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自查报告多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991926
- 上传时间:2023-05-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81KB
医养结合自查报告多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医养结合自查报告多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养结合自查报告多篇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部分认为,如果老人到养老院能够过得更加舒适,那样去养老院是很正常的事情。
医养结合也许正是打破传统误区的突破口。
起初,很多老人对养老院很抗拒。
很多人一提到养老院,联想到的就是那种破落的景象以及老人们些许悲惨的晚景,但事实并非如此。
”医养结合:
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可以免去老人患病在医院、养老机构、家庭之间的奔波之苦,又可以将一级医院空置的床位、富余的人力充分利用,缓解养老院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
通过“养老机构把医院请进来、养老院走出去与医院合作、基层医疗结构增设养老服务”三种方式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本市虽已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但出现了社会效应好、经济效益差,标准及管理亟待规范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
建议将现有部分设有病房的一级医院(包括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改造成为专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护理院;
制定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统一的入院、出院规范标准,确保“医养结合”持续发展;
民政部门应对有意愿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且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行政审批方面给予支持。
“分类养老”为不同层次的老人“量体裁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
民建市委会建议,推行“分类养老”,结合不同层次的老人开设不同特色服务。
目前的养老人群没有进行分类,对年龄、兴趣、自理、收入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实行混养模式,无法做到“量体裁衣”的养老服务,而“分类养老”,通过结合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建议对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摸底,从收入、兴趣、年龄、健康等方面建立个人养老信息库,并基于调研数据来引导养老机构的设立;
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公办养老机构,为无赡养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开设不同特色的服务。
第2篇:
医养结合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
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20XX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快速老龄化,20XX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亿,而205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XX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50%。
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20XX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00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
20XX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
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
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
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
核心问题是:
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
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
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
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
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
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
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
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
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
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
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
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
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
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长期护理险的体系建立后,有主整个老年人群分摊风险,让老年人不至于因为贫穷或者子女无力照顾而得不到护理。
但是这样的保障所需要配套的是严格的管理防止滥用。
护理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很容易滋生欺诈骗保,如果要建立这样的风险防控,就必须在风险基金赔付的时候严格核准护理的必须性,这有待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病历网络,形成老年人健康档案,并打通基金管理方、医保、养老医疗机构。
这个工程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风险防控的设计,而是这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防止欺诈的措施。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
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
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
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
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
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
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
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
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
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
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
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
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和器材。
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
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
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
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
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
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
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常生活需求。
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
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
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员跟踪等。
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
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
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
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
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
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心价值。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
第3篇: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2.“医养结合”的理念定义
“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其特点在于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服务对象及内容
“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包括一些慢性疾病、大病恢复期、易复发疾病、绝症期老人。
特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
当然,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人,还可以组织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
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照顾老人起居,提供诊疗服务,使患病老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同时仍然满足了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其次,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指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4]。
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来支持,势必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带巨大挑战,对现有的机构养老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再次,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
如果可以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困镜及资源浪费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以及病床的需求,提升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质量。
因此,整合并统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既降低了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必要且可行。
3.“医养结合”模式的分类
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
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
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31家养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应医疗服务[5]。
这种方式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调整,转型为老年疗养院、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所需的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今后需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及要求。
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5]。
当前,不管是医疗机构的改制还是养老院服务项目的优化都存在很多难题,一方面资金不足,而且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其医疗机构身份无法获得,也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另一方面缺乏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的需要。
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政府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导施行。
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对进行“医养结合”优化的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其医疗资质的获得,解决医保问题,减轻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对于医养机构的合作联盟,政府应监督其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使其规范化进行,达到预期目的。
对于医疗机构的改制,政府应做好统筹工作和资金扶持,保障其设施配置的完善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服务项目,因此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比例悬殊,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在中高等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地位及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从事相应的老年护理工作,为“医养结合”储备充足的人才。
[4]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XX年,7(6):
63-68.[5]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XX年,11(4):
93-96.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35(5):
69-74.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对此,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就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民政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现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长期护理照料制度和保险机制、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等加大探索。
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也将出现五大转型①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②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③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④单纯的养老机构到“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转型⑤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机构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老有所医”与“老有所养怕勺有机结合,是养老、健康保障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是解决当前医疗与养老互相独立、自成体系的条块分割体制格局弊端的方法“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表现在实际医疗保健服务和老年照护服务工作中对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水平要求高特别是对行动不便和智障老人的照护更为理性、人文关怀更为个性化等特殊性。
因此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功能、任务定位要有别于一般医疗机构和养老院。
要求从养生、保健、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各方面都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
如提供精美、健康、合理的营养膳食定期组织省内外的旅游度鼠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书法、绘画、文体娱乐活动等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向老人提供金融、理财和法律、公正服务倡导精神愉悦的保持,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活动让员工和老人断交流,让老人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
建立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医养结合”新型模式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因地制宜,把医养结合起来一是由现有医院发挥医护资源优势创办养老机构二是由大型养老院创办老年医院或老年医疗保健中心科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创建新的医养结合机构让新机构一开始就具备医养结合的功能解决养老机构在医疗保健服务和心理关怀存在的不足解决失能老年人住养老机构就医困难,住医院又无人护理的问题河以起到集养老、照护、保健、康复、诊疗于一体的目的。
总之、建立“医养结合”产业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肩能力、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
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工作,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作出贡献。
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年]35号)明确指出: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1]卫生计生部门积极
支持和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
民政会同财政部门完善运营补贴等政策,大大鼓励社会力量依托、依靠医疗机构兴建养老机构,共同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6]。
政府能够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养老机构能够给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7]。
健全医保制度,将医保纳入养老范畴,进一步扩大养老机构医保结算的范围,解决老人日益增加的费用问题。
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全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健康、长期护理、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8]。
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与周边有医保定点资质的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辟绿色就诊通道[9]。
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10]。
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11]。
[1]朱巍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中国民政,20XX年:
4-10.
[6]吴义华.安徽省淮北市:
医养结合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能力[J].社会福利,20XX年(7):
59.[7]孔海娥,李雯.武汉市养老机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市7家养老机构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35
(2):
41-43.[8]扬帆.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XX年(9):
7-9.[9]何勇海.养老院“医养结合”说易行难[J].公民导刊,20XX年(9):
56.[10]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XX年(9):
129-136.[11]新华,耿明哲.用“医养结合”破解老有所养难题[J].劳动保障世界,20XX年(10):
26.[12]周海旺.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XX年(4):
37-49.
第4篇:
“医养结合”的发展新趋势——参加国家卫计委康
复护理工作会议体会
【信息时间:
20XX年-6-17阅读次数:
139】【我要打印】
为了进一步研究、促进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规范康复和护理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20XX年5月23日、24日在辽宁沈阳组织召开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卫计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参加的工作会议。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设苏州老年病医院仲伟爱副主任医师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基层一线和唯一一名地市级专家代表受邀与会,会议中仲伟爱主任结合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及苏州其他各家护理机构的具体情况做了工作汇报。
与会领导、专家认为苏州实行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目前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在全国来说是走在了前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一、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病医院代表交流、介绍情况
近十年来,苏州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延续性医疗服务的要求,多部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初步解决了延续性医疗的问题,并形成了社会力量往这方面参与的良好势头。
目前苏州城区有近30家左右的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床位数大多在200-500张之间的康复、医疗护理机构,投入多以个人集资合伙举办为主,合伙人大多有医疗背景。
以一家拥有300张床位的机构来说,先期的投入在300万元左右,举办场地一般为租用的闲臵的宾馆或厂房。
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后发给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一般运营一年后向人社局申请参加医疗定点单位,人社部门根据卫生部门意见及评价一年来医疗护理工作情况符合规定后,医保部门与护理机构签订协议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加上日常的生活护理费用,每月患者个人需支付的费用在20XX年元左右。
康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大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结合 自查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