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方案.pptx
- 文档编号:18916429
- 上传时间:2024-02-12
- 格式:PPTX
- 页数:382
- 大小:88.10MB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方案.pptx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方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方案.pptx(3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刘建所长、教授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2015年11月22日深圳CreatingBetterCommunitiesandLifewithLIDTechniques智慧海绵智慧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及案例分析建设及案例分析Smart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CaseStudy习总书记在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为为什什么么这这么么多多城城市市缺缺水水?
一一个个重重要要原原因因是是水水泥泥地地太太多多,把把能能够够涵涵养养水水源源的的林林地地、草草地地、湖湖泊泊、湿湿地地给给占占用用了了,切切断断了了自自然然的的水水循循环环,雨雨水水来来了了,只只能能当当作作污污水水排排走走,地地下下水水越越抽抽越越少少。
解解决决城城市市缺缺水水问问题题,必必须须顺顺应应自自然然。
比比如如,在在提提升升城城市市排排水水系系统统时时要要优优先先考考虑虑把把有有限限的的雨雨水水留留下下来来,优优先先考考虑虑更更多多利利用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王晔摄所谓海绵城市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10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对海绵城市的定义PresentationOutline演讲内容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与实践国外LID技术应用现状与LID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标准国内LID应用案例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测与管理)LID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前景l新型城镇规划(以东莞水乡为例)lLID技术在轨道交通应用前景lLID技术在河道治理方面的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技术低影响开发设施技术导导则则生态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举措,打造公平规范便利的营商环境;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促进调结构扩内需。
会议指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会议确定,一是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设施不足而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
二是从今年起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
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的雨水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采取PPP、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多渠道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使雨水变弃为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有机构分析,仅首批试点城市未来三年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额就将超过300亿元,其中需要采用PPP模式的投资额超过100亿元。
粗略估算,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来看,有望催生出数千亿蓝海。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国常会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此前拉开序幕的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辅相成,这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相关个股有望迎来一轮战略性建仓机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印发以来,各有关方面积极贯彻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有关要求,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有效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二、加强规划引领二、加强规划引领(三)科学编制规划。
(三)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
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四)严格实施规划。
(四)严格实施规划。
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
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
(五)完善标准规范。
(五)完善标准规范。
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
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三、统筹有序建设三、统筹有序建设(六)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六)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从2015年起,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
(七)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七)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
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八)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八)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
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四、完善支持政策四、完善支持政策(九)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九)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区别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强化合同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
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十)加大政府投入。
(十)加大政府投入。
中央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现有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予以支持,积极引导海绵城市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统筹,城市人民政府要在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
(十一)完善融资支持。
(十一)完善融资支持。
各有关方面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对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将海绵城市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收益票据等募集资金,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五、抓好组织落实五、抓好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紧启动实施,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发展改革委要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部要积极推进PPP模式,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给予必要资金支持;水利部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
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
二是严格实施规划。
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
三是完善标准规范。
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
四是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建立工程项目储备制度,避免大拆大建。
五是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六是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七是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八是加大政府投入。
中央财政要积极引导海绵城市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九是完善融资支持。
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十是抓好组织落实。
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国务院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五项要求国务院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五项要求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简政放权有关政策例行吹风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介绍相关情况时表示,今年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5方面要求: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
二是加强规划引领。
提出将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并在规划许可等环节严格把关。
三是统筹有序建设。
明确了通过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全面推进,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整体推进。
四是完善支持政策。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
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等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五是抓好组织实施。
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的职责。
中国计划投中国计划投865865亿元建亿元建1616个海绵城市试点个海绵城市试点l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10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称,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人民币,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
l他指出,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按此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约1.9亿元。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这一比例要提高到80%以上。
l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9日在此间说,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这是一个总要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目标,但是只能往前,不能往后。
l陆克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按照国务院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选择了16个城市今年开展试点。
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将推动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解决水体黑臭问题,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目标,即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
l所谓所谓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国务院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五项要求国务院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五项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9日在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时表示,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合理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他介绍,主要就是靠“渗、蓄、滞、净、用、排”六个字来实现这个目标。
陆克华介绍,海绵城市的核心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怎么来实现这一目标呢?
陆克华介绍,实际就是“渗、蓄、滞、净、用、排”六个字:
第一是“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同时也是一种吸纳雨水的过程。
它的好处,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
所以第一个措施是“渗”,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一起,形成积水。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也是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第三是“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大江大河不一样。
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导致内涝。
因此,“滞”非常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第四是“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现在城市里的初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非常脏的,这么脏的水排到大江大河里、排到自然水体里,会产生污染,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我们城市中。
第五是“用”,尽可能利用降下来的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
比如停车场上面下的雨,传统的方式是快排,那么,可不可以进行收集净化以后,直接用于洗车,是可以的。
现在浇花浇树要用自来水,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资源。
应该通过渗透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第六是“排”,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也渗透不了,用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导致的内涝。
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陆克华介绍,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解决水体黑臭的问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2015年4月25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五)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强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
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
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
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海绵 城市建设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