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docx
- 文档编号:18496251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3.28KB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优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
邱振刚
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我和同行者瞠目叹气之余,只得转身进了蚝博物馆参观,聊以自慰。
只见里面关于蚝的雕塑、壁画和各类工具一应俱全,有的蚝壳,已经留存上百年了,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
尤其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林林总总各种养蚝、采蚝的工具,它们有的是木制,有的是藤编,其中几件,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细细端详却发现并不一样。
走出博物馆,只见马路对面,夕阳慢慢地从一处小型祠堂的檐角上降下来,那照过古人的余晖,正淡然洒在街面上。
那檐角似乎牵拉着我的思绪,让我思忖些什么。
现代都市的气息早已在沙井渗透蔓延,和留存至今的历史风韵交织在一起,和谐得如同故友重逢,没有丝毫违和之感。
这家博物馆的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成排成片的现代化高层公寓。
或许在摩天高楼上看来,这里只是一处黝黑的角落。
可无论城市如何变迁,崛起过多少座高楼,惊现过多少桩传奇,这里的人依旧葆有着自己的古朴,品咂着自己的人生。
此时,来自不远处大海的风轻轻掠过,凉意在襟间升起。
我知道,这道拂过了沙井街面的风,还会拂过曾氏祠堂前枝叶连片的老树,拂过永兴桥下的水波,也拂过离人的思绪。
远处,连绵不绝的璀璨灯光中,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这座年轻的城市进入了她最美的时刻。
我想,自己需要修正一下最初的印象,沙井不是被时光遗忘,而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依然对先人,对传统保留着一份珍视。
在身后,博物馆的灯光已经熄灭,暮色更浓了。
我路上来时的中巴车,车辆只是一两个转弯,就彻底汇入城市中心地带的车流。
这半日的时光,这不长的旅程,只够略略走过沙井斑驳的历史,却已经仿佛一根接现代都市和昔日渔村的丝带,穿梭其中的滋味,让人沉醉,催人感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及赵州桥、卢沟桥,衬托出永兴桥更为朴素的特点,和很多只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依然肩负着承载行人行走的使命。
B. “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寥寥三句,运用对比,色彩鲜明,朗朗上口,精炼形象地写出了沙井蚝的肥美,读之令人食欲大开。
C.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从古建筑群、永兴桥、蚝博物馆等角度,描写了沙井的历史与现状,真切地呈现出沙井文化历史的厚重。
D.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如“竟然足足有脸盆大小”“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深圳的繁华夜景如大幕般拉开”等。
(2)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简要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
(1)D
(2)①补充交代了永兴桥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强调培育清平古墟等实用功能,交代它的现实意义。
③为下文进一步介绍蚝文化博物馆作铺垫。
(3)①表达对古朴、厚重而又充满时代特色的沙井的珍爱与赞美。
②抒发作者的担忧、感怀:
现代都市气息渗透蔓延可能会消弭历史风韵。
③蕴含对先人及传统珍视的希冀,渴望传统遗存不被时光遗忘。
【解析】【分析】
(1)D项,“乍看起来像是农田里的犁铧”,是比较,不是比喻。
故选D。
(2)此题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写“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补写永兴桥的历史,丰富文章的内容,由“村落”又写到“清平古墟”,“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写出其现实意义,下文介绍“介绍蚝文化博物馆”,此段为其作铺垫。
(3)从文章的前半部分看写到永兴桥,清平古墟、蚝文化博物馆,表现其历史悠久,再结合后文结合句子“现代都市的气息早已在沙井渗透蔓延,和留存至今的历史风韵交织在一起,和谐得如同故友重逢,没有丝毫违和之感”“我想,自己需要修正一下最初的印象,沙井不是被时光遗忘,而是在时光的流逝中,依然对先人,对传统保留着一份珍视”“已经仿佛一根接现代都市和昔日渔村的丝带,穿梭其中的滋味,让人沉醉,催人感怀”分析作者的赞美,担忧和良好的希望等复杂的情感。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补充交代了永兴桥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强调培育清平古墟等实用功能,交代它的现实意义。
③为下文进一步介绍蚝文化博物馆作铺垫。
⑶①表达对古朴、厚重而又充满时代特色的沙井的珍爱与赞美。
②抒发作者的担忧、感怀:
现代都市气息渗透蔓延可能会消弭历史风韵。
③蕴含对先人及传统珍视的希冀,渴望传统遗存不被时光遗忘。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注意研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阅读文本,分析其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句段概括中心主旨,然后把选项放到文本中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注意文段在文本的位置。
在文本中找出文段的位置,阅读文段,分析其主要内容,结合中心主旨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探究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中心主旨。
根据题干阅读文本,要围绕文本的中心主旨组织观看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
“哎,老卡(卡西莫多,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艾丝米拉达也是),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
”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
老天爷,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黑不溜秋、皱皱巴巴的脖圈!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
”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
“把脖圈撕下来!
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
“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
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
他说:
“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
”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
“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
”丑兵眼睛潮乎平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
我也要上前线!
”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惭愧的心情愈来愈重。
我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屋子走去。
时间正是古历的初八九,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
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看见我进去,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
“副连长,快坐。
”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
“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请连里赶快派人来接班,我还有好多事要交待呢……”
“副连长,我这次不打出个样子来,就不活着回来。
”
“我要求来喂猪是有私念的。
我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一叠手稿:
“这是我根据我们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
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
他把手稿递给我,“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
”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
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
我问:
‘你是谁?
’他瓮声瓮气地说:
‘老卡。
’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
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
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我拼命地呼叫:
‘老卡!
老卡!
’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
‘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
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在一阵阵痉挛,我的丑兄弟,我的好兄弟,我多么想对你表示点什么,我多么想同你一起唱那首丑娃歌,可是,这已成了永远的遗憾。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用山东籍的其他新战士来反衬王三社的丑,照应题目“丑兵”,突出丑兵身材丑陋,容貌难看,真是一个丑八怪。
B.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
丑兵不怒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这说明丑兵对此无动于衷。
C. 丑兵向连里打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是有私念的。
喂猪可以有一间小屋,它能为丑兵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D. 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多角度刻画了丑兵这一形象,先抑后扬,赞扬了外表丑却拥有美好品德的丑兵。
(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对待,“丑兵”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豆子”来信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案】
(1)B
(2)①“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感他;②“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惭愧;③“丑兵”上了前线,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④得知“丑兵”死后,“我”很伤心(感动,或愧疚)。
(3)①照应前面的情节:
“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
②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整:
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③有利于塑造人物:
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死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物。
④更能突显主旨:
“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解析】【分析】
(1)B选项“这说明丑兵对此无动于衷。
”错误,是非常生气。
故选B。
(2)由原文“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可知,“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感他;由原文“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惭愧的心情愈来愈重。
我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屋子走去。
”可知,“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惭愧;由原文“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可知,“丑兵”上了前线,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由原文“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
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在一阵阵痉挛,我的丑兄弟,我的好兄弟,我多么想对你表示点什么,我多么想同你一起唱那首丑娃歌,可是,这已成了永远的遗憾。
”可知,得知“丑兵”死后,“我”很伤心(感动,或愧疚)。
(3)由原文“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
‘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可知,“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
由原文“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
”可知,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由原文“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
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我拼命地呼叫:
‘老卡!
老卡!
’”可知,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死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物,“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感他;②“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惭愧;③“丑兵”上了前线,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④得知“丑兵”死后,“我”很伤心(感动,或愧疚)。
⑶①照应前面的情节:
“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
②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整:
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③有利于塑造人物:
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死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物。
④更能突显主旨:
“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
⑶本题考查情节作用理解能力。
小说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
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小说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在答题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概括。
此题从塑造人物、突显主旨及情节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
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
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
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上。
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
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
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
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①家的墨池。
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
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
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
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
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
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
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
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
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
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
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
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
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
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
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
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
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
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
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①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调。
B. 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簧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 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 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2)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试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斯文·赫定之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敦煌之地的文化内涵。
②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
③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①与开头所体现的“清晨”照应,由“清晨”到傍晚,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②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而“轻轻踩过梦境”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丰富了敦煌的形象。
③句子优美,对夜色的描绘十分真切,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意蕴,使结尾富有诗意美,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解析】【分析】
(1)D项,“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赏析错误,两者没有形成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分析无中生有。
故选D。
(2)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奇色彩。
文章写斯文·赫定的事情是在第四五两段,第四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可见斯文·赫定尽敦煌沙漠,是被敦煌沙漠的神秘所吸引,对沙漠充满梦想,勇敢踏进荒芜人烟的沙漠进行探寻。
第五段叙述了斯文·赫本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神秘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
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
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敦煌沙漠的探险经过,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丘从傍晚到夜晚,特别是夜晚的景色——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
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
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对鸣沙丘夜晚景色的描写非常真切,优美,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增加了文章意蕴。
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是从一天之中的清晨写起,而文章的最后一段说“黄昏降临……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所以说文章尾段的时间正好与开头的“清晨”在时间上相互照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学 文本 阅读 散文 训练 经典 题目 答案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