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2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7485701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392.62KB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2Word文件下载.docx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2Word文件下载.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光学
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原子物理
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五、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一)概念性阶梯: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
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跨越的“台阶”。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3.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
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跨过这个台阶。
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
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个很陡的阶梯。
(二)规律上的阶梯
概念上的阶梯必然导致规律上的阶梯,规律上的阶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2.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三)研究方法上的阶梯
1.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描述,进入高中后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化抽象和数学化描述。
2.从一维运动到二维运动。
初中只学习匀速直线运动,而在高中不仅要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还要学习二维的曲线运动,并在研究物理过程时引入坐标法,把平面上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来处理。
3.引入平均值的方法。
这个方法对于研究非均匀变化的物理量的规律是很重要的科学简化法,如变速运动的快慢、变力做的功、变力的冲量等。
当然,一旦跨越这个台阶就会对很多物理现象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好处。
总之,从初中到高中,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能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思辨,由形式到辩证逻辑……。
六:
高中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2)物理模型法(3)猜想与控制变量法
(4)类比方法(5)数学图像法
七、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1)整体与隔离法
(2)转换法(3)动态思维法(4)极限分析法
八、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1、认真阅读教材,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自学
自学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科学家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们大部分知识是经过自学获得的。
自学能力表现在自己会认真阅读、会独立思考、会查找资料,自己能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能获得知识、能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基本保证。
同学们上高中要增强自学意识,学会自学,对学好高中各门学科都非常有利。
在预习中,对于第一次接触的概念、规律要认真分析。
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有意识地注重三个方向的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有什么用?
反映什么问题?
(2)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表达式怎样写?
(3)是矢量,还是标量?
方向如何?
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也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
(1)它是怎么得到的?
(2)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式怎样?
(3)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
这样去学习新概念,新规律,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掌握,同时也能改掉死记硬背的习惯,逐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
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
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要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不能解答,其关键的那一步没有想通再去问老师。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物理解题规范主要体现在:
思想方法的规范,解题过程的规范,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
高考明确要求计算题中:
“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因此解题规范化训练要从高一抓起,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图,力学中有些习题,不画受力图,不知从何处着手,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画出受力分析图,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快捷途径。
运动学中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字母 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如u、ν、μ、ρ、p,m与M等,一定要认真书写,不少同学m与M不分,结果使表达式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
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ν0、νt,等等。
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哪个物体的;
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
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没有字母的说明,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
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不能代替方程式。
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
第二讲、对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
方法、仪器总结归纳
一、误差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而且贯穿测量过程的始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从误差来源看,误差根据其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①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实验原理不够完备、实验仪器精度不够或实验方法粗略而产生的。
系统误差的基本特点是:
实验结果对真实值偏差总是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即总是偏大或偏小。
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
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②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而产生的。
偶然误差的特点是:
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等。
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有: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通常将足够多次数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取为该待测量的真实值。
3.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从分析数据看,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①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即绝对误差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
②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等于绝对误差
与真实值
之比。
常用百分数表示:
。
相对误差反映了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③对于两个测量值的评估,必须考虑其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大者,其相对误差不一定大。
二、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是误差所在位。
2.有效数字位数的判定方法:
①从左往右数,从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数到右边最末一位估读数字止。
②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可以采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如
,有三位有效数字。
③以从左往右第一个不为零数字为标准,其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其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
如0.0123是3位有效数字,0.01230是4位有效数字。
④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省略不写。
如不能将1.350cm写成1.35cm,因为它们的误差不相同。
三、测量的错误与误差(以长度测量为例)
测量的错误与误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错误是应该也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即无论你想什么法子都不可能没有误差,只是误差的大小不同而已。
1.测量的错误是人造成的。
尺的放置和怎样读取结果是有一定规则的,按规则进行是正确的,不按规则进行就是错误的,测量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按规则测量这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测量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任何一个被测物体都有自己一定的尺寸,即都有各自的真实长度值——真实值,我们用尺去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真实值是唯一的,而测量值可以是多个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关系到两大方面:
①与仪器(即尺)有关
②与人有关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测量精确也好、准确也好,都是有误差的精确或准确,都是相对的精确或准确。
例如:
用最小分度值是厘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cm;
用小分度值是mm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1mm;
用最小分度值是百分之一毫米的尺来测量,误差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毫米,相对而言,最小分度值越小测量的误差也就越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误差。
例如选用制作精确的尺,估读认真细心些,在这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这从两个方面来达到。
①一般来说,同一把尺上不同部位的刻度间距不可能绝对均匀,可能会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
多次测量时,应该尽量用尺的不同部位来测量,如果刻度有轻微的不均匀现象,就可能某几次测量结果偏大,而另外几次测量结果偏小,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就可以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小些。
②因为测量需要估读,而估读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在多次测量中,可能某几次估读偏大,而另外几次估读偏小,取平均值会使偏大偏小相互抵消一些,从而使误差相应地减少些。
计算平均值时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
原测量结果有效数字是几位,取其平均值的数,有效数字也取几位,若多,则四舍五入;
若少,则补零。
四、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课本对近似数,有效数字的定义与说明。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从上面说明与定义,结合数字,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大家认识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①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确数和近似数。
如
(1)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
(2)我校有39个班级,其中一班五十三人,其中出现的数据是精确的,叫做精确数。
再如:
(3)
(4)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在这些近似数中,如
,3.1这两位数字是准确的,末尾数字“4”是估计的,不准确。
再如14.72中的1、4、7是准确的,而末尾数字“2”是估计的,不准确。
近似数大致有这两类,一类是“计算时”四舍五入得到的,如
,再一类是测量得到的,如这本书的长度大约为14.72cm。
②测量与记录结果
如测量长度、质量、时间等的数据,在记录时应带上单位。
如一位同学测数学课本宽为14.75cm。
倒数第二位“7”是十分位,所对应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mm;
倒数第一位是百分位,估计值,体现出测量的精确程度,在使用工具测量时,测量记录结果可以估计到最小刻度后一位。
③有效数字的认识
如
(1)“1.235”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3、5。
(2)0.00120035000这个数中有效数字为1、2、0、0、3、5、0、0、0共九位,有效数字是这个数从左边第一位不为零的数字起,到这个数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
④精确数位的认识
给你一个数,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从三个方面精确数位:
(1)精确到万位等,
(2)精确到万分位等,(3)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例如我国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有1295330000人。
(1)精确到万位,写为129533万。
(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写为
再如
(1)保留小数点后三位,写为0.014。
(2)精确到万分位,写为0.0136。
⑤两类特殊数的认识
第一类:
“阿拉伯数+汉字”。
如:
1.2万
第二类:
“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有些数在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时,需要精确到哪位时,就用上面的这两类。
如④中的两个例子。
⑥三组概念的比较与认识
第一组是“精确数”与“精确到哪位”。
“精确数”是一个数,它不是四舍五入得到的,它本身是一个准确的。
“精确到哪位”是数位,通过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而到哪位。
如hand由4个字母组成,这4是精确数,如1.278精确到百分位写为1.28,通过四舍五入法得到,这个数是不准确的。
第二组是“精确到哪位”与“哪位准确”,我们已经明确了“精确到哪位”,而“哪位准确”是指四舍五入得到数的非末尾数字,都是准确的,只有末尾数字不准确,如1.278中1、2、7是准确的,末尾数字8不准确。
第三组是“精确数”与“近似数”,精确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准确的,与实际相符的数,而近似数是“四舍五入”得到的数。
五、几种常用的实验仪器
1.刻度尺
①刻度尺:
刻度尺又称米尺,常用米尺的最小分度为1mm,量程不等。
②注意事项
<
1>
米尺的刻度线要紧贴待测物,避免视差。
2>
测量起点不一定选在“0”刻度线,只要操作尽量简便即可。
3>
毫米以下的数值靠目测估读一位,估计至最小刻度值的1/10。
4>
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重复测量后取平均值。
2.秒表
①秒表的构造
外壳按钮:
使指针启动、停止和回零。
表盘刻度:
如图所示,长针是秒针指示大圆周的刻度,其最小分度一般是0.1s,秒针转一圈是30s;
短针是分针,指示小圆圈的刻度,其最小分度值常见为0.5min。
检查秒表零点是否准确。
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
实验中切勿摔碰秒表,以免震坏。
实验完毕,应让秒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对秒表读数时一般不估读,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最小刻度更短的时间。
3.电压表与电流表
①直流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3A,内阻一般在
以下(毫安表的内阻一般在几欧~几十欧)。
直流电压表的量程为0~3V~15V,两个量程的内阻分别约为
和
机械零点的调整:
在不通电时,指针应指在零刻度的位置。
选择适当量程:
估算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指针应偏转到满度的
以上。
若无法估算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则应先选用较大的量程,再逐步减小量程。
正确接入电路:
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两种表都应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正确读数:
根据所选量程的准确度,正确读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5>
注意内阻:
电流表和电压表一方面作为仪器使用,同时又是被测电路中的一个电阻,实验中没有特别要求时,一般不考虑它们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但在有些测量中,不能忽视它们的内阻对被测电路的影响,如伏安法测电阻等。
第三讲、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必修一衔接的相关知识点
力学(必修1)——物体的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怎样换算?
2.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怎样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3.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二、速度
4.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5.速度有哪些常用单位?
你能写出换算过程吗?
三、直线运动
6.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路程—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分别画出来。
7.你会处理火车过隧道或列车时刻表等相关计算吗?
四、世界是运动的
8.怎样的物体是运动的?
静止的?
9.怎样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10.判断运动情况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是否也不同?
举例说明
力学(必修1)——力
一、力弹力
1.力是什么?
你会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
2.你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弹力等概念吗?
物体(如弹簧)的弹性形变和外力有什么关系?
3.你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吗?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4.什么叫做重力?
哪些物体受到重力?
5.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有什么具体应用?
6.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怎样表示?
g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义?
7.什么是力的三要素?
为什么将它们称做力的三要素?
8.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出力?
举例作图
9.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什么情景?
设想三个
三、摩擦力
10.生活中有哪三种摩擦?
分别举例说明11.怎样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怎样用实验探究?
13.生活中哪些摩擦是有害的,怎样减小它?
14.假如没有摩擦,会出现什么情景?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怎样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6.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可能发生哪些力的作用?
力学(必修1)——力与运动
一、二力平衡
1.什么是二力平衡?
举出具体实例。
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物体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将可能处于什么状态?
二、牛顿第一定律
3.怎样用斜面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哪个探究中也用到了“理想实验”法?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惯性?
谁有惯性?
它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吗?
为什么?
6.生活中有哪些惯性现象?
怎样解释?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7.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哪些情况?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8.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时,为什么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9.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四讲:
专题一:
力的概念
1、力的初步概念
⑴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两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而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也可能不产生力。
)
⑵作用效果:
一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即是速度大小的改变、速度方向的改变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二是使物体的形状变化。
⑶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两个力相同,指的是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
⑷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
力的图示:
用一根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图。
⑸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主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为N。
人们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就是1N。
⑹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②明确分度值: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校零:
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能够对齐为止;
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⑤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面垂直。
2、常见的几种力
⑴重力:
①概念: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在即将学习的高一物理会告诉我们:
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只能说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②大小:
实验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G=mg,g=9.8N/kg,粗略计算时g可取10N/kg。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g称为重力加速度,单位是m/s2,1N/kg=1m/s2)
把物体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起来,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③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
“竖直”是相对物体所处在的水平面而言的。
由于地球是圆的,在不同地方物体的重力方向不互相平行。
在同一地方物体的重力方向可视为互相平行。
④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其位置跟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⑵弹力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和张力等,其实质就是弹力。
②弹力的大小: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跟弹簧伸长的长度(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即F=kx。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时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③拉力、压力、支持力的方向:
绳子对所拉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⑶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②大小的测量: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③作用与方向: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问:
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
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表明,同种材料的物质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可见,滑动摩擦力由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的大小也无关。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接触面光滑,表示不计摩擦,摩擦力为零。
⑤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
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些,变滑动为滚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如加润滑油等);
现代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实验用的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衔接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