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docx
- 文档编号:6322158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7.07KB
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docx
《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
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
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
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是非常多见的运动损伤,在关节韧带损伤中发病率最高。
其中又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
一、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以及距外侧韧带。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踝关节扭伤后外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严重者患侧不能负重行走。
2.体征
2.1压痛:
压痛点主要在踝关节外侧,即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所在的部位。
寻找压痛点时应注意联合伤的检查。
压痛点的检查应包括:
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跗骨窦韧带、跟骰韧带、跖骰韧带、距后三角骨、副舟骨及距胫前韧带。
触诊标志是先找到跟距关节外侧的凹陷,即跗骨窦。
跗骨窦外上缘与外踝尖的连线即距腓前韧带;趾短伸肌肌腹的深方即为跟骰关节;第5跖骨底为腓骨短肌的止点,找到此点即可触到跖骰关节。
主要标志找到后,韧带是否损伤就容易确诊。
2.2足旋后试验:
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后,外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
如果踝内侧疼痛,提示副舟骨损伤,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
2.3前抽屉试验:
目的是检查外侧副韧带是否完全断裂。
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远端,一手握住足跟,使距骨向前错动。
两侧对比,如果伤侧错动范围较大即为阳性。
此试验通常在踝关节轻度跖屈位最容易进行。
也有文献认为踝关节中立位抽屉试验阳性说明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跖屈位抽屉试验阳性则说明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2.4内翻试验:
将踝关节被动内翻,如果伤侧踝关节在外侧关节隙的“开口”程度较大即为阳性。
说明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3.合并损伤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同时合并足踝部其他组织损伤,包括跗骨窦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副舟骨损伤、距后三角骨损伤、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以及跟骰关节损伤等。
4.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关节造影和MRI。
5.鉴别诊断注意与外踝骨折、距骨骨软骨损伤、跟骨前突骨折、腓骨肌腱断裂或脱位相鉴别。
(二)治疗
根据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
1.保守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无不稳定或轻度不稳定的病例。
急性期应予以冰敷、加压包扎、休息(患肢制动)和抬高患肢;疼痛减轻后可尝试踝关节主动活动,逐渐负重行走,并进行肌力练习;疼痛消失后可进行肌力练习和各种功能性运动,例如直线跳、Z形跳、8字跳等。
伤后3个月内进行体育运动时应使用护踝或绷带保护踝关节。
2.手术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明显不稳定的患者。
术后石膏固定3周,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
二、三角韧带急性损伤
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扭伤中所占比例小于5%,通常和其它损伤同时存在。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踝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2.体征
2.1压痛:
内踝尖下方压痛最明显。
2.2足旋前试验:
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前,内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
3.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关节造影和MRI
4.鉴别诊断注意是否合并外踝骨折、距骨后突骨折、下胫腓分离等损伤。
(二)治疗
1.保守治疗单纯的内侧副韧带损伤非常少见,通常损伤较轻,仅需保守治疗。
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方法。
合并下胫腓分离时,如果闭合复位后踝穴恢复正常,并且无弹性抵抗,可将踝关节维持于轻度跖屈、内翻位石膏固定3周。
然后换用中立位石膏再固定3周,此期间可部分负重。
整个过程中需进行X线复查,确保下胫腓联合无分离。
2.手术治疗如果合并下胫腓分离,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手术治疗。
三、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
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的发生率要比我们临床印象中的高,但通常是不完全断裂,并且和其他踝关节损伤同时存在。
多数在踝关节合并损伤得到治疗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随之治愈。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类似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但疼痛、肿胀最重的位置在踝关节前方下胫腓联合处,而不在侧方。
2.体征
(1)压痛:
踝关节前方下胫腓联合处压痛最明显。
(2)足外旋试验:
屈膝90度、踝关节中立位,将足被动外旋,下胫腓联合部位即出现疼痛。
灵敏性和特异性高。
(3)小腿横向挤压试验:
在小腿的中上部将腓骨向胫骨横向挤压,如果下胫腓联合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4)Cotton试验:
手握足跟,横向移动距骨,如果距骨的横向移动度增大为阳性。
(5)腓骨移位试验:
对腓骨远端施以前后方向的应力,如果下胫腓联合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2.辅助检查
3.鉴别诊断三角韧带损伤时也会发生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但压痛点在内侧。
(二)治疗
1.保守治疗单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无关节不稳定时,予以冰敷、加压包扎和制动。
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关节稳定,则不需手术治疗。
石膏固定关节于中立位8周,患肢逐渐负重。
2.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手术治疗。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主要由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如果有症状,首先应该保守治疗。
一、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定
(一)病因由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踝关节有不稳感,容易反复内翻或旋后扭伤,尤其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
2.体征
(1)压痛:
慢性期疼痛和压痛不明显。
(2)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
和对侧相比,踝关节松弛、活动度明显增大。
3.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1)X线:
包括踝关节前后位、侧位、踝穴位和应力位。
根据应力位判断踝关节的松弛程度。
合并踝关节骨性关节病时,X线可见增生骨赘。
(2)MRI:
韧带损伤慢性期的表现为韧带缺失、变细、松弛弯曲或由于瘢痕增生、血肿机化而增粗。
同时可明确是否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撞击综合症。
4.鉴别诊断注意和距骨骨软骨损伤、腓骨肌腱复发性脱位相鉴别。
(三)治疗
1.保守治疗主要是进行肌力练习,例如提踵训练、内翻及外翻抗阻练习等。
运动员可用橡皮膏支持带加强关节稳定性,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失败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非负重石膏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3周,然后换为行走石膏固定5周。
手术方法有多种,可分为3大类。
二、踝关节内侧慢性不稳定
(一)病因由三角韧带陈旧损伤引起,较少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踝关节有不稳感,容易反复外翻扭伤,尤其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
2.体征
(1)压痛:
慢性期疼痛和压痛不明显。
(2)抽屉试验和外翻试验:
和对侧相比,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
3.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4.鉴别诊断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非常少见,Staples报道的110例踝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中,只有2例是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
注意是否合并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或错位愈合腓骨骨折。
(三)治疗
1.保守治疗以肌力练习为主,包括胫骨后肌、胫骨前肌、屈踇长肌等。
运动员可用橡皮膏支持带加强关节稳定性,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失败应考虑手术治疗。
三、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一)病因在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中忽视下胫腓关节的处理而造成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踝关节有不稳感,反复外旋扭伤,局部肿胀、疼痛。
尤其容易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发生。
2.体征
(1)压痛:
慢性期疼痛和压痛可不明显。
(2)活动度减小:
陈旧损伤通常伴有踝关节背伸范围减小。
(3)足外旋试验、横向挤压试验、Cotton试验和腓骨移位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踝穴位X线可见到下胫腓关节分离或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如果为隐性分离,只有在外翻外旋应力位照片才能显示分离。
(三)治疗
研究表明下胫腓关节分离时,距骨向外移动1mm,胫距关节接触面会减少42%,这将使关节软骨所受压力明显增大,引起软骨退变。
保守治疗通常难以使分离的下胫腓关节复位,因此对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应尽早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在跳伞、滑雪、跳远和足球等运动项目中常见。
踝关节骨折不仅仅是骨性结构的损伤,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通常也发生断裂。
在治疗骨折时需要考虑韧带损伤的情况。
一、损伤机制
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按照作用力的方向可分为3类。
(一)踝关节外翻外旋骨折
这种骨折在跳伞与滑雪运动员中最常见。
根据Richman的报道,因跳伞造成的2709例骨折中,踝关节骨折占1462例,其中由于踝关节外翻外旋而引起的骨折约占2/3。
(二)踝关节内翻内旋骨折
足过度内翻时,足的内缘翻起,迫使两踝分离,致使下胫腓联合韧带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受到牵拉。
内旋动作同样也产生楔子的作用。
这种损伤力量不大时只发生内踝骨折。
如果暴力过大则同时合并外踝骨折、下胫腓韧带断裂和胫骨后髁骨折。
(三)距骨向后或向前冲击胫骨关节面引起的骨折
足跖屈,足跟受到外力冲击时,胫骨天花板的后部就容易发生骨折,且距骨有时向后脱位。
相反,当足背伸,脚前掌受到冲击时,胫骨天花板的前部就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症状踝关节受到猛力的扭转,随即发生剧痛,关节肿胀不能行走,即有可能为踝关节骨折。
(二)体征
1.畸形特别是在出现肿胀之前,如果发现足部有前后或侧方的错位,即表明踝穴有破损。
2.压痛内踝或外踝上有压痛,即说明有骨折(由于腓骨的骨折位置可以很高,因此必须检查整个腓骨干)。
3.活动受限与异常活动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骨折断端可有反常运动,距骨活动度可能增大。
(三)辅助检查
1.X线包括踝关节正侧位和踝穴位。
2.CT对于复杂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需进行CT检查来明确。
三、治疗
如果在运动场地经检查后怀疑骨折,应立即用棉花垫加压包扎小腿下1/3及足踝部,然后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由于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因此骨折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骨折复位后复查X线应注意以下3点:
①踝穴是否恢复正常,②踝关节力线是否与小腿纵轴一致,③关节面是否光滑、平整。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移位的骨折或闭合复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
如果难以判断骨折是否稳定,应每周复查X线,确保骨折在复位后无移位。
(二)手术治疗
难以闭合复位以及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内踝疲劳骨折
内踝疲劳骨折是较少见的足踝部运动损伤,多发生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篮球、跳远和短跑项目运动员也可能发生。
多累及单侧内踝,有时双侧同时发生。
一、临床表现
通常无明显的外伤史,行走时不痛,踏跳时疼痛。
早期疼痛为定位不明确,随病情进展疼痛局限于内踝,并伴有关节活动受限。
查体可见内踝肿胀、压痛,踝关节肿胀。
早期X线容易漏诊,CT、MRI或核素扫描敏感度高。
骨折线通常由内踝和胫骨天花板关节面交界处向近端延伸,为纵行或纵斜行,骨折线两侧骨质硬化。
二、治疗
早期停止踏跳及跑步训练约2个月可自愈。
症状严重,或完全骨折者需支具或行走石膏固定,骨折愈合通常需要5个月以上。
保守治疗可能导致骨折愈合过程缓慢、以及骨折复发等。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症状严重、骨折有移位的高水平运动员,可明显缩短患者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的时间。
手术包括局部钻孔,骨折切开复位、AO加压螺钉固定。
术后石膏固定2~4周,然后逐渐开始进行训练。
踝关节骨性关节病
运动员踝关节骨性关节病又被成为运动员之踝(athlete’sankle,Morris,1943),足球踝(footballer’sankle,McMurray,1950),或踝关节撞击性骨疣(impingementexostosis)。
多见于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可严重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一、病因
(一)反复微小的创伤反复微小的创伤是引起此病最主要的原因。
踝关节过多的过伸或过屈,使距骨颈与胫骨前缘、距骨后唇与胫骨后缘反复撞击,导致局部形成骨赘,甚至继发骨折,形成关节游离体。
(二)踝关节慢性不稳定踝关节侧副韧带陈旧损伤导致的慢性不稳定会增加关节软骨的受力,反复扭伤也会造成骨软骨损伤,加快关节软骨的退变。
(三)严重的外伤踝关节骨折或脱位后可能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症状主要表现为与运动有关的踝关节肿胀、疼痛。
症状的有无,除与骨赘的大小及关节软骨损伤程度有关外,尚与运动技术特点、训练强度等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是是跑跳痛和全蹲痛。
(二)体征
1.压痛:
踝前方或后方骨赘处压痛最明显,可伴有关节间隙压痛。
2.活动受限:
前方骨赘增生可导致背伸受限,后方骨赘增生可导致跖屈受限。
3.过伸过屈痛:
过度背伸或跖屈可造成胫骨和距骨骨赘相互撞击,产生疼痛。
4.局部肿胀:
可由关节积液或骨性隆起引起。
(三)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四)鉴别诊断症状上和距骨骨软骨损伤、滑膜炎等相鉴别。
X线表现上需与距后三角骨损伤,滑膜软骨瘤病等鉴别。
同时应注意是否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三、治疗
(一)保守治疗在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早期,许多运动员仍可进行正常训练,骨赘较大者也不一定引起症状,因此保守治疗还是很重要的。
治疗时首先应该改进训练消除病因,严格控制引起踝关节疼痛的动作。
例如,体操运动员应控制高下法的数量;足球和滑雪运动员应暂停专项训练。
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例,不需要完全停止踝的练习,训练时减少踝部损伤动作,可使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以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
症状较重时可进行理疗、按摩或痛点封闭。
(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者,关节内有游离体影响活动或有交锁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四、预防
预防措施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足踝部的肌肉力量练习,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二)严格控制体操、滑雪和舞蹈训练的次数,并每周对运动员进行检查。
(三)训练时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距骨骨软骨损伤
1856年,Monro首先报道了踝关节内骨软骨性游离体。
1888年,König用剥脱性骨软骨炎一词描述膝关节内游离体1922年,Kappis将踝关节类似病变称为剥脱性骨软骨炎。
1959年,Berndt和Harty详细描述了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例,根据X线表现进行了分期,并称之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
在后来的文献中,这类疾病又被称为距骨骨软骨病、经软骨距骨骨折、隐匿性骨软骨骨折等,目前多称为距骨骨软骨损伤。
一、病因
病因不完全清楚,与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的机理类似,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外伤Berndt和Harty认为踝关节内翻伤是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原因。
通过尸体标本研究,发现踝关节背伸内翻伤时,距骨滑车外侧部分与外踝关节面撞击,导致距骨前外侧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跖屈内翻伤时,距骨滑车内侧部分与胫骨关节面撞击,导致距骨后内侧损伤。
但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外伤史。
(二)缺血Campbell和Ranawat认为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是由于局部软骨下骨缺血坏死,产生病理性骨软骨骨折。
二、诊断
(一)症状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负重疼痛、肿胀,运动后加重。
疼痛为弥漫性,无明确定位。
部分患者有关节交锁症状。
(二)体征早期无明显体征。
严重者关节肿胀,活动度减小,因关节滑膜炎症增生导致内侧或外侧关节间隙有压痛,屈伸时可有摩砂感。
(三)辅助检查
三、治疗
(一)保守治疗包括休息、石膏固定、患肢部分负重6~8周等,通常适用于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以及X线分期属于I期或II期的患者。
但Letts等人的研究却发现保守治疗对青少年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24名患者中仅有9例效果良好。
对成年患者和X线分期属于III、IV期患者效果不佳。
有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运动方式、部分负重或石膏固定等,成年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为45%。
(二)手术治疗X线分期属于I期或II期,以及MRI分期属I期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治疗。
X线分期属于III期或IV期,以及MRI分期属II期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距骨脱位与距骨骨折脱位
一、分类与定义
(一)距骨周围脱位是指距骨和踝穴的关系正常,而距下、距舟关节脱位。
(二)距骨脱位距骨由踝穴、距下和距舟关节完全脱出。
(三)距骨骨折脱位距骨颈骨折同时合并距骨体脱位或半脱位。
二、损伤机制
(一)距骨周围脱位及距骨脱位足强力内翻或外翻时,随着应力的增大,周围韧带逐一断裂,引起距下关节脱位(即距骨周围脱位)。
暴力持续,则导致整个距骨脱出,出现完全脱位。
(二)距骨骨折脱位踝关节背伸损伤,胫骨远端象凿子一样切割距骨颈使之骨折。
如果作用力继续经距骨体向后延伸,则跟距韧带和骨间韧带相继断裂,导致距骨体向后半脱位,而跟骨连同足一起向前移位。
如果背伸力继续增大,则距骨体向后移位并脱出踝穴,进而移位至踝关节的内后侧。
有时内踝同时骨折,由于距胫韧带未断裂,以其为轴距骨体横行旋转,致使距骨外侧关节面转向内侧,距骨后方的结节间沟也转向前方。
这时踝内侧的肌腱神经均受压,可出现胫后神经因受压而足底感觉减退,或压迫皮肤引起皮肤坏死。
三、诊断
通常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有时需行CT检查鉴别I型和II型距骨颈骨折。
四、治疗
(一)距骨周围脱位牵拉前足和足跟,先使踝极度跖屈,然后将足外翻外展或内翻内收,再将踝关节背伸即可复位。
X线检查确认复位满意后,短腿石膏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4~6周。
(二)距骨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即使能够复位,也终将发生缺血性坏死。
后期常需跟胫融合术。
(三)距骨骨折脱位
1.I型:
短腿石膏托固定8~12周,骨折线有骨小梁通过后患肢才能负重。
2.II~IV型:
因闭合复位很难达到解剖复位,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III型和IV型骨折应尽早行急诊手术,原因有:
①移位的距骨体压迫皮肤和神经血管组织,会导致皮肤坏死和神经血管损伤。
②此时距骨仅存三角动脉未断裂,但容易发生扭转或阻塞,尽快切开复位可保存距骨血供,减小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四)距骨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严重的距骨骨折脱位在复位后容易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相应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Blair融合术:
切除坏死的距骨体,取胫骨前缘骨块,向远端滑动使之与距骨颈融合。
2.或将腓骨远端切断下移,切除关节面,将腓骨以螺丝钉固定于胫距跟骨上使之融合。
3.跟胫融合术:
切除坏死的距骨,将胫骨远端与跟骨融合,融合时应将跟骨后移。
4.血管束骨内植入法:
日本学者Hori报告用血管束植入距骨体治疗缺血性坏死获得成功,国内有学者使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植骨术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距骨外突骨折
距骨外突骨折是滑雪板运动中较独特的一种损伤,又称为距骨滑雪板骨折。
因为X线难以发现,容易被误诊为踝关节扭伤而得不到正确的治疗,从而引起长期损害,例如距下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病。
一、损伤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距骨外突骨折的损伤机制是踝关节背伸、内翻伤所致。
近来的尸体标本研究显示,踝关节背伸、外翻或外旋伤是导致距骨外突骨折的真正原因。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症状患者有踝关节扭伤史,滑雪板滑雪时受伤多见。
伤后踝关节外侧肿痛。
(二)体征
1.压痛:
外踝尖前下方相当于距骨外突处肿胀、压痛最明显。
2.距骨外突应力试验:
重复损伤动作,将小腿外旋,同时使踝关节背伸、外翻,会使距骨外突与跟骨关节面撞击而产生疼痛。
(三)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CT和MRI。
(四)鉴别诊断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鉴别,有时合并外侧副韧带损伤。
三、治疗
(一)保守治疗无移位的骨折和骨软骨骨折应石膏固定6周。
(二)手术治疗骨折发生移位时应手术治疗,否则损伤周围的关节软骨造成骨性关节病。
距骨应力性骨折
足踝部的应力性骨折主要集中在跖骨和跟骨,距骨应力性骨折非常罕见。
McGlone在1965年首次报道了距骨骨折。
距骨应力性骨折可发生在颈部、头部和体部,头部更常见。
一、临床表现
距骨应力性骨折多见于长跑、竞走运动员以及进行长距离拉练的军人。
通常无明显的外伤史,疼痛在训练时出现,为弥漫性、定位不明确,并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
休息后症状缓解,但再次训练时症状复发。
查体可见踝关节肿胀、距骨压痛。
早期X线容易漏诊,CT、MRI或核素扫描敏感度高。
距骨颈部应力性骨折在矢状位MRI的表现为纵行的骨折线、与距舟关节平行,在距骨体则为纵行或横行的骨折线。
二、治疗
早期停止训练约2个月症状消失。
症状严重者患肢不负重,通常不需支具或石膏固定,不需进行手术治疗。
骨折完全愈合通常需要6个月以上。
经保守治疗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以及无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踝关节撞击综合症
按照引起撞击的组织类型,踝关节撞击综合症可分为软组织撞击综合症和骨性撞击综合症;骨性撞击综合症包括足球踝、距后三角骨损伤、滑膜软骨瘤病等,详见相关章节。
按照撞击的部位可分为前外侧、前侧、后内侧以及后侧撞击综合症。
本节主要讨论软组织引起的撞击综合症。
一、病因
踝关节内翻扭伤或旋后扭伤时,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跟距外侧韧带以及下胫腓前韧带及其远侧束,收到内翻应力的牵拉发生断裂,前外侧关节囊也出现撕裂。
反复扭伤或运动可能导致撕裂的韧带断端嵌入前外侧沟内,撕裂韧带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增生、肥厚以及瘢痕形成。
上述组织在外侧沟内受到撞击,引起周围滑膜炎症性增生,造成局部肿胀和疼痛。
外旋或外翻扭伤可造成三角韧带和内侧关节囊撕裂,而产生前内侧撞击综合症
在骨性撞击综合症引起撞击的组织主要为骨赘、距后三角骨。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异位的肌肉为引起撞击的原因。
二、分类
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踝关节撞击综合症可分为:
(一)前外侧撞击综合症:
踝关节旋后损伤通常导致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以及前外侧关节囊撕裂,如果治疗不当,韧带撕裂部位的炎症反应会长期存在,从而形成瘢痕组织或滑膜增生肥厚。
因为炎症组织在关节镜下的形态类似膝关节的半月板,所以又称为“半月板样损伤”。
(二)内侧撞击综合症:
踝关节外翻或内翻损伤会导致三角韧带撕裂或挤压,局部瘢痕或滑膜组织增生肥厚,在可引起踝关节跖屈内翻时嵌入内踝后缘和距骨内侧壁之间,引起疼痛。
(三)前撞击综合症:
通常为骨性撞击,最常见的是距骨颈或胫骨远端关节面前缘骨赘相互撞击所至,有时滑膜软骨瘤病的游离体聚积在关节囊前部也会导致前撞击综合症。
(四)后撞击综合症:
骨性撞击多见,例如距骨三角骨损伤,距骨或跟骨后突过度增生。
异位肌肉,例如第4腓骨肌、跟腓内在肌等软组织也可引起后撞击综合症。
三、损伤病理
引起撞击综合症软组织通常为肥厚、排列紊乱的纤维性瘢痕组织,可伴有软骨化生和粘液变性现象。
引起撞击的骨性结构为增生的骨赘,周围的滑膜、滑囊组织常表现为炎症性增生、充血。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症状通常患者有踝关节扭伤史,损伤部位疼痛,可由特定的动作引起,可伴有“打软”感。
症状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可部分缓解。
(二)体征
1.压痛:
关节间隙压痛,和损伤部位相对应。
例如,前外侧撞击综合症的压痛在前外侧关节间隙。
2.挤压痛:
踝关节被动跖屈/背伸结合内翻/外翻时可诱发疼痛。
例如,前外侧撞击综合症,踝关节背伸外翻时出现前外侧关节间隙处疼痛,为前外侧撞击综合症的典型体征。
被动跖屈时后侧疼痛为后撞击综合症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1.X线:
用于诊断骨性撞击综合症。
2.MRI:
可显示出撞击的部位和原因
(四)鉴别诊断根据撞击部位的不同,与不同的疾病鉴别。
1.前外侧撞击综合症:
与跗骨窦综合症鉴别。
2.前撞击综合症:
足球踝与滑膜软骨瘤病相鉴别。
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踝关节 运动 创伤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