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docx
- 文档编号:4556191
- 上传时间:2023-05-0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22KB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docx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迄今为止,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和文化事业不断加强,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
但深入到当今时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
比如诚信缺失的现象,个别人为谋一己私利制假贩假,食品卫生安全告急,苏丹红、三氯氢胺等化学药品渐为人知;比如道德滑坡的现象,从网恋、“一夜情”到“二奶”、“小三”,再到富二代飞车撞人后麻木的神情,伦理道德面临着巨大危机;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现象,不少人认同“宁肯待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观点等等。
透过这些现象,反映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的人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这些人理想信念不是很牢固,信仰比较杂乱。
不善于从政治视角审视问题,看不到复杂事件表象背后隐藏的政治意义。
有的对反动政治观点和社会错误思潮批驳不力、抵制不够,有的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关注社会负面问题甚于关注社会发展进步,喜好“小道消息”而轻视正面宣传。
二是有的人价值取向有所偏移。
这些人沉迷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精神世界逐渐趋向于物化。
有的崇尚“舒服一天是一天”的生活方式,追求生活的“高质量”,推崇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人情消费,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大款比穿戴、比吃喝;有的热衷于追逐权力,将攫取权力当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看不到权力和义务的对等性;有的热衷于追逐金钱,将获取财富当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三是有的人行为模式有所失范。
这些人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侵蚀影响,思想前卫、意识超前,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张扬个性。
不少人坦言,吃西餐标志着生活档次高,穿名牌意味着社会地位高,看美国大片代表着审美情趣高。
有的青年沉迷于网上交友,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有的热衷轶闻趣事,不看大报看小报,对“野史”、“杂谈”、“解密”之类感兴趣;有的喜欢追星,不崇拜英模崇拜明星。
四是有的人审美观念有所异化。
这些人是非观念不明,分不清美与丑,随着芙蓉组组、木子美、凤姐、伪娘等系列人物的欢呼雀跃和“许三多”型贪官的深度报道,曾一度让人产生错觉,好象社会步入了审丑的娱乐时代。
但是喧闹过后,留给世人更多的是无聊和空虚。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认真分析这些问题,除了受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累积的影响,我感觉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侵蚀。
一方面,他们凭借信息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途径,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宣扬鼓吹。
近期,在中东、北非等国家爆发的多起抗议示威活动,在背后支持鼓动的,正是“推特”、“脸谱”等西方社交网站。
另一方面,凭借文化产品优势,通过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大肆兜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达到“由亲近到认同、再深化为信仰”的目的。
多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文化输出作为进攻我们的“隐形杀手”,将政治观点、文化理念、价值标准、思想追求加以包装美化,隐藏在影视广播节目中对我实施“软杀伤”。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公开表示:
“好莱坞电影是向全球宣传美国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二是封建没落文化余孽的影响。
由于我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些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历史积淀,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例如,经济领域的权钱交易现象、政治领域的个人专权现象、人际关系上的“走后门”现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以及思想作风方面的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
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建设,败坏着社会风气,也是某些腐败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三是我们自身文化力量的薄弱。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自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更注重于模仿,“全盘照抄”,真正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远远不够,当代中国缺少能与“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等相提并论的文化精品,也缺少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深刻思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在一本书里说,中国不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话虽听着不舒服,却是一语中的。
如今我们在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上都没有优势可言,已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但人们的思想不会是一片空白,自身的文化没有力量,先进文化不来充实人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外来的、其他的文化就要占领这个精神世界。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
中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
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更应当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的问题。
为此,党中央于今年10月份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就其本质来讲,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思想武器,更是一种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要求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
这种文化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与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借鉴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并在其精神方面,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信念,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文化、腐朽文化的侵扰和腐蚀,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通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
积极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是要崇尚先进思想文化。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法国巴黎有一个先贤祠,专门用来安葬为人类和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和文化先驱,因为对于思想和文化的尊崇已经进入法国人的灵魂。
但在我们这个社会,人们对思想和文化的尊崇还远远不够,许多人不是把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作为崇拜偶象,而是把能当多大官、赚多少钱作为追求目标。
因此,要广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引导广大青年聆听伟人教诲、领略文化力量、享受思想盛宴、感悟高尚与文明。
二、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一种文化就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时代感、突出大众化、富有独创性。
时代感,就是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我们积极倡导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和睦”等理念,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就是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在价值观念上,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什么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人们处世、行世、立世的一些基本准则。
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
独创性,就是要有有特色,能够为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
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不断筛选的过程。
只有那些原创性强、普遍意义大的价值观念,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提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内核。
同时,面向世界,关注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阐明自己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主张,敢于在超越他人中引领潮流。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更好地感知、领悟,更好地遵守、践行。
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与无孔不入的渗透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影视作品、主流媒体等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
相比之下,我们有的传播媒介、文化作品却没有他们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巧妙,有的甚至宣扬“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贬损、亵渎、消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
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正确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确保一切文化阵地、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三、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必须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一是要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二是要弘扬光大革命文化。
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
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
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
三是要批判吸收世界文明成果。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必须坚持批判汲取一切外来文化。
外国的思想文化中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
对外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和优秀部分,要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
要胸怀宽广,博采众长,努力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四是要把握文化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
文化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
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
当年的电影《红日》、《红岩》、《红旗谱》、《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等,反映的都是劳苦大众自己的奋斗历史,而雷锋、小二黑、李双双等文化典型,全部都是工农兵的鲜活形象;如今凤凰传奇、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等演绎的“草根文化”,代表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清新力量,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方向,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也深得群众喜爱。
因此,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文化人才的作用和贡献。
人才强文化才能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
要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大师,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创作和演出等文化人才队伍。
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
四、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水平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
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
有人说,美国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上。
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三片”,实际上都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
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水平上胜人一筹。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一方面作品要创新。
真正的文化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文化作品。
当年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就是描绘俄罗斯的实际社会变迁;美国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也是描绘美国的社会变迁;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卢梭,英国的雪莱、拜伦,都是反映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在新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以中国人的奋斗为创作本源,依靠中国人的实践,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精品。
另一方面形式要创新。
重点是要积极抢占网络阵地。
当今时代已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化样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效率,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内容。
我国网民目前已达4.2亿,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文化建设,借助博客、播客、维客等进行文化创造,一定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
总之,要坚持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
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实现 中华文明 伟大 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