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经典PPT模板PPT推荐.ppt
- 文档编号:6872285
- 上传时间:2023-05-07
- 格式:PPT
- 页数:15
- 大小:700.50KB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经典PPT模板PPT推荐.ppt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经典PPT模板PPT推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经典PPT模板PPT推荐.ppt(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
14:
{i:
0;s:
19172:
"@#@授权签字人培训教材@#@一、培训内容:
@#@@#@
(一)检测管理程序及记录、报告的审核程序;@#@@#@
(二)检测项目限制范围;@#@@#@(三)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状态;@#@@#@(四)检测结果分析与判断;@#@@#@(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资格许可技术条件等相关文件。
@#@@#@二、授权签字人的定义:
@#@@#@是指检验检测机构提名,经过评审机构考核合格,能在检验检测机构被认可范围内的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上获准签字的人。
@#@@#@三、如何成为授权签字人:
@#@@#@1、经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培训,并取得授权签字人上岗证书@#@2、经过评审机构在现场评审时逐一考核合格后上报给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方可进行签字@#@四、现场考核内容:
@#@@#@•1.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2.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3.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检验检测机构体系管理程序;@#@@#@•4.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5.熟悉检测报告审核签发程序;@#@@#@•6.对检测结果做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7.熟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文件的要求。
@#@@#@•8.熟悉安检机构资格许可技术条件@#@五、要求:
@#@@#@1、授权签字人若由一个检测机构变更到另一个机构,需重新考核确认;@#@@#@2、授权签字人生效日期以发证机构批准的日期为准;@#@@#@3、授权签字人在签字领域内对检测报告的结果承担技术和法律责任。
@#@@#@六、资格要求:
@#@@#@1、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2、熟悉机动车的理论与结构,熟悉各检验工位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3、熟悉安检业务,有3年以上机动车检验工作经历;@#@@#@4、熟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文件的要求;@#@@#@5、熟悉安检机构资格许可技术条件。
@#@@#@七、安检业务检验流程:
@#@@#@
(一)业务流程:
@#@@#@1、待检车驶入检测区由工作人员引导到指定外检区或待检区(外检区和待检区可设在同一场所);@#@@#@2、业务大厅→交费→联网查询→登录(行驶证)→外检区办理交车手续(填写委托检验单等相关手续)→休息区(可设在业务大厅或服务大厅)→在已检区接车→服务窗口(业务大厅或服务大厅)领取报告单→打印条章@#@3、办完相关手续后从已检区将车驶离检测站。
@#@@#@
(二)引车员检验流程:
@#@@#@在待检区办理接车手续(委托单)→配合外检员工作→直接进入动态底盘检验区进行车辆底盘动态检验(检验区至少30米)→线内检验→将车按次序停入已检区→工作人员(可由业务员)通知车主接车,引车员继续办理下一辆车检测程序@#@(三)检测信息资料流转程序:
@#@@#@调度人员(可由业务员做)安排外检人员接车→车主填写委托单等手续→外检人员检车→引车员做底盘动态检验→上线检验→将车驶入已检区→与车主办理接车手续→再将相关资料流转到报告单发放处→服务窗口清点车辆相关手续后将报告单一并发给车主。
@#@@#@建议:
@#@服务窗口设在休息区,配有声讯设备。
@#@@#@八、签字领域:
@#@@#@资质认定的全部领域@#@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检车型:
@#@@#@建议批准×@#@×@#@×@#@@#@1、轴荷不大于13000kg的机动车@#@计量认证的项目及限制范围@#@2、B1、C1、C2、C3类车型@#@【1号线:
@#@汽车平板检测线(3000kg),2号线:
@#@汽车滚筒反力式检测线(13000kg)】@#@3、A1、A2、A3、B2类车型中后驱动轴不超过2个的机动车@#@乘用车:
@#@9座以下的载客汽车@#@九、检测报告审核程序:
@#@@#@1、检查人工检验记录单结果判定及检验人员签字是否齐全;@#@@#@2、检查检验报告单检测项目是否齐全,检测数据有无异常,结果判定有无错误等;@#@@#@3、签署检测结论,并加盖单位检测报告专用章,左上角加盖计量认证章;@#@@#@4、留存检测报告单副本。
@#@@#@注意:
@#@若发现数据异常,先进行复检,再核查是否人为、设备、软件问题。
@#@@#@十、检测项目:
@#@@#@1、设备检验部分:
@#@@#@制动性能B、前照灯H、排放X、车速表S、转向轮侧滑量A、@#@2、人工检验部分:
@#@@#@外观检查1、底盘动态检验2、车辆底盘检查3、路试R@#@注意:
@#@表中所有判定结果均不得空白,未检验项目的判定结果用“–”表示。
@#@@#@十一、汽车安检机构技术标准: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GB21861-2016@#@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16@#@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18285-2005@#@十二、检测报告单填写说明:
@#@@#@线号:
@#@字母+1位数字(采用站内自编号)@#@字母G滚筒线P平板线H汽摩混合线@#@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代表几号线(如P1:
@#@1号平板线)@#@十三、前照灯:
@#@@#@1、前照灯远光光束能否单独调整:
@#@填写“能”或“否”@#@注意:
@#@前照灯远光光束照射位置检验仅对远光光束能单独调整的车要求@#@2、远光垂直偏移/近光垂直偏移:
@#@按照“绝对偏移量/XH”的格式填写,其中X为系数,H为前照灯基准中心高度@#@绝对偏移量∕H=X@#@3、前照灯的单项判定项目:
@#@用并列的三个评判符号依次表示远光发光强度、远光偏移、近光偏移的评判结果@#@4、检验项目:
@#@@#@远光光束发光强度、远光光束偏移量(光束中心左右偏移量及上下偏移量)、近光光束偏移量@#@注意:
@#@对仪器检验项目中,建议维护项按4项计算,分别为远光偏移、近光偏移、车速表、侧滑量。
@#@@#@5、前照灯标准要求:
@#@@#@⑴光束偏移量要求:
@#@@#@近光光束:
@#@前照灯射在10M屏幕上,垂直方向乘用车近光光束为0.7H~0.9H,对其他机动车为0.6H~0.8H(H为前照灯基准中心高度);@#@水平方向向左偏不允许超过170mm,向右偏不允许超过350mm@#@远光光束:
@#@@#@对于能单独调整远光光束的前照灯,在距离10m的屏幕上,垂直方向对乘用车为0.9H~1.0H,其他机动车为0.8H~0.95H;@#@水平方向左灯向左偏不允许超过170mm,向右偏不允许超过350mm,右灯向左向右偏均不允许超过350mm@#@注意:
@#@四灯制前照灯测两外灯。
@#@@#@同一参数数字修约必须一致@#@6、前照灯:
@#@@#@机动车类型@#@检查项目@#@新车@#@在用车@#@一灯制cd@#@两灯制cd@#@四灯制cd@#@一灯制cd@#@两灯制cd@#@四灯制cd@#@三轮汽车@#@8000@#@6000@#@﹣﹣﹣@#@6000@#@5000@#@﹣﹣﹣@#@最高设计车速、小于70km/h的汽车@#@﹣﹣﹣@#@10000@#@8000@#@﹣﹣﹣@#@8000@#@6000@#@其他汽车@#@﹣﹣﹣@#@18000@#@15000@#@﹣﹣﹣@#@15000@#@12000@#@摩托车@#@10000@#@8000@#@﹣﹣﹣@#@8000@#@6000@#@﹣﹣﹣@#@轻便摩托车@#@4000@#@﹣﹣﹣@#@﹣﹣﹣@#@3000@#@﹣﹣﹣@#@﹣﹣﹣@#@例题:
@#@乘用车近光,灯中心高度740mm,左灯:
@#@下偏为275mm/dam,左偏为165mm/dam。
@#@@#@计算:
@#@(740-275)/740=0.63@#@∵乘用车0.7H~0.9H,∴下偏不合格@#@报告单显示格式为:
@#@275/0.37H@#@计算公式:
@#@1-(远或近光垂直偏移量)÷@#@灯高@#@十四、台式制动性能检验:
@#@@#@1、项目:
@#@@#@①轮重②左、右轮最大制动力③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的左、右轮制动力最大差值④制动协调时间⑤车轮阻滞力⑥驻车制动力@#@2、检验设备的选择:
@#@@#@9座以下的乘用车建议使用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注意:
@#@三轮汽车前轮无法测制动;@#@@#@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无驻车制动装置@#@3、报告单评判显示:
@#@@#@汽车制动(一轴、二轴、三轴、四轴)的单项判定,用并列的三个评判符号依次表示制动率、不平衡率、阻滞率的评判结果。
@#@@#@4、动态轴荷(左/右)(10N):
@#@@#@不推荐使用两板制动检验台或使用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检验3轴及3轴以上的车辆。
@#@所有3轴、4轴的动态轴荷用“﹣”表示。
@#@@#@5、小数点规范问题:
@#@@#@轴荷用整数,制动力为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
@#@@#@平衡差、阻滞力、轴荷比、驻车制动效果、整车比保留一位小数。
@#@@#@6、制动协调时间:
@#@@#@指在急踩制动时,从脚接触制动踏板开始至制动减速度(或制动力)达到规定值的75%时所需的时间。
@#@@#@7、制动平衡要求:
@#@@#@若后轴制动力和小于60%,此时制动力平衡要求左、右轮制动力差与后轴轴荷之比应≤8%,左、右轮制动力差与该轴左、右轮中制动力大者之比对前轴应小于20%,对后轴应小于24%。
@#@@#@例题:
@#@G01前轴:
@#@轴荷(10N)3130@#@前轴制动力(10N):
@#@左1144,右883,@#@过程差最大差值点(10N):
@#@左997,右900。
@#@@#@制动率=(1144+883)/3130=64.8%@#@平衡率=(997-900)/1144=8.5%@#@∵制动率≥60%,平衡率<20%@#@∴合格@#@后轴:
@#@轴荷(10N)3900@#@后轴制动力(10N):
@#@左1319,右1095,@#@过程差最大差值点(10N):
@#@左1106,右870。
@#@@#@制动率=(1319+1095)/3900=61.9%@#@平衡率=(1106-870)/1319=17.9%@#@∵制动率≥60%,平衡率<20%@#@∴合格@#@8、驻车制动性能:
@#@@#@驻车制动力的总和应不小于该车在测试状态下整车重量的20%,对总质量为整备质量1.2倍以下的汽车,此值应为15%。
@#@@#@例题:
@#@@#@代号@#@台式检测项目@#@轮(轴)荷@#@(10N)@#@最大制动力(10N)@#@过程差最大差值点(10N)@#@制动率@#@(%)@#@不平衡率(%)@#@左@#@右@#@左@#@右@#@左@#@右@#@B@#@制动@#@*@#@一轴@#@973@#@572@#@537@#@550@#@431@#@二轴@#@620@#@89@#@100@#@85@#@99@#@三轴@#@﹣@#@﹣@#@﹣@#@﹣@#@﹣@#@四轴@#@﹣@#@﹣@#@﹣@#@﹣@#@﹣@#@驻车@#@1593@#@171@#@150@#@整车@#@1593@#@1298@#@动态轴荷(左/右)(10N)@#@1轴628/614@#@2轴212/232@#@一轴制动率=(572+537)÷@#@(628+614)=89.3%(≥60%)@#@(注:
@#@此处使用动态轴荷)@#@一轴不平衡率=(550-431)÷@#@572=20.8%(>20%)@#@二轴制动率=(89+100)÷@#@(212+232)=42.6%(<60%)@#@(注:
@#@此处使用动态轴荷)@#@二轴不平衡率=(99-85)÷@#@620=2.3%(<8%)@#@整车制动率=(572+537+89+100)÷@#@1593=81.5%(≥60%)@#@驻车制动率=(171+150)÷@#@1593=20.2%(>20%)@#@注意:
@#@平板线驻车、整车制动率用静态轴荷@#@9、计算公式:
@#@@#@一/二轴制动率=一/二轴最大制动力(左+右)÷@#@轮重×@#@100%@#@一/二轴不平衡率=一/二轴过程差最大差值点(大者-小者)÷@#@一/二轴最大制动力中大者×@#@100%@#@驻车制动率=驻车最大制动力(左+右)÷@#@整车重(轮何(左+右))×@#@100%@#@整车制动率=一/二轴最大制动力(左+右)之和÷@#@整车重(轮何(左+右))×@#@100%@#@十五、路试检验:
@#@@#@1、范围:
@#@@#@只针对无法上线车辆和线内检验结果有质疑的车辆。
@#@@#@(轴荷超过检验设备允许承载能力及多轴无法上线的车辆)@#@2、路试检验车速:
@#@@#@仅对全时四驱车等线内设备无法检测车速表误差的车辆@#@3、试验车道要求:
@#@@#@①有交通标志、标线,平坦、硬实、清洁的水泥地或沥青路,路面附着系数不小于0.7@#@②大车线:
@#@长120m,宽3.0m@#@小车线:
@#@长100m,宽2.5m@#@中心线为虚线,以其为中心,向外各1.25米为小车线(实线);@#@向外各1.5米为小车线(实线);@#@标出起始点;@#@有“正在路试,注意安全”的标识。
@#@@#@③应具有15%和20%驻车坡道,长度应比承检车型最大轴距长1米,宽度比承检车型最大宽度宽1米,路面附着系数不小于0.7@#@4、路试结果录入参数:
@#@@#@①行车制动参数:
@#@@#@速度、制动距离(m)、制动稳定性或速度、MFDD(m/s²@#@)、协调时间(s)、制动稳定性@#@(两种格式参数任选一种)@#@驻车制动@#@②驻车制动参数:
@#@@#@15%坡道,20%坡道正反两个方向×@#@×@#@×@#@min@#@5、合格限值:
@#@@#@①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
@#@@#@车辆类型@#@制动初速度km/h@#@满载检验制动距离要求m@#@空载检验制动距离要求m@#@制动稳定性要求车辆任何部位不得超出的试车道宽度m@#@座位数≤9人载客汽车@#@50@#@≤20@#@≤19@#@2.5@#@其他总质量≤4.5t的汽车@#@50@#@≤22@#@≤21@#@2.5☆@#@其他汽车、汽车列车及无轨电车@#@30@#@≤10@#@≤9@#@3.0@#@注:
@#@☆对质量>3.5t并≤4.5t的汽车试车道宽度为3m@#@②制动减速度和制动稳定性:
@#@@#@车辆类型@#@制动初速度km/h@#@满载检验MFDD(m/s²@#@)@#@空载检验MFDD(m/s²@#@)@#@制动稳定性要求车辆任何部位不得超出的试车道宽度m@#@座位数≤9人载客汽车@#@50@#@≥5.9@#@≥6.2@#@2.5@#@其他总质量≤4.5t的汽车@#@50@#@≥5.4@#@≥5.8@#@2.5☆@#@其他汽车、汽车列车及无轨电车@#@30@#@≥5.0@#@≥5.4@#@3.0@#@注:
@#@☆对质量>3.5t并≤4.5t的汽车试车道宽度为3m@#@十六、转向轮横向侧滑量:
@#@@#@1、仅仅适用于前轴采用非独立悬架的汽车,前轴采用独立悬架的汽车侧滑量测试值不做判定依据。
@#@@#@2、小数点:
@#@侧滑量保留1位小数@#@3、合格范围:
@#@±@#@5m/km@#@十七、车速表指示误差检验:
@#@@#@1、仅对最高时速设计超过40km/h的车辆要求;@#@@#@2、在滚筒检验台,对于全时四轮驱动汽车,具有驱动防滑装置且不能接触该功能的汽车,应做路试。
@#@@#@3、小数点:
@#@保留2位小数@#@4、合格限值:
@#@32.8km/h~40km/h@#@5、计算公式:
@#@0≤里程表车速V1-检测表车速V2(实际车速)≤检测表车速V2÷@#@10+4@#@6、对于摩托车可取30km/h作为测试点,合格范围:
@#@23.6km/h~30km/h@#@十八、排放(废气和烟度)@#@1、录入参数:
@#@@#@汽油车:
@#@”电喷及三元催化”、“电喷”、“化油器”@#@柴油车:
@#@“自然吸气式”、“涡轮增压式”@#@Λ仅对闭环电喷和有三元催化器技术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2001年9月2日后全国停止销售化油器车;@#@@#@2002年7月后全国无化油器车销售及生产@#@对于天然气车,暂时报“汽油/电喷”,对于双燃料车,按国家标准要求两种燃料分别进行排放检测,且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方可判定合格。
@#@@#@(排放资料请参考《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技术》及相应国家标准)@#@
(1)汽油车:
@#@@#@■新生产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体积分数)@#@车型@#@类别@#@怠速@#@高怠速@#@CO(%)@#@HC(×@#@10–6)@#@CO(%)@#@HC(×@#@10–6)@#@2005年7月1日起新生产的第一类轻型汽车@#@0.5@#@100@#@0.3@#@100@#@2005年7月1日起新生产的第二类轻型汽车@#@0.8@#@150@#@0.5@#@150@#@2005年7月1日起新生产的重型汽车@#@1.0@#@200@#@0.7@#@200@#@■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体积分数)@#@车型@#@类别@#@怠速@#@高怠速@#@CO(%)@#@HC@#@(×@#@10–6)@#@CO(%)@#@HC@#@(×@#@10–6)@#@1995年7月1日前生产的轻型汽车@#@4.5@#@1200@#@3.0@#@900@#@1995年7月1日起生产的轻型汽车@#@4.5@#@900@#@3.0@#@900@#@2000年7月1日起生产的第一类轻型汽车a@#@0.8@#@150@#@0.3@#@100@#@2000年10月1日起生产的第二类轻型汽车@#@1.0@#@200@#@0.5@#@150@#@1995年7月1日前生产的重型汽车@#@5.0@#@2000@#@3.5@#@1200@#@1995年7月1日起生产的重型汽车@#@4.5@#@1200@#@3.0@#@900@#@2004年9月1日起生产的重型汽车@#@1.5@#@250@#@0.7@#@200@#@注:
@#@a对于2001年5月31日以前生产的5座以下(含5座)的微型面包车,执行1995年7月1日起生产的轻型汽车的排放限值。
@#@@#@λ值的要求:
@#@应在1.00±@#@0.03或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
@#@@#@
(2)柴油车:
@#@@#@根据车辆的生产日期确定使用滤纸式烟度或不透光度的检测方法。
@#@@#@对于2001年10月1日起生产的在用车使用不透光度计;@#@2001年10月1日前生产的在用车使用滤纸式烟度计。
@#@@#@a.自2001年10月1日起生产的在用汽车,采用自由加速排气试验,所测得的排气光吸收系数应不大于以下数值:
@#@@#@……自然吸气式:
@#@2.5mˉ1@#@……涡轮增压式:
@#@3.0mˉ1@#@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按本校准规定经型式核准批准车型生产在用的汽车,采用自由加速排气试验,所测得的排气光吸收系数不应大于车型核准批准的自由加速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再加0.5mˉ1@#@b.对于2001年10月1日前生产的在用汽车@#@自1995年7月1日起至2001年9月30日期间生产的在用汽车,采用自由加速排气试验,所测得的烟度值应不大于4.5Rb。
@#@@#@自1995年6月30日以前生产的在用汽车,采用自由加速排气试验要求,所测得的烟度值应不大于5.0Rb。
@#@@#@十九、《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内容包括两个要求:
@#@@#@1、管理要求@#@2、技术要求@#@共涉及19个要素@#@管理要求:
@#@@#@•组织@#@•质量体系@#@•文件控制@#@•检测的分包@#@•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合同评审@#@•申诉和投诉@#@•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技术要求:
@#@@#@•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抽样和样品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机动车安检机构常规检验资格许可技术条件》@#@•9个方面共计40个条款。
@#@@#@9个方面的内容为:
@#@@#@•1法人资格2依法经营@#@•3计量认证4人员@#@•5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6检测仪器设备7信息联网设施@#@•8总体布局9检验厂房@#@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i:
1;s:
6857:
"第十章数据库恢复技术@#@《概论》第十章、第十一章讨论DBMS中重要的事务处理技术。
@#@事务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技术。
@#@本章讨论数据库恢复的概念和常用技术。
@#@@#@一、基本知识点@#@@#@①需要了解的:
@#@什么是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
@#@数据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故障类型,他们如何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如何破坏数据库数据。
@#@数据转储的概念及分类。
@#@什么是数据库镜像功能。
@#@@#@②需要牢固掌握的:
@#@事务的基本概念和事务的ACID性质。
@#@数据库恢复的实现技术。
@#@日志文件的内容及作用。
@#@登记日志文件所要遵循的原则。
@#@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
@#@@#@③需要举一反三的:
@#@恢复的基本原理,针对不同故障的恢复的策略和方法。
@#@@#@④难点:
@#@日志文件的使用,系统故障恢复策略。
@#@@#@事务管理模块是DBMS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事务恢复的基本原理是数据备份,它貌似简单,实际实现却很复杂。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策略(不仅有数据库恢复策略,还有并发控制策略)和DBMS缓冲区管理策略、事务一致性级别密切相关,读者要在学习完全书后再来重新考虑这些问题,提升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读者要掌握数据库故障恢复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刚刚学习数据库课程的读者来讲可能并不体会数据库故障恢复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到了实际工作中,作为数据库管理员,则必须十分清楚每一个使用中的DBMS产品提供的恢复技术、恢复方法,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技术正确制定出实际系统的恢复策略,以保证数据库系统7×@#@24小时正确运行,保证数据库系统在遇到故障时能及时恢复正常运行,提高抗灾难的能力。
@#@@#@二、习题解答和解析@#@@#@1.试述事务的概念及事务的4个特性。
@#@@#@答@#@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事务具有4个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续性(Durability)。
@#@这4个特性也简称为ACID特性。
@#@@#@原子性:
@#@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
@#@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隔离性:
@#@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
@#@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续性:
@#@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
@#@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执行结果有任何影响。
@#@@#@2*.为什么事务非正常结束时会影响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请列举一例说明之。
@#@@#@答@#@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如果数据库系统运行中发生故障,有些事务尚未完成就被迫中断,这些未完成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有一部分已写入物理数据库,这时数据库就处于一种不正确的状态,或者说是不一致的状态。
@#@@#@例如某工厂的库存管理系统中,要把数量为Q的某种零件从仓库1移到仓库2存放。
@#@@#@则可以定义一个事务T,T包括两个操作;@#@Q1=Q1-Q,Q2=Q2+Q。
@#@如果T非正常终止时只做了第一个操作,则数据库就处于不一致性状态,库存量无缘无故少了Q。
@#@@#@3*.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恢复子系统?
@#@它的功能是什么?
@#@@#@答@#@因为计算机系统中硬件的故障、软件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以及恶意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故障轻则造成运行事务非正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全部或部分数据丢失,因此必须要有恢复子系统。
@#@@#@恢复子系统的功能是:
@#@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
@#@@#@4*.数据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故障有哪几类?
@#@哪些故障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
@#@哪些故障破坏数据库数据?
@#@@#@答@#@数据库系统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
(1)事务内部的故障;@#@@#@
(2)系统故障;@#@@#@(3)介质故障;@#@@#@(4)计算机病毒。
@#@@#@事务故障、系统故障和介质故障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破坏数据库数据。
@#@@#@5.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答@#@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
@#@@#@当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利用转储的数据库后备副本和日志文件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某个一致性状态。
@#@@#@7.什么是日志文件?
@#@为什么要设立日志文件?
@#@@#@答@#@
(1)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
@#@@#@
(2)设立日志文件的目的是:
@#@进行事务故障恢复;@#@进行系统故障恢复;@#@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
@#@有关日志文件的具体作用,参考《概论》7.4.2。
@#@@#@8.登记日志文件时为什么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
@#@@#@答@#@把对数据的修改写到数据库中和把表示这个修改的日志记录写到日志文件中是两个不同的操作。
@#@有可能在这两个操作之间发生故障,即这两个写操作只完成了一个。
@#@@#@如果先写了数据库修改,而在运行记录中没有登记这个修改,则以后就无法恢复这个修改了。
@#@如果先写日志,但没有修改数据库,在恢复时只不过是多执行一次UNDO操作,并不会影响数据库的正确性。
@#@所以一定要先写日志文件,即首先把日志记录写到日志文件中,然后写数据库的修改。
@#@@#@10*.什么是检查点记录?
@#@检查点记录包括哪些内容?
@#@@#@答@#@检查点记录是一类新的日志记录。
@#@它的内容包括:
@#@@#@①建立检查点时刻所有正在执行的事务清单(如图中的T1、T2);@#@@#@②这些事务的最近一个日志记录的地址(如图中的D1、D2)。
@#@@#@@#@@#@3@#@";i:
2;s:
22952: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基本知识点与习题@#@目录@#@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基本知识点 1@#@1.2习题1 1@#@第2章 数据模型 4@#@2.1基本知识点 4@#@2.2习题2 4@#@第3章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 7@#@3.1基本知识点 7@#@3.2习题3 7@#@第4章 关系数据库方法 10@#@4.1基本知识点 10@#@4.2习题4 10@#@第5章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14@#@5.1基本知识点 14@#@5.2习题5 15@#@第6章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19@#@6.1基本知识点 19@#@6.2习题6 19@#@第7章数据库设计 22@#@7.1基本知识点 22@#@7.2习题7 22@#@第8章数据库保护 26@#@8.1基本知识点 26@#@8.2习题8 26@#@第9章MicrosoftSQLSERVER2000 29@#@9.1基本知识点 29@#@9.2习题9 29@#@第10章ASP.NET和ADO.NET数据库开发技术 31@#@10.1基本知识点 31@#@10.2习题10 31@#@第11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32@#@11.1基本知识点 32@#@11.2习题11 32@#@第12章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33@#@12.1基本知识点 33@#@12.2习题12 33@#@第13章 XML数据库 34@#@13.1基本知识点 34@#@13.2习题13 34@#@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1.1基本知识点@#@本章先介绍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然后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把握,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
(1)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
(2)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DB、DBMS和DBS的定义。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了解:
@#@数据、数据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理解:
@#@冗余度、一致性、共享性、独立性和数据库保护等一系列有关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掌握:
@#@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有关概念,两者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1.2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A)阶段。
@#@@#@A.数据库系统B.文件系统C.人工管理D.数据项管理@#@2.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区别是(B)。
@#@@#@ A.数据库系统复杂,而文件系统简单@#@B.文件系统不能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独立性问题,而数据库系统可以解决@#@C.文件系统只能管理程序文件,而数据库系统能够管理各种类型的文件@#@D.文件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少,而数据库系统可以管理庞大的数据量@#@3.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是(C)。
@#@@#@A.数据B.数据模型C.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D.信息@#@4.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地讲,这里的数据共享是指(D)。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享数据@#@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使用数据集合@#@5.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
@#@@#@A.DBS包括DB和DBMSB.DBMS包括DB和DBS@#@C.DB包括DBS和DBMS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6.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C)。
@#@@#@ A.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B.一组硬件@#@C.一组系统软件D.既有硬件,也有软件@#@7.数据库是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应用的(B)。
@#@@#@A.文件的集合B.数据的集合C.命令的集合D.程序的集合@#@8.支持数据库各种操作的软件系统是(B)。
@#@@#@A.命令系统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系统D.操作系统@#@9.由计算机硬件、DBMS、数据库、应用程序及用户等组成的一个整体叫(B)。
@#@@#@A.文件系统B.数据库系统C.软件系统D.数据库管理系统@#@10.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接口是(B)。
@#@@#@A.数据库集合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C.操作系统OSD.计算机中的存储介质@#@11.在DBS中,DBMS和OS之间关系是(D)。
@#@@#@A.并发运行B.相互调用C.OS调用DBMSD.DBMS调用OS@#@12.在数据库方式下,信息处理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C)。
@#@@#@A.磁盘B.程序C.数据 D.内存@#@13.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处理方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A)。
@#@@#@A.数据集成化B.数据共享C.冗余度D.容量@#@14.DBMS通常可以向下述哪个对象申请所需计算机资源(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C.计算机硬件D.应用程序@#@15.下列哪种数据管理技术难以保存数据(A)。
@#@@#@A.人工管理B.独享式文件管理C.共享式文件管理D.数据库系统管理@#@16.数据库系统中,DBA表示(C)。
@#@@#@A.应用程序设计者B.数据库使用者C.数据库管理员D.数据库结构@#@17.数据冗余存在于(C)。
@#@@#@A.文件系统中B.数据库系统中C.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中D.以上说法都不对@#@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冗余B.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重复@#@C.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共享D.如果冗余是系统可控制的,则系统可确保更新时的一致性@#@19.(B)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结构化的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系统B.数据库C.数据库管理系统D.数据结构@#@20.下述各项中,属于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C)。
@#@@#@A.存储量大B.存取速度快C.数据共享D.操作方便@#@二、填空题@#@1.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2.数据库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组成。
@#@@#@3.DBMS是位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管理软件。
@#@@#@4.数据的冗余是指相同的数据重复出现。
@#@@#@5.数据的共享性可主要体现在多个用户、现在的和将来的、不同语言的和同时四个方面。
@#@@#@三、简答题@#@1.简述数据库的定义。
@#@@#@1.答:
@#@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较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紧密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等特点。
@#@@#@2.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定义。
@#@@#@2.答: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OS)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和面向对象型等。
@#@@#@3.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与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3.答:
@#@文件系统中的文件是面向应用的,一个文件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应用程序,文件之间不存在联系,数据冗余大,数据共享性差,数据独立性差;@#@数据库系统中的文件不再面向特定的某个或多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系统,文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减少了数据冗余,实现了数据共享,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库系统有那些特点?
@#@@#@4.答:
@#@①实现数据的集中化控制;@#@②数据的冗余度小,易扩充;@#@③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实现数据结构化;@#@④避免了数据的不一致性;@#@⑤实现数据共享;@#@⑥提供数据库保护;@#@⑦数据独立性;@#@⑧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5.简述数据独立性、数据物理独立性与数据逻辑独立性。
@#@@#@5.答:
@#@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式的改变不影响应用程序。
@#@数据独立性一般分为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是指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如修改数据定义、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改变数据间的联系等)不需要修改应用程序。
@#@@#@数据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的改变,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格式和存取方式的改变等不影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因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化。
@#@@#@第2章 数据模型@#@2.1基本知识点@#@本章主要讲解概念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为后面的数据库设计打下基础。
@#@@#@
(1)数据描述@#@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
@#@1,1:
@#@N,M:
@#@N)。
@#@@#@
(2)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了解:
@#@数据模型的组成,数据模型的发展,一般了解面向对象模型。
@#@@#@掌握:
@#@层次模型及网状模型的结构以及特点。
@#@@#@理解:
@#@E-R模型的有关内容,关系模型的结构以及特点。
@#@@#@灵活运用:
@#@会根据现实世界事物及其联系构造或分析E-R图。
@#@@#@2.2习题2@#@一、单项选择题@#@1.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 )。
@#@@#@ A.具体的机器和DBMSB.E-R图@#@C.信息世界D.现实世界@#@2.数据模型是( D )。
@#@@#@A.文件的集合B.记录的集合@#@C.数据的集合D.记录及其联系的集合@#@3.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划分根据是( D )。
@#@@#@A.记录长度B.文件的大小@#@C.联系的复杂程度D.数据之间的联系@#@4.关系数据模型( D )。
@#@@#@A.只能表示实体间的1:
@#@1联系@#@B.只能表示实体间的1:
@#@n联系@#@C.只能表示实体间的m:
@#@n联系@#@D.可以表示实体间的上述三种联系@#@5.在数据库技术中,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一种( B )。
@#@@#@A.概念模型 B.结构模型@#@C.物理模型D.形象模型@#@6.关系模型是( C )。
@#@@#@A.用关系表示实体 B.用关系表示联系@#@C.用关系表示实体及其联系D.用关系表示属性@#@7.对现实世界进行第二层抽象的模型是( C )。
@#@@#@A.概念数据模型B.用户数据模型@#@C.结构数据模型D.物理数据模型@#@8.现实世界“特征”术语,对应于数据世界的( D )。
@#@@#@A.属性B.联系 C.记录D.数据项@#@9.数据库中,实体是指( A )。
@#@@#@A.客观存在的事物B.客观存在的属性@#@C.客观存在的特性D.某一具体事件@#@10.有关三个世界中数据的描述术语,“实体”是( B )。
@#@@#@A.对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描述B.对信息世界数据信息的描述@#@C.对计算机世界数据信息的描述D.对三个世界间相互联系的描述@#@11.构造E-R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D )。
@#@@#@A.实体、属性、属性值B.实体、实体集、属性@#@C.实体、实体集、联系D.实体、属性、联系@#@12.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的对象通常包括( C )。
@#@@#@A.类、子类、超类 B.继承、封装、传递@#@C.变量、消息、方法 D.对象标识、属性、联系@#@13.当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主流数据模型是( C )。
@#@@#@A.层次数据模型 B.网状数据模型@#@C.关系数据模型 D.面向对象数据模型@#@14.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是( D )。
@#@@#@A.外模式、模式、内模式B.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C.实体、联系、属性D.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15.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网状系统相比( B )。
@#@@#@A.前者运行效率高 B.前者的数据模型更为简洁@#@C.前者比后者产生得早一些 D.前者的数据操作语言是过程性语言@#@16.下列给出的数据模型中,是概念数据模型的是( D )。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C.关系模型 D.E-R模型@#@17.下列关于数据模型中实体间联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实体间的联系不能有属性 B.仅在两个实体之间有联系@#@C.单个实体不能构成E-R图 D.实体间可以存在多种联系@#@18.在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操作的最小单位是( B )。
@#@@#@A.字节 B.数据项@#@C.记录 D.字符@#@19.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 D )。
@#@@#@A.树 B.图 C.表D.二维表@#@20.用来指定和区分不同实体元素的是(C )。
@#@@#@A.实体B.属性C.标识符D.关系@#@二、填空题@#@1.数据模型是由数据结构 、 数据操作 、 完整性约束 三部分组成。
@#@@#@2.层次数据模型中,只有一个结点无父结点,它被称为 根结点 。
@#@@#@3.层次模型中,根结点以外的结点至多可有 1 个父结点。
@#@@#@4.二元实体之间的联系可抽象为三类,它们是 1:
@#@1 、 1:
@#@n 和 m:
@#@n 。
@#@@#@5.层次模型的数据结构是树 结构;@#@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是 有向图 结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二维表 结构。
@#@@#@三、简答题@#@1.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以及关系数据模型之间有什么区别?
@#@@#@1.答:
@#@层次数据模型是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是用有向图来表示各类实体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是用二维表来表示各类实体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2.试叙述结构数据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
@#@@#@2.答:
@#@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个部分。
@#@数据结构是指对实体类型和实体间联系的表达和实现;@#@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的检索和更新两类操作的实现;@#@数据完整性约束给出数据及其联系应具有的制约和依赖规则。
@#@@#@3.在层次、网状、关系、面向对象等数据模型中,数据之间联系是如何实现的?
@#@@#@3.答:
@#@层次、网状模型中,数据联系通过指针实现的。
@#@@#@关系模型中,数据联系通过外键与主键相联系实现的。
@#@@#@面向对象模型中,数据联系通过引用类型实现的,引用类型是指引用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标识符。
@#@@#@4.关系数据模型有哪些优缺点?
@#@@#@4.答: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点:
@#@@#@
(1)关系数据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上,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
(2)在关系模型中,数据结构简单,数据以及数据间的联系都是用二维表表示。
@#@@#@关系数据模型的缺点:
@#@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查询效率常常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等传统数据模型还存在不能以自然的方式表示实体集间的联系、语义信息不足、数据类型过少等弱点。
@#@@#@5.试述概念模型的作用。
@#@@#@5.概念模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
@#@@#@第3章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3.1基本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DBS组成和全局结构、DBMS工作模式、DBMS系统结构,并给出几种典型结构的DBMS。
@#@@#@
(1)DB的体系结构@#@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
(2)DBS:
@#@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3)DBMS:
@#@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4)几种典型结构的DBMS@#@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基于Web的数据库系统。
@#@@#@了解:
@#@DBMS数据存取层的有关知识。
@#@@#@掌握:
@#@数据库系统三级结构有关概念以及与数据独立性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理解:
@#@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结构,DDL、DML、DCL、Client/Server结构的有关概念。
@#@@#@3.2习题3@#@一、单项选择题@#@1.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C )。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B.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C.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D.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2.对于数据库系统,负责定义数据库内容,决定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及安全授权等工作的是( C )。
@#@@#@A.应用程序开发人员B.终端用户@#@C.数据库管理员D.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人员@#@3.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用于定义和描述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语言称为( A )。
@#@@#@A.数据描述语言B.数据库子语言@#@C.数据操纵语言D.数据结构语言@#@4.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这类功能称为( C )。
@#@@#@A.数据定义功能B.数据管理功能@#@C.数据操纵功能D.数据控制功能@#@5.子模式是( B )。
@#@@#@A.模式的副本 B.模式的逻辑子集@#@C.多个模式的集合D.以上三者@#@6.一般地,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外模式( D )。
@#@@#@A.只能有一个B.最多只能有一个@#@C.至少两个D.可以有多个@#@7.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D)。
@#@@#@A.外模式B.内模式C.存储模式D.模式@#@8.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之间存在的映象关系正确的是( B )。
@#@@#@A.外模式/内模式B.外模式/模式@#@C.外模式/外模式D.模式/模式@#@9.数据库三级视图,反映了三种不同角度看待数据库的观点,用户眼中的数据库称为( D )。
@#@@#@A.存储视图B.概念视图C.内部视图D.外部视图@#@10.在数据库系统中“模式”是指( B )。
@#@@#@A.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描述B.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描述@#@C.数据库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描述D.内模式、概念模式、外部模式的总称@#@11.在数据操纵语言(DML)的基本功能中,不包括的是( B )。
@#@@#@A.插入新数据 B.描述数据库结构@#@C.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D.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12.在数据库结构中,保证数据库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是( D )。
@#@@#@A.数据库的逻辑结构B.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C.数据库的三级结构D.数据库的三级结构和两级映射@#@13.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独立性”和“数据联系”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 A )。
@#@@#@A.没有必然的联系 B.同时成立或不成立@#@C.前者蕴涵后者 D.后者蕴涵前者@#@14.数据库三级模式中,用逻辑数据模型对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是( A )。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C.内模式 D.用户模式@#@15.在数据库系统中,模式/内模式映象用于解决数据的( A )。
@#@@#@A.物理独立性 B.结构独立性@#@C.逻辑独立性 D.分布独立性@#@16.在数据库系统中,外模式/模式映象用于解决数据的( C )。
@#@@#@A.物理独立性 B.结构独立性@#@C.逻辑独立性 D.分布独立性@#@17.在数据库中,描述数据库的各级数据结构,称为( D )。
@#@@#@A.数据库模式 B.数据模型@#@C.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字典@#@18.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数据库的( C )。
@#@@#@A.数据结构规范化 B.存储模式@#@C.数据独立性 D.最小冗余@#@19.数据的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之间的独立性称为数据的( A)。
@#@@#@A.物理独立性 B.结构独立性@#@C.逻辑独立性 D.分布独立性@#@20.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用户视图之间的独立性称为数据的( C )。
@#@@#@A.物理独立性 B.结构独立性@#@C.逻辑独立性 D.分布独立性@#@二、填空题@#@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数据定义 、 数据库操纵功能 、 数据库的运行管理 以及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等四个方面。
@#@@#@2.数据库语言包括 数据描述语言 、 ";i:
3;s:
21155:
"数列教案@#@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
@#@记作,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的项叫第项(也叫通项)记作;@#@@#@数列的一般形式:
@#@,,,……,,……,简记作。
@#@@#@例:
@#@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3,-1,1,b,5,7,9;@#@@#@
(2)2010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
(2)通项公式的定义:
@#@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
@#@①:
@#@1,2,3,4,5,…@#@②: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7,),@#@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
@#@@#@说明:
@#@@#@①表示数列,表示数列中的第项,=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②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
@#@例如,==;@#@@#@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例如,1,1.4,1.41,1.414,……@#@(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
@#@123456@#@项:
@#@456789@#@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
@#@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通常用来代替,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
@#@画出数列的图像.@#@(4)数列分类:
@#@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
@#@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分:
@#@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例:
@#@下列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
(1)1,2,3,4,5,6,…
(2)10,9,8,7,6,5,…@#@(3)1,0,1,0,1,0,…(4)a,a,a,a,a,…@#@(5)数列{}的前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例:
@#@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练习@#@1.根据数列前4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
(1)1,3,5,7……;@#@@#@
(2),,,;@#@@#@(3),,,。
@#@@#@(4)9,99,999,9999…@#@(5)7,77,777,7777,…@#@(6)8,88,888,8888…@#@2.数列中,已知@#@
(1)写出,,,,;@#@@#@
(2)是否是数列中的项?
@#@若是,是第几项?
@#@@#@3.(2003京春理14,文15)在某报《自测健康状况》的报道中,自测血压结果与相应年龄的统计数据如下表.观察表中数据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入表中空白(_____)内。
@#@@#@4、由前几项猜想通项:
@#@@#@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在空格及括号中分别填上适当的图形和数,写出点数的通项公式.
(1)@#@(4)@#@(7)@#@()@#@()@#@5.观察下列各图,并阅读下面的文字,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是(),其通项公式为.@#@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A.40个B.45个C.50个D.55个@#@等差数列@#@1、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表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或。
@#@@#@例:
@#@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说明:
@#@等差数列(通常可称为数列)的单调性:
@#@为递增数列,为常数列,为递减数列。
@#@@#@例:
@#@1.已知等差数列中,等于()@#@A.15B.30C.31D.64@#@2.是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如果,则序号等于@#@(A)667(B)668(C)669(D)670@#@3.等差数列,则为为(填“递增数列”或“递减数列”)@#@3、等差中项的概念:
@#@@#@定义:
@#@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
@#@其中@#@,,成等差数列即:
@#@()@#@例:
@#@1.(06全国I)设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则()@#@A.B. C.D.@#@2.设数列是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A.1B.2C.4D.8@#@4、等差数列的性质:
@#@@#@
(1)在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3)在等差数列中,对任意,,,;@#@@#@(4)在等差数列中,若,,,且,则;@#@@#@5、等差数列的前和的求和公式:
@#@。
@#@(是等差数列)@#@递推公式:
@#@@#@例:
@#@1.如果等差数列中,,那么@#@(A)14(B)21(C)28(D)35@#@2.(2009湖南卷文)设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则等于()@#@A.13B.35C.49D.63@#@3.(2009全国卷Ⅰ理)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4.(2010重庆文)
(2)在等差数列中,,则的值为()@#@(A)5(B)6(C)8(D)10@#@5.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A.13项 B.12项 C.11项 D.10项@#@6.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7.(2009全国卷Ⅱ理)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8.(98全国)已知数列{bn}是等差数列,b1=1,b1+b2+…+b10=100.@#@(Ⅰ)求数列{bn}的通项bn;@#@@#@9.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其前10项的和,则其公差等于()@#@C.D.@#@10.(2009陕西卷文)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11.(00全国)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S15=75,Tn为数列{}的前n项和,求Tn。
@#@@#@1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记为,已知@#@①求通项;@#@②若=242,求@#@13.在等差数列中,
(1)已知;@#@
(2)已知;@#@(3)已知@#@6.对于一个等差数列:
@#@@#@
(1)若项数为偶数,设共有项,则①偶奇;@#@②;@#@@#@
(2)若项数为奇数,设共有项,则①奇偶;@#@②。
@#@@#@7.对与一个等差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例:
@#@1.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2.一个等差数列前项的和为48,前2项的和为60,则前3项的和为。
@#@@#@3.已知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则前110项和为@#@4.设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5.(06全国II)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则=@#@A. B.C. D.@#@8.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
@#@@#@是等差数列@#@②中项法:
@#@@#@是等差数列@#@③通项公式法:
@#@@#@是等差数列@#@④前项和公式法:
@#@@#@是等差数列@#@例:
@#@1.已知数列满足,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2.已知数列的通项为,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3.已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4.已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5.已知一个数列满足,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6.数列满足=8,()@#@①求数列的通项公式;@#@@#@7.(01天津理,2)设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且Sn=n2,则{an}是()@#@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9.数列最值@#@
(1),时,有最大值;@#@,时,有最小值;@#@@#@
(2)最值的求法:
@#@①若已知,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②或者求出中的正、负分界项,即:
@#@@#@若已知,则最值时的值()可如下确定或。
@#@@#@例:
@#@1.等差数列中,,则前项的和最大。
@#@@#@2.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①求出公差的范围,@#@②指出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3.(02上海)设{an}(n∈N*)是等差数列,Sn是其前n项的和,且S5<S6,S6=S7>S8,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d<0 B.a7=0C.S9>S5 D.S6与S7均为Sn的最大值@#@4.已知数列的通项(),则数列的前30项中最大项和最小项分别是@#@5.已知是等差数列,其中,公差。
@#@@#@
(1)数列从哪一项开始小于0?
@#@@#@
(2)求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并求出对应的值.@#@6.已知是各项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其中,公差,若,求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7.在等差数列中,,,求的最大值.@#@利用求通项.@#@1.数列的前项和.
(1)试写出数列的前5项;@#@
(2)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3)你能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则@#@3.(2005湖北卷)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Sn=2n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4.已知数列中,前和@#@①求证:
@#@数列是等差数列@#@②求数列的通项公式@#@5.(2010安徽文)设数列的前n项和,则的值为()@#@(A)15(B)16(C)49(D)64@#@等比数列@#@1.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表示,即:
@#@:
@#@。
@#@@#@1.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1.在等比数列中,,则@#@2.在等比数列中,,则@#@3.(07重庆文)在等比数列{an}中,a2=8,a1=64,,则公比q为()@#@(A)2 (B)3 (C)4 (D)8@#@4.在等比数列中,,,则=@#@5.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首项,前三项和为21,则()@#@A33B72C84D189@#@2.等比中项:
@#@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的等比中项,且为是成等比数列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例:
@#@1.和的等比中项为()@#@@#@2.(2009重庆卷文)设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且成等比数列,则的前项和=()@#@A. B. C. D.@#@3.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1)@#@
(2)@#@(3)为等比数列,则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成等比数列.@#@(4)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是各项不为零的常数列.@#@例:
@#@1.在等比数列中,和是方程的两个根,则()@#@@#@2.在等比数列,已知,,则=@#@3.在等比数列中,@#@①求@#@②若@#@4.等比数列的各项为正数,且()@#@A.12B.10C.8D.2+@#@5.(2009广东卷理)已知等比数列满足,且,则当时,()@#@A.B.C.D.@#@4.前项和公式@#@例:
@#@1.已知等比数列的首相,公比,则其前n项和@#@2.已知等比数列的首相,公比,当项数n趋近与无穷大时,其前n项@#@和@#@3.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求和@#@4.(2006年北京卷)设,则等于()@#@A. B.C. D.@#@5.(1996全国文,21)设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3+S6=2S9,求数列的公比q;@#@@#@6.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若Sn+1,Sn,Sn+2成等差数列,则q@#@的值为.@#@5.若数列是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比数列.@#@如下图所示:
@#@@#@例:
@#@1.(2009辽宁卷理)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3,则=@#@A.2B.C.D.3@#@2.一个等比数列前项的和为48,前2项的和为60,则前3项的和为()@#@A.83B.108C.75D.63@#@3.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且@#@6.等比数列的判定法@#@
(1)定义法:
@#@为等比数列;@#@@#@
(2)中项法:
@#@为等比数列;@#@@#@(3)通项公式法:
@#@为等比数列;@#@@#@(4)前项和法:
@#@为等比数列。
@#@@#@为等比数列。
@#@@#@例:
@#@1.已知数列的通项为,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2.已知数列满足,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3.已知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则数列为()@#@A.等差数列B.等比数列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D.无法判断@#@7.利用求通项.@#@例:
@#@1.(2005北京卷)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1,,n=1,2,3,……,求a2,a3,a4的值及数列{an}的通项公式.@#@2.(2005山东卷)已知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且,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求数列通项公式方法@#@
(1).公式法(定义法)@#@根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求通项@#@例:
@#@1已知等差数列满足:
@#@,求;@#@@#@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数列满足=8,(),求数列的通项公式;@#@@#@4.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5.设数列满足且,求的通项公式@#@6.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7.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8.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9.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0.已知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1.已知数列满足且(),求数列的通项公式;@#@@#@12.数列已知数列满足则数列的通项公式=@#@
(2)累加法@#@1、累加法适用于:
@#@@#@若,则@#@两边分别相加得@#@例:
@#@1.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4.设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累乘法@#@适用于:
@#@@#@若,则@#@两边分别相乘得,@#@例:
@#@1.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满足,,求。
@#@@#@3.已知,,求。
@#@@#@(4)待定系数法适用于@#@解题基本步骤:
@#@@#@1、确定@#@2、设等比数列,公比为@#@3、列出关系式@#@4、比较系数求,@#@5、解得数列的通项公式@#@6、解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例:
@#@1.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2006,重庆,文,14)在数列中,若,则该数列的通项_______________@#@3.(2006.福建.理22.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4.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设@#@5.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设@#@6.已知数列中,,,求@#@7.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设@#@8.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递推公式为(其中p,q均为常数)。
@#@@#@先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其中s,t满足@#@9.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5)递推公式中既有@#@分析:
@#@把已知关系通过转化为数列或的递推关系,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求解。
@#@@#@1.(2005北京卷)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1,,n=1,2,3,……,求a2,a3,a4的值及数列{an}的通项公式.@#@2.(2005山东卷)已知数列的首项前项和为,且,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3.已知数列中,前和@#@①求证:
@#@数列是等差数列@#@②求数列的通项公式@#@4.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前n项和满足,且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6)根据条件找与项关系@#@例1.已知数列中,,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2009全国卷Ⅰ理)在数列中,@#@(I)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7)倒数变换法适用于分式关系的递推公式,分子只有一项@#@例:
@#@1.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8)对无穷递推数列@#@消项得到第与项的关系@#@例:
@#@1.(2004年全国I第15题,原题是填空题)已知数列满足,求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8)、迭代法@#@例:
@#@1.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因为,所以@#@又,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9)、变性转化法@#@1、对数变换法适用于指数关系的递推公式@#@例: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因为,所以。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 @#@2、换元法适用于含根式的递推关系@#@例:
@#@已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
@#@令,则@#@数列求和@#@1.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理)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时,@#@例:
@#@1.已知等差数列满足,求前项和@#@2.等差数列{an}中,a1=1,a3+a5=14,其前n项和Sn=100,则n=( )@#@A.9B.10C.11D.12@#@3.已知等比数列满足,求前项和@#@4.设,则等于()@#@ A. B.C. D.@#@2.错位相减法求和:
@#@如:
@#@@#@例:
@#@1.求和@#@@#@2.求和:
@#@@#@3.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Ⅰ)求,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3.裂项相消法求和: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
@#@@#@@#@@#@数列是等差数列,数列的前项和@#@例:
@#@1.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等于( B )@#@A.1B.C.D.@#@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前项的和;@#@@#@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前项的和.@#@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设,求.@#@5.求。
@#@@#@6.已知,数列是首项为a,公比也为a的等比数列,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4.倒序相加法求和@#@例:
@#@1.求@#@2.求证:
@#@@#@3.设数列是公差为,且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求和:
@#@@#@综合练习:
@#@@#@1.设数列满足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记,证明:
@#@@#@2.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3.已知等差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
(2)求数列的前n项和@#@4.已知两个等比数列,,满足,,,@#@
(1)若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唯一,求的值@#@5.设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求数列的前n项和@#@6.已知a1=2,点(an,an+1)在函数f(x)=x2+2x的图象上,其中=1,2,3,…@#@
(1)证明数列{lg(1+an)}是等比数列;@#@@#@
(2)设Tn=(1+a1)(1+a2)…(1+an),求Tn及数列{an}的通项;@#@@#@(3)记bn=,求{bn}数列的前项和Sn,并证明Sn+=1.@#@7.已知等差数列满足:
@#@,的前n项和@#@
(1)求及@#@
(2)令(),求数列前n项和@#@8.已知数列中,前和@#@①求证:
@#@数列是等差数列@#@②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③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是否存在实数,使得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若存在,求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9.数列满足=8,(),@#@(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设,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使得任意的n均有总成立?
@#@若存在,求出m;@#@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i:
4;s:
4529:
"数值分析计算实习题第三章@#@第二次作业:
@#@@#@题一:
@#@@#@x=-1:
@#@0.2:
@#@1;@#@y=1./(1+25.*x.^2);@#@@#@f1=polyfit(x,y,3)@#@f=poly2sym(f1)@#@y1=polyval(f1,x)@#@x2=linspace(-1,1,10)@#@y2=interp1(x,y,x2)@#@plot(x,y,'@#@r*-'@#@,x,y1,'@#@b-'@#@)@#@holdon@#@plot(x2,y2,'@#@k'@#@)@#@legend('@#@数据点'@#@,'@#@3次拟合曲线'@#@,'@#@3次多项式插值'@#@)@#@xlabel('@#@X'@#@),ylabel('@#@Y'@#@)@#@输出:
@#@f1=@#@0.0000-0.57520.00000.4841@#@@#@f=@#@@#@(4591875547102675*x^3)/81129638414606681695789005144064-(3305*x^2)/5746+(1469057404776431*x)/20282409603651670423947251286016+4360609662300613/9007199254740992@#@@#@y1=@#@-0.09110.11600.27710.39210.46110.48410.46110.39210.27710.1160-0.0911@#@x2=@#@-1.0000-0.7778-0.5556-0.3333-0.11110.11110.33330.55560.77781.0000@#@y2=@#@0.03850.06340.12220.30000.72220.72220.30000.12220.06340.0385@#@题二:
@#@@#@X=[0.00.10.20.30.50.81.0];@#@@#@Y=[1.00.410.500.610.912.022.46];@#@@#@p1=polyfit(X,Y,3)@#@p2=polyfit(X,Y,4)@#@Y1=polyval(p1,X)@#@Y2=polyval(p2,X)@#@plot(X,Y,'@#@r*'@#@,X,Y1,'@#@b-.'@#@,X,Y2,'@#@g--'@#@)@#@p3=polyfit(X,Y,2)@#@Y3=polyval(p3,X)@#@f1=poly2sym(p1)@#@f2=poly2sym(p2)@#@f3=poly2sym(p3)@#@plot(X,Y,'@#@r*'@#@,X,Y1,'@#@b-.'@#@,X,Y2,'@#@g--'@#@,X,Y3,'@#@m--'@#@)@#@legend('@#@数据点'@#@,'@#@3次多项式拟合'@#@,'@#@4次多项式拟合'@#@,'@#@2次多项式拟合'@#@)@#@xlabel('@#@X轴'@#@),ylabel('@#@Y轴'@#@)@#@输出:
@#@@#@p1=@#@-6.622112.8147-4.65910.9266@#@p2=@#@2.8853-12.334816.2747-5.29870.9427@#@Y1=@#@0.92660.58220.45440.50340.97302.01032.4602@#@Y2=@#@0.94270.56350.43990.50821.00051.98602.4692@#@p3=@#@3.1316-1.24000.7356@#@Y3=@#@0.73560.64290.61280.64540.89841.74772.6271@#@@#@f1=@#@@#@-(7455778416425075*x^3)/1125899906842624+(1803512222945435*x^2)/140737488355328-(40981580032809*x)/8796093022208+8345953784399011/9007199254740992@#@@#@@#@f2=@#@@#@(1624271450198125*x^4)/562949953421312-(3471944732519173*x^3)/281474976710656+(4580931990070659*x^2)/281474976710656-(1491459232922115*x)/281474976710656+1061409433081293/1125899906842624@#@@#@@#@f3=@#@@#@(18733*x^2)/5982-(74179*x)/59820+73337/99700@#@题三:
@#@@#@建立三角插值函数的m文件@#@function[A,B,Y1,Rm]=sanjiaobijin(X,Y,X1,m)%AB分别是m阶三角多项式Tm(x)的系数aj,bj(j=1,2,...,m)的系数矩阵,Y1是Tm(x)在X1处的值,XY数据点,Rm为均方误差@#@n=length(X)-1;@#@max1=fix((n-1)/2);@#@@#@ifm>@#@max1@#@m=max1;@#@@#@end@#@A=zeros(1,m+1);@#@B=zeros(1,m+1);@#@@#@Ym=(Y
(1)+Y(n+1))/2;@#@Y
(1)=Ym;@#@@#@Y(n+1)=Ym;@#@A
(1)=2*sum(Y)/n;@#@@#@fori=1:
@#@m@#@B(i+1)=sin(i*X)*Y'@#@;@#@@#@A(i+1)=cos(i*X)*Y'@#@;@#@@#@end@#@A=2*A/n;@#@B=2*B/n;@#@@#@A
(1)=A
(1)/2;@#@Y1=A
(1);@#@@#@fork=1:
@#@m@#@Y1=Y1+A(k+1)*cos(k*X1)+B(k+1)*sin(k*X1);@#@@#@Tm=A
(1)+A(k+1).*cos(k*X)+B(k+1).*sin(k*X);@#@k=k+1;@#@@#@end@#@Y,Tm,Rm=(sum(Y-Tm).^2)/n@#@输出:
@#@>@#@>@#@X=-pi:
@#@2*pi/33:
@#@pi;@#@@#@>@#@>@#@Y=X.^2.*cos(X);@#@@#@[A,B,Y1,Rm]=sanjiaobijin(X,Y,X1,16)@#@输出:
@#@@#@A=@#@1至12列@#@-0.13974.4002-2.83261.2355-0.91280.7914-0.73190.6982-0.67730.6635-0.65410.6474@#@13至17列@#@-0.64260.6393-0.63700.6355-0.6348@#@B=@#@1.0e-15*@#@1至12列@#@0-0.0194-0.0150-0.0044-0.03000.01050.0627-0.0821-0.0599-0.0133-0.02110.0297@#@13至17列@#@0.01780.0962-0.10490.0328-0.0122@#@即可得16插值多项式的值@#@X1=-pi:
@#@0.001:
@#@pi;@#@@#@[A,B,Y1,Rm]=sanjiaobijin(X,Y,X1,16)@#@plot(X,Y,'@#@r*'@#@,X1,Y1,'@#@b-.'@#@)@#@legend('@#@数据点'@#@,'@#@16次三角插值多项式'@#@)@#@xlabel('@#@X轴'@#@),ylabel('@#@Y轴'@#@)@#@";i:
5;s:
9592:
"一、填空题@#@1、对模拟信号(一维信号,是时间的函数)进行采样后,就是离散信号,再进行幅度量化后就是数字信号。
@#@@#@2、若线性时不变系统是有因果性,则该系统的单位取样响应序列h(n)应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当n<@#@0时,h(n)=0。
@#@@#@3、序列的N点DFT是的Z变换在单位圆的N点等间隔采样。
@#@@#@4、,只有当循环卷积长度L≥8时,二者的循环卷积等于线性卷积。
@#@@#@5、已知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为h(n),则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6、用来计算N=16点DFT,直接计算需要__(N2)16*16=256___次复乘法,采用基2FFT算法,需要__(N/2)×@#@log2N=8×@#@4=32_____次复乘法。
@#@@#@7、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IIR)滤波器的基本结构有直接Ⅰ型,直接Ⅱ型,_级联型____和_并联型__四种。
@#@@#@8、IIR系统的系统函数为,分别用直接型,级联型,并联型结构实现,其中@#@并联型的运算速度最高。
@#@@#@9、数字信号处理的三种基本运算是:
@#@延时、乘法、加法@#@10、两个有限长序列和长度分别是和,在做线性卷积后结果长度是__N1+N2-1_____。
@#@@#@11、N=2M点基2FFT,共有__M列蝶形,每列有__N/2个蝶形。
@#@@#@12、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零点分布特点是互为倒数的共轭对@#@13、数字信号处理的三种基本运算是:
@#@延时、乘法、加法@#@1、在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时,窗函数的窗谱性能指标中最重要的是___过渡带宽___与__阻带最小衰减__。
@#@@#@16、_脉冲响应不变法_设计IIR滤波器不会产生畸变。
@#@@#@17、用窗口法设计FIR滤波器时影响滤波器幅频特性质量的主要原因是主瓣使数字滤波器存在过渡带,旁瓣使数字滤波器存在波动,减少阻带衰减。
@#@@#@18、单位脉冲响应分别为和的两线性系统相串联,其等效系统函数时域及频域表达式分别是h(n)=h1(n)*h2(n),=H1(ejω)×@#@H2(ejω)。
@#@@#@19、稳定系统的系统函数H(z)的收敛域包括单位圆。
@#@@#@20、对于M点的有限长序列x(n),频域采样不失真的条件是频域采样点数N要大于时域采样点数M。
@#@@#@@#@二、选择题@#@1、下列系统(其中y(n)为输出序列,x(n)为输入序列)中哪个属于线性系统?
@#@(D)@#@A.y(n)=x3(n) B.y(n)=x(n)x(n+2) @#@C.y(n)=x(n)+2 D.y(n)=x(n2)@#@2、有限长序列h(n)(0≤n≤N-1)关于τ=偶对称的条件是(B)。
@#@@#@A.h(n)=h(N-n)B.h(n)=h(N-n-1)@#@C.h(n)=h(-n)D.h(n)=h(N+n-1)@#@3、下列关于窗函数设计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窗函数的截取长度增加,则主瓣宽度减小,旁瓣宽度减小@#@B.窗函数的旁瓣相对幅度取决于窗函数的形状,与窗函数的截取长度无关@#@C.为减小旁瓣相对幅度而改变窗函数的形状,通常主瓣的宽度会增加@#@D.窗函数法不能用于设计FIR高通滤波器@#@4、因果FIR滤波器的系统函数H(z)的全部极点都在(A)处。
@#@@#@A.z=0 B.z=1 @#@C.z=j D.z=∞@#@5、以下序列中周期为5序列是(D)。
@#@@#@A.B. CD.@#@6、已知某序列z变换的收敛域为|z|<@#@1,则该序列为(C)。
@#@@#@A.有限长序列 B.右边序列 @#@C.左边序列 D.双边序列@#@7、序列,则的收敛域为(A)。
@#@@#@A. B. C. D.@#@8、在对连续信号均匀采样时,要从离散采样值不失真恢复原信号,则采样周期Ts与信号最高截止频率fh应满足关系(D)。
@#@@#@A.Ts>@#@2/fh B.Ts>@#@1/fhC.Ts<@#@1/fh D.Ts<@#@1/(2fh) @#@9、,,用DFT计算二者的线性卷积,为使计算量尽可能的少,应使DFT的长度N满足(B)。
@#@@#@A. B. C. D.@#@10、线性相位FIR滤波器有几种类型(D)。
@#@@#@ A1B2C3D4@#@11、在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中,用哪种方法只适合于片断常数特性滤波器的设计。
@#@(B)@#@A.脉冲响应不变法 B.双线性变换法 C.窗函数法 D.频率采样法@#@12、下列对IIR滤波器特点的论述中错误的是(C)。
@#@@#@A.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h(n)是无限长的@#@B.结构必是递归型的@#@C.肯定是稳定的@#@D.系统函数H(z)在有限z平面(0<@#@|z|<@#@∞)上有极点@#@13、有限长序列h(n)(0≤n≤N-1)关于τ=偶对称的条件是(B)。
@#@@#@A.h(n)=h(N-n)B.h(n)=h(N-n-1)@#@C.h(n)=h(-n)D.h(n)=h(N+n-1)@#@14、下列关于窗函数设计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窗函数的截取长度增加,则主瓣宽度减小,旁瓣宽度减小@#@B.窗函数的旁瓣相对幅度取决于窗函数的形状,与窗函数的截取长度无关@#@C.为减小旁瓣相对幅度而改变窗函数的形状,通常主瓣的宽度会增加@#@D.窗函数法不能用于设计FIR高通滤波器@#@15、对于傅立叶级数而言,其信号的特点是(A)。
@#@@#@A.时域连续非周期,频域连续非周期@#@B.时域离散周期,频域连续非周期@#@C.时域连续周期,频域离散非周期@#@D.时域离散非周期,频域连续周期@#@三、判断题@#@1.线性系统必是移不变的。
@#@(F)@#@2.两序列的z变换形式相同则这两序列也必相同。
@#@(F)@#@3.只要找到一个有界的输入,产生有界输出,则表明系统稳定。
@#@(F)@#@4.按时间抽取的基-2FFT算法的运算量等于按频率抽取的基-2FFT算法。
@#@(T)@#@5.FFT可用来计算IIR滤波器,以减少运算量。
@#@(F)@#@6.两序列的z变换形式相同则这两序列也必相同。
@#@(F)@#@7.双线性变换法的频率座标变换是线性关系。
@#@(F)@#@8.计算N×@#@N点二维DFT可用N个N点FFT去完成。
@#@(F)@#@9.脉冲响应不变法不能设计高通数字滤波器。
@#@(T)@#@10.双线性变换法是非线性变换,所以用它设计IIR滤波器不能克服频率响应混叠效应。
@#@(F)@#@四、画图题@#@1、已知有限序列的长度为8,试画出基2时域FFT的蝶形图,输出为顺序。
@#@@#@2、已知有限序列的长度为4,试画出基2时域FFT的蝶形图,输出为顺序。
@#@@#@3、已知系统,用直接Ⅱ型结构实现。
@#@@#@解:
@#@@#@z-1@#@z-1@#@0.1667@#@x(n)@#@y(n)@#@0.1667@#@0.3333@#@-0.2@#@0.9333@#@4、已知滤波器单位取样响应为,求其直接型结构流图。
@#@@#@五、计算证明题@#@1、设某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为,试求它的单位脉冲响应。
@#@它是不是因果的?
@#@它是不是稳定的?
@#@@#@解:
@#@@#@对上式两边取Z变换,得:
@#@@#@极点:
@#@@#@当ROC:
@#@|z|>@#@3时,系统因果不稳定,;@#@@#@当ROC:
@#@1/3<@#@|z|<@#@3时,系统非因果稳定,;@#@@#@当ROC:
@#@|z|<@#@1/3时,系统非因果不稳定,。
@#@@#@2、设,是长为N的有限长序列。
@#@证明:
@#@@#@如果@#@证明:
@#@@#@3、已知模拟滤波器传输函数为,设,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将转换为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
@#@@#@解: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令)将转换为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
@#@@#@。
@#@@#@用双线性变换法将转换为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
@#@@#@。
@#@@#@4、用矩形窗口设计法设计一个FIR线性相位低通数字滤波器,已知ωc=0.5π,N=21。
@#@@#@@#@解:
@#@写出理想的频响,求得理想冲激响应为@#@计算得@#@@#@加矩形窗@#@所以@#@5、根据下列技术指标,设计一个FIR低通滤波器。
@#@@#@通带截止频率ωp=0.2π,通带允许波动Ap=0.25dB;@#@@#@阻带截止频率ωs=0.3π,阻带衰减As=50dB。
@#@@#@解:
@#@查表可知,海明窗和布拉克曼窗均可提供大于50dB的衰减。
@#@但海明窗具有较小的过渡带从而具有较小的长度N。
@#@@#@据题意,所设计的滤波器的过渡带为@#@@#@利用海明窗设计的滤波器的过渡带宽,所以@#@@#@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海明窗为@#@@#@则所设计的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所设计的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为@#@@#@5、一个数字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ωc=0.2π,令采样频率fs=1kHz。
@#@@#@
(1)如果用脉冲响应不变法来设计,问相应的模拟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c为多少?
@#@@#@
(2)如果用双线性变换法来设计,问相应的模拟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c为多少?
@#@@#@解:
@#@@#@
(1)相应的模拟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而@#@@#@
(2)相应的模拟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而@#@第8页共8页@#@";i:
6;s:
4994: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任课教师:
@#@ 学号:
@#@ 姓名:
@#@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2014-2015学年第1学期)@#@课程号: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B卷) 任课教师:
@#@ @#@适用专业年级:
@#@学号:
@#@ 姓名:
@#@ @#@考试须知@#@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
@#@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
@#@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题号@#@1@#@2@#@3@#@4@#@5@#@6@#@7@#@8@#@9@#@卷面成绩@#@得分@#@20@#@10@#@10@#@10@#@10@#@10@#@10@#@10@#@10@#@阅卷教师@#@阅卷时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数据类型中,值不可分解的类型为()。
@#@@#@A)原子类型 B)结构类型 @#@C)固定聚合类型 D)可变聚合类型( )。
@#@@#@2.如某链表中最常用的操作是在最后一个结点后插入一个结点和删除最后一个结点,则( )存储方式最节省运行时间。
@#@@#@A)单链表 B)带头结点的单链表@#@C)单循环链表 D)带头结点的双循环链表@#@3.在解决计算机主机与打印机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时通常设置一个打印数据缓冲区,这样主机将要输出的数据依次写入该缓冲区,而打印机则从该缓冲区中取出数据打印。
@#@该缓冲区应该是一个( )结构。
@#@@#@A)栈 B)队列 C)数组 D)线性表@#@4.串的长度是( )。
@#@@#@A)串中不同字母的个数 B)串中不同字符的个数@#@C)串中所含数字的个数 D)串中所有字符的个数@#@5.一棵深度为5的满二叉树的结点数为( )。
@#@@#@A)16 B)15 C)32 D)31@#@6.采用邻接表存储的图按深度优先搜索方法进行遍历的算法类似于二叉树的( )。
@#@@#@A)先序遍历 B)中序遍历 C)后序遍历 D)层次遍历@#@7.某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与后序遍历序列相反,则此二叉树一定为( )。
@#@@#@A)高度等于其结点数 B)空或只有一个结点@#@C)任一点无左孩子 D)任一结点无右孩子@#@8.堆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
@#@@#@A)O
(1) B)O(n) C)O(n2) D)O(nlogn)@#@9.每一趟都能选出一个元素放在其最终位置上,并且不稳定的排序算法是( )。
@#@@#@A)冒泡排序 B)简单选择排序@#@C)希尔排序 D)直接插入排序@#@10.若需在O(nlogn)的时间内完成对数组的排序,且要求排序是稳定的,则可选择的排序方法是( )。
@#@@#@A)快速排序 B)堆排序 C)归并排序 D)直接插入排序@#@二、(本题10分)@#@有二叉树中序序列为:
@#@ABCEFGHD;@#@后序序列为:
@#@ABFHGEDC;@#@请画出此二叉树。
@#@@#@三、(本题10分)@#@已知序列7,31,13,11,20,35,25,8,4,11,24,40,27,请画出此序列列的排序二叉树,分别给出下列操作后的二叉树:
@#@@#@
(1)插入数据9;@#@@#@
(2)删除结点17;@#@@#@(3)再删除结点13。
@#@@#@四、(本题10分)@#@如图所示,用Prim算法从结点1出发构造出一棵最小生成树,要求图示出每一步的变化情况。
@#@@#@五、(本题10分)@#@已知哈希表地址空间为0..8,哈希函数为H(key)=key%7,采用线性探测再散列处理冲突,将数据序列{100,20,21,35,3,78,99,45}依次存入此哈希表中,列出插入时的比较次数,并求出在等概率下的平均查找长度。
@#@@#@六、(本题10分)@#@具有n个叶结点的哈夫曼树共有多少个结点?
@#@并说明原因。
@#@@#@七、(本题10分)@#@给出一组关键字T=(12,2,16,30,8,28,4,10,20,6,18)。
@#@写出用下列算法从小到大排序时第一趟结束时的序列。
@#@@#@
(1)希尔排序(第一趟排序的增量为6)@#@
(2)快速排序(选第一个记录为枢轴)@#@八、(本题10分)@#@已知一棵度为m的树中有N1个度为1的结点,N2个度为2的结点,…,Nm个度为m的结点。
@#@试问该树中有多少个叶子结点?
@#@@#@九、(本题10分)@#@假设二叉树中每个结点所含数据元素均为单字母,以二叉链表为存储结构,试编写算法按如下图所示的树状显示二叉树。
@#@@#@本题2页,本页为第2页@#@教务处试题编号:
@#@@#@";i:
7;s:
5827:
"苏教版数学必修五调研试题@#@一、填空题:
@#@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若点P(a,3)在不等式2x+y<@#@3表示的区域内,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在△ABC中,sin2A=sin2B+sin2C,则△ABC的形状为@#@3.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49,Sn达到最小时,n等于_______________.@#@4.2x2-3x-2≥0的解集是.@#@5.△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c=2a,则cosB=.@#@6.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a2+a5=4,an=33,则n为.@#@7.已知x>0,则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8.数列为等比数列,为其前项和.已知,,,则=.@#@9.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cm,5cm,其夹角的余弦值是方程5x2-7x-6=0的根,则此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ABC中,三顶点坐标为,点在ABC内部及边界上运动,则的最大是;@#@最小值是.@#@11.已知数列中,,,则a2009.@#@12.在R上定义运算,若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3.一船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行驶4h后,船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14.设是一次函数,且成等比数列,则….@#@二、解答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满分14分)@#@在中,,.@#@(Ⅰ)求的值;@#@(Ⅱ)设,求的面积.@#@16.(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A,不等式的解集为B.@#@
(1)求A∩B;@#@@#@
(2)若不等式的解集为A∩B,求不等式的解集.@#@17.(本小题满分14分)@#@数列中,,(是常数,),且是公比不为的等比数列.(I)求的值;@#@(II)求的通项公式.@#@18.(本小题满分16分)@#@在中,分别为角的对边,且满足@#@(1)求角大小;@#@@#@(2)若,当取最小值时,判断的形状.@#@19.(本小题满分16分)@#@经过长期观察得到:
@#@在交通繁忙的时段内,某公路段汽车的流量y(千辆∕时)与汽车的平均速度v(千米∕时)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1)在该时段内,当汽车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时,车流量最大?
@#@最大车流量是多少?
@#@(精确到0.1千辆∕时)@#@
(2)若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在什么范围内?
@#@@#@20.(本小题满分16分)@#@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和为Sn,并且对于所有的nN+,都有.@#@
(1)写出数列{an}的前3项;@#@@#@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推证过程);@#@@#@(3)设,是数列{bn}的前n项和,求使得对所有n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的值.@#@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0)2.直角三角形3.244.{x|x≥2或x≤-}5.@#@6.507.2+48.2439.6cm210.1,-311.12.,13.14.@#@二、解答题:
@#@@#@15.解:
@#@(Ⅰ)中,由,得@#@由,得.………………………………………………………4分@#@所以………………………7分@#@(Ⅱ)由正弦定理得…………………………10分@#@所以的面积.…………14分@#@16.解:
@#@
(1)由得,所以A=(-1,3)…………3分@#@由得,所以B=(-3,2),…………6分@#@∴A∩B=(-1,2)………………………………8分@#@
(2)由不等式的解集为(-1,2),@#@所以,………………………………10分@#@解得………………………………12分@#@∴,解得解集为R.………………………………14分@#@17.解:
@#@(I),,,………………2分@#@因为,,成等比数列,所以,………………4分@#@解得或.……………………………………6分@#@当时,,不符合题意舍去,故.……………………7分@#@(II)当时,由于,,,,@#@所以.………………………………10分@#@又,,故.……………12分@#@当时,上式也成立,…………13分@#@所以.…………14分@#@18.解:
@#@(1),…………1分@#@,…………4分@#@.,…………6分@#@,.…………8分@#@(2)由余弦定理,得 .…………10分@#@,.…………13分@#@所以的最小值为,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此时为正三角形.@#@…………16分@#@19、解:
@#@
(1)依题意,…………6分@#@当且仅当即v=40时,上式等号成立,…………8分@#@所以,(千辆∕时)…………9分@#@
(2)由条件得:
@#@,…………12分@#@整理得v2-89v+1600<@#@0,解得25<@#@v<@#@64…………15分@#@答:
@#@
(1)当汽车的平均速度v为40千米∕时时,车流量最大,最大车流量约为11.1千辆∕时。
@#@@#@
(2)如果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大于25千米∕时且小于64千米∕时。
@#@…………16分@#@20.解:
@#@
(1)n=1时∴@#@n=2时∴@#@n=3时∴………………………3分@#@
(2)∵∴@#@两式相减得:
@#@@#@即………………………5分@#@也即@#@∵∴………………………8分@#@即是首项为2,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10分@#@(3)@#@………………………12分@#@∴@#@………………………14分@#@∵对所有都成立∴即@#@故m的最小值是10.………………………16分@#@";i:
8;s:
11642:
"本科生毕业设计相关内容@#@课题背景知识:
@#@@#@CD8+T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CD8+CTL(CytotoxieTlymphoeyteepitopes)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必须能识别靶细胞表面与相应MHC-I类分子结合的特异性抗原表位,即CTL表位。
@#@课题组已经根据抗原的一级结构,采用免疫信息学手段,对蛋白抗原的HLA-A*2/HLA-A3限制性CTL表位进行了预测分析,初步筛选到表位。
@#@通过T2细胞结合力以及稳定性试验,对初步筛选的表位进行验证,获取与HLA分子具有高结合力的表位,用于后续体外免疫活性检测。
@#@@#@一、T2细胞结合力实验相关文献@#@
(一)理论知识@#@1什么是T2细胞?
@#@T2细胞是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中必需的抗原多肽转运蛋白(TAP)缺陷的细胞株[1],为HLA-A2阳性的T,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可用于研究抗原递呈过程和T细胞与MHC-分子的相互识别[2]。
@#@@#@2为什么要做结合力试验?
@#@MHC-I类分子与CTL表位的有效结合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个体内仅存在少数几个型别的MHC-I类分子,由于每个MHC-I类分子可与一系列同种类的抗原肽结合.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MHC-肽复合物,这样就使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针对众多抗原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另外,在细胞外游离肽浓度近乎为零的环境中,MHC-I类分子还必须使相应的抗原肽在细胞表面保留足够长的时间,实现特异性CD8+T细胞对它的识别。
@#@有文献报道[1]绝大多数CTL表位以高或中等亲和力与MHC-I类分子有效结合。
@#@@#@3什么是T2细胞结合力实验?
@#@由于T2其自身不能提呈抗原肽到HLA-I类分子上,所以T2细胞表面空载的HLA-A2分子表达极不稳定,表达后很快降解。
@#@但当有外源性抗原肽与之结合后,HLA-A2的表达就被稳定。
@#@抗原肽与HLA-A2的结合力越强,则T2细胞表面HLA-A2分子的降解就越少,表现为表达量越高。
@#@T2表面HLA-A2分子表达量的增加直观地反映了外来抗原肽与HLA-A2的结合力[1]。
@#@@#@4怎么设计候选表位肽T2细胞的结合力实验?
@#@
(1)阳性对照,文献中报道的大家公认的与T2细胞有强的结合力的多肽;@#@
(2)阴性对照,单纯的PBS;@#@(3)背景对照,不用多肽冲击的T2细胞;@#@(4)肽与T2细胞的结合力的判定依据:
@#@A、浓度对比法来表示待测肽与HLA的相对亲和力(RA)。
@#@RA=诱导HLA表达20%的待测肽的浓度/诱导HLA表达20%的阳性肽的浓度,RA值越小,肽与HLA的亲和力越强[3-4]。
@#@B、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肽与HLA-A2.1分子的结合情况。
@#@外源性多肽与T2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的结合可使其表面MHCI类分子的表达量增加,两者结合越稳固,可检测到的MHCI类分子越多,最终以平均荧光强度为检测指标,以荧光系数(FI)作为衡量指标[1-2,5]。
@#@尽管不同的文献报道的FI的算法略有差别。
@#@@#@
(二)具体实验方法@#@1Measurementofpeptiderelativeaffinity(RA)forHLAA*0201.@#@
(1)Briefly,T2cellswereincubatedwithvariousconcentrationsofpeptides(0.1–100μM)for16hoursandthenstainedwiththemAbBB7.2toquantifythesurfaceexpressionofHLA-A*0201.Foreachpeptideconcentration,theHLA-A*0201-specificstainingwascalculatedasthepercentageofthestainingobtainedwith100μMofthereferencepeptideHIVpol589(IVGAETFYV).TheRAisdeterminedastheratiobetweentheconcentrationofeachpeptideandtheconcentrationofthereferencepeptidethatinduces20%ofHLA-A*0201expression[4]。
@#@@#@
(2)T2cells(3x105cells/ml)wereincubatedwithvariousconcentrationsofpeptidesrangingfrom100to0.1μMinserum-freeRPMI1640mediumsupplementedwith100ng/mlhumanβ2mat37°@#@Cfor16h.CellswerethenwashedtwiceandstainedwiththeBB7.2mAb,followedbyFITC-conjugatedgoatanti-mouseIgmAbtoquantifytheexpressionofHLA-A*0201.Foreachpeptideconcentration,theHLA-A*0201-specificstainingwascalculatedasthepercentageofthestainingobtainedwith100μMofthereferencepeptideHIVpol589(IVGAETFYV).Therelativeaffinity(RA)isdeterminedas:
@#@RA=concentrationofeachpeptidethatinduces20%ofHLA-A*0201-expression/concentrationofthereferencepeptidethatinduces20%ofHLA-A*0201expression.ThedefinitiveRAvalueforeachpeptidewasdeterminedfromatleastthreeindependentexperiments[3]。
@#@@#@2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肽与HLA-A2.1分子的结合情况@#@
(1)首先将1x106/ml的T2细胞用冰PBS、800r/min离心6min,洗涤3次后,再与10µ@#@g/ml的候选肽37oC共孵育4h。
@#@孵育好的细胞用冰PBS,同样离心条件洗涤3次,加入100µ@#@lBB7.2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冰浴40min。
@#@PBS洗涤3次,加入100µ@#@l1:
@#@100稀释的二抗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溶液,在冰上孵育40min,洗涤后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波长488nm。
@#@阳性已知肽MAGE-2112-120作为阳性对照,未加肽刺激的单纯T2细胞为背景对照。
@#@荧光系数(FI)=(样本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5]。
@#@@#@
(2)首先将1x106个T2细胞用冰PBS,800r/min离心6min,洗涤3次后,再与10mg/ml待测肽37oC共孵育4h.孵育好的细胞用冰PBS,同样离心条件洗涤3次,加入100mLBB7.2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冰浴40min.PBS洗涤3次后,加入100mL稀释度为1:
@#@100的FITC-羊抗鼠IgG溶液,在冰上孵育40min,洗涤后于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波长488nm.以单纯的T2细胞加二抗为阴性对照,T2细胞加一二抗为背景对照。
@#@荧光系数(FI)=(样品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T2细胞荧光强度-背景荧光强度)×@#@100[2]。
@#@@#@(3)首先收集T2细胞,用冰PBS洗三次后,调细胞浓度至1x106/ml,铺于96孔板中,10µ@#@l/孔。
@#@再与50µ@#@M的候选多肽,2.5µ@#@g/ml的(β2微球蛋白于370C、5%CO2孵箱中共孵育18h。
@#@之后,收集孵育好的细胞,用冰PBS洗三遍,加入2µ@#@lFITC标记的HLA-A2特异性的mAbBB7.2,放置4℃冰箱,孵育30min,之后PBS洗三遍,接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
@#@用已经证明的HLA-A*0201限制性CD8+CTL表位肽SSp-1作为阳性对照,多肽OVA257-264作为阴性对照,未加肽刺激的单纯T2细胞作为背景对照。
@#@结果判定:
@#@以荧光系数(FI)作为衡量指标。
@#@荧光系数(FI)=(样本平均荧光强度一背景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
@#@多肽的FI>@#@1被认为是高亲和力的表位[1]。
@#@@#@(4)T2cellswereincubatedfor3hinhumidified5%CO2chamberat37°@#@Cwitheachpeptide.Anti-HLA-A2.1monoclonalantibody,BB7.2,wasaddedinsaturatingamountandincubatedfor30minat4°@#@C.AftertwowashstepswithcoldPBS,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labeledF(ab)2fragmentsofgoatanti-mouseIgG@#@wereaddedandincubatedforanother30minat4°@#@C.ThecellswerewashedtwicewithcoldPBSandfluorescencewasmeasuredonaFACScanflowcytometer。
@#@Thefluorescenceindexwascalculatedbytheformula:
@#@FI=(meanfluorescenceofsample-meanfluorescenceofbackground)/(meanfluorescenceofT2-meanfluorescenceofbackground)x100[6]。
@#@@#@(5)T2cellswereincubatedwith50μMofthesynthesizedpeptidesand3μg/mlofhumanβ2-microglobulininserum-freeRPMI1640mediumfor16hat37°@#@C/5%CO2.ExpressionofHLA-A*0201onT2cellswasthendeterminedwithFACSCaliburXowcytometerbystainingwithanti–HLA-A2AbderivedfromBB7.2andFITC-labeledgoat-antimouseIgGusedasthesecondantibody.ThedatawereanalyzedusingCellQuestsoftware.TheXuorescenceindex(FI)wascalculatedasfollows:
@#@FI=(meanFITCXuorescencewiththegivenpeptide-meanFITCXuorescencewithoutpeptide)/(meanFITCXuorescencewithoutpeptide).Samplesweremeasuredinthreereplications.[7]@#@(6)我们实验室所做的T2细胞结合力试验:
@#@待测肽(50μg/ml)加入含β2微球蛋白(3μg/ml)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中37℃共孵育18h-24h后,冷PBA洗涤3次,加100μl稀释度为1:
@#@200的一抗(T2A2细胞加单克隆抗体BB7.2,T2A3细胞加单克隆抗体鼠抗人β2-M),4℃放置30min。
@#@冷PBA洗涤3次后,加50μl稀释度为1:
@#@50的FITC-羊抗鼠IgG溶液,4℃放置30min,洗涤后于流式细胞仪检测。
@#@另外,已被鉴定的Flumatrix58-66(GILGFVFTL)和FluNP265-273(ILRGSVAHK)在该实验中分别作为T2A2和T2A3的阳性肽,PBS作为阴性对照。
@#@结果用荧光系数(FI)表示:
@#@荧光系数(FI)=(表位肽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
@#@如果FI>@#@1.5,说明候选肽与HLA-A*0201/03具有强结合力;@#@1.5>@#@FI>@#@1.0:
@#@中等结合力;@#@FI<@#@0.5:
@#@弱结合力(阴性结果)[8]。
@#@@#@总结(上述红色部分为各文献中的差异部分):
@#@@#@1在备选的两种T2细胞结合力实验方法中,优先选择第二种,即间接免疫荧光法。
@#@因为我们实验室以前采取的也是这种方法,已经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并且实验结果也比较明显。
@#@我认为关于低亲和力候选表位的改造可以考虑第二种方法,因为其直观性比较强。
@#@@#@2关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候选肽与HLA结合力的实验设计方面:
@#@@#@A、不同的文献报道了不同的荧光系数算法,甚至是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作者的不同报道均有差别[2,5],但大多偏向于如下算法:
@#@荧光系数(FI)=(样本平均荧光强度一背景平均荧光强度)/背景平均荧光强度,因此,我们也采取这种算法。
@#@@#@B、关于荧光系数的大小与亲和力的判断(即临界值的选取),不同的文献报道的也不一样,一般最低设为1.2。
@#@@#@C、关于背景对照的设置,文献报道趋于一致,即未加任何肽刺激的单纯T2细胞。
@#@@#@3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每次实验必须设至少3个重复。
@#@@#@二、T2稳定性相关试验@#@根据经典免疫学理论,CD8+CTL识别的是HLA-肽复合物,机体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免疫应答的级联反应,不仅要求候选肽与HLA结合以保证CTL的识别;@#@而且要求它们要稳定性的结合,以避免因复合物存在的时间过短而导致的无效免疫监视。
@#@因此,从实验设计方面,稳定性实验数据必不可少。
@#@@#@本实验室方法:
@#@@#@肽/HLA-I复合物稳定性分析@#@待测肽(50μg/mL)加入含β2微球蛋白(3μg/mL)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中37℃共孵育18h后,冷PBA洗涤4次,洗净未结合的肽。
@#@加入10μg/mL的BrefeldinA孵育1h,洗涤。
@#@37℃,5%CO2孵育0、2、4、8h。
@#@然后,冷PBA洗涤3次,加一抗(T2A2细胞加单克隆抗体BB7.2,T2A3细胞加单克隆抗体鼠抗人β2-M),4℃放置30min,冷PBA洗涤3次后,加FITC-羊抗鼠IgG溶液,4℃放置30min,洗涤后于流式细胞仪检测。
@#@结果以DC50(即肽/HLA-I复合物的半衰期)表示。
@#@@#@";i:
9;s:
26149: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
@#@广告心理学(2009年4月修订版)课程代码:
@#@2468@#@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
@#@广告心理学课程代码:
@#@246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广告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课,是将心理学的原理方法融入广告学,从而分析研究和掌握广告宣传对象的心理特征,为广告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进而充分、有效地发挥广告功能的应用型专业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自学应考者了解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广告策划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创意、广告效果研究的心理学方法,在了解广告说服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学习广告说服、广告表现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广告媒体的应用策略。
@#@并与其他各门课程相配合,提高学习者在广告策划与制作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广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广告计划与心理效果的关系;@#@掌握广告活动中受众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广告策略。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
@#@掌握注意与广告吸引力、知觉与对广告理解,学习与广告商标知名度,想象与广告创意、需要与广告定位、情感与广告的情感诉求、说服与广告促销等原理。
@#@并能用所学到的广告心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广告创意及制作中的一般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广告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它可为其他专业课如:
@#@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平面制作等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也为广告策划过程的诸多环节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策略,以保证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作为广告心理的概述,主要是应该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广告心理学,明确心理现象的一般实质,即: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理解心理的科学观。
@#@同时要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重要作用。
@#@理解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为什么要学习广告心理学(一般)@#@理解:
@#@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二)心理的科学观(一般)@#@识记:
@#@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理解: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三)广告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次重点)@#@理解:
@#@广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四)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次重点)@#@理解:
@#@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第二章广告的吸引力与注意策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是所有广告主的追求。
@#@本章正是着重阐释注意这一心理特性。
@#@要求了解注意的过滤嚣说;@#@掌握注意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作用;@#@在掌握注意广告信息的一般动机和注意的刺激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制定广告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对广告反应的注意选择性及其理论模型(一般)@#@识记:
@#@对消费者的广告刺激;@#@注意的过滤器说。
@#@@#@
(二)注意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作用(次重点)@#@理解:
@#@集中指向给定的对象;@#@吸引力是广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注意广告信息的一般动机(一般)@#@识记:
@#@注意的意识(努力)水平;@#@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
@#@@#@(四)广告中人物模特儿的注意效果(一般)@#@识记:
@#@广告画中人物模特儿的正效果;@#@广告画中人物模特儿的负效果;@#@色情广告中的吸引与传播。
@#@@#@(五)注意的刺激特征及其广告策略(次重点)@#@识记:
@#@适应水平理论。
@#@@#@理解:
@#@刺激因素与注意的关系及其广告策略。
@#@@#@(六)“悬念”广告与定向活动(一般)@#@识记:
@#@悬念广告。
@#@@#@第三章理解广告信息的知觉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着重介绍了人的知觉过程及其规律,旨在运用这些规律,准确地传播广告信息。
@#@要求了解感觉、知觉、知觉主动性等,能够利用知觉规律进行广告创意与设计。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感觉、阈限及市场策略(次重点)@#@识记:
@#@感觉;@#@阈限。
@#@@#@理解:
@#@阈下知觉与广告。
@#@@#@
(二)知觉过程(一般)@#@识记: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三)知觉的主动性(次重点)@#@识记: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过程中的解释。
@#@@#@理解:
@#@知觉的组织。
@#@@#@(四)广告传播中的误解及其对策(一般)@#@识记:
@#@信息传播系统的一般模式;@#@对广告传播的误解;@#@克服广告在传播中@#@误解的对策。
@#@@#@(五)知觉的其他研究对广告设计的启示(一般)@#@识记:
@#@不同方位图像的知觉;@#@知觉恒常性;@#@视错觉。
@#@@#@第四章广告传播高效率的记忆策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在产品的营销过程,面对消费者在解除各类广告后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不利于消费者的认牌购买,所以通过此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大众学习技艺广告的过程和特点,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并把这些规律运用其中,提高广告的记忆效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习得理论与特点(次重点)@#@识记:
@#@泛化;@#@分化;@#@学习率@#@理解:
@#@联想学习理论;@#@认知理论@#@
(二)广告重复策略与分析(次重点)@#@识记:
@#@广告重复策略的积极作用;@#@广告重复策略的消极作用@#@(三)如何提高对广告记忆的效果(重点)@#@识记:
@#@如何提高记忆的信息量@#@理解:
@#@人的记忆系统@#@第五章广告创意中的想象与认知策略的运用@#@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有创意的广告才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那么广告中新意和新形象是如何被创造的呢?
@#@本章旨在解释广告创意中的新意是怎样创造的,在创意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人的想象力,以及如何运用联觉、联想和认知策略,创作更有创意的广告,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效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广告创意的想象活动(次重点)@#@识记:
@#@创意的心理“素材”——表象@#@理解:
@#@广告构思中的创造想象;@#@广告信息的再造想象@#@
(二)广告创意中联觉与联想律的运用(重点)@#@识记:
@#@联想与联想率@#@理解:
@#@联觉是怎样的心理现象;@#@联想在广告中的作用@#@应用:
@#@联觉特性及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联想律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三)广告创意中的认知策略(重点)@#@识记:
@#@认知;@#@认知失谐@#@应用:
@#@认知策略的运用;@#@认知失谐策略的运用@#@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广告是以说服的方式来达到销售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该了解说服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让消费者更倾向于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广告的说服效果是依赖于那些条件。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说服的心理实质(次重点)@#@识记:
@#@什么是说服。
@#@@#@理解:
@#@态度特性与功能;@#@态度改变的形式。
@#@@#@
(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及其广告心理验证(次重点)@#@识记: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
@#@@#@理解:
@#@ELM模型的广告心理验证。
@#@@#@(三)态度改变的调协理论及其考证(一般)@#@识记:
@#@态度改变的调协论;@#@调协理论的试验考察。
@#@@#@(四)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重点)@#@识记:
@#@说服的传播模型。
@#@@#@理解: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
@#@@#@应用:
@#@广告的说服。
@#@@#@(五)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次重点)@#@(六)态度的测量(一般)@#@识记:
@#@总加量表;@#@等距量表;@#@语义分析量表;@#@多级估量量表。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着重介绍广告的理性诉求和独特卖点的含义,诉求点选择的需要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广告的理性诉求与“独特卖点建议”(次重点)@#@识记:
@#@USP理论;@#@制约理性诉求广告效果的因素@#@理解:
@#@理性诉求@#@
(二)广告诉求的需要基础(重点)@#@识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解:
@#@需要、动机与消费行为的关系@#@运用:
@#@消费者的需要与广告诉求@#@(三)理性广告的说服理论(重点)@#@理解:
@#@系统加工理论;@#@启发式加工理论@#@第八章广告的情感诉求@#@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从情感的基本知识开始,进而联系有关情感诉求的一些理论,探求什么中介着人们对广告的情感反应,情感诉求作用是如何实现的等诸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知识(一般)@#@识记: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高级情感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三因素学说。
@#@@#@
(二)对广告的情感反应(次重点)@#@识记:
@#@对广告情感反应的模型。
@#@@#@理解:
@#@视听者的情感体验。
@#@@#@(三)网络理论与情感诉求(次重点)@#@理解:
@#@网络理论。
@#@@#@(四)广告元素的情感诉求(重点)@#@应用:
@#@创意中的情感因素;@#@广告元素的情感因素;@#@心境与广告播发;@#@情感迁移。
@#@@#@@#@第九章广告效果测评理论及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如何判断一个广告的好于坏,以及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便需要对广告效果进行测量,本章主要阐述的便是广告效果如何测评。
@#@包括不同时机的效果测评,以及广告心理效果测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广告效果测评的理论(次重点)@#@识记:
@#@AIDA学说;@#@DAGMAR模型@#@
(二)不同广告时机的效果测评(次重点)@#@理解:
@#@事前测评;@#@事中测评;@#@事后测评@#@(三)广告作品评价系统(一般)@#@理解:
@#@广告作品评价体系的建立;@#@@#@《X女特工》中英挺峻拔的贺俊峰(罗晋饰演)年度偶像特工大戏《X女特工》已紧接尾声,随之而来的高潮也让观众、网友、剧迷、粉丝激动不已。
@#@就在大家为女特工的机警、冷峻、潇洒、多情、虐心而感动、纠结时,作为“万紫千红一抹绿”的男特工贺俊峰(罗晋饰演)的命运也引发无数热议与强烈关注。
@#@有狂热女粉丝观众表示,看《X女特工》,就是与贺俊峰(罗晋饰演)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度过惊心动魄若干小时的惊险、刺激旅程。
@#@以往热播的若干部特工大戏均已男性角色为主,像《X女特工》这样单独讲述“女特工”生死谍变且能讲得如此引人入胜,令人瞩目,惊心动魄的并不多。
@#@作为剧中仅有的几个男角色之一,如何在做好绿叶映衬好红花的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特色,将男特工也诠释得淋漓尽致、鲜活丰盈,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挑战性的任务。
@#@《X女特工》中的贺俊峰(罗晋饰演)就是这片“绿叶”。
@#@他是超级特工,行事利落锋利,为人机敏睿智,外表冷峻不羁,内心却热情似火。
@#@任何坏人留下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锐利眼神和敏感“嗅觉”;@#@任何值得解救的“同志”他都会牺牲自己进行营救,尤其当自己心仪的钟离深陷困境时,他更表现出赴汤蹈火、死而无憾的热情与激情。
@#@这种情是双重的,既有男女思慕,更有护家卫国。
@#@当这种“小”与“大”汇聚于贺俊峰身上时,王牌特工的鲜活性喷薄而出。
@#@通过犀利眼神、冷峻表情、超凡武功、睿智谍战,罗晋出神入化地诠释出了贺俊峰作为王牌特工的复杂心理变化,让这种“大”与“小”之间的转换自然流畅,既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
@#@罗晋诠释下的型男特工贺俊峰既剥离了昔日影视剧中特工“高、大、全”的完美特质,又呈现出独具匠心的“罗式”魅力。
@#@剧中的贺俊峰,缺点犹如其优点一样明显。
@#@他看似冷酷,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充当的是其所服务的政党的一名冷血的侩子手。
@#@但是,当看到战友、同志身陷险境自己却毫无办法时,其内心那股冲动、鲁莽就瞬间爆发...对于贺俊峰这种心理冲突,罗晋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没有刻意放大,也没有过度隐藏...让贺俊峰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有感情的特工的特质自然间流露于荧屏内外。
@#@正是这些若干小细节,反衬出了贺俊峰的平凡魅力,令角色饱满、真实、鲜活、丰盈。
@#@观众也由此看到了一个王牌特工成长过程所散发出的别样韵味。
@#@难怪有剧迷会发出这样@#@2013最新电影@#@火影忍者漫画@#@奇城笑话网@#@的慨叹:
@#@原来王牌特工也能如此生活化,平民化,食人间烟火...罗晋版王牌特工之所以能吸引大众目光,不仅源于他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真实还原,更在于其不仅会用冷峻表情演戏,还善于用“眼技”传递复杂心绪,释放角色意图。
@#@当他在瞄准镜里看见战友受困时,脸上不断冒出的细密汗珠将他紧张、担心的情绪表演得恰到好处。
@#@而不停闪烁的眼神与目光则升级了他作为战友对同志命运的忧切之心,焦急、冲动、无奈...当然,更有希望。
@#@情感的的力量,坚定的信念,在此刻此处,被罗晋彻底解放出来...当他被敌手压至身下无力反抗之时,他的怒火则是通过通红的双眼燃烧出来的,而观众的情绪也好像被他眼中的怒火燃烧起来,牵挂着他、担心着他...有观众说罗晋版贺俊峰太帅了,真正的王牌特工就该如此;@#@也有网友说,罗晋版贺俊峰太深情了,演出了一个别样的王牌特工。
@#@的确,如果说穿上制服耍帅是每一个影视剧特工必须向观众完成的任务,那如何跳出帅气的框框,将王牌特工诠释得有立体感、层次感,有丰富性、多彩性,则是罗晋面临的挑战。
@#@事实证明,罗晋经受住了这样的挑战。
@#@外冷内热、智勇双全、情真意切的贺俊峰在他的诠释下,不仅溢彩流光,更获得交口称赞,成为王牌特工新典范。
@#@@#@应用:
@#@广告作品评价系统的应用@#@(四)广告心理效果的客观测量与心理量表(一般)@#@理解:
@#@广告心里效果的客观测量;@#@广告心里效果的心理量表@#@第十章网络广告及其心理效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广告也大行其道。
@#@本章主要阐述了网络广告的独特优势,网络广告的测评,以及广告的影响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广告的兴起(一般)@#@理解:
@#@网络广告的发展@#@
(二)网络广告的特点与常见形式(次重点)@#@识记:
@#@网络广告的优势;@#@网络广告常见形式。
@#@@#@(三)网络广告的计费之争与相关研究(一般)@#@理解:
@#@网络广告的两种收费模式及其相关研究@#@(四)一些基本传播因素对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次重点)@#@理解:
@#@网络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第十一章环境因素与广告@#@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人并不是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中的,他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与周围的人与事的接触和交往中也不断的受着他们的影响,比如文化、亚文化、团体、家庭等,本章主要是阐述这些影响因素得具体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化(重点)@#@理解:
@#@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广告的统一化与本土化@#@
(二)参照群体(重点)@#@识记:
@#@参照群体及其性质;@#@影响参照群体的因素@#@应用:
@#@参照群体在广告策略中的应用@#@(三)家庭(重点)@#@识记:
@#@家庭类别;@#@家庭购买决策@#@理解:
@#@家庭生命周期@#@第十二章儿童与广告@#@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着重讨论广告如何对儿童起作用,儿童又是怎样对对广告进行心理加工,广告对儿童的市场效果如何,制约广告对儿童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以及企业在对儿童做广告时有哪些针对性的广告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儿童对广告的心理加工过程(次重点)@#@识记:
@#@儿童对广告态度的制约因素@#@理解:
@#@儿童对广告的接受过程@#@
(二)广告对儿童的市场效果(一般)@#@理解:
@#@广告与儿童购买行为;@#@广告与儿童的购买要求行为;@#@广告与儿童对商品的态度@#@(三)儿童广告中常见的广告策略(重点)@#@理解:
@#@故意遗漏相关信息、利用亲情进行诉求、利用同班的参照作用、赠送小礼品的促销广告等几种常见的广告策略@#@第十三章品牌建设与经营的心理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论述,品牌外部识别特征与心理反应,认牌心理及其对品牌建设的启迪,品牌经营策略的心理视角。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品牌识别特征与品牌构建模式(次重点)@#@识记:
@#@品牌的识别特征;@#@品牌建构模式@#@理解:
@#@品牌价值;@#@品牌个性化@#@
(二)“认牌购买”及其对品牌建设的启迪(重点)@#@识记:
@#@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应用:
@#@知名度的市场策略;@#@美誉度的市场策略@#@(三)“认牌购买”与商标忠诚度策略(重点)@#@识记:
@#@商标忠诚性@#@理解:
@#@中介商标忠诚性的基本因素;@#@@#@应用:
@#@发展商标忠诚性的市场策略@#@第十四章品牌形象与品牌资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品牌以及它的形成,品牌资产是如何产生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品牌形象的构成、产生及其影响因素(次重点)@#@理解:
@#@品牌;@#@品牌形象及其构成和产生;@#@品牌形象的影响因素@#@
(二)品牌资产的评估@#@识记:
@#@商标的含义;@#@商标与包装广告的关系。
@#@@#@理解:
@#@品牌资产评估及其评估@#@第十五章企业形象与识别系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阐述了企业形象的内涵,形象力的价值何在,识别系统和企业形象的关系及其组成要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企业形象(次重点)@#@识记:
@#@企业形象;@#@制约企业形象的因素@#@理解:
@#@企业形象的功能@#@
(二)企业识别系统(CIS)(次重点)@#@识记: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三)企业形象建设:
@#@MI与BI(一般)@#@理解:
@#@理解企业理念建设@#@(四)CIS顾客满意和服务(一般)@#@理解:
@#@CIS与顾客满意的关系@#@(五)VI运作新模式:
@#@设计与心理测试结合(一般)@#@理解:
@#@VI运作新模式@#@@#@第十六章品牌建设和广告作品个案点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是列举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广告案例创意,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及其点评,来理解广告心理在具体的广告操作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理解:
@#@广告案例中的广告创意策略(一般)@#@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本课程是广告学专业专业课之一。
@#@考核中,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检测,又注重考查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规定的能力层次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大部分。
@#@@#@识记:
@#@要求记住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
@#@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结合实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或运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或提出创意思路。
@#@是高层次要求。
@#@@#@二、指定教材@#@《广告心理》马谋超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三、自学方法指导@#@本课程指定教材在介绍与分析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论述广告创意与制作应符合广告受众的心理规律及需要。
@#@为此,自学者在学习本教材中应注意:
@#@@#@1、弄清楚各章中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对广告活动的意义。
@#@@#@2、结合实际领会教材中所讲的广告心理原理及方法。
@#@@#@3、将各章内容串联起来完整地理解掌握,尽量避免孤立、分散地学习记忆。
@#@@#@4、仔细阅读各章的“总结”部分,从而把握各章要点。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在理解中加深记忆。
@#@@#@5、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辅导时,应联系广告实例讲解原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6、各章中涉及的实验部分,重结论轻过程。
@#@@#@7、以各章后的“总结”所提示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部分章节可略讲。
@#@@#@8、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9、助学学时:
@#@本课程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
@#@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广告的吸引力与注意策略@#@4@#@第三章@#@理解广告信息的知觉基础@#@5@#@第四章@#@广告传播高效率的记忆策略@#@4@#@第五章@#@广告创意中的想象与认知策略的运用@#@7@#@第六章@#@广告说服与态度改变@#@5@#@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4@#@第八章@#@广告的情感诉求@#@7@#@第九章@#@广告效果测评理论及方法@#@4@#@第十章@#@网络广告及其心理效果@#@4@#@第十一章@#@环境因素与广告@#@5@#@第十二章@#@儿童广告@#@4@#@第十三章@#@品牌建设与经营的心理基础@#@4@#@第十四章@#@品牌形象与品牌资产@#@4@#@第十五章@#@企业形象与识别系统@#@4@#@第十六章@#@品牌建设和广告作品个案点评@#@4@#@合计@#@72@#@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反映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分数比例大致为:
@#@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2、反映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分数比例大致为:
@#@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3、试卷各类考核知识点比例为:
@#@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做到保证考核知识点覆盖面的同时突出重点。
@#@@#@4、试卷题型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辩析题、简答题、论述或分析题等。
@#@@#@5、考试方法为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
@#@@#@6、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有目的活动,一开始,总表现为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就是_______。
@#@@#@
(1)知觉;@#@
(2)注意;@#@(3)感觉;@#@(4)思维。
@#@@#@
(二)多项选择题:
@#@@#@因为具有________等特性的信息更易支配着大众的注意。
@#@所以人们的注意会有不同的意识水平。
@#@@#@
(1)有用性;@#@
(2)支持性;@#@(3)刺激性;@#@(4)创造性;@#@(5)趣味性。
@#@@#@(三)填空题:
@#@@#@在AIDA中,____被指明为大众接受广告的开端。
@#@@#@(四)辩析题:
@#@@#@中等意识水平上的注意表现为以现有信源中去视听信息,最低意识水平上的注意表现为被动地或无需努力地接受信息。
@#@此二者被称为无意注意。
@#@@#@(五)简答题:
@#@@#@举例说明注意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作用。
@#@@#@(六)论述或分析题:
@#@@#@运用刺激因素与注意的关系理论,结合某广告分析其广告策略。
@#@@#@第10页共10页@#@";i:
10;s:
22992:
"@#@机械振动习题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2010.12@#@第一章概论@#@1-1概念@#@1.机械振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其典型元件有哪些?
@#@@#@2.机械振动研究哪三类基本问题?
@#@@#@3.对机械振动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4.在振动分析中,什么叫力学模型,什么叫数学模型?
@#@@#@5.惯性元件、弹性元件、阻尼元件的基本特性各是什么?
@#@@#@6.什么叫离散元件或集中参数元件?
@#@@#@7.什么叫连续体或分布参数元件?
@#@@#@8.建立机械振动系统力学模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9.建立机械振动系统力学模型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并分析建立下图中的系统的力学模型。
@#@一台机器(看为一个整体)平置于一块板上,板通过两个垂直的支撑块放置在地面上,试建立其力学模型。
@#@@#@机器@#@板@#@支撑块@#@地基@#@10.如果一个振动系统是线性的,它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11.如果一个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是常系数的,它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12.试讨论:
@#@若从车内乘客的舒适度考虑,该如何建立小轿车的振动模型?
@#@@#@1-2简谐运动及其运算@#@1求下列简谐函数的单边复振幅和双边复振幅@#@
(1)
(2)(3)@#@答案:
@#@
(1)@#@
(2)@#@(3)//?
@#@@#@2通过简谐函数的复数表示,求下列简谐函数之和,并用“振动计算实用工具”对
(2)(3)进行校核@#@
(1)@#@
(2) @#@(3) @#@ @#@答案:
@#@@#@
(1)@#@
(2)@#@(3)@#@3试计算题1中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对应的复振幅,并给出它们的时间历程@#@4设、为同频简谐函数,并且满足。
@#@试计算下列问题@#@
(1)已知,求@#@
(2)已知,求@#@答案:
@#@@#@
(1)f(t)=85190.82cos(12πt+126.45°@#@)@#@
(2)x(t)=0.018sin(7πt-109.81°@#@)@#@5简述同向同频简谐振动在不同幅值下合成的特点@#@6简述同向异频简谐振动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幅值下合成的特点@#@1)如果频率比值为无理数,则没有共同周期,叠加后为非周期振动。
@#@@#@2)如果频率比值为有理数,叠加后的振动周期为他们周期的最小公共周期,如果比值接近1,将出现“拍”现象,如果相差较大,出现“调制”现象。
@#@@#@3)在“拍”和“调制”的情况下,幅值相差很大时,合成图形依然趋于正弦图形。
@#@@#@7简述垂直方向同频简谐振动在不同幅值下合成的特点@#@答:
@#@垂直方向同频简谐振动在@#@i.同相时:
@#@不同幅值下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y方向上振动的幅值比x方向上振动的幅值。
@#@@#@ii.不同相时:
@#@为一椭圆,椭圆形状随相位和幅值的变化而变化。
@#@@#@8简述垂直方向异频简谐振动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幅值下合成的特点?
@#@@#@答:
@#@垂直方向异频简谐振动在不同频率和不同幅值下的合成运动,一般是复杂的运动,轨道不是封闭曲线,即合成运动不是周期性的运动。
@#@但是,当两个互相垂直的振动频率成整数比时,合成运动的轨道是封闭曲线,运动也具有周期。
@#@这种运动轨迹的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
@#@@#@9利用“振动计算实用工具”,通过输入具体参数,观察1-5题到1-8题振动合成的图形及其特点@#@答案:
@#@@#@
(1)同向同频幅值由两者的幅值和相位决定,频率不变。
@#@相位相同时,合成后的幅值为两者之和,相位相反时,合成后的幅值为两者之差。
@#@其它相位情况介于两者之间。
@#@@#@
(2)同向异频@#@(3)垂直方向同频简谐振动椭圆@#@l同幅值@#@l不同幅值@#@(4)垂直方向异频简谐振动@#@合成振动的图形呈现李普里曲线的形式@#@10用一加速度计测得某结构按频率25Hz作简谐振动时的最大加速度为5g(),求此结构的振幅,最大速度和周期@#@答案:
@#@@#@11设有两个简谐振动,分别以和表示,试用旋转矢量合成,并写出在实轴和虚轴上的投影@#@12有两个垂直方向振动,,证明它们的合成运动是一个椭圆@#@答案:
@#@由消去t得到@#@根据椭圆在标准位置旋转一角度后的表达式可以判断该曲线即为椭圆@#@13如图2-1所示,一小车(重)自高处沿斜面滑下,与缓冲器相撞后,随同缓冲器一起作自由振动。
@#@弹簧常数,斜面倾角为,小车与斜面之间摩擦力忽略不计。
@#@试求小车的振动周期和振幅。
@#@@#@,@#@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理论@#@2-2单自由度系统振动@#@1求图示系统的固有频率。
@#@@#@其中(a)(b)图中,不计杆的质量m和抗弯刚度EI;@#@(c)(d)图中,简支梁的抗弯刚度为EI,质量不计。
@#@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图2-1@#@答案:
@#@(a);@#@(b);@#@@#@(c);@#@(d)@#@2求图示系统固有频率。
@#@@#@(a)图为一单摆,摆球质量m,摆长L。
@#@@#@(b)图中两个弹簧在距单摆固定端a处连接。
@#@@#@(c)图为一倒立摆,两弹簧在距底端a处连接。
@#@@#@图2-2@#@答案:
@#@(a);@#@(b);@#@(c)@#@3求图示系统固有频率。
@#@@#@(a)图中,水平方向的两杆视为弹性系数为k1,k2的弹簧,四个弹簧的连接关系为:
@#@k1与k2串联后与k3并联,再与k4串联。
@#@@#@(b)图中,滑轮和绳子的质量以及绳子的弹性略去不计。
@#@@#@图2-3@#@答案:
@#@(a);@#@(b)@#@4图2-4所示,竖直杆的顶端带有质量时,测得振动频率为。
@#@当带有质量时,测得振动频率为。
@#@略去杆的质量,试求出使该系统成为不稳定平衡状态时顶端质量为多少?
@#@@#@图2-4@#@答案:
@#@@#@5如图2-5所示,具有与竖直线成一微小角的旋转轴的重摆,假设球的重量集中于其质心处,略去轴承中的摩擦阻力,试确定仅考虑球的重量时,重摆微小振动的频率。
@#@@#@图2-5@#@答案:
@#@@#@6两个滑块在光滑的机体槽内滑动(见图2-18),机体在水平面内绕固定轴以角速度转动。
@#@每个滑块质量为,各用弹簧常数为的弹簧支承。
@#@试确定其固有频率。
@#@@#@图2-18@#@答案:
@#@@#@7确定图2-6所示系统的固有频率。
@#@圆盘质量为。
@#@@#@图2-6@#@答案:
@#@@#@8确定图2-7系统的固有频率,滑轮质量为。
@#@绳子的质量和弹性不计。
@#@@#@图2-7@#@答案:
@#@@#@9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圆盘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做纯滚动,确定图2-8系统的固有频率。
@#@@#@图2-8@#@答案:
@#@@#@10用三根长度为的细线将一质量半径的刚性圆盘吊在天花板上,吊点三等分圆周@#@
(1)求圆盘绕其垂直中心线作回转运动的固有频率@#@
(2)求圆盘只作水平横向振动(不旋转)的固有频率@#@图2-9@#@答案:
@#@
(1)
(2)@#@11横截面为质量为的圆柱型浮子静止在比重为γ的液体中。
@#@设从平衡位置压低,然后无初速度释放,如不计阻尼,求浮子振动响应@#@图2-10@#@答案:
@#@@#@12各弹簧已预紧(受拉),求图示系统的固有频率。
@#@@#@图2-11@#@答案:
@#@@#@12求等截面型管内液体振动周期,阻力不计,管内液柱总长度@#@图2-12@#@答案:
@#@T=@#@13如图所示,两个滚轮以相反方向等速转动,两个滚轮中心距,上面放置一块重量长度的棒,棒于滚轮的磨檫系数µ@#@,现将棒的重心c推出对称位置o,试证棒将作简谐运动,并请导出磨檫系数的表达式@#@图2-16@#@解:
@#@设左轮支反力为F1,右轮支反力为F2,去水平x为广义坐标,对某一偏离对称中心可列平衡方程:
@#@@#@由于F1*2a=W*(a+x)@#@F2*2a=W*(a-x)@#@F1+F2=W@#@可推得F1-F2=x@#@综上可得:
@#@-x=0@#@由方程可知系统做简谐振动@#@14如图2-13所示,一小车(重)自高处沿斜面滑下,与缓冲器相撞后,随同缓冲器一起作自由振动。
@#@弹簧常数,斜面倾角为,小车与斜面之间摩擦力忽略不计。
@#@试求小车的振动周期和振幅。
@#@@#@图2-13@#@答案:
@#@,@#@15重物悬挂在刚度为的弹簧上并处在静平衡位置,另一重物从高度为处由静止开始自由降落到上而无弹跳,求振动响应@#@图2-14@#@答案:
@#@@#@16某仪器中一元件为一等截面的悬臂梁,质量可以忽略。
@#@在梁的自由端有两个集中质量m1与m2,由电磁铁吸住。
@#@今在梁静止时打开电磁铁开关,使m2突然释放,试求m1的响应。
@#@@#@图2-15@#@答案:
@#@@#@17一均质半圆盘,质量为m,半径为r,自由地铰接于它的中心,如图所示。
@#@现以初角度释放,求半圆盘在小摆角振荡的响应。
@#@@#@图2-16@#@解:
@#@转矩方程:
@#@;@#@;@#@质心与盘中心距离;@#@@#@运动方程:
@#@;@#@响应:
@#@;@#@。
@#@@#@18重吨的重物在吊索上以匀速下降,由于吊索嵌入滑轮卡子,突然停止,重物作上下自由振动。
@#@已知吊索在2吨重物静载作用下伸长5,吊索自重不计,求重物振动频率和吊索中的最大张力@#@答案:
@#@@#@19如图,已知图示状态,弹簧已有初压力如平台撤除,求重块下落距离@#@图2-17@#@答案:
@#@5.4cm@#@2.3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1.@#@
(1)已知m=3,c=1,k=12,,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
(2)已知m=5,c=8,k=2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3)已知m=10,c=15,k=18,,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4)已知m=12,c=15,k=2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5)已知m=600,k=117600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6)已知m=6,c=25,k=80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已知m=10,c=15,k=4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7)已知m=10,c=15,k=40,,求解稳态响应。
@#@@#@答案:
@#@@#@2.,p(t)的大小如下图的所示,求其稳态响应。
@#@(取一项即可)@#@答案:
@#@,取第一项@#@3.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级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4.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级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5.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级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6.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级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7.对于已知m,c,k的系统判定其频响特性曲线大致形状@#@
(1)m=2450kg,c=39600Ns/mk=320000N/m@#@计算出=0.707@#@
(2)m=2450kg,c=28000Ns/mk=320000N/m@#@计算出=0.5@#@(3)m=2450kg,c=16800Ns/mk=320000N/m@#@计算出=0.3@#@(4)m=2450kg,c=44800Ns/mk=320000N/m@#@计算出=0.8@#@答:
@#@@#@单自由度系统的频响特性为,@#@可以为参数来研究的变化特性。
@#@@#@已知m,c,k的情况下,计算出,即可判定频响特性曲线的大致形状@#@改用系统固有参数表示的频响特性为@#@其幅值@#@相位角@#@幅频特性(纵坐标为,横坐标为)相频特性@#@图中从下往上依次表示的取值为1,0.7,0.5,0.4,0.3,0.2,0.1,0@#@经过简要推导可知@#@当时,存在峰值,出现在处当时,曲线单调递减@#@这里总是小于零的一个值,因此稳态振动的相位总是迟后于激励的相位,并且激励频率越高迟后越大;@#@当激励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响应与激励的相位差,与阻尼比无关@#@2.4非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1、f(t)=3t2+1()为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将它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答案:
@#@f(t)=@#@2、设x(t)如图所示,试求其傅里叶级数展开。
@#@@#@答案:
@#@@#@3.设x(t)如图所示,试求其复Fourier级数展开。
@#@@#@答案:
@#@@#@4.求下列周期为的函数的Fourier级数展开。
@#@@#@
(1)@#@答案:
@#@@#@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5、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将它在()上的表达式为@#@,将f(x)展开成傅里叶级数@#@答案:
@#@@#@6、已知:
@#@,[c]=,=,=,激振力频率w=3rad/s,试用“振动计算实用工具”计算系统的稳态响应@#@7、单自由度系统受到激振力f的作用,f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递减三角脉冲,初始条件为:
@#@,不计阻尼,求系统的响应。
@#@@#@解:
@#@应用Duhamel积分,分别计算t<@#@t0,t>@#@t0,两个区间的响应。
@#@@#@当t<@#@t0时,@#@当t>@#@t0时,大于t0的部分积分为零,所以@#@8.物体振动时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动摩擦力作用,动摩擦系数,物体的质量可集中在一点,振幅,弹簧系数,求等效粘性阻尼。
@#@@#@解:
@#@@#@@#@9.结构阻尼是材料本身的内摩擦阻尼,其耗散的能量与振幅平方成正比,求结构阻尼常数,质量,弹簧系数时的等效粘性阻尼。
@#@@#@解:
@#@@#@@#@10.已知一个非线性阻尼振动系统,系统受到150N的干摩擦力,系统稳态响应为,求系统的等效阻尼。
@#@@#@答:
@#@@#@第三章单自由度振动理论的应用@#@1.如图3-1所示的模型,质量受到正弦激励,f(t)=,m=170千克,k=7000N/m,c=1700Ns/m,作质量位移的频响曲线@#@图3-1@#@答案:
@#@@#@下图为计算工具中本模型的一族幅频曲线(仅形状一致,横纵坐标需乘相应系数)@#@系统参数m,c,k决定阻尼比@#@当时,存在峰值,出现在处当时,曲线单调递减@#@本题=0.779,形状应介于上图最下方两条曲线之间。
@#@@#@下图为计算工具中本模型的一族相频曲线(仅形状一致,横坐标需乘相应系数)@#@这里总是小于零的一个值,因此稳态振动的相位总是迟后于激励的相位,并且激励频率越高迟后越大;@#@当激励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响应与激励的相位差,与阻尼比无关@#@2.图3-2所示为简化车辆在路面上通行的振动模型,y(t)=,m=1000kg,k=350kN/m,c=18700Ns/m,求质量位移的频响曲线@#@图3-2@#@答案:
@#@@#@下图为计算工具中本模型的一族幅频特性曲线@#@本题阻尼比=0.5,因此曲线同上图中下起第三条曲线@#@下图为相频曲线@#@3.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级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4.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及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0@#@5.已知频响函数曲线,当时,分别画出幅频曲线及相频曲线的大致形状。
@#@@#@答:
@#@@#@幅频H0u@#@相频q0@#@6.在如图所示系统中,已知m=2kg,C=256N•s/cm,K=20N/cm,激励力为F=16sin60t(式中t以s计,F以N计)。
@#@以质量m的位移作为输出。
@#@@#@1)试求系统的稳态响应。
@#@@#@2)试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方程@#@3)求出系统的频响表达式并画出频响图。
@#@@#@答:
@#@@#@1)x=0.00104sin(60t-π/2)(cm)@#@2)输入:
@#@p(t)=F=16sin60t输出:
@#@v(t)=x(t)@#@3)@#@7.空桶重39.2kN,浮在水面上,而水面的高度按y=(4/9)sin(3t/2)的规律上下浮动。
@#@桶的水平截面积均为5m2。
@#@如初始位移和初速度为零,水的阻尼力与相对速度成正比,阻尼系数C=16kN•s/m,求桶作强迫振动的稳态响应。
@#@@#@答:
@#@@#@1)x=cm@#@2)输入:
@#@p(t)=y=(4/9)sin(3t/2)输出:
@#@v(t)=x(t)@#@3)@#@8.确定图3-18所示系统的稳态响应。
@#@假定。
@#@@#@9.在如图所示系统中,已知m=2kg,K=20N/cm,激励力为F=16sin60t(式中t以s计,F以N计),C=256N•s/cm。
@#@试求系统的稳态响应。
@#@@#@答:
@#@x=0.00104(60t+π/2)(cm)@#@10.求下图中系统右支撑端有简谐运动时的振动微分方程。
@#@@#@1)试求系统的稳态响应。
@#@@#@2)试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方程@#@3)求出系统的频响表达式并画出频响图。
@#@@#@答案:
@#@@#@1)振动方程:
@#@@#@稳态响应:
@#@@#@ 其中,@#@2)输入:
@#@p(t)=Kx2=输出:
@#@v(t)=x(t)@#@3)@#@11.求如下图所示系统在两端都有支撑运动时的稳态响应。
@#@图中,,式中@#@答案:
@#@@#@12.如下图所示的弹簧质量系统,在质量块上作用有简谐力kg,同时在弹簧固定端有支撑运动cm,试写出此系统的稳态响应。
@#@已知,,.@#@答案:
@#@@#@13.主动隔振的力学模型如图所示,其中m=1000kg,k=4000N/m,C=800N•s/m,,以作用在m上的力为激励时
(1)输出为基础上产生的力时,求稳态响应函数,并写出其频响函数绘出曲线;@#@
(2)当输出为m的位移时,求稳态响应函数写出频响函数并绘出曲线。
@#@@#@
(1)@#@
(2)@#@14.如图所示为一个惯性力激励系统,,偏心距,以的角速度运动,总质量m=100kg,弹簧刚度k=400N/m,阻尼c=50N•s/m,求物块m的位移响应,并绘出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答案:
@#@;@#@@#@15.一机器重4410N,支承在弹簧隔振器上,弹簧的静变形为0.5cm。
@#@机器有一偏心重,产生偏心激励力,为激励频率,为重力加速度,不计阻尼,机器转速为1200r/min时求:
@#@@#@a)传入地基的力;@#@@#@b)机器的振幅。
@#@@#@答案:
@#@a);@#@@#@b)@#@第四章二自由度系统振动@#@4-1如图,已知m2=2m1=m,k3=2k1=2k2=2k,x10=1.2,x20===0,试用“振动计算实用工具”计算系统的固有频率,主振型以及相应@#@图3-1@#@答案:
@#@固有频率:
@#@wn1=3.162277rad/s,wn2=5rad/s@#@主振型:
@#@@#@系统响应:
@#@@#@4-2已知:
@#@,[c]=,=,=,激振力频率w=3rad/s,试用“振动计算实用工具”计算系统的稳态响应。
@#@@#@4-3如图所示,已知质量比=0.1,固有频率比=0.909,放大系数=1.55,z=0.1846,m1=11,k1=100,根据程序求动力吸振器弹簧的刚度及其质量@#@图3-2@#@答案:
@#@@#@m2=@#@1.1@#@k2=@#@8.26281@#@4-4求图示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图3-3@#@4-5求图示两种双摆系统的微分方程,并进行线性化@#@图3-4@#@4-6质量为的水平台用长为的绳子悬挂起来,半径为的小球,质量为,沿水平台作无滑动的滚动,试求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图3-5@#@4-7在风洞实验中,可以将机翼翼段简化为图示两种模型,机翼作为刚体重心处,质量为,对重心的转动惯量为。
@#@模型1由弹簧和扭簧支撑机翼。
@#@模型2由两根弹簧@#@支撑机翼。
@#@试导出两种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图3-6@#@4-8一辆汽车重17640N,拉着一个重15092N的拖车。
@#@若挂钩的弹簧常数为171500N/m。
@#@试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向量。
@#@@#@图3-7@#@答案:
@#@@#@@#@4-9一个电动机带动一台油泵。
@#@电动机转子的转动惯量为,油泵的转动惯量为,它们通过两个轴的端部连接起来。
@#@试确定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频率方程、固有频率和模态向量。
@#@@#@图3-8@#@答案:
@#@@#@;@#@@#@@#@4-10试确定图3-9所示皮带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特征向量。
@#@两皮带轮的转动惯量分别为和,直径分别为和。
@#@@#@图3-9@#@答案:
@#@,刚体运动;@#@@#@@#@4-11写出图3-10的运动方程及频率方程,设静止时,钢绳为水平,起重臂与铅垂线成角,机体可视为刚体。
@#@@#@图3-10@#@答案:
@#@;@#@@#@@#@4-12解定图题3-11系统的固有频率,假设两圆盘直径相等。
@#@@#@图3-11@#@答案:
@#@@#@式中@#@4-13试确定图3-12系统的固有频率,略去滑轮重量。
@#@@#@图3-12@#@答案:
@#@@#@4-14一建筑物,当研究其受水平地震时,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力学模型。
@#@如建筑物重,高,转动惯量为,土壤水平刚度系数为,扭转刚度系数为,试求建筑物的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建筑物重力不考虑)@#@图3-13@#@答案:
@#@@#@4-15如图3-14所示的行车,梁的弯曲截面矩,,。
@#@小车重11760N,另挂一重物,其重量为49000N,钢丝绳弹簧常数,试确定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比。
@#@@#@图3-14@#@答案:
@#@@#@@#@4-16一重块自高处自由落下,然后与弹簧-质量系统一起作自由振动,如图3-15所示,试求其响应。
@#@已知。
@#@@#@图3-15@#@;@#@@#@,,@#@。
@#@@#@4-17一卡车简化成系统,如图3-16所示。
@#@停放在地上时受到后面以等速驰来的另一辆车的撞击。
@#@设撞击后,车辆可视为不动,卡车车轮的质量忽略不计,地面视为光滑,试求撞击后卡车的响应。
@#@@#@图3-16@#@答案:
@#@,;@#@@#@,。
@#@@#@4-18一机器重,如机器转速转/分,有偏心质量,偏心距,减振器重,试求:
@#@@#@
(1)减振器弹簧刚度多大,机器振幅为零?
@#@@#@
(2)此时减振器振幅多大?
@#@@#@(3)如要使减振器振幅不超过,应如何改变减振器参数?
@#@@#@图3-17@#@答案:
@#@@#@4-19如图3-187所示,一刚性跳板,质量为3,长,左端以铰链支承于地面,右端通过支架支承于浮船上,支架的弹簧常数为,阻尼系数为,浮船质量为。
@#@如果水浪引起一的激励力作用于浮船上。
@#@试求跳板的最大摆动角度。
@#@@#@图3-18@#@答案:
@#@。
@#@@#@4-21图示为拖车模型,设拖车车厢质量为,车轮质量为,拖车对挂钩点的转动惯量为,板簧刚度为,轮胎刚度为,车厢与车轮间的阻尼力与相对速度成正比,阻尼系数为,拖车速度为,假设挂钩点在垂直方向无位移,路面波由公式表示,其中。
@#@试求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及当系统共振时拖车的牵引速度(临界牵引速度)@#@图3-20@#@第五章多自由度系统振动@#@5-1写出图中所示轴盘扭振系统的刚度矩阵。
@#@@#@答案:
@#@@#@5-2写出图示弹簧阻尼质量系统的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
@#@@#@答案:
@#@@#@5-3写出图中所示梁的柔度矩阵。
@#@梁本身的质量忽略不计,抗弯刚度为EI。
@#@(提示:
@#@用材料力学简支梁的挠度公式)@#@答案:
@#@@#@5-4下图中三级摆的广义坐标为,,,求自由振动的微分方程。
@#@@#@答案:
@#@@#@5-5下图所示船用动力装置,它由";i:
11;s:
8866:
"@#@统计物理研究型学习@#@§@#@7.2.7最大功原理平衡稳定性判据@#@2010-2011第二学期@#@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年级:
@#@***@#@姓名:
@#@***@#@学号:
@#@***@#@§@#@7.2.7最大功原理平衡稳定性判据@#@课型:
@#@研究型学习课时:
@#@45min班级:
@#@2008级基地班日期:
@#@2011-3-29@#@【本节地位】@#@【听课对象】@#@【讲课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及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结合课堂练习体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比牛顿运动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讲课重点】@#@
(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讲课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讲课形式】@#@“推导-探索”的教学形式,讲授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讲课过程】@#@整体结构(流程):
@#@讲授基本原理,推导最大功原理、稳定平衡的数学表达式,10-20min。
@#@余下时间课堂讨论,由组员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参考解答)。
@#@讨论的问题是这一节中几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概念性的、着眼于物理过程的问题。
@#@@#@一、基本原理@#@
(一)最大功原理@#@出发点:
@#@
(1)热力学第一定律@#@上式是对于封闭系统(有能量交换但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的无穷小变化而言的。
@#@dU是内能的变化量,内能U适合系统内部能量(如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能量,磁性原子在外场中的能量、电子的能量等)有关的能量的系综平均,与过程无关。
@#@dW为外参量(如体积、磁场强度等)引起的内能变化,前面带有负号,所以这里代表系统对外界做的功,与过程有关。
@#@最后,dQ为外参量不变时,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与过程有关。
@#@@#@出发点:
@#@
(2)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此推导:
@#@与热力学势(U、F、H、G)有关的最大功原理(其中H没有最大功原理),熵增加原理,“势减小原理”。
@#@@#@下面,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表1),并口头说明各个符号、等式、不等式所代表的物理过程与物理意义。
@#@@#@表1@#@热力学势@#@基本关系式@#@特殊物理过程@#@相应关系式@#@U@#@等熵@#@①@#@等熵不做功@#@②@#@F@#@等温@#@③@#@等温不做功@#@④@#@G@#@等温等压@#@⑤@#@等温等压不做功@#@⑥@#@H@#@等熵等压?
@#@?
@#@?
@#@@#@?
@#@有待商榷?
@#@?
@#@@#@⑦@#@等熵等压不做功@#@⑧@#@绝热@#@⑨@#@绝热不做功@#@⑩@#@1、上面的式子中(系统对外的功=膨胀功+非膨胀功)@#@2、①③⑤⑦式中,等号表示可逆过程内能的减少等于系统对外做的功,不等号表示不可逆过程中,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的减少大于系统对外做的功,也就是说,当减少相同的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时,可逆过程比不可逆过程系统对外做的功要大,即可逆过程最大功。
@#@@#@3、①③⑤⑦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特性函数的态参量不同,也就是全微分的自变量不同。
@#@但这绝对不是换几个自变量的问题,有很重要的物理意义。
@#@通过前面学习的普遍热力学方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热力学第一定律:
@#@@#@进行勒让德变换,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全微分表达式,但其中只有很少的几个有意义。
@#@我觉得,我们选择某一个表达式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做研究的物理过程中的特殊条件可以使这个全微分表达式右边的一项或几项等于零,从而简化表达式,便于尽快积分得到结果。
@#@例如,物理过程是等温,我们就找含有dT的:
@#@@#@,@#@物理过程是等压的,我们就找含dp的: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等温等压就用:
@#@@#@而熵的测得相对比较困难,(只能间接测量?
@#@)所以我们很少用:
@#@@#@,@#@这可能也是引入内能u以外的其他热力学势(F、H、G)的原因吧。
@#@@#@4、说到引入热力学势,再多说两句,关于热力学势的物理意义。
@#@由@#@F=U-TS,@#@我们可以看到,F的物理意义就是,在等温可逆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功的那部分内能,即所谓“自由”。
@#@相应的,由@#@G=H-TS,@#@我们可以看到,G的物理意义即在等温等压可逆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功的那一部分焓,即“自由焓”。
@#@而焓的物理意义?
@#@?
@#@?
@#@?
@#@@#@5、②④⑥⑧说的是,在不同限定条件的物理过程中,系统的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只能减少或者不变,而我们知道系统的状态只能是平衡或者不平衡。
@#@显然,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减少对应于不平衡状态,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不变对应于平衡状态。
@#@换句话说,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会一直减小,减小,减小到最小,也就达到平衡不再变。
@#@这时如果给系统一个扰动,(无论热力学势是否改变),都将打破平衡,重新开始势减小的过程,直至势最小,达到新平衡。
@#@这也就是以熵增加原理为本源的,由三种热力学势表达出来的“势减少原理”。
@#@这种趋向最小值的特征,也就是内能/自由能/焓/自由焓被称为热力学势的原因,(类比于重力势能等)。
@#@关于势减小这个问题,我们还有一些拿不准的,留到最后的讨论中再说。
@#@@#@6、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绝热过程,没有涉及到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以无论可逆不可逆,系统对外的非膨胀功都等于系统焓的减少(如⑨所示);@#@绝热系统不做功,则焓不变(如⑩所示)。
@#@@#@
(二)平衡以及平衡稳定的条件@#@表2@#@热力学势@#@(熵除外)@#@平衡判据@#@平衡稳定性判据@#@U@#@F@#@G@#@H@#@S@#@1、如果将变分类比与函数的导数,一次导数为零,对应最值(平衡点),二次导数小于零对应极大值(稳定平衡),我们不禁想问,二次导数大于零是什么平衡?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最后的讨论中。
@#@@#@下面,我们从平衡和平衡稳定的判据出发,推导用直接可测量表示的平衡条件和平衡稳定性条件。
@#@@#@首先,根据线性代数中的定义,U(S,V)的平衡稳定性判据是以为自变量的正定二次型(只含自变量二次项的多项式叫做二次多项式。
@#@二次型多项式中,当自变量取任意值时,多项式都大于零,则成为正定二次型)。
@#@把正定二次型写成@#@的矩阵形式,其中A为是对称矩阵。
@#@则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称矩阵A为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A的各阶顺序主子式均大于零。
@#@这也是常用来判断正定二次型的代数性质。
@#@@#@这里只有两个变量,所以可以得到一个1×@#@1和一个2×@#@2的不等式。
@#@前者得到的是热平衡条件:
@#@@#@Cv>@#@0@#@后者满足雅克比行列式的定义,利用雅克比行列式的性质稍加变形,便可得到力学平衡条件:
@#@@#@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平衡态是不稳定的,在自然界不可能存在。
@#@@#@二、讨论@#@1、理解“势最小原理”@#@2、理解“平衡的稳定性”@#@在力学中我们接触过稳定平衡的问题:
@#@@#@图1力学中的稳定平衡、随遇平衡和不稳定平衡@#@我们来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在101.325Pa压力下,纯净无尘的水可以被冷却至0℃以下仍不结冰,此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水,它相对于同温度的冰而言是处于亚稳态,一旦受到力学冲击或加入小颗粒,过冷水立即变为稳态的冰。
@#@@#@凡能在被移动离开它的平衡位置后,仍试图回复其原来位置(此时其重心比较低)从而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的物体,它原来的平衡状态叫“稳定平衡”。
@#@例如,圆球体在一个凹进的圆盘中时;@#@一圆锥体以其底面竖立时,都属于稳定平衡状态。
@#@@#@稳定平衡是一切客观存在的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这是因为,一切物体均处于不变化和变化的矛盾过程中。
@#@不变意味着物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都在对物体的平衡状态产生作用,而物体却都能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
@#@所以可以将稳定平衡视为物体的一种基本特征,并且扩大到哲学的视野来表述。
@#@@#@";i:
12;s:
16881:
"《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设计@#@题目:
@#@图书库存管理系统@#@@#@学号:
@#@1002012123 @#@学生姓名:
@#@李俊星@#@专业班级:
@#@B10计本
(1)班@#@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指导教师:
@#@@#@成绩:
@#@@#@@#@2012年6月@#@目录@#@1.项目设计目的与内容 3@#@1.1目的 3@#@2.方案图表设计 3@#@2.1E-R图 3@#@3.数据库源代码 5@#@3.1数据库建立 6@#@3.2数据初始化 7@#@4.结果数据处理 10@#@4.1单表查询 10@#@4.2还书操作 12@#@4.3借书操作 13@#@4.4书籍状态 14@#@4.5读者状态 15@#@5.结束语 16@#@5.1课程设计心得 16@#@图书库存管理系统@#@一、实验目的及内容@#@目的:
@#@@#@1.掌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组织和实施。
@#@@#@2.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编程技术,并能独立完成一般小系统的程序设计、调试运行等工作。
@#@@#@3.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并能求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图书管理系统E-R图:
@#@@#@2.1E-R图@#@根据1)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可能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逻辑结构功能。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划分的实体有:
@#@书籍类别信息实体、读者信息实体、书籍信息实体、借阅记录信息实体,归还记录信息实体。
@#@用E-R图一一描述这些实体。
@#@@#@2.1.1类别实体E-R图:
@#@@#@书籍类别实体@#@读者姓名@#@类别名称@#@图2-1类别实体E-R图@#@2.1.2读者信息实体E-R图:
@#@@#@读者信息实体@#@读者借书证编号@#@读者姓名@#@读者性别@#@读者种类e@#@登记时间@#@图2-2读者信息实体E-R图@#@2.1.3信息实体E-R图:
@#@@#@书籍信息实体@#@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类别编号@#@书籍作者@#@出版时间@#@收录时间@#@是否被借@#@出版社@#@图2-3信息实体E-R图@#@2.1.4.记录信息实体E-R图:
@#@@#@读者借书证编号@#@书籍类别编号@#@借阅时间隔@#@借阅记录信息实体实体@#@图2-4记录信息实体E-R图@#@2.1.5记录信息实体E-R图:
@#@@#@归还记录信息实体实体@#@读者借书证编号@#@书籍类别编号@#@归还时间隔@#@图2-5记录信息实体E-R图@#@2.1.5.总的信息实体E-R图:
@#@@#@信息登记@#@读者实体@#@书籍实体@#@书类别实体@#@归还@#@借阅@#@还书信息实体@#@借阅信息实体@#@实体@#@总的信息实体E-R图@#@三、数据库源代码@#@3.1数据库建立@#@3.1.1创建数据库@#@USEmaster@#@GO@#@CREATEDATABASElibrarysystem@#@ON@#@(NAME=librarysystem,@#@FILENAME='@#@d:
@#@\librarysystem.mdf'@#@,@#@SIZE=10,@#@MAXSIZE=50,@#@FILEGROWTH=5)@#@LOGON@#@(NAME='@#@library'@#@,@#@FILENAME='@#@d:
@#@\librarysystem.ldf'@#@,@#@SIZE=5MB,@#@MAXSIZE=25MB,@#@FILEGROWTH=5MB)@#@GO@#@3.1.2书本类别表建立@#@createtablebook_style@#@(@#@bookstylenovarchar(30)primarykey,@#@bookstylevarchar(30)@#@)@#@3.1.3创建书库表@#@createtablesystem_books@#@(@#@bookidvarchar(20)primarykey,@#@booknamevarchar(30)Notnull,@#@bookstylenovarchar(30)Notnull,@#@bookauthorvarchar(30),@#@bookpubvarchar(30),@#@bookpubdatedatetime,@#@bookindatedatetime,@#@isborrowedvarchar
(2),@#@foreignkey(bookstyleno)referencesbook_style(bookstyleno),@#@)@#@3.1.4借书证表建立@#@createtablesystem_readers@#@(readeridvarchar(9)primarykey,@#@readernamevarchar(9)notnull,@#@readersexvarchar
(2)notnull,@#@readertypevarchar(10),@#@regdatedatetime@#@)@#@3.1.5借书记录表建立@#@createtableborrow_record@#@(bookidvarchar(20)primarykey,@#@readeridvarchar(9),@#@borrowdatedatetime,@#@@#@foreignkey(bookid)referencessystem_books(bookid),@#@foreignkey(readerid)referencessystem_readers(readerid),@#@)@#@3.1.6还书记录表建立@#@createtablereturn_record@#@(bookidvarchar(20)primarykey,@#@readeridvarchar(9),@#@returndatedatetime,@#@foreignkey(bookid)referencessystem_books(bookid),@#@foreignkey(readerid)referencessystem_readers(readerid)@#@)@#@3.2数据初始化@#@3.2.1将书籍类别加入表book_style中@#@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1'@#@,'@#@人文艺术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2'@#@,'@#@自然科学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3'@#@,'@#@社会科学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4'@#@,'@#@图片艺术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5'@#@,'@#@政治经济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6'@#@,'@#@工程技术类'@#@)@#@insertintobook_style(bookstyleno,bookstyle)values('@#@7'@#@,'@#@语言技能类'@#@)@#@3.2.2将已有的图书加入system_books表中(定义相同的作者出版社的书本编号不一样)@#@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00125415152'@#@,'@#@计算机组成原理'@#@,'@#@6'@#@,'@#@王爱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1-03'@#@,'@#@2003-11-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00125415153'@#@,'@#@计算机组成原理'@#@,'@#@6'@#@,'@#@王爱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1-03'@#@,'@#@2003-11-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00456456'@#@,'@#@数据库原理'@#@,'@#@6'@#@,'@#@萨师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02'@#@,'@#@2007-09-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12215121'@#@,'@#@C程序设计'@#@,'@#@6'@#@,'@#@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4-02'@#@,'@#@2004-03-14'@#@,'@#@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9787308020558'@#@,'@#@计算机体系结构'@#@,'@#@6'@#@,'@#@石教英'@#@,'@#@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03'@#@,'@#@2006-11-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45456141414'@#@,'@#@数据结构(C语言版)'@#@,'@#@6'@#@,'@#@吴伟民,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6-28'@#@,'@#@2004-01-21'@#@,'@#@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5455515'@#@,'@#@中华历史5000年'@#@,'@#@1'@#@,'@#@吴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4-03'@#@,'@#@2006-05-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015115'@#@,'@#@古代埃及'@#@,'@#@3'@#@,'@#@赵文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02-02'@#@,'@#@2002-09-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1514514'@#@,'@#@日本文化'@#@,'@#@1'@#@,'@#@吴小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4-02'@#@,'@#@2004-03-14'@#@,'@#@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15154656'@#@,'@#@微观经济学'@#@,'@#@5'@#@,'@#@李小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03'@#@,'@#@2001-11-15'@#@,'@#@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5658'@#@,'@#@影视文学'@#@,'@#@4'@#@,'@#@苏庆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2-28'@#@,'@#@2000-01-21'@#@,'@#@1'@#@);@#@@#@insertinto@#@system_books(bookid,bookname,bookstyleno,bookauthor,bookpub,bookpubdate,bookindate,isborrowed)@#@values('@#@565800020'@#@,'@#@探索宇宙奥秘'@#@,'@#@2'@#@,'@#@苏庆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2-28'@#@,'@#@2000-01-21'@#@,'@#@1'@#@);@#@@#@3.2.3将已有图书证的读者加入system_readers表中*/@#@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X05620207'@#@,'@#@陈远鹏'@#@,'@#@男'@#@,'@#@学生'@#@,'@#@2005-9-2314:
@#@23:
@#@56'@#@)@#@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X05620206'@#@,'@#@陈特'@#@,'@#@男'@#@,'@#@学生'@#@,'@#@2005-09-3013:
@#@24:
@#@54.623'@#@)@#@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X05620204'@#@,'@#@赵铭静'@#@,'@#@女'@#@,'@#@学生'@#@,'@#@2005-09-2711:
@#@24:
@#@54.123'@#@)@#@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X05620202'@#@,'@#@潘虹'@#@,'@#@女'@#@,'@#@学生'@#@,'@#@2005-09-3013:
@#@24:
@#@54.473'@#@)@#@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008415'@#@,'@#@蒋伟'@#@,'@#@男'@#@,'@#@教师'@#@,'@#@2004-04-3009:
@#@24:
@#@54.478'@#@)@#@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001456'@#@,'@#@李叶风'@#@,'@#@女'@#@,'@#@教师'@#@,'@#@2004-04-3009:
@#@24:
@#@54.478'@#@)@#@3.2.4添加已借书读者的记录,同时将在已借出的借阅标记置0*/@#@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00125415152'@#@,'@#@X05620202'@#@,'@#@2007-09-2711:
@#@24:
@#@54.123'@#@)@#@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00125415152'@#@@#@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00125415153'@#@,'@#@X05620206'@#@,'@#@2007-12-2708:
@#@26:
@#@51.452'@#@)@#@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00125415153'@#@andisborrowed='@#@1'@#@@#@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5455515'@#@,'@#@X05620207'@#@,'@#@2007-12-2708:
@#@26:
@#@51.452'@#@)@#@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5455515'@#@andisborrowed='@#@1'@#@@#@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015115'@#@,'@#@X05620204'@#@,'@#@2007-10-2112:
@#@11:
@#@51.452'@#@)@#@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015115'@#@andisborrowed='@#@1'@#@@#@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15154656'@#@,'@#@001456'@#@,'@#@2007-12-2814:
@#@11:
@#@51.312'@#@)@#@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15154656'@#@andisborrowed='@#@1'@#@@#@insertintoborrow_record(bookid,readerid,borrowdate)@#@values('@#@565800020'@#@,'@#@008415'@#@,'@#@2007-08-2815:
@#@11:
@#@31.512'@#@)@#@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0@#@wherebookid='@#@565800020'@#@andisborrowed='@#@1'@#@@#@四、实验数据示例:
@#@测试阶段@#@4.1单表查询@#@4.1.1表book_style中查询演示:
@#@@#@图4-1表book_style中内容@#@4.1.2表system_books中查询演示:
@#@@#@图4-2表system_books中内容@#@4.1.3将已有图书证的读者加入system_readers表中结果查询:
@#@@#@图4-3表system_readers中内容@#@4.1.4借书纪录表borrow_record结果查询:
@#@@#@图4-4表borrow_record中内容@#@4.2还书操作@#@4.2.1现在对某一读者进行还书操作:
@#@@#@1.首先还书要在还书纪录中添加一条还书纪录@#@2.其次删除相应书本的借阅纪录@#@3.最后在书库中标记该本书为1,表示归还了未借,可供其他读者借阅@#@说明:
@#@学号为X05620207姓名为陈远鹏借阅的565800020书籍编号进行归还。
@#@@#@SQL语言:
@#@@#@insertintoreturn_record(bookid,readerid,returndate)@#@selectbookid,readerid,getdate()@#@fromborrow_record@#@wherebookid='@#@565800020'@#@@#@(所影响的行数为1行)@#@delete@#@fromborrow_record@#@wherebookid='@#@565800020'@#@@#@(所影响的行数为1行)@#@updatesystem_books@#@setisborrowed=1@#@wherebookid='@#@565800020'@#@@#@(所影响的行数为1行)@#@三个表的结果如图:
@#@@#@图4-5增加了565800020纪录@#@图4-6565800020这本书在借书纪录里没有了@#@图4-7标记设为了‘1’@#@说明:
@#@这本书重新回到未被借出标记为1(注,相同的书其编号是不同的)@#@其结果为还书成功,相应的各表都有变化,对于罚款单通过借阅记录表borrow_record中更新。
@#@@#@4.3借书操作@#@4.3.1查询未被借出的书本:
@#@@#@图4-8@#@4.3.2查询已被借出的书本:
@#@@#@图4-9@#@4.3.3申请借书证:
@#@@#@SQL语言:
@#@@#@Insertintosystem_readers(readerid,readername,readersex,readertype,regdate)@#@values('@#@X05620211'@#@,'@#@小华'@#@,'@#@男'@#@,'@#@学生'@#@,getdate())@#@图4-10@#@说明:
@#@查询相应的纪录增加了小华这样一个读者的借书证纪录:
@#@@#@4.3.4注销借书证:
@#@@#@说明:
@#@@#@1.在注销之前执行所有的还书过程,就是上面写到的所述SQL语句,然后执行@#@deletefromsystem_readerswherereaderid='@#@X05620211'@#@,@#@2.小华借书证纪录就被删除了,同时要删除和小华归还纪录的内容@#@deletefromreturn_recordwherereaderid='@#@X05620211'@#@,@#@4.3.5查询所有书所对应的类别:
@#@@#@图4-11@#@4.4书籍状态@#@4.4.1查询所有工技术类的书:
@#@@#@图4-12@#@4.4.2查询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
@#@@#@图4-13@#@4.5读者状态@#@4.5.1查询什么人借了什么书:
@#@@#@图4-14@#@4.5.2查询潘虹借了什么书:
@#@@#@图4-15@#@五、课程设计心得@#@通过此次数据库的课程设计,真正达到了学与用的结合,增强了对数据库方面应用的理解,对自己今后参与开发数据库系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建立数据开始,对灵据库设计理念及思想上有更高的认识,从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E-R图的表示,数据字典的创建,懂得了不少有关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的知识,在实验中建表,及其关系模式,关系代数的建立及理解,将SQL语的查询语句用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自己在数据库中应用SQL语言的灵活性,其中包括,插入、删除、修改、查询,牵涉表和表之间的联系,主建与外主键的定义,约束项的设置,使逻辑更严密,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能过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一些别人设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报告,学以致用,自我创新,独立完成了这份自己的报告,从中在学到用,从用又到学,不断修改,系统更新。
@#@虽然不能达到完善系统,但也做到了尽善尽美,加强理论学习对完善系统会有很多帮助,不管怎么说,对这次做的课程设计自己觉得还算满意。
@#@@#@";i:
13;s:
603:
"某某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汇报人:
@#@*,指导教师:
@#@*,汇报提纲,1,2,3,4,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论文框架,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3,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3,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拟解决的问题,3,研究的方法与思路,4,预期的成果与安排,预期成果,进度安排,4,预期的成果与安排,致谢,4,预期的成果与安排,谢谢大家!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 博士研究生 开题 报告 经典 PPT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