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3539475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07MB
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复习专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实验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下)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等考试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标号内;第Ⅱ卷的答案,须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科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即将迈入高三的您,是否明确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以下选项不属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是
A.全球史观B.时空观念C.史料实证D.历史解释
2.“国家”,是一个复杂的很难形成公论的概念。
关于国家的起源,有自然说、契约说、武力说、私有制说、氏族说等多种认识,梁启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氏族说”。
就古代早期中国政治制度而言,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
3.战国时期,各国都在招贤纳士、选贤任能。
卫国的商鞅将秦国打造成虎狼之国;同为卫国的吴起则先后在鲁、魏、楚主持国政;而楚国的伍子胥助吴王立下霸业。
这反映了
A.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天下一统的趋势
C.血缘政治受到冲击D.百家争鸣的局面
4.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虽是群雄逐鹿之地,却往往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西域、巴蜀、塞外等地区则时常建立地方割据政权,江南地区也多有出现。
这说明
A.民族分离主义势力长期存在B.交通通讯条件影响中央集权
C.自然环境差异阻碍文化认同D.大一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
5.东汉末年,刘备集团向朝廷上奏进刘备为王的《汉中王劝进表》中,其中官员劝进顺序上,以朝廷先为册封的马超和朝廷认同的许靖等人为前,而军功上位的赵云等人在后。
由此,说明该时期
A.中央权力较为强大B.看重正统政治地位
C.实行重文抑武政策D.科举制度步入瓦解
6.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7.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
8.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9.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10.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
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1.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
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宜布减为5年,而朝野其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
这表明
A.维新思想得到广泛认可B.民主革命的洪流刺激了清淸政府的改革
C.顽固势力退出政治舞台D.新政成效显著,推动改革向深入发展
12.陈独秀认为,在某历史半件中体现出“直接行动”的精神,即“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
据此推断,该事件
A.推翻了消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
C.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D.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13.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古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B.国共合作在基戻未实现
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14.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
“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国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
这些口号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5.1936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D.着手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16.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窥伺子中国国民党之后”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同归于尽”。
这种看法A.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B.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C.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D.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
17.1949年渡江战役后,苏联驻华使馆随国民政府迁往广州,美国驻华使馆则选择留在南京与新政权谈判。
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己经形成B.国家利益左右外交方向
C.中苏关系出现裂痕D.中美关系出现改善迹象
1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它表明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D.中共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9.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这一外交思想
A.突破了“一边倒”外交方针B.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D.促成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
20.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配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的标题,并在1970年12月18日与斯诺谈话的纪要被传达到基层。
这些举动
A.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让民众逐步接受中美走向缓和的事实
C.促成平等伙伴关系建立D.冲破了战后两大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21.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关系方面出现多次建交高峰(如下图所示),最近的一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建交的对象主要集中于
A.非洲和欧洲B.亚洲和北美洲C.亚洲和欧洲D.非洲和亚洲
22.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近代化”和“革命”两种话语模式,以前者为主导;1949年以后,革命话语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又成为近代史研宄的焦点。
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史学家的认识差异B.经济发展程度变化
C.国外史学潮流更迭D.社会环境发展变化
23.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国家走向统一B.黾族政治走向瓦解
C.权力趋向集中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24.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袤,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
当三个要素没有良好的组织时,将会形成僭主制、寡头制。
这表明
A.公民渴望地位的平等B.特权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C.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D.分权利于防止集权政治
25.罗马法中规定:
“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
”由此可知,此规定
A.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B.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
C.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D.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
26.1742年2月,英国肖相辉格党人沃波尔进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但原内阁绝大多数阁员继续留任。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辉格党丧失在议会中的多数席位B.议会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C.集体负贵的贵任内阁制尚未确立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27.按照美国宪法,法案在完成参、众两院的立法程序后,必须经总统签字才生效,而总统则有权否决法案,或在规定的10天期限内不签字,如果总统否决或不签字,国会需要再对法案投票,如果有三分之二议员投赞成票,总统的否决可被推翻,法案自动成为法律,这样的运作程序表明
A.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形成有力的制衡B.国会的立法权受到总统的有力限制
C.国会在立法实践中起最终决定作用D.参、众两院协调一致是立法的关键
28.据学者统计,1690〜1709年法国出版的书刊中,平均每10万词,“民族”一词出现4.7次,1750〜1769年平均出现22.2次,1770〜1789年达到22.5次且经常和“公民”、“自由”等话语同时使用。
这反映出,18世纪后期的法国
A.外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B.封建王朝统治危机加剧
C.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D.海外殖民活动遭受打击
29.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
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联邦议会是帝国最岛权力机构B.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C.普鲁士在帝国拥有特殊的地位D.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3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反映了
A.国家性质决定了革命道路B.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修正
C.各国的革命道路具有多样性D.农民阶级也可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3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戣髙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节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
A.西方资木主义阵荇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32.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40、50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上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
进入70年代后,关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
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有四道材料分析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和36题为选做题(任选且只选一题)15分,总计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举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
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
……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
表现在:
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材料二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谋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
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査、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到有关部门。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8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情,还透过对历史的分析,让人类避免更多愚蠢的行为、愚蠢的想法。
人类学家提出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其基本观点是:
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受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
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共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很多中国学者认为“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已变成了时代标语,经济统制的呼声日高,“拯救这末日的厄运最普遍有力的手段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
1934年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
自1935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名为“计划经济”的战时经济方针,使国民经济实现计划化和军事化,其实质就是经济统制;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统制经济”,1941年确立起统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家总动员法》的颁布,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进入其强化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
(9分)
3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面对“外夷”强凌,龚自珍产生了低于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鸦片;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火器宜讲求”“多带巧匠”“修整军器”。
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战争的正义性质:
“此驱之,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而不是畏缩之流诬蔑的“开边衅”。
龚自珍对鸦片战争的发展态势很有预见。
据记载,直隶总督上奏请裁撤天津水师,“谓无所用,岁计费且数十万,上可其奏”。
龚自珍闻知,急上书万言,“言不可撤状”,但不为所用。
两年后,英国军舰果然北上攻打天津,“人始服其先识”。
龚自珍对西北边疆也十分关注,曾协助历史地理学家程同文、徐松修撰《会典》“理藩院”一门,在研究西北山川地理、部落源流的基础上,较早地提出在新疆设省,开垦移民,防止外国殖民者入侵。
龚自珍的早逝,使他的抵御外侮爱国主义思想在政治思想内容中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爱国主义的主要活动。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实践。
(8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校 复习 专用 河南省 开封市 通许县 实验 中学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