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docx
- 文档编号:6310647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26KB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docx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的实践性;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式教学
【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8学时
【教学内容】: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
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
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运动的。
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
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也具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
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其一是指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其二是指事物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
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运动和静止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②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设想超时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①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①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的基本形式。
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
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
人们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在联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联系。
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①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③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从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②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3)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3.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
世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存在着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解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
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用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3)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由于世界观本来就是普遍理想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
同样,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
所以,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个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自控性。
①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②现实性与可能性。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世界 物质性 及其 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