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
- 文档编号:756292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8.68KB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
经济生活知识点记忆
第一单元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构成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
②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
其他职能:
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注:
也是流通中所需纸币量公式
5、纸币发行规律是什么?
纸币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否则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拓展:
关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名称
项目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
别
含义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经济过热)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的现象(经济过冷)
实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即,供<求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即,供>求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
②社会需求旺盛;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区
别
影响
①直接引发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如果出现负利率,居民储蓄存款将会缩水。
②如果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③从短期看,企业可以获利,但生产经营成本增加
④从长期看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①直接引起物价下跌
②销售困难,市场萎缩,生产不足,经济停滞。
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消费心理
③消费者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但影响就业,最终也影响收入的增加
④对经济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宏观: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具体:
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调高银行准备金率;针对纸币发行过多
适度控制纸币的发行,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
如紧缩银根;
适度抑制消费,调整税收、外贸政策---→针对社会需求旺盛,抑制社会需求,针对供给不足,增加供给
宏观: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具体:
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调低银行准备金率;针对纸币发行过少
适度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流通中的
纸币量
增加对生产大的投资;
适当扩大国家债券发行;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针对供给旺盛,抑制供给,针对社会需求不足,增加社会需求
联系
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所造成的
②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
③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6、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信用卡、支票等。
①信用卡。
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7、外汇、汇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如何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标准:
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8、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利:
人民币升值可以使老百姓手中的钱更值钱,用同样多的人民币购买到更多的外国商品;可以减轻我国的外债压力;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有利于扩大进口,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②弊:
A.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影响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对外出口,相关产业将受到影响;
B.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和资本外流,不利于我国扩大就业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C.如果人民币急剧升值,将招致大量外国投机资金的涌入,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D.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
9、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与求时,价格下跌
③货币发行量。
④市场秩序。
⑤国家经济政策。
12、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是什么?
①一般来说,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减少对其购买;一种商品价格降低,人们增加对其购买。
②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升高,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减少;反之,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主要因素:
收入水平(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和物价总水平;
其他因素:
消费心理、国家政策等。
拓展:
针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
(1)大力发展经济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
(2)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①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坚持我国基本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形成良好消费预期。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也是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5)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4、消费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的不同: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的不同: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③按照消费的目的不同: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
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6、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7、消费者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质量与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与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
①根本原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必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重要性: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为什么?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办?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在全国范围内,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
5、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6、股份制企业性质判断:
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7、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
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公司
(1)企业:
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①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出资者对公司承担的责任都是有限的。
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股份有限公司能够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也是区别二者的主要依据。
9、公司的组织机构: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10、公司制的优点: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1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
④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
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2、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
①企业兼并的意义:
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联合的意义:
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③企业破产的意义: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13、关于就业
(1)为什么?
①a.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c.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a.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b.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2)怎么办?
①根本途径:
发展经济。
(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
②党和政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
(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
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③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成员提高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
④个人: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14、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是什么?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为什么?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怎么办?
①国家(政府):
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企业:
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
A.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
15、储蓄存款
(1)利息、利率与本金
①利息:
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②利率:
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
③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2)储蓄机构:
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存款储蓄的类型:
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活期储蓄具有流动性强、灵活方便的特点,但收益较低。
定期储蓄流动性差,但收益高于活期储蓄。
(4)储蓄存款的特点:
流动性强,低收益、低风险,信用度高、比较安全。
16、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
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
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商业银行的业务
①存款业务。
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17、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特点:
①股票售出不返还②可转让,流通性强③高风险、高收益。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风险性:
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8、债券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往往是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费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债券中有的可以上市交易,从而使相关债券具有较好的流通性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风险
状况
安全性最好,风险最小
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企业债券高
风险较高
收益率情况
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低于金融债券利率
高于政府债券利率,低于企业债券利率
收益率高
流通
性能
最强
较强
最低
19、保险
分类:
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特点:
规避风险。
作用:
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将风险转移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
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比较
比较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区
别
性质
存款凭证
债务证书
股份凭证
风险保障
收益
权
支取本金和
利息
定期收取利息,其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或红利,经营好坏决定股票的效益
在遇到风险时可按保险条款得到经济补偿
偿还
方法
按活期或定期等存款方式支取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到期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
规避风险
的投资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都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都有一定的风险
20、选择投资方式的原则
①收益性②风险性③分散性④流动性⑤切合实际,量力而行。
⑥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利益。
第三单元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地位: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必要性: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原因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重要性: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比较实行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原因
3、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4、如何判断个人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表现形式:
国有、集体企业(或明显公有性质企业)中工人工资、奖金、津贴。
农民土地承包收入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适用于个体经济。
个体劳动者的经营收入
(3)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要素:
私营、外资企业雇佣的劳动者劳动报酬
按管理要素:
企业聘用高管的报酬
按技术要素:
科技人员技术转让和技术使用(包括技术作价入股)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
地租和房租的收入
按资本要素:
私营、外资企业的投资经营利润收入;居民投资所得股息、红利、利息等的收入
按知识要素:
信息费、稿酬等。
5、为什么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6、收入分配的公平
含义: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实现的途径(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拓展:
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
(1)主要表现: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理论依据: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怎样缩小收入差距?
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7、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措施:
①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生活 知识点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