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文言文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及文言虚词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7335200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90KB
河北中考文言文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及文言虚词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河北中考文言文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及文言虚词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中考文言文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及文言虚词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练。
说明人才经历艰苦磨练最终作用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华民族再危机面前不屈服,困境中求生存,逆境中求发展,正如孟子所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排比的修辞手法,颇有气势,增强了语势,雄辩有力。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
4、《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标题中的“讽”使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委婉的规劝。
本文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取得了卓越成效。
以切身经历委婉的规劝齐王除弊纳谏,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表明“王之蔽甚矣”的句子是: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纳谏取得卓越成效的句子是:
在国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在国外:
皆朝于齐
除弊纳谏的结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设喻说理,以小喻大。
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2.语言生动幽默。
6、《出师表》
主体思路
报先帝(知遇之恩),忠陛下(提出建议),以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兴复汉室)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
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4)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
他在《出师表》中写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中心思想:
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君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
7《马说》
内容及思路:
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描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点明主旨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重点句默写:
②千里马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千里马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体现统治者愚妄无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怀才不遇的人常借用《马说》慨叹自己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7、体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8《陋室铭》
比行开头→点明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环境幽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以古贤人自况→画龙点睛:
何陋之有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①主旨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环境幽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交往儒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情趣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9《小石潭记》
移步换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
清澈石:
奇异树:
青葱鱼:
欢乐)→小潭源流(溪身:
曲折蜿蜒岸势:
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记录同游者
通过对幽深冷寂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孤凄悲凉的感情。
(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但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又会感到孤凄悲凉。
)
①侧面体现潭水清澈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动静结合描写游鱼的句子: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描写溪身形状的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描写小石潭氛围的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移步换景。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岳阳楼记》
交代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作缘由→总写洞庭湖一带的雄伟景象,并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写迁客骚人览悲景生悲情和览喜景生喜情→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及政治抱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①写作本文的背景及原因: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岳阳楼的全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雄伟景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④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雄伟景象: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⑤迁客骚人悲伤之情: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⑥洞庭湖月夜美景: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⑦迁客骚人喜悦之情: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⑧古仁人旷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⑨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表现作者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2.文章环环相扣,层层蓄势,气象宏伟。
3.语言凝炼,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句法。
11《桃花源记》
①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2《三峡》
①文中写出三峡山连绵不断特点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正面写山高峻挺拔的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侧面表现山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总结述春冬之景的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⑤总述夏水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表现水清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怜悯)。
13《爱莲说》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或者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
14《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入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忧闲的达观。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1.层次分明。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比喻精当,情景交融。
15《与朱元思书》
文章先总写富阳到桐庐一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风光特点,接着分别介绍异水和奇山的特点,最后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及爱慕自然的情感。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景物特点:
异水:
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正面、侧面相结合)
湍急-----------(夸张、比喻、对偶修辞)
奇山:
峻峭挺拔(从山之形的角度)(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拟人修辞)
生机勃勃(从山之声的角度)(山中有泉水、好鸟、蝉、猿的叫声)----------(听觉、拟人、对偶修辞)
树绿而密(从山之色的角度)(皆生寒树、在昼犹昏)
表现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及爱慕自然的情感。
①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总写景物特点或在第一段中领起全文纲领)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名句(中心句)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与朱元思书》同《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写作顺序:
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
2.景特描写:
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3.情景交融。
4.文章语言:
语言简约清新,内涵丰富。
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
16《送东阳马生序》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醉翁亭记》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和出游之乐。
第三段:
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线索:
乐,
3、作者之乐(作者乐些什么或者问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读完全文后,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于那些方面呢?
):
一、山水之乐;
二、宴酣之乐;
三、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
5、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
7,太守醉(乐)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风光美丽动人;
(2)、百姓安定和乐,滁州政治清明;
(3)、自己能与民同乐。
8、如何理解“太守醉”这一现象?
太守因乐而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太守因山水而乐,因游宴而乐,因众人之乐而乐。
“太守醉”集中体现了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第一段中全文破题的句子是(体现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或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琅琊山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
朝:
日出而林霖开暮:
云归而岩穴暝
春:
野芳发而幽香夏:
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
水落而石出
18《口技》
1、按要求默写:
①对声音作概括描写的句子: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文中议论的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口技人的善主要体现在摹拟的声音:
众妙毕备百千齐作无所不有
2、结构内容:
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惊醒、由醒入睡和失火救火两个个情景,目的在于突出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即是紧扣文中的一个“善”字。
作者是通过_正面_描写和_侧面_描写来体现的。
3、文中为什么要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和开头结尾一再强调道具道具的简单?
这4次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而道具的简单则突出了技艺在“口”而非其他器具,侧面烘托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以及口技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9《满井游记》
主旨句(默写):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城居者不识春光的惋惜,追求自由的天性以及对官场的厌倦。
2、满井的总体轮廓(总写句):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3、满井的总特点:
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七种景物的特点:
春水:
清澈明亮山峦:
鲜妍明媚柳条:
柔美麦田:
充满生机游人:
怡然自乐鱼鸟:
悠闲自得
5、第一段表明燕地早春特征的语句是:
__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6、第一段文字写城中“余寒”景象有何用意?
以寒冷恶劣的天气,反衬郊外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色。
以“欲出不得”的无奈反衬后文“若脱笼之鹄”的喜悦。
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做了铺垫。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1.欲扬先抑。
2.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文言虚词、翻译、停顿复习
一、理解重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记忆课文中重要课下注释
二、理解常见虚词在语句中的含义——熟知“之”“而”“以”“其”“为”“则”“于”“乎”等八个重要虚词在文中的典型用法。
典型用法举例: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译为“他”、“他们”、“它”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2.指示代词,译为“这”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陋室铭。
)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两则〉)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6.调节音节,不译。
②鸣之而不能通意(《马说》)
④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7.动词,译为“去”、“往”、“到”
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一——“而”的用法
“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
如:
①如倩女指靧面儿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
⒉表示承接关系。
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因而”,或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醉翁亭记》
⒊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朝而往,暮而归。
⒋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另外,“而”与其他词组成复音虚词。
常见的有“而已”和“已而”。
【已而】一般放在句首,表示时间副词,相当于“后来”的意思。
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如是而已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②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山市》)
【而后】才,方才。
1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一——“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一般译为“用、拿”等。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表对象,一般译为“把”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一般译为“凭、凭借”“按照”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译为“因为、由于”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二)连词
1.表目的,一般译为来、用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连词相当于“而”
③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④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
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⒈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领有)。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其夫呓语。
(其:
她的。
《口技》)
⒉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后起意义)。
例:
①且欲与常马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⒊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相当于“我(自己)的”、“我(自己)。
”或者“你的”“你”。
③蹲其身(《童趣》)
⒋指示代词,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
那"
"
那个"
那些"
那里"
;
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恐怕《岳阳楼记》)
②人皆贺之,其父曰。
(《塞翁失马》)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或不译例:
②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其实”。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为”的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2.以为,认为。
①两小儿笑曰: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②此为何若人?
(《公输》)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所"
结合,构成"
为所"
或"
为……所"
,译为“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公输般为我造云梯之械。
4.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
当"
等到"
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则”的用法
“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
是"
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于”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多做介词使用。
1.表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向”“给”等。
③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中考 文言文 中心思想 写作 手法 文言 虚词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