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ocx
- 文档编号:6981222
- 上传时间:2023-05-1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77.28KB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ocx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陈新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长沙中学
【摘要】:
准确、适当、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作为沟通师生之间教与学的重要纽带,能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智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对于怎样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上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
1.问题随意性,无针对性。
问题模糊,无从回答。
2.问题设计简单,无启发性。
问题设计过难、无层次、启而不发。
3.提问面较小,无普遍性。
4.提问不考虑预设和生成,无教师引导。
5.提问不转变提问角式,无师生互动。
6.提问苍促,无足够的思考时间、空间。
提问放任自由,无教师评价。
先点名后提问。
教师自问自答等。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遵循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
1、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要有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准确度、广度、难度、梯度”。
在课堂提问问题设计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有目的地进行,问题语言准确、无误。
问题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否则学生无法回答。
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
基础薄弱的同学,设计较为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设计中等难度的问题提问,学习优秀的同学设计开放性的、探索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提问,使大部分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课堂问题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对不对”、“行不行”和学生不要经过思考就能应答的无启发性的看似很热闹,但无实效的齐声回答的问题。
例如:
“四边形有两条对角线,对不对?
”如果非问不可就问:
“四边形有几条对角线?
”
也不要设计让学生“望尘莫及”启而不发的难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层层递进,要善于把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构成阶梯式的问题链,使学生有梯可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人教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P4313题,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片断。
(前面未学习过凸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一个凸多边形一共有20条对角线,它是多少边形?
这个问难度较大,学生回答有很大的困难,教师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回答不起来时教师可作逐步的引导性提问。
问题1:
请同学们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画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它们分别有几条对角线?
生1:
有0,1,2,3,4,5,n,问题2:
“凸n边形从某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有什么关系?
”生2:
对角线条数比边数少3条。
问题3:
“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
生3:
有n个”师:
现在请同学们画多边形所有对角线。
问题4:
“你在画图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4:
所画的对角线都重复一次。
问题5:
“凸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用公式怎样表示?
”生5:
。
问题6:
“解有20条对角线的凸多边形是几边形的问题用方程怎样表示?
”生6:
=20…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增减。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步步为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紧扣学生心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要遵循适时性的原则。
要按照教学目标,遵循整体设计性原则,在新课导入处、在重点难点处、在课堂小结处进行提问。
要把握好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最佳契机提问。
当学生积极性要调动、思维受阻和兴趣被激发,自我感觉满足时及时提问和引导,学生的热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更高。
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要适量。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量的问题。
不是提问的量越大越好,只要提问到大部分同学就可以达到目的。
(二)设计发散性、开放性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若能在课堂上提出
具有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纵横联想和沟通不同部分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
人教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相似三角形教学片断。
师:
“如何来说明二个角相等。
”以下每一个同学的回答教师都作了点评。
这个问题开放程度高,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马上会积极思考,对以前学过的有关证二个角相等的方法进行搜索。
生1:
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二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生2抢着回答: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平形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对角相等;生3争着回答:
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心角(圆周角)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生4马上接过来回答:
可用等量代换;生5补充:
看它的半角、倍角是否相等;用量角器度量。
师:
再想一想看有没有其它方法?
思考片刻后,生6:
也可把二个角重叠在一起看一看是否重合;如果是特殊的角看它的三角函数值是否相等。
整过回答过程你争我抢,学生都在积极动脑,回顾、总结、归纳、综合所学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泼。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预见性和生成时的引导
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认真考虑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研究怎样引导。
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请第二同学甚至第三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或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从侧面或换一个角度提问来引导。
当学生回答有一点偏差时,教师不要往自己设计的轨道上赶,要针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性、启发性的提问,一直到学生正确理解为止。
当学生回答出现较大问题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生成的不正确的,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当作一种宝贵的数学教学资源来利用,让学生在思考、提问、讨论、争辨、体验中迸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零指数幂之后,教师提问:
x=_____时,(x+5)2-x=1。
如果学生回答2-x=0且x+5≠0,所以x=2时,教师不要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赶,直接告诉学生另外两个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有没有其它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就问“哪个数的任何次方等于1?
”学生马上想到1的任何次方为1,所以x+5=1,x=-4,教师再问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了,学生就可以想到–1的偶次方为1,即当X+5=–1,X=-6时,2-x=8为偶数,此时有(x+5)2-x=1。
因此答案为X=2,X=–4或X=–6。
当学生答案为2-x=0,x=2时,教师要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和定义进行对比来判别,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底数不能为0,使学生真正理解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才能是1,并在解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漏解。
当学生基础薄弱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这样提问:
“1的任何次幂等于多少?
”、“–1的偶次幂等于多少?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多少?
”学生就能对照概念列出方程,回答出上面三个答案。
教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利用本课堂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善于意外处追问。
数学课堂教学随时随地会发生意外,然而有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恶的“节外生枝”,加以否定、放弃,这样极大地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对这些学生的突发灵感、瞬间创造,给予表扬,以睿智的追问,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3:
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
甲乙两人在运动场跑道上练习跑步,甲跑一圈需要50秒,乙跑一圈需要40秒,现在两人同向而行,甲先跑5秒,乙需要几秒追上甲?
生1:
解:
设运动场跑道一圈长为1,那么甲每秒钟跑
,乙每秒钟跑
,乙追赶上甲需x秒.则
×5+
x=
x解得x=20秒,答:
乙需20秒追赶上甲。
教师评价后,正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有一个同学马上举手站起来说:
我有一种不同的解法。
师:
请讲。
生2:
40×
=20。
教师(吃了一惊,忙问):
请你讲一讲你的思路。
生2:
由甲跑一圈需要50秒,乙跑一圈需要40秒可知,若甲先跑50-40=10秒,乙需40秒追赶上,现在甲先跑5秒是10秒的一半,乙追的时间也是40的一半,即40×
=20秒追上。
生3:
老师,还有一种另外一种方法,5×4=20也可以。
教师(又吃一惊,忙问):
请你也讲一讲你的思路。
生3:
由甲跑一圈需50秒,乙跑一圈需40秒可知,若甲先跑10秒,乙要40秒才可追赶上,时间是1:
4的关系,现在甲先跑5秒,乙需5×4=20秒才能追上。
真是意外之得啊,本预设用方程解决的问题,现在两位同学巧用算术的方法非常容易的解决了。
真是太妙了!
教师追问:
同学们对于上面两解,你们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吗?
生4:
设甲先跑x秒,乙需y秒才能追赶上,则有
(x+y)=
y,化简得y=4x。
教师再一次追问:
具体形象一点怎样表示?
生5:
乙追赶时间=40×
或乙追的时间=甲先跑的时间×
.这一精彩的令人回味的教学片断,学生新颖、富有价值、创造性的解答,完全在教师意料之外,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这个意外的资源,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构成真正的有效课堂。
(四)、转变提问角式
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教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营造学生发现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疑问,一旦学生疑问用语言表达出来,问题就被学生提出来。
1、分歧中疑问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或学生如果把一个知识点讲错或一个题目做得不正确,其它的学生对这个观点或方法产生不同的看法,就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把学生做错的一些题目按照学生的错误做法(说法)做给(说给)学生看(听),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
教师让学生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之后,叫学生规归拚图规律,生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在同一平面内,只要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两条公共边拚在一起,就可以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
生2(马上举手发问):
“老师这个结论不对,我认为还要加一个公共顶点不在一起”。
通过学生提问、反问使学生记忆深刻,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类比中生问
类比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可以使学生顺利的由已知的知识点向新的知识点过渡,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惑,从而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
讲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说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后,叫同学们根据图形,结合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来总结一下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提示或补充,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学生很快发现:
当k>0时,一个是经过第一、三象限,一个是位于第一、三象限;一个是从左向右、一个是在每个象限内等,产生一些困惑,马上会提问为什么反比列函数要说成是在每一个象限内,为什么定义成位于不是经过,能不能都说成从左向右,能不能去掉“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句话。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景中好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设计各种情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形成提问的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勤学好问。
例如:
在看到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开篇的《致同学》时,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他们会问: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它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有什么关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等等。
4、“愤、悱”中提问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想知道但无法得到答案或无法从已有的知识向新知识过渡、无法接受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或直接告诉教师困惑之处,以便教师正确的了解学生,调整教学进度,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
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一张厚度为0.006cm的足够大的纸如果它可以对折之后对折,然后再对折,这样一直对折到第30次后,你们知道它是多高吗?
学生肯定回答不起来,教师可告诉学生它的高度约为64424米高。
此时学生肯定非常惊呀、怀疑,迫切想知道怎样计算的,学生自然会提问,老师不对吗?
如果对的怎样计算?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课堂效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矛盾中发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感觉到所学的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这时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教师再作进一步的启发,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点的缺陷。
例如:
在求x2>9解集时,教师先提问“一元二次方程x2=9的解是多少?
”,然后提问“x2>9的解集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正确答案时,就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不是不等式两边开平方得x>±3?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弄清方程和不等式解法的区别与联系。
6、发散中追问
五、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注意点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不要先点名后提问。
先点名,后提问容易造成学生紧张,不知所措。
也不要自问自答或提问后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
评价时要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后进生克服困难,共同前进。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有效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欧贻丽数学课堂有效性探讨[M]
.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2]陈玲珑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索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7/8)
[3]朱广科让反思在解题教学中充满活力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7/8)
[4]周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数学学习与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课堂 有效 提问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