剂互补工作各地应建立健全与外地的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联系,畅通相关渠道,全方位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地“输出”调剂互补渠道。
一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要与外地的人力资源
市场建立密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联系,及时了解外地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输出”;二是与外地新兴工业园区或新建重大项目建立紧密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联系,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输送毕业生人才;三是建立本地高校毕业生人才库,面向异地开放,供外地用人单位随时招聘
挑选。
总之,各地要重视建立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直通车”,切实做好
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输出”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1、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导向机制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项目计划。
诸如组织部门的“村官”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教育部门的“教师特岗”计划、共青团部门的“服务西部”及“服务贫困及偏远地区”计划、科技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助理”计划等,这些基层就业项目计划,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长效机制,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2、做好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培训工作。
调查显示,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都是长线专业或不是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
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是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
各地应根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需求,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促进其就业。
3、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
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从实践看,凡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有70%以上的都在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找到了工作。
4、鼓励有条件大学生继续深造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更高的学府进一步深造。
出国留学或到更高学府进一步深造,并取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学位,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
对有条件、有愿望出国留学或进一步深造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或高校,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5、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
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国外劳务“输出”渠道。
同时,加快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
6、做好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