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 同步课堂 如何实现精准同步 有效性研究.docx
- 文档编号:6250045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51KB
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 同步课堂 如何实现精准同步 有效性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 同步课堂 如何实现精准同步 有效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 同步课堂 如何实现精准同步 有效性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同步课堂如何实现精准同步有效性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城乡“同步课堂”如何实现“精准同步”有效性研究
课题名称:
城乡“同步课堂”如何实现“精准同步”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
同步课堂有效性精准同步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信息技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164233925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程的界定
新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口号,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吹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号角,2001年起全国中小学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经过各地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校校通”已写入“十五”档案,“班班通”已登上“十一五”舞台,在发达省份已提出了“课课通”的计划。
地处偏远的城市,经济的不发达,从一所学校共用一间电教室,到班班通,都是以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组成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已成熟,但对与于偏远的农村小学及只有几个学生的教学点来说,老师如何"上好课,好上课,课上好"成了众多老师们关心的话题,怎样才能均衡教育,各地各校的老师们不断尝试和更改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佳的教学成绩。
各种教法研究结果层出不穷,但由于各地各校学生的差异程度不同,师资力量组成不同等区分,教学模式往往都带有各地的独特性,很难达到广泛适用。
2016年春,恩施市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争取下,部分学校兴建了录播室,利用流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跨越城乡的网络同步课堂,让城乡间学生相互“同化”、“顺应”,共同建构共同进步,以此来快速提升乡村课堂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层面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有效的使城乡“同步课堂”实现“精准同步”是一线教师思考的。
二、网络同步课堂理论基础
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英语教研员吴晓建议,实现“同步课堂”的精准同步,需要实现“备课同步”、“教学同步”、“反思同步”,最后实现“学生同步”。
如果“同步课堂”出现“侨中轻松、演中吃力”的情况,那就没有达到“同步课堂”的目的。
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觅认为,“同步课堂”的推进要注意到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差异性,除了学业知识的“同步”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注意两个学校学生的“情感沟通”。
在技术上,两个学校的老师在上了“同步课堂”的课之后,要注意回看上课视频,细致观察课堂效果,从而进一步总结提高。
网络同步课堂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个体的认知是在学伴的交互作用下建构的,利用流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跨越城乡的网络同步课堂,让城乡间学生相互“同化”、“顺应”,共同建构共同进步,以此来快速提升乡村课堂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层面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理论
皮亚杰将人类认知看成是主体和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形式,人们的心智总是对环境加以重新分析和解释,使之与自身己有的心理框架相一致。
他认为认知总是同时表现出同时存在而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将之称为“同化”与“顺应”。
“同化”指的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指的是相反的或互补的过程,是使内在心理过程适应于同样的这些刺激之结构的过程。
但经过较长时间的课程学习和练习,学生最后不同程度地具有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说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己经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的作用,“同化”与“顺应”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并存,相互平衡的。
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同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组织形式,让城乡学生在同一课堂内、同一话题下,城区学生的见解与乡村学生的看法相互碰撞,围绕同一知识点进行“同化”、“顺应”,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教育质量的“同步”。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是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其中心论点是: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通过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构的。
现代社会建构主义不仅把学习看作是一个自我建构过程,更强调个人的认知建构离不开社会交互作用。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城区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均优于农村学校,城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认知习惯等也优于农村学生,城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明显高于农村……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城区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均优于农村学校,城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认知习惯等也优于农村学生,城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也明显高于农村……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农村教育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是教育部“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本质所在,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数字化的产物。
有效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优化教学环境、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的均衡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农村教学点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是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与基础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并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为实验点进行了实证研究。
这其中,同步混合课堂教学是一项重要举措。
该校经过一个学期实践探索,同步课堂已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譬如:
1、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同步课堂的教学效果;2、城乡教师缺乏充分的沟通,虽然建立了QQ群,但是同步课堂中问题的及时解决;3、教学内容的不同步(教学进度不一直);4、教学设计的不互相交流,农村学校的过于依赖……
总体来说,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索,教师实践共同体中的互动交流与实践探索活动已有序展开,这不仅促进了城乡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主讲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在合作交流中促进了城乡教师专业发展。
但是,由于同步课堂开设的时间有限,教师尚未对其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讨论与实践探究过程中仅限于目前简单的问题,对于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这一根本性问题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就是说没有“精准同步”。
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如何才能有效。
四、同步课堂功能阐述
网络同步课堂是采用摄像设备,将分处城乡两地的主从课堂的教学活动及教师课件画面等音视频信号传送至流媒体编码器,压缩成数据流通过校园网内的流媒体服务器经互联网传送到对方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同步。
其结构示意图所示:
在实际应用时,主、从两课堂的老师事先协商好教学内容,主课堂老师执教,课堂教学实况压缩成流媒体经互联网传送至从课堂,从课堂学生与主课堂的学生同步听课。
五、如何“精准同步”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教育信息技术相关资料,对“同步”的相关班级的授课、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阅。
(2)教学设计研究法:
通过与授课教师的有效合作,基于情景的教学设计,根据班级授课和教学设计理论,真实有效的情境中共同探讨“同步课堂”教学问题。
(3)问卷调查法:
阶段性的开展两地访谈,记录教师、学生对在“同步课堂”的课堂感受与互动情况作为分析材料。
(二)研究思路
(1)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同步课堂”的研究现状和网络环境下讲授式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通过教学设计研究法,确定研究的课程类型,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艺术、英语几类课程,根据各类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利用好“同步课堂”网络教室,对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实验研究,并拍摄两地是授课活动作为后期研究材料,经过分析发现问题并完善教学设计。
(4)组织两地骨干理论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实现“精准同步”。
六、研究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时间:
2016年7--10月)
理论学习、形成调查方案。
集中课题组成员重点学习相关的教学论著,进一步提
高理水平。
2、初步调查、探索阶段(时间:
2016年10月--12月)
(1)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的采集(调查所在地开展同步课堂的学校)
(2)在调查、采集数据之后,做好对比、分析,完成调查报告阶段性论文。
3、初步实践阶段(时间:
2017年1月—3月)
(1)以两地教师、学生为实验的载体,对初步形成“精准同步”的有效性进行实践与评价
(2)运用不断完善、成熟的研究成果,知道教师如何“精准同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本校学生为实验的载体,对初步形成的克服学生厌学的对策进行实践与
(3)同步课堂上的经验、教学中的故事及相关案例形成实验论文。
4、完善实践阶段(时间:
2017年4月--5)
(1)将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校推进,实现城乡“同步课堂”的“精准同步”。
(2)完成阶段性论文.
5、结题总结阶段(时间:
2017年6月—7月)
(1)整理所有的课题资料,撰写最终成果论文,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
(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理论研究经验:
省级课题《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2010年6月立项,1年时间结题受到省教研室的高度赞扬;省级课题《高效课堂建设实施途径与方法的研究》2011年9月申请立项,已结题州级课题《校园健康文化》2013年8月申请立项2016年5月结题省级课题《生成性教学实践的价值与策略研究》2014年3月申请立项2015年5月结题州级课题《小学生宏扬中华传统美德德育教育研究》2015年5月申请立项现等待结题信息技术近3年研究成果《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微探》学术论文省教研室获奖《与时俱进 正当信息教育排头兵》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中电子白板的有效利用》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物投影的运用》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 《现代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浅议“班班通”的功效》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与思考》学术论文恩施市“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征文评选活动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学术论文2015年第十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大赛
预期研究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课题申报城乡 同步课堂 如何实现精准同步 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 课题 申报 城乡 同步 课堂 如何 实现 精准 有效性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