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041735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63KB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1、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
脉、
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
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
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
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
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
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山地:
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高原:
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平原: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峡谷:
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教学后记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
,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3.通过模拟实验认识理解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准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2.教师演示准备: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和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有着丰富的地形,你都知道有哪些呢?
(课件出示各种地形)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上,(板书地球)有着高山、河流、湖泊、峡谷、海洋……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
(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展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种自然现象分别是什么吗?
(火山爆发和地震)这是两种带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它们带来的危害吗?
二、分析火山爆发和地震会引起地形
改变
1.我们先来说一说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
2.再来说一说地震的危害吧。
(谈谈四川的地震),是呀,无论是村庄的掩埋、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我都会发现,经过火山喷发和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地形都发生了具大的改变。
3.火山喷发和地震带来了危害或者说是灾难,但同样的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
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48页中的资料。
出示冰岛、所罗门群岛、日本岛的事例,请你说一说,在这些事例中,你有什么发现?
(火山爆发产生了小岛、使地面抬高,使当地的地形发生了改变)
4.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火山的爆发,你打算用哪个词?
(猛烈),而且相当的?
(迅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火山爆发改变地形是迅猛激烈的,那地震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课件出示宁夏地震资料。
地震使这个城市出现了一种什么新地形?
湖泊。
是的,我们发现地震和火山爆发一样,都会迅速而猛烈的改变成地球的地形地貌。
6.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
三、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1.猜测成因
火山和地震就像魔法师一样不断的改变和重塑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从前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地球表面上塑造了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那火山和地震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谁来猜一猜?
(指名猜测)
2.通过课件认识地球内部运动
同学们的猜测是太丰富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喷发和地震呢?
让我们来看看大屏幕吧。
出示课件图片,边介绍边学习。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是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地震。
3.那地壳长期在地球内部力量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读读课
本49页灰色方框里的内容来找找答案吧。
4.认识板块运动。
原来地壳以前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了,就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科学家把这些大陆板块公成了六大板块,它们是(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
)从书本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使板块之间会发生什么现象?
(碰撞、分离、平移)
5.揭示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
因
地球内部运动不断的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它有时表现得非常迅猛激烈,如火山和地震的爆发;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温柔、缓慢、让人难以察觉,如:
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升高和北移,东非大裂谷的逐年拉张和扩大等。
四、全课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地形地貌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吗?
有没有其他作用力也会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呢?
请学生课后继续去搜集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影响作用的资料。
教学反思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了解冷热、水、植物等对岩石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
知识宝盒、酒精灯、镊子、小块石灰岩、塑料杯、鹅卵石。
学生:
酒精灯、火柴、镊子、石灰岩、塑料杯、护目镜、碟子、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旅游,你们喜欢吗?
课件出示。
从刚才的图片看,我们这次旅游的景点都和什么有关?
欢迎来到岩石的世界!
(板书:
岩石)这些景点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那我们现在多幸福,能欣赏到这么漂亮的美景,如果几千年或者更久以后,这些美景还在吗?
如果在的话,还和现在一样吗?
(板书: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
(二)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
1.如果岩石会改变模样,那么岩石上面肯定会留下变化的痕迹,请每个小组用最短的时间找出岩石变化的痕迹!
(巡视指导)
2.请同学们用实
物投影仪展示找出的岩石变化的痕迹。
3.在自然界中,只要你肯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每块岩石上面都有变化的痕迹。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能是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呢?
4.随机分类板书:
冷热、水、风、生物、地壳运动……
(三)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冷热的作用
1.冷热真的能使岩石改变模样吗?
2.(手拿小块石灰岩)你能设计一种方法,来验证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吗?
模拟了大自然中的温度的变化,使岩石受到热胀冷缩的作用,导致了岩石发生了碎裂。
这种实验我们称为模拟实验。
3.(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谁有补充意见?
4.出示科学
博士的提示:
A.请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B.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观察。
可反复做几次。
C.实验时,请戴好护目镜。
(展示护目镜,并演示
戴法)
5.科学博士为什么要我们戴护目镜呢?
(强调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6.做完实验,收拾好器材,把实验表填好。
(巡视指导)
7.(放音乐,示意学生停止)说说你们的发现。
8.你们做了几次?
山上的岩石如果长期受到冷热的影响,会怎样呢?
(布满裂缝,并会开裂,形成碎石)
2、水的作用
1.水到底能不能改变岩石的
模样呢?
2.(演示:
把一小块石灰岩放进一杯水中)岩石的模样改变了吗?
3.设计怎样的模拟实验,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明显地观察到水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呢?
那么,当山上的岩石碎裂后滚到山下,掉到溪流中,又会受到水流的冲刷,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材料,做另一个模拟实验。
来验证岩石在水流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变化。
4.做这个实验又要注意什么呢?
(不断地、用力地摇)
5.提示:
将信封中的岩石全部放入塑料瓶内,盖紧盖子剧烈摇动,每人都摇一摇。
结束后把水倒到杯子里,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发材料)。
6.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
瓶子底部的小沙砾是从哪里来的?
说明什么?
)
7.刚才我们只是摇了几分钟,推测一下,再摇五年,10年,100年岩石会怎样?
(展示鹅卵石,说明它就是在水的长期的作用下形成的)
(四)了解风化
1.其实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出示:
长着松树的黄山岩石图片)
2.还有大气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投影:
受污染的大气),特别是受到污染的大气,对岩石的破坏就更厉害了。
3.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他因素
对岩石的作用。
4.在自然界中,冷热、水、植物、大气等这些因素都能使岩石改变模样,而且它们
往往联合起来改变岩石的模样。
(板书:
联合)
5.我们在实验室中只花了几分钟就使岩石的模样改变了,可是在自然界中,你们认为岩石模样的改变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
长期)
6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板书:
风化)
(五)关注身边的科学
1.实验做完了,可是我们科学探究的脚步不能停止,让我们来关注身边的科学。
(出示:
云冈石窟图片)
2.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佛教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根深蒂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岩石雕塑了很多的佛像。
你能想出好方法,保护云冈石窟吗?
师:
这些都是我们的国宝,他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
教学反思:
4、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
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观察。
)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
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
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腐殖
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教学后记:
5、雨水对土地的
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
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像、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各种地形,它们高低起伏,各不相同,但在这些地形之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土壤。
这个土壤覆盖在土地上,这就是平时所熟悉的土地。
下面是一种我们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
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
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
土地会发
生什么变化?
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
下雨
学生观
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实验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让洒水器的出水孔(尽量对准下雨的土地)。
这个铁架台呢,我们可以左右轻轻移动它,去调整它,这边呢。
同学用手扶它一下。
尽量让这个孔不要洒到外面去。
第二,要仔细观察下雨的时候土地的变化过程,并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
第三,建议同学们把雨水留下一部分,不要全部倒掉。
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
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
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
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
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做个简单的模拟实验,然后进一步推广到大自然当中去,他们的这种观察,详细地设计方案,我们可能还要考虑到实验方法、实验的步骤,还需要考虑到实验中的哪些量是需要改变的,哪些量是不需改变的。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有效地改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一定是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
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教学后记: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
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
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
、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
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
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
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
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
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
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 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三 单元 地球表面 及其 变化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