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doc.doc
- 文档编号:2206699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52KB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doc.doc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doc.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
学习要点
(一)概述
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的形式,而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
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管理理论。
人们反过来又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2.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
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学形成以前又可分成两个阶段:
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直至18世纪)和管理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前)、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管理的活动或实践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是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所产生的。
人类进行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6000年的历史。
埃及金字塔、巴比伦古城、我国的万里长城等,都是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伟大的管理实践。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
戴克利先成为皇帝后,实行了一种把中央集权控制与地方的分权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连续授权制度。
罗马天主教会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就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有高度效率的职能分工,成功地解决了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
我国宋真宗时期,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和清理废墟三个问题。
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就体现了管理的公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
汉高祖刘邦总结其取得天下的原因,关键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长原则。
在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颁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等经济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周礼》、《墨子》、《孙子兵法》等书籍中都体现了不少管理思想。
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当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延续2000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重大的影响。
2.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
(1)组织机构和领导工作。
在兵工厂的管理工作中,较好地体现了互相制约和平衡的原则。
(2)部件储存。
这有助于实行装配线作业和精确计算存货,节省时间和劳力,加快了安装船只的速度。
(3)装配线生产。
兵工厂在安装舰船时采用了类似于现代装配线生产的制度,生产效率很高。
(4)部件标准化。
(5)会计控制。
兵工厂的会计制度使它能追踪并评价所有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
(6)存货控制。
由专人负责检查并由专人记录。
(7)成本控制。
兵工厂还利用成本控制和计量方法来帮助作出管理决策。
(8)人事管理。
兵工厂有严密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格规定上下工和工间休息的时间,等等。
3.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
所有的政府,其持续存在都依赖于群众的支持,即权力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2)内聚力。
要使国家能持续存在,必须要有内聚力。
组织内聚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使人民确信他们可以信赖自己的君主,知道君主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责任明确性原则。
(3)领导方法。
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自然或天生型,另一种是后天获得领导技术的类型。
(4)生存意志。
任何组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使自己存在下去。
这些管理原则是为了使君主能成功地管理一个国家,但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其它组织,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管理理论的萌芽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既是生产技术上的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
而工厂制度的发展,促使了人们对管理的关注。
2.有关管理问题的主要论点
随着工业革命以及工厂制度的发展,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
许多理论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另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并列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一般是分开的,特别是当赚钱的时候。
(2)关于管理的职能。
经济学家们各自都特别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
萨伊强调计划职能的重要性。
鲍克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指挥。
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重视。
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
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3)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经济学家们提法各不相同。
(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将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
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
(5)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事实上已进行了有关动作和工时的初步考察。
(6)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7)关于工资和激励。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
德·拉维勒认为,凡是能实行的地方,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
而穆勒认为可采取多种工资形式。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有关管理问题的论述,还未能建立起管理理论。
但它们已经区分了管理职能与企业的职能,意识到管理将会发展成一门具有独立完整体系的科学,预见到管理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
“管理运动”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过程。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管理运动”发生在美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可概括为:
(1)大势所趋。
工业革命以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来适应逐渐扩大的工厂规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促使人们对管理的重视,并在实践基础上对管理问题作了一定阐述。
(2)铁路先行。
铁路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型企业。
美国由于开发西部的需要,铁路发展很快,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采取的很多措施为大型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经验,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形成。
(3)一个火花。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会员享利·唐纳在学会上发表了有关论文,并倡议把管理从工程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门学科。
(4)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1911年美国东方铁路公司涨价的意见听证会,律师布兰戴斯提出,公司经营不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科学管理”被首次公开宣传;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采用新的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靠管理而不是靠技术使公司转危为安并发展壮大起来;第三次高潮是霍桑试验,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5)四个观点。
“管理运动”所提倡的观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即:
保存;调研;合作;渐进。
(四)古典管理理论
1.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出生于美国,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既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的才能,又有从事社会活动和领导工作的才能。
他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罗为此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要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而培训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责。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以此来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而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职能。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把管理工作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职能。
这种思想为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上级管理者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者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2.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
法约尔出生于法国,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煤矿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在漫长而卓有成绩的管理生涯中,他一直从事管理工作。
他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独创地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他还是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管理过程理论的要点是: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管理活动只是其中之一。
在各类企业中,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人员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并且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越重要。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而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
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
(3)管理的14项原则。
包括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等。
这些原则,在管理工作中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有个尺度问题。
(4)管理要素。
管理这一职能活动是由五个管理职能组成的: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管理职能中一个重要的要素。
3.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韦伯出生于德国,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有广泛的兴趣,并发表过著作。
他在管理思想方面的贡献是在《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由此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是:
(1)明确的分工。
每个职位的权力和责任都应有明确的规定。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组织内的每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通过正式考评和教育训练来进行。
(4)职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4.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泰罗等一些前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为以后许多管理学者所研究、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作出较为突出贡献的是英国管理学者厄威克和美国管理学者古利克。
厄威克的主要著作有《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则》、《管理备要》等。
他提出了自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
目标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职权原则、职责原则、明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管理宽度原则、平衡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古利克的主要著作之一是他和厄威克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
在这本论文集中,他把古典管理学派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POSDCRB”七职能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开始从生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方面进行“疲劳研究”和“智能检查”,提出了“性格检查”的办法,按工人的性格分配工作等。
还有些学者从营养卫生、墙壁色彩、车间照明、空气调节和个人欲望方面进行试验和研究,力图平息工人的不满。
(五)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及霍桑试验
梅奥于1926年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工业研究室任教,参与策划了霍桑试验。
有关霍桑试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他的两本书中: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霍桑试验是于1924至1932年间,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试验。
共分四个阶段:
(1)工场照明试验。
研究人员希望由此推测出照明强度变化后所产生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
工场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因素。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督导方法的变更,使员工的态度改善,因而产量增加。
(3)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
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
团体不顾管理当局关于产量的规定而另外规定了团体的产量限额;工人们使上报的产量显得平衡均匀,以免露出生产得太快或太慢的迹象;团体制定了一套措施来使不遵守团体定额的人就范;在正式结构中存在着两个小团体即非正式组织。
2.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生产效率主要受到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
霍桑试验表明,职工不仅受金钱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它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企业中的主管人员要同时具有技术——经济技能和人际关系的技能,要学会了解人们的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学会通过交谈来了解人们感情的技巧,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3.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行为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既不同于管理学,但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面却又互相渗透。
行为科学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的研究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试验开始;后期是1947年首次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
60年代,为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实质上是包括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在内的狭义的行为科学。
目前它的研究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1)有关个体行为的理论。
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又可分为激励内容理论、激励过程理论和激励强化理论三大类;二是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
(2)有关团体行为的理论。
主要包括团体动力、信息交流、团体及成员的相互关系三个方面。
(3)有关组织行为的理论。
主要包括有关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和发展理论。
有关领导理论又包括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三大类。
(六)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战时期英国为解决防空需要而产生的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
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中就形成了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与经营问题的理论。
该理论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其主要目标是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
但该理论的研究不仅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的范围,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而且采用了泰罗时代根本没有的科技手段,在深度上有了很大发展。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运筹学
它是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中英国科学家为解决雷达的合理布置而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
从内容上讲,这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
它专门研究在物质条件已定的情况下,为了达到目的,如何统筹兼顾整个活动所有环节之间的关系,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即要求为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物,做出综合性的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现代的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运筹学的许多新的分支,如规划论、库存论、网络分析、排队论、对策论等。
2.系统分析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1949年首先提出的,认为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
系统分析就是运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系统中的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
它要求在研究中注意,局部的目标不应与整体的目标相冲突,系统的最优途径不一定是各组成部分的最优途径。
从系统的全局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这一科学方法的特点。
3.决策科学化
这是要求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运用严密的逻辑思考方法,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计算、分析,遵守一定程序,作出正确的决策。
4.常用的数学模型
主要有:
盈亏平衡点模型、库存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决策模型、网络模型、排队模型、模拟模型、马尔柯夫过程、对策论等。
管理科学理论就是制定适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并把它们通过电子计算机和其它科学技术方法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之中。
由于这一理论本身是一门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的科学,而要把管理中与决策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全部数量化,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也只是决策过程的一个方面,它还必须与其它方面结合才能提供比较完整的情况和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从而进行管理中的科学决策。
=====结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管理学 形成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