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520687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7.82KB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42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重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师说》的翻译、梳理,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再次共同走进韩愈的这篇流传千古的《师说》中,分析、体会韩愈的“师道”。
(全体背诵《师说》)
二、回顾、复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
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知识、道理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这一类
6.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的人
3、吾师道也:
名词做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5、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焉:
动词
,从师学习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
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3、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4、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连词,表并列
4、则群聚而笑之
:
连词,表修饰
5、如是而已: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在、
比
2、而耻学于师:
介词
向
3、于其身也:
介词
对于
4、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在、从
5、不拘于时:
介词
,表被动,被
三、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1、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何以见得?
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
“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课文体现在哪里?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
(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
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
学
于其身
耻师
大
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五、总结: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
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六、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
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
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七、作业布置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周记完成)
板书设计:
师说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对比论证
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写作缘由:
赠李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论如析薪 12 42 课件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