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校本教材【DOC】.doc
- 文档编号:584569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格式:DOC
- 页数:167
- 大小:377KB
明德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校本教材【DOC】.doc
《明德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校本教材【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德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校本教材【DOC】.doc(1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德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校本教材
物
理
与
生
活
(力学、光学、电学篇)
编辑人:
吴维俭目录
第一篇:
生活中的物理力学篇
01.为什么水槽的下水管常做成弯曲的?
02.清洁能手-吸尘器
03.天空中飞行的船-飞艇04.雨衣上的学问
05.足球中的“香蕉球”是怎么回事
06.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大小吗?
07.滑水运动员在滑板上不沉下去
08.投铅球时的角度应该是多少
09.投铅球为什么要滑步
10.顶一个容易还是顶三个容易
11.无处不在的弹簧
12.花样滑冰时为什么能转得那样快
13.失重与宇宙开发
14.水也能向低处流
15.人掉进黑洞里会怎么样
16.比萨斜塔“纠偏”记
17.你知道气垫船吗?
18.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
19.同步卫星的轨道
20.弯腿才能跳得高
21.飞行的孙悟空是怎样拍摄的
22.飞鸟就会击落一架飞机
23.为什么肥皂泡总先上升后下降
24.人体与大气压强
25.共振的幽灵
26.你了解气门芯吗
27.你会打秋千吗
28.什么是气垫船
29.为什么桥都设计成凸形的?
30.惯性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
31.跳高时为什么要助跑
32.为什么旋转球不走直线
33.火车头做得轻些好吗?
34.蚂蚁从高处落下来为什么摔不死?
35.自行车身上的力学知识
36.运动中汽车要保持车距
37.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
38.滑雪杖的结构与特点
39.滑雪板的结构与特点
40.潜水艇和鱼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
41.生活中应对雪灾的措施
42."请别把车开这么快"中的物理
43.汽车的安全气囊是怎样的呢?
44.鱼为什么要跃出水面?
45.乒乓球中的物理知识
46.生活语言中的力学知识
47.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
48.地震仪的工作原理
49.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怎样划分
50.地震中的纵波和横波
51.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
52.避震要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53.地震时的几个自救办法
54.鸟巢工程设计中的物理学知识
55.揭秘李宁如何成“空中飞人”
56.“鸟巢”抗震:
模拟天然鸟巢构造
57.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
58.人身上的杠杆
59.体验蹦极:
在空中寻求刺激
60.挑战极限:
蹦极的注意事项
61.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
第二篇:
生活中的物理光学篇
01.天空颜色与大气污染
02.飞秒激光
03.像超人一样发出光
04.为什么门镜又叫警眼
05.生活离不开阳光
06.神奇的激光
07.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08.彩色汽油与光干涉
09.太阳镜保护眼睛的原理
10.海市蜃楼
11.能源之星-太阳能
12.人类理想的能源:
太阳能
13.时代科技的神经-光导纤维
14.日出与蜃景
15.光速是怎样测出来的?
16.哈勃望远镜
17.太阳能光电池的工作原理
18.自行车尾灯的光学原理
19.为什么汽车要贴防护膜
20.奥运圣火为什么要通过阳光采集
21.生活语言中的光学知识
22.大气光现象与天气谚语
23.为什么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
24.为什么早晨温度低中午温度高
25.早晚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26.夜明珠为什么发光
27.为什么专业相机都是黑色的
28.太阳为什么会发光
29.北京奥运焰火:
科技之光打造灿烂星空
30.奥运开幕式座位水包:
随时扑灭小火情
31.奥运主火炬:
防风雨防雷暴火焰高8米
32.奥运开幕式:
巨大地坑暗藏画轴、地球
33.车窗中的物理知识
34.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及光路图
第三篇:
生活中的物理电学篇
01.征服雷电的避雷针
02.为什么电冰箱停机后不能立即开机
03.数字电视离百姓越来越近
04.利用海水的潮汐发电
05.频谱仪的工作原理
06.新的污染-电磁辐射
07.电磁炉工作原理及使用
08.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
09.神秘的闪电
10.电话的发明
11.电灯的发明
12.亲眼看看交流电
13.不洗手不开门的厕所
14.机器人昆虫
15.给计算机注入光
16.大楼清洗机器人
17.相扑机器人
18.不用光照就能发电的二极管
19.超导世界的秘密
20.为什么雷声总是响很长时间
21.家庭节电小常识
22.电灯泡为什么呈梨形?
23.为什么电冰箱在停机后不能立刻起动
24.电与生活
25.多卜勒效应和雷达测速
26.电火花的产生及有效预防
27.太阳能发电是怎样的
28.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
29.奥运开幕式:
数万二极管营造光影舞台
30.家电要慎用!
常见电磁辐射大揭秘
第一篇:
生活中的物理力学篇
为什么水槽的下水管常做成弯曲的?
水槽下方的下水管大都做成如图一样的弯曲形状,再通入水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
下水管做成弯曲形状,这就制成了一个连通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当上面的水管不使用时,没有水流入下水管中,弯曲水管中的a、b管水平面相平,这样可以阻止下水道里污水的臭气上升;而当上面的水管使用时,水流入下水管内,由于a管液面升高,a、b液面不平,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水开始流动,脏水流走。
清洁能手-吸尘器
吸尘器能将地面、墙壁、床铺及家用电器等室内用具上的微尘细屑都吸得干干净净,而且连地上的蚂蚁也难逃罗网。
吸尘器又称真空吸尘器。
它有一个电动抽风机,通电后高速运转,使吸尘器内部形成瞬间高真空,吸尘器内的气压大大低于外界的气压。
在这个压差作用下,使外界被吸嘴搅打起来的尘埃和脏物随着气流进入吸尘器桶体内,再经过过滤器即集尘袋的过滤,尘垢留在集尘袋,净化后的空气则经过电动机重新逸入室内。
起到冷却电机、净化空气的作用。
吸尘器配上不同用途的附件,可完成不同的工作。
配上地板刷,可清扫地面。
装上扁毛刷,可清扫沙发面、床单、窗帘、毛呢服装及被絮上的灰尘,也可用于清洁纱窗、门窗、灯罩、镜框、书架图书、天棚、墙壁等。
换上圆毛刷,常用于清扫天棚、门窗、墙面等,也可清除柔软用品上的尘埃。
配个缝吸嘴,可以清洁家具表面不平处、抽屉里以及电视机、收录机内的积灰
天空中飞行的船-飞艇
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人们马上就想方设法推进和驾驶气球。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飞艇,长15.6米,最大直径9.6米,充氢气后可产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
罗伯特兄弟认为,飞艇在空中飞行和鱼在水中游动差不多,因此,把它制成鱼形,艇上装上了浆,这桨是用绸子绷在直径2米的框子上制成的。
7月6日进行试飞,当气囊充满氢气后,飞艇冉冉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降低,囊内氢气膨胀,气囊越胀越大,眼看就要胀破,这可把罗伯特兄弟吓坏了,他们赶紧用小刀把气囊刺了一个小孔,才使飞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这次试验启示人们,应当在气囊上留一个放气阀门。
2个月后,兄弟俩又对飞艇进行了改装,做了第二次飞行。
这次飞行由7个人划桨作动力,飞行了7个小时,但只飞了几公里。
虽然飞行速度很慢,但它毕竟是人类第一艘有动力的飞艇。
1872年,法国人特·罗姆制成了一艘用螺旋桨代替划桨的人力飞艇。
飞艇长36米,最大直径15米。
加上吊舱,高达29米,可载8人。
螺旋桨直径9米,几个人轮流转动螺旋桨,使其产生拉力,牵引飞艇前进,速度达每小时10公里,比划桨的飞艇好多了。
不久之后,另一个法国人卡奴·米亚从自行车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脚踏式螺旋桨飞艇。
这种单人飞艇在无风时可以短时间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6公里,比起手转螺旋桨飞艇又快了许多。
但这时飞艇飞行中有一个难题还没解决,就是飞艇一升高,就要通过阀门放气,以防止气囊膨胀爆裂。
但气放掉之后,就再也无法升高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的查理教授和罗伯特兄弟于1874年制成了一种装有空气房的气球。
它的形状像纺锤,与现代飞艇很相似。
这种气球,外面是一个大的丝质胶囊,里面有一个小气囊,小气囊上面有一个气体阀门。
外囊充氢气,使气球产生浮力升到空中,内囊用来充空气。
这个小气囊就叫“空气房”。
气球在升空之前,先将“空气房”充进空气。
当气球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将“空气房”打开,放出一部分空气。
这样,外囊膨胀后,“空气房”就因受挤压而缩小,使外囊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小,以保证气囊不致胀破。
这一发明,解决了气球升空的一大难题,是飞艇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后,“空气房”很快便在所有飞艇上使用了,并一直使用至今。
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相继发明,为飞艇动力的改进创造了条件。
1851年,一台重160公斤,功率为2.2千瓦的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很快被应用于飞艇上。
1852年,法国的齐菲尔德创造了一艘椭圆形的飞艇,长44米,最大直径13米,总升力2吨多。
飞艇上安装了螺旋桨,并用这台蒸汽机作动力。
9月24日,这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飞艇在巴黎郊区试飞。
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飞艇升空后,蒸汽机以每分钟110转的速度,带动直径3米多的三叶螺旋桨放置前进速度达到每小时9.4公里。
但由于没有考虑操纵问题。
因此飞艇起飞后不能返回起飞地点着陆。
1884年,法国的军官路纳德和克里布又制造了一艘“法兰西”号飞艇,长51米,前部最大直径8.4米,用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作动力。
8月9日凌晨4点,在法国科学院观察员的陪同下解缆试航。
飞艇先向南飞行,然后向凡尔赛宫飞去在离开出发点4公里处返航。
在高度300米处打开放气阀门排氢降落,在降落中多次前后转动,以对准着陆点。
飞艇到达80米高度时,丢下缆绳由地面拉降固定。
试飞历时25分钟,飞行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4公里。
这是人类第一艘能操纵的飞艇。
在飞艇发展史上,德国的退役将军菲迪南德·格拉夫·齐柏林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飞艇的发明者,被后人称为“飞艇之父”。
1900年,齐柏林制造了第一架硬式飞艇。
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硬的骨架,骨架是由一根腹部纵向大梁和24根长杵及16个框架构成,并使用了大量纵向和横向拉线,以增强结构强度。
艇体构架外面蒙上防水布制成的蒙皮。
艇体内有17个气囊,总容积达到1.2万立方米,总浮力达13吨。
比当时软式飞艇大5至6倍。
由于多气囊还能起到类似船上隔水舱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度。
1908年,齐柏林又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计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飞艇——“lz-4”号。
齐柏林对这艘飞艇的性能非常满意,他曾亲自驾驶这艘飞艇作了一次远航试验。
飞艇从德国起飞,飞过阿尔卑斯山,到达瑞士后返航。
这一成就引起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他们宣布,如果飞艇续航时间能超过24小时,政府就购买它,并愿意支付发展硬式飞艇所用的全部研制费用。
这年8月4日,是“lz-4”号飞艇正式接受检验的日子。
政府官员和许多观众都来到了现场。
齐柏林亲自驾驶飞艇升空。
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几小时后,发动机就出了毛病,飞艇只好迫降地面,进行维修,准备再次升空。
谁知祸不单行,偏偏在这个时候又起了一阵狂风,将飞艇的锚绳吹断。
飞艇朝一片树丛撞击,当场毁坏了。
正当齐柏林走投无路时,一位法兰克福时代报的记者富果·艾肯纳博士帮助了他,艾肯纳将飞艇的现场客观地作了报导,又把齐柏林为发展飞艇而奋斗的事迹作了一番宣扬。
全德国的报纸都转载了艾肯纳的文章。
齐柏林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德国人民发动了一场捐款活动,在很短时间内就筹集了600万马克,足够齐柏林再造一艘新飞艇。
雨衣上的学问
下雨天,外出的人们不是打伞,就是穿雨衣。
雨衣为什么不透水呢?
奥妙就在制作材料上。
就拿布制雨衣来说吧,它是用防雨布(经过防水剂处理的普通棉布)制成的。
防水剂是一种含有铝盐的石蜡乳化浆。
石蜡乳化以后,变成细小的粒子,均匀地分布在棉布的纤维上。
石蜡和水是合不来的、水碰见石蜡,就形成椭圆形水珠,在石蜡上面滚来滚去。
可见,是石蜡起了防雨的作用。
物理学上把这种不透水的现象,叫做“不浸润现象”。
而水一旦遇到普通棉布,就通过纤维间的毛细管渗透进去,这就叫做“浸润现象”。
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同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聚力;而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附着力。
在内聚力小于附着力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浸润现象”;反之,则会出现“不浸润现象”。
雨衣不透水,正是由于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雨衣的附着力的缘故。
物理学还告诉我们:
水的内聚力作用在水表面形成表面张力。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面形成一层弹性薄膜,当水和其他物体接触时,只要水对它不浸润,那么这层弹性膜就是完好的、可以把水紧紧地包裹着。
有人试验过:
巧妙地把水倒进浸过蜡的金属筛里,水并没有从筛眼里漏下去。
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光滑晶亮。
可是,水遇上它,却紧紧地缠住不放,带来了种种麻烦:
下雨的时候,车前窗玻璃上的雨水挡住了司机的视线,很不安全,于是只好开动划水器,把雨水排去;戴眼镜的人,在喝热水的时候,镜片立即蒙上一层雾汽,挡住了视线,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
人们知道了水的表面张力的特性,了解了水的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关系以后,不仅巧妙地制成了雨衣,而且还造出了新颖的“憎”水玻璃——在普通玻璃上涂一层硅有机化合物药膜,它大大削弱了雾汽对玻璃的附着力。
用这种憎水玻璃做镜片,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蒙雾的苦恼;把这种玻璃安在车的前窗上,划水器也就用不着了。
现在你该能说出篷布、布伞不漏雨的道理了吧!
足球中的“香蕉球”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经常观看足球比赛的话,一定见过罚前场直接任意球。
这时候,通常是防守方五六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
进攻方的主罚队员,起脚一记劲射,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
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
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呢?
原来,罚“香蕉球”的时候,运动员并不是拔脚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侧,同时用脚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气中前进的同时还不断地旋转。
这时,一方面空气迎着球向后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空气与球之间的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一起旋转。
这样,球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另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
物理知识告诉我们:
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伯努利方程)。
由于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
乒乓球中,运动员在削球或拉弧圈球时,球的线路会改变,道理与“香蕉球”一样。
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大小吗?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
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对于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
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
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
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
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的技巧。
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
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
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滑水运动员在滑板上不沉下去
看到滑水运动员在水面上乘风破浪快速滑行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滑水运动员站在滑板上不会沉下去呢?
看到滑水运动员在水面上乘风破浪快速滑行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滑水运动员站在滑板上不会沉下去呢?
原因就在这块小小的滑板上。
你看,滑水运动员在滑水时,总是身体向后倾斜,双脚向前用力蹬滑板,使滑板和水面有一个夹角。
当前面的游艇通过牵绳拖着
运动员时,运动员就通过滑板对水面施加了一个斜向下的力。
而且,游艇对运动员的牵引力越大,运动员对水面施加的这个力也越大。
因为水不易被压缩,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水面就会通过滑板反过来对运动员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时,运动员就不会下沉。
因此,滑水运动员只要依靠技巧,控制好脚下滑板的倾斜角度,就能在水面上快速滑行。
投铅球时的角度应该是多少
在学习物理时讨论过斜抛运动的问题:
将物体以一定的速率斜向上抛出,如果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仰角为多大时抛出的距离最远?
上面问题的答案为45°。
但是,推铅球的情况不同,铅球的抛掷点不是在地面上,而是离地有一段高度。
所以,以同一出手速率作45°及40°仰角抛掷,当落回抛掷点同一水平面时,水平距离以45°者较大。
但是,当它们落到地面时,水平距离却可能是40°者较大。
(请你自己分别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并进行比较。
)
通过复杂的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推铅球获得最大的距离,其出手的仰角应小于45°。
这角度随铅球出手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出手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对出手高度为l.7米~2米,而出手速度为8米/秒~14米/秒的人来说,出手仰角应为38°~42°。
至于其他投掷类,受空气的作用力影响较大,各有不同的最佳仰角。
例如掷铁饼为30°~35°;标枪为28°~33°;链球为42°~44°。
投铅球为什么要滑步
在田径运动会上,投掷手榴弹和标枪的运动员,大都是来用助跑的方法,在快速奔跑中把投掷物投掷出去。
这是为了使投掷物在出手以前就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再加上运动员有力的投掷动作,投掷物就能飞得更远。
(回忆一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推铅球时,运动员被限制在固定半径的投掷圈内,根本无法通过助跑来提高铅球的初速度。
如果站在那儿不动,把处于静止状态的铅球投掷出去,那是投掷不远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学过动量定理:
fδt=mδv
由此可知,要使铅球在出手前就有较大的运动速度,必须增加给铅球施加作用力的时间(在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
所以,铅球运动员大都是采用背向滑步的方法:
先把上身扭转过来,背向投掷方向,然后摆腿、滑步、前冲,再用力推出铅球。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使铅球在推出前就已具有较大的运动速度。
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滑步推铅球比原地推铅球可增加约2米的成绩。
顶一个容易还是顶三个容易
顶鸡蛋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杂技节目,据说这个节目在国外演出时,一位外国友人曾赞誉说:
“要学会顶一只鸡蛋,需花10年功夫,顶三只鸡蛋就要花30年。
”这句话未免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了这个节目的难度之高。
从杂技表演本身来说,究竟顶一只鸡蛋难,还是顶三只鸡蛋难?
一种看法是,三只鸡蛋的重心比一只鸡蛋的重心要高,鸡蛋的重心越高,越容易调节它的平衡,也就是说越容易顶。
拿酒瓶来说,瓶底朝上反而比瓶底在下容易调整,因为前者的重心位置高。
另一种看法是,这三只鸡蛋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垒在一起的。
我们自上而下地把这三只鸡蛋叫做甲、乙、丙,显然,要把三只鸡蛋都顶起来并保持平衡,就必须要求甲的重力作用线既通过甲乙相交的基底a(这个基底面积相当小),又通过乙丙相交的基底b和丙与细棒的接触点c。
总之,要求这三只鸡蛋各自的重心与细棒的接触点必须在一条垂线上。
毫无疑问,这样的平衡技巧的难度是相当高的,因此,顶三只鸡蛋的难度要比顶一只鸡蛋高。
无处不在的弹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弹簧形态各异,处处都在为我们服务。
常见的弹簧是螺旋形的,叫螺旋弹簧。
做力学实验用的弹簧秤、扩胸器的弹簧等都是螺旋弹簧。
螺旋弹簧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扩胸器的弹簧就比弹簧秤的粗且长;在抽屉锁里,弹簧又短又细,约几毫米长;有一种用来紧固螺母的弹簧垫圈,只有一圈,在紧固螺丝螺母时都离不开它。
螺旋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都要产生反抗外力作用的弹力,而且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一旦外力消失,形变也消失。
有的弹簧制成片形的或板形的,叫簧片或板簧。
在口琴、手风琴里有铜制的发声簧片,在许多电器开关中也有铜制的簧片,在玩具或钟表里的发条是钢制的板簧,在载重汽车车厢下方也有钢制的板簧。
它们在弯曲时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倾向,弯曲得越厉害,这种倾向越强。
有的弹簧像蚊香那样盘绕,例如,实验室的电学测量仪表(电流计、电压计)内,机械钟表中都安装了这种弹簧。
这种弹簧在被扭转时也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倾向,叫做扭簧。
形形色色的弹簧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测量功能
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或压缩)跟外力成正比。
利用弹簧这一性质可制成弹簧秤。
2.紧压功能
观察各种电器开关会发现,开关的两个触头中,必然有一个触头装有弹簧,以保证两个触头紧密接触,使导通良好。
如果接触不良,接触处的电阻变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量变大,严重的还会使接触处的金属熔化。
卡口灯头的两个金属柱都装有弹簧也是为了接触良好;至于螺口灯头的中心金属片以及所有插座的接插金属片都是簧片,其功能都是使双方紧密接触,以保证导通良好。
在盒式磁带中,有一块用磷青铜制成的簧片,利用它弯曲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使磁头与磁带密切接触。
在钉书机中有一个长螺旋弹簧它的作用一方面是顶紧钉书钉,另一方面是当最前面的钉被推出后,可以将后面的钉送到最前面以备钉书时推出,这样,就能自动地将一个个钉推到最前面,直到钉全部用完为止。
许多机器自动供料,自动步枪中的子弹自动上膛都靠弹簧的这种功能。
此外,像夹衣服的夹子,圆珠笔、钢笔套上的夹片都利用弹簧的紧压功能夹在衣服上。
3.复位功能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就能恢复原状。
很多工具和设备都是利用弹簧这一性质来复位的。
例如,许多建筑物大门的合页上都装了复位弹簧,人进出后,门会自动复位。
人们还利用这一功能制成了自动伞、自动铅笔等用品,十分方便。
此外,各种按钮、按键也少不了复位弹簧。
4.带动功能
机械钟表、发条玩具都是靠上紧发条带动的。
当发条被上紧时,发条产生弯曲形变,存储一定的弹性势能。
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时、分、秒针或轮子转动。
在许多玩具枪中都装有弹簧,弹簧被压缩后具有势能,扣动扳机,弹簧释放,势能转变为动能,撞击小球沿枪管射出。
田径比赛用的发令枪和军用枪支也是利用弹簧被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为动能撞击发令纸或子弹的引信完成发令或发火任务的。
5.缓冲功能
在机车、汽车车架与车轮之间装有弹簧,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减缓车辆的颠簸。
6.振动发声功能
当空气从口琴、手风琴中的簧孔中流动时,冲击簧片,簧片振动发出声音。
花样滑冰时为什么能转得那样快
每当滑冰运动员高举双手高速旋转时,已上初中的小明就百思不解,“这个运动员怎么突然就转得这么块,他的动能从那里来的呢?
”小明这种认真思考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向他学习。
要解释这个现象光有初中的知识是不够的。
请和小明有同样疑问的同学记住这个现象,向更高的知识境界去探讨,我们在这里只从浅显的角度加以说明:
初中我们只讲到动能和势能,其实动能中又分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
初中提到的动能其实是平动动能,平动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而转动动能则与物体的转动惯量与转动速度有关。
转动惯量又和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明德 实验学校 高中物理 校本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