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4136065
- 上传时间:2023-05-02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56.75KB
伤寒论病案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伤寒论病案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病案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
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
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
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
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
口不渴,非里热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
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
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自汗证
营卫不和
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调和营卫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
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
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
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王某,女,34岁。
恶寒汗出半月。
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
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
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汗多,动则尤甚,虚也。
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
扶阳解表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
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
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
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7.刘某,女,34岁。
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
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
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8.李某,男,50岁。
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
3℃。
咳喘
证型:
外寒里饮证
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
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
,故恶寒、无汗;
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
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
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9.邓某,男,28岁.
发热四天。
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外寒里热证
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
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
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
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张某,男,30岁。
恶寒发热3天。
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
10.中医诊断:
太阳伤寒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
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
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11.王某某,女,35岁。
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诊断: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
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
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2。
陈某,女,47岁。
主述:
恶寒发热已9日。
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
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
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苔白,脉弦细。
诊断:
太阳表证
表郁轻证
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桂枝麻黄各半汤
13.吴某某,女,62岁。
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
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脉浮而软。
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诊断:
太阳伤寒
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14.王某,女,20岁。
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
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
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太阳邪微,内有郁热
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
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
15.许某某,男,35岁。
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
面红耳赤,舌质干燥;
脉象紧而数。
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
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内有郁热;
脉象紧而数为外寒内热。
外散表邪,内清郁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
16。
郑某,男,40岁。
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胃脘痛
热扰胸膈,胃气上逆
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
纠其心中懊憹,辗转难卧,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现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栀子生姜豉汤
17。
曹某某,女,72岁。
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
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
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
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郁证
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憹,脘腹胀满为主。
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胸膈兼腹气不通。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栀子厚朴汤
18。
邱某,男,50岁。
高热,咳嗽痰中伴有褐色血液,呼吸喘促.
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
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咳嗽
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
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
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宣肺清热,平喘止咳
麻杏甘石汤
19.李某,男,4岁.
发热后伴发疹、下利。
发热后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寐不安。
舌质绛,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
。
麻疹
内外合邪,热甚津伤
发热疹发不畅,是邪郁于表,不得发越;
下利而臭,唇干,目赤,寐不安,舌质绛,苔白腐,脉数,是热邪内盛,津液亦伤。
解表清里,坚阴止利
葛根芩连汤加味
20.贾某,男,50岁。
心悸而痛1年。
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并伴疼痛,按之则舒,口服许多止痛药无效,时有自汗出,口淡不渴,余无他证,二便调.
舌淡、苔白滑,脉微缓。
①心悸;
②胸痹?
心阳不足证
患者病已历年,虽有胸痛而无阴寒、瘀血之征,汗出而无表虚之象。
观是病主证心悸,按之则舒,与64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颇为一致,故断为心阳虚证。
由于心阳不足,心无所主故悸,而汗为心之液,阳虚失固,则见汗出;
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脉流行不畅,故可气阻而痛并六脉微缓,舌淡苔白滑.
温通心阳,
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甘草
21.何某某,女,17岁。
头晕目眩一周。
现病使:
一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眩晕
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67条主证: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则见气上冲心胸,心悸。
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
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
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22.张某某,男,45岁。
腹胀10天.
患者自诉近日心下胀满,午后及饱餐后加剧,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口淡不渴,二便尚可。
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腹胀
脾虚气滞证。
患者以腹胀为突出见证,腹胀一证,当属阳明与太阴病变,观是证腹胀而大便通畅,且无潮热、谵语等,显非阳明腑实证。
且伴有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等,当属太阴病变。
由于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而生腹胀满;
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则见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
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3.刘某,男,60岁.
双上肢震颤2月余。
患者平素体弱,近两月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并进行性加重。
现四肢不温,时有心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软,小便量少。
心电图正常,尿Rt未见蛋白。
双上肢震颤;
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
肢颤
肾阳虚水泛证
双上肢震颤多由肝风内动引起,而患者并无肝风内动之征,显非该证.察其所伴心悸、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与《伤寒论》82条: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颇为切合,均系少阴阳衰,水气泛溢肢经脉所为。
该患者平素体弱,加之年老体衰,少阴阳气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外溢经脉,则见双上肢震颤。
上凌于心,则见心悸,胸闷气短。
下及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
肾阳虚失温,则出现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肾病及脾,则腹胀便软,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等均为阳虚之征.
温阳利水,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4.吴某,女,63岁。
心慌、心悸一周。
患者风心病数年,因症状较轻,未予正规治疗,近一周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慌、心中悸动不安,汗出,以致不能行走,头晕目眩,气短,下肢不肿,未见明显恶寒,大便稍干,小便正常。
舌苔薄白,脉结代。
心悸
心阴阳两虚证。
是例患者,罹风心病经年,本次因过劳加重,以心悸、心慌为主,以致不能行走,证情较重,使人易辨为少阴心肾阳衰证,但患者证情虽重而下肢不肿,无明显恶寒,证非少阴。
联系其心悸、脉结代及其它见证,与《伤寒论》177条: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颇为切合,当是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致。
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慌、心中悸动不安。
劳则气耗,今心气不足,故见气短,稍动则气不支,故不能行走;
汗为心之液,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外无所固,故见汗出。
气血亏虚,无以上奉,清窍失聪,故见头晕目眩。
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见结代等等,种种表现俱合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之征。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林某,男,70岁。
失眠一年余.
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
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
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
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
舌质淡、苔白,脉弦。
失眠。
心阳虚神散证
是案与《伤寒论》112条: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形成原因不同,而病机、主证咸同,皆为心阳亏虚,心神不敛,而痰浊内扰之惊狂证。
惊则气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神气散乱。
患者由于受惊吓则损伤心阳,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患者年老体衰,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无所依归,而日夜惊惶失措,恐惧不安,故可见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
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
《素问.口问》曰: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今患者心阳耗散,复被痰扰,神无所归,故稍有惊触,即心神大动,五脏六腑皆摇,人体气机大乱,从而可见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矢气频作,小便失禁等等。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26.汤某,女,47岁.
患奔豚数日。
患者平素偶有心悸,但发作轻微,自不在意,未予治疗.数日前突觉脐下动悸,继之有气上冲,日日复作。
自诉每次发作时先觉脐下不适,如鼠奔突,继之自觉有一股气流,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每日可发作3~5次,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小便量少.
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奔豚
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证.
是案为奔豚证,与论中桂枝加桂汤证颇为相似,但本案有二点与之不符,一为小便不利,苔白滑,二是患者脐下悸明显,乃与《伤寒论》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证机相当,俱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之证,有所小异者,65条为奔豚欲作而尚未作,而本案之奔豚已作,无论作之与否,只要主证一致,病机相同,皆可依之而辨。
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蛰于肾,使肾水温暖,且能蒸腾化气,水气上升,以调心火,则心火不亢,故水火既济。
今观患者素有心悸,则知其心阳素虚,久久不复,而致心肾失交。
心阳不足,无以下蛰暖肾,肾水无以蒸化而停于下,故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苔水滑,舌质淡,脉沉弦无力。
寒水蓄于下焦,复因心阳虚而上乘之,故见从先有脐下悸动,如鼠奔突,继之气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等等皆为寒水逆上之征。
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27.张某某,女,40岁。
发热三天.
患者平素阳气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近三日加重。
现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烦躁不安,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
四肢厥逆,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发热.
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证。
患者素体阳虚,今复感寒邪,阳气更伤,病直入少阴。
少阴阳衰,无以温煦,可见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厥逆,恶寒,舌淡、苔薄白。
阳虚鼓动无力,阴虚其脉不继,则脉微欲绝。
阳衰阴盛,阴不敛阳,虚阳欲脱,则上见烦躁不安,外见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是案与《伤寒论》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颇为相似,均为外感所致,病入少阴,阴阳两虚之证。
回阳益阴
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8.戴某某,男,70岁。
腹痛伴心悸一周.
患者约10天前因“感冒”引起轻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曾服“感冒药”,上症基本消失,一周前出现腹中急痛,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心中悸动不宁,口淡不渴,心烦,失眠。
舌润、无苔,脉迟。
①心悸;
②腹痛.
中焦虚寒,气血双亏证。
患者年迈,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虽经治而表证欲解,然则又见心悸而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病案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