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佛教导航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4735566
- 上传时间:2023-05-0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6.44KB
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佛教导航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佛教导航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佛教导航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何謂大人?
“小心”。
什麼是最高的德行?
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
什麼叫做大人?
不過處處小心,一切恭敬而已。
聖賢絕無標新立異,外表生活與凡夫并無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
在世間法中覺悟,即是佛法。
庸:
平常的。
《中庸》曰:
中不偏,庸不易。
庸行即平常生活。
存養類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涵養德行,心須寧靜,言語寡少沉默,舉動從容安詳,行事嚴謹恭敬,生活簡單樸實,少欲知足。
常常這樣檢點,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專意凝。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謙虛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詳鎮定是辦事成功的關鍵,包容別人的過失是與人相處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是修養心神的關鍵。
劉念臺云:
“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明朝學問家劉宗周先生,號念臺,告誡學生說:
“涵養品行,完全得自於一個緩字,無論言語動作都要徐緩安詳,不可急躁莽撞。
《無量壽經》說: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做事倉促,敗悔在後;
為之不諦,亡其工夫。
舉止安詳,就容易得定。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纔見涵養。
無論處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優裕從容、遊刃有餘的感覺,忙而不亂,纔表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功夫。
作而無作,心無掛礙,所以從容悠閒。
劉念臺云:
“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劉念臺先生說:
容易感情用事,隨便講話、妄念紛飛,都只是心浮氣躁起作用,這是德行涵養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輕視。
多學靜坐,以收攝浮氣;
或練習寫毛筆字、誦經、念佛、參禪,皆無不可。
呂新吾云:
“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明朝刑部侍郎呂坤,號新吾,他說:
心平氣和四個字,若不是真正有涵養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忍辱,降伏瞋恚煩惱。
能夠忍辱,而後纔能得定。
陳榕門云:
“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
清朝學士陳弘謀先生說:
降伏瞋恚,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慾望煩惱,理智的力量強,煩惱自然平息。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
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與人交往一團和氣慈悲,就能化解不和衝突;
接觸外物正氣凜然,妖風邪氣也會退避;
心胸浩然開闊,一切疑慮畏懼自然消除;
止息妄念,心地清淨,夢寐亦會安然恬適。
沴(lì
ㄌ〡ˋ):
水流不暢。
乖沴:
不和之氣,邪氣。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谿刻當矯之以渾厚。
輕狂的,要用穩重的去矯正他,浮華的,要用平實去矯正;
心胸狹窄,要用寬宏去矯正;
急躁的,要用和氣舒緩來矯正;
粗暴剛強,要用溫和柔順來矯正,淺露的,用深沉收斂矯正,刻薄的,用渾厚平易來矯正。
所謂對症下藥,潛移默轉,變化氣質於不知不覺之間。
尹和靖云:
“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南宋大儒尹和靖說:
無窮的禍殃,都是起自於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不謹慎啊!
能忍人所不能忍,纔能行人所不能行。
世出世間大丈夫,都以忍辱為第一精進。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在順逆境界中纔能看出心胸氣度,在喜怒將發之際纔表現出涵養修持。
離開境界,何談修行?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自己的好處,要掩藏一些,涵養化育,培養德行的深厚;
別人有過失,要遮掩一些,渾厚包容,開拓心胸之廣大。
謙虛纔能深入聖道,隱惡揚善,成就德行。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用清虛淡泊修養心神,以充實道德保養身體,用仁義慈悲撫育天下萬物,用聖賢大道教養十方三世。
養字於此,有修養、涵養、養育、培養等不同意義。
一動乎欲,欲迷則昏;
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慾望一動,若不能及時剋制,迷於其中就會失去理智;
任由情緒發展,稍有偏差就會流於乖張邪惡。
觀照、修行,都要從念頭初起時用功,兩個“一”字,尤須注意。
戾(lì
ㄌ〡ˋ)彎曲,引申為乖張、違逆。
劉直齋云:
“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劉直齋說:
涵養心性,必須要耐得煩亂、耐得辛苦、耐得驚畏、耐得怕懼,功夫纔能純熟。
不能忍耐,則一切功德皆難以成就。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慾望淡泊,所以心緒寧靜;
心有主宰,故能清虛淡泊。
不被外境物欲誘惑動搖叫做靜;
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據為實有,纔叫清虛。
不被外界物欲所動,故能心靜;
不被外界物欲所實,故能心虛。
實:
物欲填滿心中之意。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恭敬嚴守心神,心神就能安定;
收斂抑制情緒意氣,情緒就能平和。
心平氣和,功夫在恭敬剋己。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光明磊落的節操道義,是從隱秘之所、無人之時,不敢放縱,恭慎自守培養出來的。
扭轉乾坤的學問才幹,由於不敢輕忽細微之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能得力。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不自欺,不欺人。
氣忌盛。
心忌滿。
才忌露。
情緒忌諱發揮到極處,心志忌諱驕傲自滿,才華忌諱淺浮外露。
這些都是涵養德行的大病。
《禮記》曰: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凡事須有節制,發乎情,止乎禮。
在此基礎上,纔能修世出世法。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粗率急躁,不能忍耐反思之人,必定一事無成;
順逆境界,保持心平氣和之人,則能感應各種祥瑞雲集。
駢(piá
nㄆ〡ㄢˊ):
兩馬並駕。
引申為聚集。
衝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
人卒以怨;
我卒以無成;
是謂至愚。
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處於人事繁雜的重要職位;
面對頑劣遲鈍之人;
違背自己意願的時候;
處理紛繁複雜的事情,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
如果態度偏激堅決,不容回轉,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終將勞而無功,人人抱怨,自己難以成就,實在是愚癡到了極處。
如果在這裡邊能夠忍耐過去,就有無窮的利益。
此句是“意粗性躁”一句的註解,一切法得成於忍。
僨〔fè
nㄈㄣˋ〕:
覆敗、滅亡。
人性褊急則氣盛;
氣盛則心粗;
心粗則神昏;
乖舛謬戾,可勝言哉。
一個人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就容易情緒激動;
情緒激動就用心粗疏大意,神志昏散。
於是各種謬誤差錯接踵而來,那裡說的盡呢?
褊(biǎnㄅ〡ㄢˇ):
衣服窄小,引申為心量狹窄。
舛(chuǎnㄔㄨㄢˇ)違背、差錯。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修持要清淨超脫,對待他人和藹慈祥。
無事時候心境明淨,事情來時處理果斷。
事事如意時淡泊不染,不如意時泰然處之。
范仲淹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被外境所轉,實在是相當高的修行境界。
持躬類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聰明智慧不可外露,須知韜光養晦,和光同塵,大智若愚;
道德高尚,地位尊崇,須知謙遜虛心,纔能長久保持不失。
富貴,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富貴是招惹怨恨的根源,才能常常帶來身家的災禍;
顯赫的名聲是招致毀謗的媒介;
歡樂過頭就會轉成悲哀。
老子說: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凡事皆當適可而止。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立身處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懼之心,知道退讓。
見到眼前利益,想想後來的害處;
事到圓滿,要想到漫溢的時候。
常常這樣存心,就能免於災禍。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
偶一失謀而事倖成;
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爾失言卻沒有帶來災禍;
偶爾計劃不周,事情竟僥幸成功;
偶爾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
於是以後視為常事,而不加以檢點。
那麼大的災殃就從這些地方產生。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微之處若不防範,往往使德行受損。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待人處事,能夠退讓,與人無爭,不僅免禍,而且涵養德行,培植福報,其實是大便宜事;
日常用度,皆有定數,若增加一份享受,就折損一分福報。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禍。
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
膽大妄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會招來災禍。
謙卑恭慎是保身立德的關鍵。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即使功勞蓋世,抵擋不得一個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災禍,不但無益且有害;
天大的罪惡,一念回心,抵擋不得一個真誠懺悔改過,再大的罪過惡業都能消除。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弟子規》說:
過能改,歸於無。
諺語有說:
浪子回頭金不換。
佛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事當快意處,須轉;
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
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凡事到順心如意時,要知道趕快回頭;
話說到恣情痛快時,要知道停止。
災殃過失無不是從志得意滿而來,所以有見識的人事事如意時常懷憂慮,遇到喜事會更加警惕畏懼。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萬物都忌諱所有的好處集於一身,凡事都忌諱十全十美,為人則忌諱興盛到極點。
諺云:
弓不可拉太滿,須知留餘地給他人立足,給自己轉身。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心安、身安莫過於知足常樂,危險之來多由於多言妄談。
知足常樂,言多必失。
身心不安,都是由於不知足、過分貪求;
危險災禍,都從口出。
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自身行持須恭敬為主,反躬自責要深刻懇切,接引大眾要和睦慈祥,存心用意要公正無私,修身行道要勇猛精進,還須選擇善友良朋以求進益,知過改過,永無止境,保全身命,成全慧命。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把握念頭不胡思亂想,現於身體不可胡作妄為,口不可輕言妄談,善護三業,就是君子主敬存誠的下手處;
內心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進而不敢欺騙天地鬼神,就是君子修養慎獨的用功時。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
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存心以光明磊落、誠實篤厚最重要;
外表以端正大方、老成持重最親切;
言談以簡單扼要、真誠懇切最感人。
身口意三業,心為根本,誠於中必形于外。
三者功夫乃是一體,效驗也是一體,不可分割。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體察物情,推己及人,來包容原諒他人的過失;
保持理智,不徇私情,來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
能夠用原諒自己的心原諒他人,就能夠保全朋友間的友誼;
能夠用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就能夠減少過失,不至喪德。
唐荊川云:
“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明代大儒唐順之說:
“人要時刻檢點自己的毛病,原來討厭別人的許多毛病,如果真的反省自己,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樣樣都有。
”與其厭棄別人,不如回頭檢查自己。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凡事緩和一步,就可以免除因倉促帶來日後的悔恨;
凡事知道退讓,就可以避免與人相爭帶來的災禍。
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心量要大,當效海納百川,能夠包容別人的過失;
對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立場要穩,不可隨波逐流。
儘前行者,地步窄;
向後看者,眼界寬。
一味向前進,不留餘地,不知轉圜,路就越走越窄;
目光深遠,及時回頭,眼界越放越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纔是腳跟。
事情繁多密集時,能夠將它撥的開,沒有障礙,方纔見到手段的高明;
人事之大風大浪衝擊時、急難當前時,能夠立得堅定,做得了主,纔是真正腳跟。
朱熹詩說:
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
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
否則必至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當有意外事件發生時,只應該守住原則,靜觀其變,不適合急躁行動。
即使確實無法挽救,自己志向操守端正堅定;
雖然事情無所作為,自己的存心終究可以大白於天下。
否則必定落得身敗名裂,就不是應對變故的正確方法了。
處變不驚,恭敬自強。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步步都要搶佔優先,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排擠他;
事事都要爭強好勝,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挫辱他。
因果報應,乃自然之理。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嶽泰山。
心量廣大,像海納百川、春育萬物;
修行持身像白玉無瑕、冰雪清瑩;
胸襟開闊如同月光下的和風;
舉止風度宏大如同泰嶽高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心意志向要刻苦,意味旨趣要和樂,氣概度量要寬宏,言語舉動要謹慎。
程伊川曰:
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
但實下功夫,時習不懈,自見意味。
苦樂二字須看得清,不可錯解錯認。
五欲壞苦,修行真樂。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天下書有自己沒有讀過的,所行事沒有不可告人的。
為人一生,沒有一件需要瞞人的事,這是最大的快樂。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心思要細緻周密,而不可瑣碎(心量要開闊);
操守要嚴肅清明,但不可過於激烈(態度須柔和)。
凡事皆有節度,須行中道。
縝(zhěnㄓㄣˇ)細緻。
聰明者,戒太察;
剛強者,戒太暴。
聰明人要戒太過於明察;
過於明察,人多不喜歡接近。
剛強人要戒除過於粗暴,過於剛暴,人多有畏懼之心。
難得糊塗。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與朋友交往須淡泊無求,止息毀謗唯有裝聾作啞,反躬自責要嚴格苛刻,抵禦侮辱只可以柔弱剋剛強。
韜光養晦,若無若虛。
居安、慮危;
處治、思亂。
處於安寧的環境,要考慮將來的危難;
處在太平的時代,須想到動亂的到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
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每一樁事情都有它的困難處,事情多了是難上加難。
舉手投足處,常常顧慮有失誤墜落之情況,不敢大意;
所行之事,一樁一件細細一想,全身都是過失差錯。
常存畏慎,反省檢點,就是修行起點。
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憤怒起來的時候,宜努力消除怒氣,以明理融化之,或念佛轉移之。
有過失要細心檢點,過失在那裡、那一方面,知過纔能改過。
剋己功夫在境界中作,誠意正心在犯過時修。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凡事須有節制保留,留一點餘地給別人,不可言盡、做盡,纔能減少過失,排除障礙。
胡文定公云:
“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處方好;
纔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
北宋學者胡安國說:
“人不能要求事事稱心如意,要常有些不足纔好。
剛得稱心滿願,就有不如意事,每次經歷試驗都是這樣,絲毫不差。
樂極生悲,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邵康節詩云:
“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宋朝名士邵康節的詩,“好花看到半開時”,是修身處世的最好寫照,餘韻無窮。
花開一半,生機無限;
畫有留白,悟處深遠。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
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一個人辦事精明細緻,而不存心苛刻察尋;
心地光明,而沒有浮淺暴露的毛病。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見識不足決斷就會思慮過多,威望不足攝眾就會容易發怒;
信用不足服人,才會喋喋不休。
態度虛偽,過分諂媚,是禮教的危害者;
苛刻調查,多疑猜忌是智慧的危害者。
凡夫與聖賢,就在這些取捨節制之間分辨。
敦品類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學習詩書勤勉篤實,崇尚志節情操,慎重於財物的取與,言談舉動威儀恭謹,這是愛惜名譽;
競相自我標榜,迎合諂媚權貴,行事專取怪異偏激,表現與眾不同,慣於模棱兩可,搖擺不定,這就是求取名聲,沽名釣譽。
惜名者,靜而休;
市名者,躁而拙。
愛惜名譽的人,寧靜而無所求;
沽名釣譽的人,浮躁而拙於應付。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以市哉?
毀辱身家,敗壞名聲,沒有不是因為這些的。
求取名聲正是敗壞名聲,名望又那裡是強求得來的呢?
名者,謗之媒也,名聲大就會招惹嫉妒,樹大招風。
處事類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越是處理難辦的事,越應該寬大包容;
越是和難處的人相處,越應該厚道,越是緊急的事,越是要緩和周到。
辦事全在圓融周密,思慮深遠。
如果心浮氣躁,固執己見,急於求成往往敗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一定要有涵容,纔看出德行的廣大;
必須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小不忍則亂大謀。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
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
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蓋群情多闇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胡成胡久。
明朝學者呂新吾說:
“要為天下做好事,既要審度自己的德行能力,又要觀察時機,選擇用人。
‘貪圖私欲就難以成就大事,眾人的憤怒不可侵犯’,這句話,不只是胡作妄為的人要慎重考慮;
即使是用大公無私的心,辦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調和人心,把理論方法說明白,使眾人信服遵從;
然後事情纔能成功、長久。
凡夫多數沒有遠見卓識,如果讓小人無法得到私利,利用大眾一起來反對,即使有好辦法,又怎麼能夠成功、長久呢?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
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不懂裝懂,正是愚癡到極處;
沒事找事就叫薄福的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香山詩云:
“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
“我有一句話請您記住,世間苦人都是自找麻煩的多。
”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
無事時,戒一偷字;
有事時,戒一亂字。
事情沒來的時候,要戒茍且偷安;
事情來的時候,要戒慌亂無序。
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閒,就不會粗心疏忽。
未雨綢繆,纔能處變不驚。
“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鍊心法,更無鍊事法。
鍊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
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功夫得力處。
學者劉念臺說:
“學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應對,就是心性有缺陷的地方。
只有修煉心性的方法,沒有修煉事情的方法。
修煉心性,主要就在心中不存一件事。
心中無事,纔能事事圓滿,這是修行靜心工夫得力的地方。
真心無念。
心中有事,皆是妄想煩惱;
清淨心生智慧,纔能解決問題。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處理事情最忌諱急躁。
一急躁,安排自己都來不及,那裡還能從容辦事呢?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
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評論他人要選取他的長處,婉轉體諒他的不足;
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後再考慮可能的利益。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沒有成見,就能公正無私;
不存我執就能明辨事理。
旁觀者清,就因為心中沒有成見、我執。
接物類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從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要求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找過失,不但長養德行,也能避免災禍憂患。
對待他人,要從過失中找沒有過失,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結矛盾。
修身要嚴格,待人須寬厚。
何以息謗?
曰“無辯”;
何以止怨?
曰“不爭”。
怎麼樣息除毀謗?
“無須辯解”;
怎樣化解怨恨?
“不要爭執”。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別人毀謗我,與其善於辯解,不如包容他;
別人侮辱我,與其防範他,不如感化他。
張夢復云:
“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喫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大小須辨別清楚,方知取捨。
一己之私、名利享用為小;
眾生福祉、法身慧命為大。
又云: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
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
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他又說:
凡事不能想著佔便宜。
便宜是天下人都要爭取的,我自己得到,眾人就都會怨恨我,怎麼能夠安然享用呢?
我失掉便宜,眾人的怨恨就消除了,我反而可以高枕無憂。
所以終生失掉便宜,就是終生得到便宜。
這是我幾十年經歷所悟出的,一定要遵守!
千萬不能疏忽啊!
余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
我一生沒有受太多小人的侮辱,只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能及早轉彎回頭。
這個道理就如同水一樣,水直流,遇到障礙物,它就轉個彎往旁邊流,不受阻礙。
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
忍耐與謙讓可以消除無窮的災禍與悔恨。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切災禍由來,都是從不能忍讓而來的;
能忍讓,災禍與悔恨,即可消除於無形。
古人有言:
“終身讓路,不失分寸。
古人有句話說:
終身讓路給別人先走,自己也沒有減少一分一寸道路。
這是比喻形容,讓是不會有損失的。
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擔當重任要有實力、願力、勇力,而不能任性使氣;
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要有智慧引導,少用言語勸諫,身教重於言教。
窮寇不可追也,遁詞不可攻也。
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追迫太緊,以免其拼死反撲;
明知道是掩飾的藉口,不要過於攻擊,以免其反咬一口。
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施恩於人怕前邊很豐厚,以後減損,慾望不能滿足,反而恩變成仇,前功盡棄;
威嚴不能先前寬鬆,以後嚴厲,就會約束不了,招來怨恨。
恩威之間,要有智慧判斷,纔能發揮正面效果,防止弊端。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善於運用威德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運用恩澤的人不隨便施與。
輕易發怒,人反而沒有畏懼心,而不尊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格言联璧 格言别录 依格言联璧录写 佛教导航 格言 联璧 佛教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