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时期秘密的间谍战案例 组图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3665652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69.62KB
揭秘二战时期秘密的间谍战案例 组图Word文档格式.docx
《揭秘二战时期秘密的间谍战案例 组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秘二战时期秘密的间谍战案例 组图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0年,美国抓获了一批俄罗斯间谍,引起极大的轰动。
人们发现,那些似乎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现身的谍报人员,在和平时期竟然就有可能在自己周围活动。
他们有可能是自己的同事、朋友,甚至是亲密的爱人,那么这些人在从事间谍工作时,都采用哪些密码或者暗号作为传递信息的语言呢?
在一些谍战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用的间谍技术。
一种是常用的摩尔斯码。
摩尔斯码大家并不陌生,但由于间谍技术的隐蔽性,一些以摩尔斯码传递出去的信息显然无法通过传统的电台的方式,而需要经过一些巧妙的转换。
比如电影《风声》中周迅饰演的女间谍顾晓梦在旗袍上缝出的摩尔斯码,吴志国在医院里哼出的小调里,都隐藏着摩尔斯码,这些都是摩尔斯码隐蔽的用法。
另一种是密写术。
密写术也是常见的一种传递秘密信息的方式,即以牛奶或者米汤等写密信,等牛奶或米汤干了之后,字迹就会消失,读信的人只有通过光照或者在信纸上涂抹碘酒才能让文字显现出来。
电视剧《潜伏》中,左蓝就交给敌方的马奎一封以隐形药水写就的落款为“峨眉峰”的信,马奎不知就里,结果因信惹祸,被捕入狱。
不过一般来说,这种方法过于普遍,容易被识别。
据说,美国一所监狱曾上演现实版的“越狱”,一名囚犯通过密写术给他的接应伙伴写信密谋出逃的线路,结果被狱警识破。
由此看来,密写术过于普通,并不是谍战中传递信息的最佳选择。
还有一种就是暗语。
这是一种事先约好的用以与自己人接头或者区别敌我的隐语。
在电影《风声》中,吴志国站在阳台上唱了一段山西小曲儿,这段曲子即是内部接头的暗语。
听到这段曲子后,同为间谍的顾晓梦与他接上了头。
据说,美国抓获的俄罗斯间谍中,也有一句接头暗号——“我们在北京见过面”。
除了这些极为大众化的传递方式之外,历史上各国间谍传递情报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经验。
例如,在“二战”时期,有一位逃亡到英国的挪威人汉斯·
拉尔森曾创办了一份《天体运动者》杂志,该杂志以色情著称,谁又会把这本开放的成人杂志与严肃的谍战联系起来呢?
不过,它可以逃脱普通人的怀疑,却难以逃过英国情报机关的火眼金睛。
拉尔森和他的《天体运动者》杂志很快引起了英国军情处的怀疑,他们逮捕了拉尔森,在审讯中得知,拉尔森是一名受过严格培训的德国间谍。
他利用纸蜡,在杂志上标注一些不会引起普通人注意的标志,只有那些知道秘密标志位置的德国间谍才会找到并阅读这些情报。
中国有“藏头诗”,间谍战有“藏头信”。
1942年,英国军方截获一封“休伯特”写给“珍妮特阿姨”的信,这封内容看似普通的家信引起了英军的怀疑,但他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后来抓获了两名德国间谍后,据这两名间谍介绍,把信的每个字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情报的内容。
英军照间谍所说的方法读出了一条重大军情:
14架“波音堡垒”战斗机昨日飞抵伦敦,准备进攻德国。
美国空军还曾出现过一名“错别字间谍”,这名受过密码学训练的空军军官因背负巨额债务,打算利用职务之便,向各国出卖国家机密换钱。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在国外的情报源接到一名不知名的情报人员的信,信中主动要求出卖情报资料。
写信的人是个错别字大王,比如他把“espionage”(间谍)误拼成“esponage”,根据这个特征,联邦调查局最终把目标对准了朗读困难症患者布莱恩·
里根。
当布莱恩·
里根登上前往苏黎世的飞机,打算与伊朗等国的官员会面商量出售情报事宜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就出现在了他面前。
他们从里根身上找到了一张写有伊朗等大使馆的地址,还有一个记着13个毫无关联单词的记事簿,如rocket、dove、recycle等。
从里根的钱包里,特工找到了一张写着一长串字母和数字的纸,一张写着26个问题的卡片,在一个文件夹中找到了4张写满了三位一组数字的纸。
特工很快破译了其中的三份资料,而最重要的一份,也就是写满了三位一组数字的纸上,暗藏里根埋藏大量资料的地址,却迟迟未能告破。
密码分析员仔细分析了那些数字后,认为那可能是书籍密码。
法医专家检查里根被捕时随身携带的一本小说和一本字典,根据指纹找出了他翻得最多的那几页,但是也一无所获。
不过,他们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此书非彼书。
最后,还是里根本人揭穿了谜底:
那些数字是依据他自己所读中学的毕业年鉴编制而成的密码。
密码破译员在他的提示下,最终找到了12个埋藏着重要情报的地点,发现了那些事关国家安危的情报。
格沃尔格·
瓦尔塔尼扬及夫人戈阿尔被誉为功勋卓著的“情报伉俪”
德黑兰1943谋杀与反谋杀间谍大战
70年前,伊朗首都德黑兰曾经发生一起直接关系到苏、美、英“三巨头”生死安危以及德黑兰会议成败的间谍大战。
结果,希特勒谋杀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远跳行动”计划以全面失败而告终。
年仅19岁的前苏联传奇特工格沃尔格·
瓦尔塔尼扬为此建立的丰功伟绩,也以永远的经典而书写在国际情报史中。
瓦尔塔尼扬1924年出生于苏联顿河畔罗斯托夫,并在一个有着浓厚“情报情结”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
当年帮助他的父亲获得伊朗国籍的正是苏联的情报部门,这才有了父亲在德黑兰开办糖果点心厂,最终成为颇具威望的伊朗富商的发家史。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不满16岁的格沃尔格已是一名苏联情报员。
1940年2月,根据苏联情报部门传奇式人物伊万·
阿加扬茨的指示,小格沃尔格组织了一支八人“轻骑兵”。
他们两人为一组,以自行车代步,使用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跟踪、监视德国驻德黑兰情报人员的行踪,并查找为法西斯效力的当地居民,两年内揭露出400多名在伊朗的德国间谍。
为向苏联派遣间谍,英国情报部门在德黑兰开办了名为无线电俱乐部,实为情报学校的机构,旨在培训懂俄语的各民族年轻人。
从1942年起,格沃尔格秘密进入该校,虽然仅有半年时间,但他有机会学习了招募方法、密码写信、单边联系方法、跟踪和反跟踪,以及采取秘密行动等。
这无疑为他执行新的艰巨任务奠定了卓有成效的业务技能。
根据他提供的情报,苏联间谍机构最后成功破获了该校派往苏联境内的所有间谍。
在格沃尔格的特工生涯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自然是在1943年秋天执行的反谋杀任务。
当希特勒获取苏、美、英三国首脑即将召开德黑兰会议的重要情报后,立即指定亲信筹划对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刺杀行动。
11月30日是丘吉尔的生日,德国人计划于这一天潜入英国驻德黑兰使馆,对丘吉尔实施暗杀。
代号“远跳行动”的指挥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军特种部队头目斯科尔采尼。
他派出探路的6人先遣小组刚刚被空投到距德黑兰70公里的库姆地区后,便被格沃尔格领导的“轻骑兵”尽数擒获。
原来,苏联已经提前截获相关情报并采取得力措施,纳粹空降间谍及地面接应人员都被一网打尽。
成功的格沃尔格在无形战线找到了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幸运的格沃尔格在茫茫人海找到了相伴56年的亲密爱人。
1946年,格沃尔格在伊朗与戈阿尔结婚,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情报伉俪”。
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一生没有养育孩子;
也是由于工作需要和其他缘故,他们又留下三次举行“婚礼”的趣闻。
数十年间,精通八国语言的格沃尔格留下大量工作的足迹。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夫妻一起获取了北约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与科技等各方面情报。
据称有的情报密级极高,也许200年或300年以后才会解密。
他们提供的宝贵情报为苏联科学界节约了经费,并缩短了10至15年的研究时间。
1984年5月28日,格沃尔格成为和平年代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第一个地下工作者。
直到他80岁生日时,俄对外情报局才公开他的间谍身份。
2012年1月10日,格沃尔格患癌症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8岁。
时任俄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唁电中称,格沃尔格“是传奇的情报员、真正的爱国者,是一位卓越而非凡的人物。
他的去世对于他的亲友和所有知道这位杰出人士的人来说,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海报
美国玩的间谍战
20年前,美国电影《亡命天涯》红遍全球。
如今,一场更加精彩的“猫鼠游戏”正在全球上演,剧情之跌宕起伏,主角命运之惊心动魄,比起《亡命天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故事主角斯诺登6月初揭露“棱镜门”,到他公开现身香港,再到原本应在莫斯科转机逃往南美的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人间蒸发”,斯诺登上演的“金蝉脱壳计”让人们直呼过瘾的同时,也将美国在间谍战中偷鸡摸狗的窃听劣行暴露于镁光灯下。
对发动间谍战,美国给出的解释是协助揪出恐怖分子。
事实果真如此吗?
刺探敌情:
揪出核设施和恐怖分子
美国没有完全说谎。
翻看厚重的美国间谍战史,打击核设施和恐怖分子确实是美国搞间谍战的目标之一。
处处不给美国留面子的伊朗,是美国玩间谍战的好去处。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伊朗方面就曾根据截获的秘密通信资料,将大约50名美方安插的“内线”一网打尽。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对伊朗发动的间谍战进入高峰期。
一支携带大量笔记本和公文包以及一幅巨幅伊朗地图的美国秘密情报小组,潜入科威特海滨的一处王室宫殿,展开“目标伊朗”行动。
据知情人士爆料,该小组实际上是美国搜集伊朗情报的前线指挥部,企图揪出伊朗境内的核设施及恐怖分子基地。
另外,据以色列媒体报道,美国在伊拉克北部重镇摩苏尔和首都巴格达附近修建了两座巨大的情报大楼,好让美国的“耳目”遍布伊朗和叙利亚的每个角落。
时至今日,美国针对伊朗发起的间谍战还在继续。
今年5月,一向喜欢和美国硬碰硬的伊朗便高调处死了一名为美国提供情报的间谍。
商业外衣:
中情局将魔爪伸向商界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机场,一架再平常不过的飞机迅速拉高起飞,消失在松树和甘薯田地的上空。
这一切,看似平常却又不那么平常——这架飞机的飞行员是美国反恐战争的指挥官,它的飞行目的地是巴格达、喀布尔或者开罗。
任务?
那是美国中情局的秘密……据美媒报道,尽管该航空承包商声称自己是一个出租飞机和飞行员的私营包机公司,但据中情局的一位前雇员称,该公司由中情局控制。
自“9·
11”事件发生后,中情局开始调整其在海外部署间谍的方式,设立商业公司以掩人耳目。
披着商业外衣搞间谍战是中情局的拿手好戏。
不过,中情局对商界的兴趣绝不仅限于拿它当外衣使。
美媒披露,美国秘密建立了一个名为“梯队”的间谍网,它遍布全球的侦听站,可截获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迄今它已两度向美国公司提供关键情报,帮助它们打败与其竞争的欧洲企业。
颠覆政权:
“世界警察”爱惹是生非
如果说以反核反恐为由的间谍战还能为如今四面楚歌的美国赚取一点同情分,那么颠覆敌国政权,铲除异己,则充分暴露了“世界警察”惹是生非、自私自利的个性。
21世纪初发生在东欧多国的“颜色革命”,幕后黑手正是美国。
据俄媒报道,美国前总统布什曾拨款1.1亿美元资助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革命派,妄图颠覆这些国家的政权。
据英媒报道,布什还曾授权中情局开展秘密行动,颠覆不讨喜欢的伊朗政府。
除了向伊朗国内的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资金等援助,中情局还被允许向对方提供通信设备,以使这些反对派之间可以进行自由联络并绕过伊朗国内的互联网监控系统。
反美斗士辈出的古巴也是美国颠覆的对象。
2011年,古巴裁定美国国际开发署承包商阿兰·
格罗斯参与美国政府针对古巴的“颠覆”项目——利用“不受古巴当局控制的通讯系统破坏古巴革命”,并判处其15年监禁。
此举让做贼心虚的美国颇为不爽。
看来,只要美国继续担任“世界警察”,其利用间谍战颠覆敌国之心就不死。
前苏联克格勃与美英间谍暗战:
使馆参赞穿裙装乔装女性
一位使馆“参赞”甚至一身裙装,乔装成女性去从事间谍活动。
苏联反谍人员后来识破了他的伎俩,开玩笑说:
“这位漂亮女士又露面了,看样子是有重要活动!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与西方之间的“间谍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大量美英间谍以外交官身份做掩护,在莫斯科大肆进行情报搜集活动。
为了掩人耳目、摆脱盯梢,他们挖空心思,不惜改变容貌、男扮女装,甚至使出“移花接木”大法。
而苏联克格勃也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由此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猫鼠大战”。
移花接木充气模型以假乱真
曾经有一段时间,以外交人员身份派驻莫斯科的美国中情局间谍在与苏联线人接头时,流行使用充气模型这一“秘密武器”,而且一度非常奏效。
“移花接木”法的行动步骤如下:
美国间谍与妻子一起驱车离开大使馆。
由妻子手握方向盘,间谍本人则坐在副驾驶位置,身边放有一只小盒子。
当汽车驶入偏僻角落后,突然转向至邻近街道,脱离了盯梢人士的视线。
就在克格勃监视人员“失察”的短短数秒之内,美国间谍跳下车,消失在最近的一幢建筑物内。
妻子则按下身边的按钮,这时奇迹出现了:
从那只小盒子里瞬间蹦出一只充气模型,栩栩如生,外表酷似刚跳下车的美国间谍。
间谍妻子继续驱车前行。
为了进一步迷惑跟踪的密探,她还时不时操控充气模型扭头,装着相互交谈的样子。
行驶到大使馆的寓所之后,间谍妻子才给充气模型放气,让它重新返回盒内。
就这样,一具假模型就把苏联跟踪人员给“忽悠”了!
到了1990年,美国驻苏大使馆配备了9辆茶色玻璃汽车。
使馆的间谍们除了充气模型外,还装备了橡胶面具。
当然,使用这些新式“道具”,同样是为了甩掉苏联的跟踪人员。
譬如说,某个美国间谍要与线人秘密会面,此前会使用普通汽车将本人的充气模型假装运往莫斯科的远郊,而间谍本人则乘坐带茶色玻璃汽车,前往相反方向。
有时也会使用面具来迷惑苏联反谍人员。
总而言之,美国谍报人员的伪装术可谓五花八门。
美驻苏大使馆前二秘马克·
塞勒斯经常会借助假发和假髭打扮成“嬉皮士”模样,他的一位间谍同行则喜欢打扮成普通工人,戴副墨镜。
黑白难辨弱女子竟是柔道高手
1977年7月15日晚,美国中情局的女间谍玛塔·
彼得森(其公开身份是美驻苏大使馆副领事)前往秘密藏所,给代号为“三角形”的间谍“送货”(“三角形”真名亚历山大·
奥戈罗德尼克,是苏联外交部长的私人顾问)。
彼得森将公务汽车停放到“俄罗斯”影院的门口后,急匆匆进了放映室。
当时正在放映影片“红与黑”,最后一场已经开演。
因为彼得森当时穿了件白色带大花的连衣裙,非常显眼,所以苏联反谍部门的跟踪人员就离得较远,对其进行监视。
“白衣女子”在备用出口附近的椅子上落座后,装着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
大约10分钟之后,她确信周围很安全之后,迅速在连衣裙外面套穿上一条黑色长裤和一件黑色上装,扣好衣服之后,散开了束起来了发髻。
就这样,顷刻间完全变身的彼得森很快就从电影院溜走了,现在她成了一位“黑色女子”。
不过,她并未返回到自己公务汽车的停放处,而是先上了辆公交汽车,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和地铁,一路上还警觉地四下观察。
确认无人跟踪之后,她才叫了辆出租车,驶向克拉斯诺卢日斯基大桥。
不过,她没有料到,苏联克格勃已经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
正当彼得森将一块“圆石”放入秘密藏所时,周围烟光绽放,一下子亮如白昼。
看似空荡荡的现场一下子涌出很多人。
有趣的是,在抓捕过程中,“副领事”展示出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是用俄语骂娘,又是使出柔道招数,据说已经达到了6级“黑带”水准。
不过,她毕竟不是克格勃响当当的散打高手弗拉基米尔·
扎伊采夫的对手,只好乖乖就擒。
克格勃将彼得森带回位于卢比扬卡的总部,并通知美国大使馆参赞过来领人。
当着后者的面打开了伪装成“圆石”形状的货箱,发现里面有谍报指南、调查表、微型相机、黄金、纸币,还有两支装有毒药的小玻璃管。
不过,外交人员享有豁免权,彼得森也不例外。
在与苏联监视人员和拳击对手扎伊采夫分别时,她懊恼地说,以后再也不买夜场的电影票了。
9秒变身“兔尾鼠”上演“金蝉脱壳”
1989年1月,美国中情局人员芭芭拉·
凯斯抵达莫斯科,与代号为“雪暴”的美国“鼹鼠”(指卧底间谍)会面。
此人是苏联“格鲁乌”(军事情报总局)的军官谢尔盖·
伊万诺维奇,1975年出差希腊时被美国中情局招募,后被判处叛国罪,于1990年被军事法庭宣判死刑。
芭芭拉在莫斯科城内闲逛了整整两天,其怪异打扮让路人侧目:
浅黄色夹克、红色迷你裙、白色丝袜、15厘米的高跟鞋、披肩紫色假发,还架了一幅遮住了半边脸的大墨镜。
因其这身夸张打扮,克格勃跟踪人员戏称她为“兔尾鼠”。
只是到了后来,克格勃人员才明白,芭芭拉此举并非为了招摇过市,而是为了迅速摆脱盯梢,与“雪暴”接上头。
话说芭芭拉一路闲逛,步履轻快,真是不知疲惫!
孰不知,她已经在不经意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尽可能让跟踪人员离自己远一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这身醒目打扮是为了“迎合”跟踪人员,让后者放松警惕。
毕竟对跟梢者而言,离目标越远越便于机动,可将暴露的风险降至最低。
与“雪暴”接头的当天,芭芭拉先将跟踪人员引至莫斯科城一个叫“干净池塘”的地方,走进了一幢建于十月革命前的多层建筑。
克格勃跟踪人员迅速分成四组:
一组留在车内录像,一组绕到大楼的后门蹲守,第三组提前部署至米亚斯尼茨卡娅大街,剩下的2个人等了大约10秒钟后,紧随芭芭拉以看个究竟。
当这2名跟踪人员走进楼门口时,正碰上了一位身穿黑色连衣裙的娇柔女子。
她头裹黑色头巾,手持念珠,眼睛盯着地板,嘴里喃喃自语,活脱脱一个修女!
暗探们侧身让这位虔诚的女子通过后,赶紧上楼搜寻“兔尾鼠”。
结果从一楼一直找到四楼,楼内是死一般的寂静。
见鬼了,“兔尾鼠”竟从眼皮底下失踪了!
暗探们冲到街上,通过无线电询问同伴,是否有人从后门溜走了。
“没有,”对方回答,“没看到有人。
真是糟糕!
难道目标蒸发了不成!
有人突然想到调出监控录像看看。
录像中显示:
芭芭拉一边往楼内走,一边解开了自己的上衣。
9秒钟后,跟踪人员尾随而至。
又过了1秒钟,从楼门口出来了一名修女。
她双手拽着裙子的下摆,几乎是小跑着冲向米亚斯尼茨卡娅大街……问题就出在这名修女身上!
监控人员赶紧电话询问第3小组。
“对,”对方回答说:
“确实有这样一个女子。
我们还感到奇怪,这么冷的天,她还穿了双胶鞋。
跑到街上后,拦了辆车就走了。
我们想,这姑娘肯定是冻坏了。
她却若无其事,还笑着从车窗冲我们挥手。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监视人员被“兔尾鼠”给蒙蔽了。
可是,她是如何做到在9秒种内实现大变身的呢?
在发出“目标丢失!
”的警报之后,大家再次来到楼门口,试图能有所发现,结果这里是空空如也。
这时,有人提议去附近垃圾箱看看。
果不其然:
里面有浅黄色夹克、高跟靴、紫色假发,上面还牢牢粘着一幅墨镜。
另外还找到一根被绞断了的橡皮筋,跟缠头发用的皮筋差不多,只是要粗一点、长一些。
很明显,它也是伪装的道具之一,那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
克格勃的密探们把芭芭拉的这身伪装服整整研究了两天,方才弄清楚她瞬间换装的奥秘:
原来,芭芭拉在进楼时,迅速解开了自己的上衣和带墨镜的假发,而假发下面便是事先缠好的头巾。
随后,她双手扯开高跟靴上的粘条,露出里面套穿的胶鞋。
紧接着,她掀起长裙,双手抱起那堆脱下的衣物,扔进了垃圾箱。
就这样,她瞬间大变身,从监视人员眼皮底下走出了大楼。
而红色的迷衣裙只是黑色连衣裙的衬里,“兔尾鼠”将长裙的下摆翻起后对折,用橡皮筋固定到了自己的腰上。
换装时,她只需将橡皮筋绞断,红色短裙便变魔术般地成了黑色长裙。
将计就计克格勃智斗英国“车手”
在苏联反谍编年史上,记载着英国间谍菲利浦·
詹姆斯·
福德摆脱盯梢人员的经典案例。
克格勃事先已经得知,福德莫斯科之行的目的是从事一系列的刺探情报活动。
当福德抵达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2”机场时,克格勃的跟踪监视人员已经恭候多时了。
跟踪小组中有多名经验丰富的队员。
为了方便无线电通话和保密需要,克格勃反谍部门通常会给外国间谍起一个绰号。
福德的绰号叫“英国橡树”,简称“橡树”。
橡树已经进入机场大厅!
正在通过海关安检。
听到了吗?
请讲!
”福德一下飞机,马上就有人通风报信。
菲利浦·
福德走出机场航站楼。
他一只手提着一个礼品包装的大箱子,另一只手拿着一个运动包,装着擦拭眼镜环顾了一下四周,躲到了一个背光的地方。
接下来发生了让克格勃监视人员先是感到万分震惊、继而肃然起敬的一幕:
福德撕掉箱子上的精美包装,从箱子里取出一辆折叠式自行车。
他动作娴熟地安上轮胎,把运动包往肩上一挎,骑上车向莫斯科市区方向驶去。
而那只空箱子被丢弃在了人行道上……
很显然,福德空运自行车到莫斯科来骑,其目的还是为了摆脱盯梢。
他骑车去莫斯科市区的途中,要么会与线人接头,要么会去秘密藏所“送货”。
克格勃监视小组的行动装具可谓是应有尽有:
从假发到棉背心,再到雨衣和无边便帽,就是没有自行车!
毕竟苏联不是中国或者越南,自行车并不常用。
监视人员执行任务时,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驱车。
可是,以时速10公里的蜗牛车速跟踪、或者西装革履地跟在自行车后面狂跑,很难称之为“秘密监视”。
而动用直升机从空中监视“橡树”,也不太现实。
碰巧的是,那天正赶上克格勃系统举办“体育日”活动,室外侦察员的手边都备有一套“迪纳摩”队(俄罗斯著名的体育俱乐部)的球衣。
这些球衣正好派上了用场。
就这样,福德不慌不忙地蹬着自行车,2名负责监视的克格勃侦察员则换上球衣,假装成“迪纳摩”的队员,跑步跟在他身后,手心紧握着通话器。
这种通话器只有打火机大小,可与监视车保持联络,操纵杆推向两个不同方向分别代表接听和发话状态。
2名侦察员跟着跑了大约1.5公里之后,跳入尾随的监视车内,接着由下一拨侦察员跑步跟随。
外人乍一看,这是运动员在搞训练,教练骑自行车在前面领跑。
福德本人也不会起疑心:
运动员练跑步在哪个国家都是司空见惯,无论是在英国、美国,还是在俄罗斯。
就这样,监视小组一直跟随福德到了希姆基(莫斯科近郊城市)。
福德在一个电话亭跟前下了车,走了进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揭秘二战时期秘密的间谍战案例 组图 揭秘 二战时期 秘密 间谍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