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docx
- 文档编号:7330509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51KB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docx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解决方案
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
2005级学前教育专业
学号:
姓名:
张磊
[摘要]
[关键词]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
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
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
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根据工作经验,我认为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
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
“老师,某某打人。
”
第二、幼儿爱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
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的孩子则常受着老师的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是,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例如:
“老师,某某又说话了”等等。
这种教育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在教育管得死、包得多,把幼儿塑造成一批老师喜欢的“乖孩子”,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三、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
“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
”“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第四、幼儿爱告状还原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
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霸王”,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任性、不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中幼儿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如:
“老师,某某又打人了。
”
第五、一些客观或人为因素增加了幼儿间的摩擦,引起幼儿告状。
由于幼儿园场地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
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
往往有些老师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老师知道了。
”或者甚至不管,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极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如果你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严重的会使某些孩子形成时时窥探他人秘密的习惯,导致孩子日后在人格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在为打包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3、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4、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
为同伴们的榜样。
5、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他人秘密,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本文是有关4~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
探究者认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和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探究者对一所幼儿园大中班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现场查看,用“白描”的方式记录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并将搜集到的案例用定量描述和定性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析。
探究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向,并根据原始资料提炼出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种类型。
每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都是由特定的成因、动机、策略构成。
根据这三个维度我们将幼儿告状行为划分成了几种类型。
按照成因我们将告状划分为行为困境告状和价值困境告状;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我们将告状行为划分为求助型告状、求罚型告状、求赏型告状、试探型告状和陈述型告状;依据原告使用策略的出发点将告状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成因探索。
最后,探究者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对幼儿园和传统的教育进行了现实反思以及对本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
{幼儿期的孩子变得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幼儿期的孩子在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教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老师赞许的就是好,教师指责的就是坏。
。
。
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孩子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
“老师,某某打人了。
”
第二、幼儿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为。
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
“老师,某某把玩具扔到地上了,我不有扔。
”“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
”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玩具,“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是少数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
他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
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
比如:
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
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
所以到了中班幼儿都特别注意表现自己。
因此中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
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情的好坏作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恩”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
此外,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以下的特点: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
这与幼儿教师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前期观察和后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违反规则的程度!
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
由于中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在幼儿园!
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
因此!
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
应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
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
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二)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
游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儿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谈道:
“在游戏当中幼儿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同伴偶尔招惹,幼儿由于专心玩也顾不上告状了,而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同伴稍微碰一下,幼儿也要告状。
”
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
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或必须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狭小的空间还难免会发生无意的碰撞,这也是引发幼儿告状的原因之一。
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反思所定常规的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并合理组织幼儿的自由活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使幼儿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减轻幼儿因为拥挤而引发的行为问题。
(三)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
中班幼儿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最多。
在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儿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为是游戏还是招惹而引发的。
中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所以,幼儿对同伴情景信号的识别常会发生偏差,误解同伴的行为动机而造成攻击性反应,从而引发同伴的告状行为。
为此,教师应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同时引导幼儿学会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会运用礼貌用语来获得同伴的允许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
就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抢夺、’招惹等问题引导幼儿讨论该如何解决,从而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自己解决交
往中出现的问题。
(四)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理论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在众多媒体充斥的现代社会里,幼儿的行为不仅受到生活中许多“重要他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视听媒体的影响。
幼儿非常喜爱与“奥特曼”有关的玩具图书、动画片、而这些图书、动画片往往充满了“奥特曼”与“怪兽”搏斗的情景,幼儿在游戏和自由活动中!
非常喜爱扮演“奥特曼”的角色,模仿“奥特曼”的动作,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引发同伴的告状。
正如班杜拉所指出的那样,即使对媒体或榜样中的反社会行为给予惩罚也不能阻止幼儿对这种行为的无意识学习,只要遇到与媒体中类似的情境,幼儿所习得的这些行为就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再现。
为此,教师、家长应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积极作用,以友善的方式与他人及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以努力抵消这种来自媒体的消极影响。
当然,教师家长在给幼儿选择玩具“图书”动画片等视听媒体时,应警惕它们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其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
四、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
但与同伴的意见发生分歧时,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技能,不会很好地处理纠纷,解决矛盾,甚至矛盾激化,于是告状频频发生。
幼儿在游戏中的告状是他们在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地把这种现象作为幼儿本身的错误加以后否定,或任意把它作为幼儿的“犯规”行为加以贬斥,否则必然带来一些负效应。
而如果我们能够弄清幼儿告状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告状行为也标志着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水平
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有发生。
在告状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口舌不灵,语句不完整,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必须通过成人的猜测和再三追问才能断断续续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甚至还有的幼儿在幼儿园保持“沉默”,也就谈不上什么告状行为的发生与否了。
相反,另一些幼儿在告状时却表现得口齿伶俐,言辞有理。
因此从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我们可以窥视幼儿语言及思维的发展,以此作为了解幼儿并对其进行教育的一个契机。
言语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简要地说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形成和提高儿童心里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而实现的。
所以幼儿在告状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读所告事情的叙述,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
平时,教师在解决幼儿的矛盾时,倾向于以相互友好、团结、谦让等要求进行调解、说服与仲裁,而忽视了利用这一机会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对待幼儿的告状问题上有必要抓住时机使有语言和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妨让孩子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意见。
五、处理幼儿告状应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处理孩子的告状,老师和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分清幼儿告状的性质,所谓“性质”就是指幼儿告状的动机。
幼儿告状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一有些告状是变相的询问,二有些告状是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的表现,三是有些告状是求得承认的同情与帮助,四有些告状是出于对同伴或集体的关心,五有些告状是出于幼儿的妒忌或报复心理。
所以,作为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具体分析幼儿的告状,从幼儿的告状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然后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培养幼儿对家长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使幼儿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第二,要教育幼儿处理伙伴之间的矛盾。
幼儿的依赖性较强,即使一点小矛盾也总也想依赖承认帮助解决。
因此,老师和家长不要听幼儿告状就插手他们之间的事,要指导他们自己处理矛盾纠纷。
而老师和家长具体处理幼儿的告状过程中,也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幼儿从中明白了谁是谁非,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幼儿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能力,又减少了告状次数。
第三,要教育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
幼儿常常是依赖于同别人的对照而进行自我评价的,因而在幼儿“询问”、“请问”、“要求被关注、被承认”时,总习惯于用别人的不是来说明自己如何好。
所以,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克服孩子的思维局限和评价习惯,让孩子学会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而不是借助于别人的缺点来评价自己,要善于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来,幼儿告状的次数也就会逐渐减少了。
此外,还要教育幼儿自觉地做伙伴的榜样,不能用批评别人的办法来抬高自己。
第四,要教育幼儿有什么事、有什么话要敢于直说,要让幼儿相信,老师或家长对于有话直说的人很赞赏的。
如果幼儿说话“绕弯弯”,则可采取佯装不懂的方法,此时幼儿有话非明不可。
把握好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十分重要的。
一、主题内涵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
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
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下午的区角活动中,我给美工区活动的孩子分好了油画棒和剪刀,这次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是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韬韬的作画速度比较慢,因为他在画画时喜欢讲讲话,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前面的明明早早地制作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韬韬的手臂,韬韬马上质问明明:
“你为什么撞我?
”明明连忙道歉说: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韬韬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
“老师,明明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
”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
首先,应当看到韬韬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
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
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
案例二:
星期一上午孩子们正在阅读室里进行阅读活动,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
这时候,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
“老师,《蓝猫淘气三千问》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不让我看。
”杰杰也不甘示弱:
“书是我先拿到的!
”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
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杰杰说:
“上次,你看《西游记》时,宝宝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
”杰杰想了想说:
“没得看书觉得很不高兴。
”老师趁机说:
“那你不让亮亮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
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
”亮亮和杰杰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
分析:
亮亮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在活动中通过引导亮亮反省,并换位思考,相互间要理解、宽容,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
给孩子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亮亮和杰杰听了老师的话后,两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到小椅子上一起看书去了。
案例三:
中午进餐前,老师组织大家进行安静活动;听故事《小哪吒》,开始,大家还能倾听,等饭菜送到后,老师开始分饭菜时,个别小朋友开始“谈天说地”了,妍妍就来告诉老师:
“宝宝在说话!
”,老师因为要分菜比较忙没有理会她,但过了一会儿后,讲话的孩子多起来了,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响,连妍妍也按奈不住,加入了谈天的行列。
分析:
象妍妍小朋友的这种告状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即“宝宝在说话”,你老师是支持这种行为呢?
还是反对这种行为?
她想从老师这里探个究竟。
“宝宝在说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我没有说话”老师若对她的行为表示肯定,或给予表扬的话,孩子会得到满足感,并能领会到成人的评价标准,她就会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三、讨论与反思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幼儿告状的理由却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孩子的种种告状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教师要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求助类的告状。
一般求助类的告状是幼儿为了寻求成人的保护。
如案例二中,“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
老师,《蓝猫淘气三千问》是我先找出来的,杰杰他硬是不让我看。
”对于这类问题老师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老师通过让孩子回忆看《西游记》的经验,引导他利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思考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亮亮和杰杰互相商量,一起高高兴兴的看书去了。
2、询问类的告状。
如案例三中,在听故事时,妍妍告诉老师“宝宝在说话”,这时候幼儿的“告状”实际上就是一种询问,他们希望教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讲话的孩子逐渐多起来,最后连告状的孩子也奈不住了,遇到这样的告状,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我们可以表扬孩子说:
“妍妍认真听故事,不讲话,真是个好孩子!
”这也是培养儿童的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同时也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行为。
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
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这类告状都是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试图推卸责任或者逃避惩罚。
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
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
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4、“检举揭发”类告状。
两~三个列子明还没画好!
”洪宇抬起头,弯着小脑袋:
“老师,明明把线条画在外面了。
”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
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日常生活中,幼儿因纠纷而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我们老师要认真听取孩子的告状,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们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
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但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告状 行为 研究 及其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