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及教案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5845759
- 上传时间:2023-05-05
- 格式:DOCX
- 页数:154
- 大小:156.07KB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及教案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及教案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及教案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成长的烦恼”就是通过采访、交流、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忧愁。
三次大活动分别是:
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黄河、戏曲、马,我们选择了这三个极有文化含量的事物,把它们作为活动的切人点,由这三个点生发开去,可以让学生将触角伸人历史、地理、生物、文化、科学等不同领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本册的综合性学习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
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
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
《童年》与成长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
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二、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008-2009学年语文七年级(下)教学计划进度表
第一周
1`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
2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二周
3丑小鸭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第三周
5伤仲永写作、单元测试
第四周
6黄河颂7最后一课
第五周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9土地的誓言
第六周
10木兰诗写作、单元测试
第七周
11邓稼先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八周
13音乐巨人贝多芬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5孙权劝学
第九周
写作期中复习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16社戏
17安塞腰鼓
第十二周
18竹影
19观舞记
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
20口技
写作,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
21伟大的悲剧22在沙漠中心
第十五周
23登上地球之巅24真正的英雄
第十六周
25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单元测试
第十七周
26猫27斑羚飞渡
第十八周
28华南虎
29马
第十九周
30狼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教学用时:
3课时
教学类型:
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
n相互缠绕在一起豁huò
此处状声觅食mì
找食渊博yuān学识深广
确凿zá
o菜畦qí
桑椹shè
n油蛉lí
ng攒cuá
n斑蝥má
o珊瑚shān蟋蟀shuà
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
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
传授shò
u书塾shǔ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窦dò
u厥士jué
拗ǎo倜傥tì
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
锡箔xībó
3.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
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小结: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
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
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相对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
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
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
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
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
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
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
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
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⑹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
1.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导入新课。
2.进行新课。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
其沉重、压抑的颜色,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
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
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错;
厥贡,苞茅、橘柚。
”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
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
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
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
读的内容令人难懂,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
这样的教与学都是比较死板和无味的。
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学生讨论,回答。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
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
“读书!
”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
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
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
可是受时代的限制,他也有死板迂腐的一面,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无形中扼杀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
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
三味书屋的人和事回忆起来显然没有百草园那么有趣,却也是生活的实际。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如:
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
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
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
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小结:
让我们认识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也认识了真实的少年鲁迅。
3.作业布置。
4.教学后记:
提起鲁迅,我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这是上学期的《风筝》留给我们的印象。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还有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用孩子的眼光探索他成长的足迹。
有意改变了以往习惯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放飞思维,自己拥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的思考空间,但引导上的要花更多的时间。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a、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学 语文 教学计划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