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011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7646606
- 上传时间:2023-05-0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60.91KB
宏观经济学1011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1011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1011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财政政策:
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0、货币政策:
是指为了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的水平。
11.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使得产品市场上的物价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进而产生了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2.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主要通过政府税收、转移支付支出的自动变化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1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指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用公式表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
Gt=(Yt-Yt-1)/Yt-1;
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为:
gt=(yt-yt-1)/yt-1。
14.经济周期:
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大体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根据周期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为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中周期(朱格拉周期)和短周期(基钦周期)。
15、乘数-加速数模型:
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为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变动引起收入变动的理论;
加速原理是指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
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Yt=Ct+It+GtCt=βYt-1,0<
β<
1It=υ(Ct-Ct-1),υ>
16、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通常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通货膨胀是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7、理性预期:
又称合理预期。
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的预期符合实际将发生的事实,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它包含三个含义:
第一,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三,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三、计算题
1、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
(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
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
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
(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
(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
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
(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
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
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
此即用收入法计算的GDP。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
(1)个人储蓄;
(2)投资;
(3)政府购买。
解:
(1)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万元
(2)投资=个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部门的储蓄
=300+(-200)+100=200万元
(3)政府购买=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净出口
=5000-3800-200-(-100)=1100万元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
投资乘数ki,政府购买乘数kg税收乘数kt,转移支付乘数ktr平衡预算乘数kb。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
1)增加政府购买;
2)减少税收;
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1)由已知条件,易得
yd=y-ty+tr=0.75y+62.5
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
;
(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
∆y=1200-1000=200(10亿美元)
由∆y=kg∆g,得∆g=∆y/kg=200/2.5=80(10亿美元)
由∆y=kt∆T(这里T为税收额),得∆T=∆y/kt=200÷
(-2)=-100(10亿美元)
由∆y=kb∆g(或∆y=kb∆T),得∆g=∆y/kb=400(10亿美元)或∆T=∆y/kb=400(10亿美元)
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
4、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消费c=100+0.8y,投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3)若上述二部门经济为三部门经济,其中税收T=0.25y,政府支出g=100;
货币需求为L=0.20y-2r,实际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求IS、LM曲线及均衡利率和收入。
(1)y=c+i=100+0.8y+150-6r整理得IS曲线,
y=1250-30r
由L=m,得0.2y-4r=150
整理得LM曲线;
y=750+20r
(2)解方程组
y=1250-30r
y=750+20r
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人y=950(亿美元)
(3)若为三部门经济,则消费函数变为
c=100+0.8yd=100+0.8(1-0.25)y=100+0.6y
由y=c+i+g,易得IS曲线:
y=875-15r
由L=0.20y-2r,m=150,易得LM曲线:
y=750+10r
解由IS曲线、,LM曲线组成的方程组,得均衡利率和收入为:
r=5,y=800(亿美元)
5、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β=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政府购买减少200亿美元对收入的影响:
Δy=kg×
Δg=
(-200)=2.5×
(-200)=-500亿美元
因此政府税收将减少0.25×
500=125亿美元。
即政府减少购买性支出200亿美元这一举措将增加200-125=75亿美元的财政盈余,恰好将已有的75亿美元的赤字消灭。
6、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货币创造乘数k=
≈2.464
当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后,货币供给的改变量为:
ΔM=k×
ΔH=2.464×
100=246.4(亿美元)
即增加1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会使货币供给增加约246.4亿美元。
7、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为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1)400亿美元的准备金派生的存款额为:
(亿美元)
此时货币供给为:
亿美元)
(2)准备率提高后,有
M=D+Cu=2000+1000=3000(亿美元)
相对于准备率提高前,货币供给减少了
(3)中央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意味着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此举将使货币供给增加
8、假定某经济社会为不含政府和国外的两部门经济,且存在以下经济关系:
y=c+i,L=(0.9y-900r)P,c=90+0.9y,M=900,i=900-900r,P=1
其中,y、c、i、r、M、P分别代表产量、消费、投资、利率、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
求:
(1)均衡利率和收入
(2)若货币供给增加,超过900,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3)写出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
(1)将消费和投资函数代入y=c+i并整理,易得IS曲线的方程y=9900-9000r
将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函数代入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P=L,易得LM曲线的方程y=1000+1000r
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组,可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r=0.89y=1890
(2)LM方程亦可表示为如下形式y=M/0.9+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可得r=0.99–M/9000,y=990+M
容易看出,如果M增加,M>900,则r减少,r<0.89;
y增加,y>1890。
(3)由M/P=L,可得LM方程y=1000/P+1000r
解其与IS方程的联立方程组,并消去利率r,可得总需求方程y=990+900/P
9、假定某国经济的资本产量比υ=4,消费倾向C/Y=0.8,自然增长率GN=6%,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当G=GW时,经济活动实现均衡增长;
当G=GN时,经济活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只有当G=GW=GN时,经济活动才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在本题中,由题意可推知,储蓄率s=1–0.8=0.2=20%
这时,有保证的增长率GW=s/υ=20%/4=5%
又已知自然增长率GN=6%>
GW,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当GN>
GW时,储蓄不足导致利率上升,引起使用资本的成本上升,促使厂商以更多的劳动力替代资本的使用,由于资本使用量的减少,资本产量比下降。
这种调整过程一直进行到资本产量比为:
υ=s/GN=20%/6%=10/3
此时,GW=s/υ=20%·
3/10=6%=GN
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10、设统计部门选用A、B、C三种商品来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所获数据如表22-1:
表22-1
品种
数量
基期价格(元)
本期价格(元)
A
2
1.00
1.50
B
1
3.00
4.00
C
3
2.00
试计算CPI及通货膨胀率。
CPI=(1.50×
2+4.00×
1+4.00×
3)/(1.00×
2+3.00×
1+2.00×
3)×
100
=173
通胀率:
(173-100)/100=73%
四、问答题
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答:
(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
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了。
(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
但这和计入GDP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
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
2、什么是萨伊定律?
什么是凯恩斯定律?
二者有何重大区别?
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
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它产品,即形成对其它产品的需求。
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也是买者。
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增加;
一国供给能力增加一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一倍,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
总需求必等于总供给(或者:
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需要指出,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这种失衡,他认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迅速得以恢复),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在其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
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种特例。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问题必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推衍至政策主张上,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有必要呢?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分水岭。
3、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
就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
故投资乘数大于1。
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
但乘数作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
(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
(2)投资、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
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
(3)货币供给。
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了产出的扩大。
(4)漏出因素。
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
(5)时间因素。
乘数效应的完全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那样大。
4、什么是货币供给?
如何划分货币供给的不同口径?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流动性程度较高,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
流动性较低,即周转不方便,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较弱。
显然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节有重要意义。
另外,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对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要求。
根据资产流动性标志,货币供给可划分为M0、M1、M2、M3诸多层次。
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硬币和纸币)即通货净额,而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称为M1,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
通货最具流动性,而活期存款也可以随时提取,开出支票就可以当现钞用,不需要任何中间周转的手续。
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
若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通常,我们是在M1的口径上讨论货币供给。
5、试简要评述凯恩斯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整个理论的基础,他用“有效需求不足”去解释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
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以支持和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观点,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
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所谓消费倾向“规律”,按照凯恩斯本人的说法,就是:
“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
-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
”这样,随着收入的增加,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使得消费需求相对来说越来越不足,为避免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就需要相应地增加投资量以弥补收人与消费之间越来越大的缺口。
但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也是越来越不足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按照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投资需求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同向变化,与利率水平反向变化。
在投资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主要取决与投资者对将来收益的预期,由于受心理、生理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在短期内是波动不定的,另外由于资本资产之成本会随投资增加而增加,资本品预期收益由于所产物品的供给增加而下降,从而造成资本边际效率随投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这使投资的增加受到限制。
按照流动偏好“规律”由于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必须取得一定的利息才肯贷出货币,因而利息率总会保持一定的高度,当流动偏好增强时,利息率还会上升,这妨碍了资本家继续投资的另一个因素。
这样,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投资需求不足,生产便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必然产生“非自愿失业”,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干预经济运行,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
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说明危机和失业的原因,是错误的。
首先,消费倾向“规律”根本抹杀消费的阶级区别。
社会各阶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消费规律,资本家的消费从属于剩余价值规律,工人的消费则从属于劳动价值规律;
其次,资本边际效率也是一个主观心理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确存在利润率下降规律,但不是预期的心理状态造成,而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最后,流动偏好同样是心理概念,利息根本不是放弃流动偏好产生的,而是产业资本家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利息并非货币现象,而要受平均利润规律制约;
影响利息率水平的,并不是货币的数量,而是借贷资本的数量。
凯恩斯用这些心理规律来解释危机和失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掩盖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的真实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更在于要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6、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可以自动维持平衡的经济机制是什么?
(1)在IS——LM模型中,保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自动维持平衡的机制包括利率变动机制和收入变动机制。
在产品市场上,由于企业竭力要使非合意存货为零,所以当供过于求,i<s,产量或收入将减少,当供不应求,i>s时,产量或收入会增加,从而实现产品市场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由于私人部门会通过改变货币和其他资产(以债券来代表)的结构来使持币量维持在合意的水平上,所以当供过于求(L<m=,时,人们将买入债券,利率因而下降。
当供不应求(L>m)时,人们会卖出债券,利率因而上升,从而实现货币市场的均衡。
(2)可以用图15-11说明两个市场的调节过程。
容易说明,在被IS、LM两条曲线分割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中,其不均匀的情况分别为i<s和L<M、i<s和L>M、i>s和L>M、i>s和L<M。
现设经济处于A点,则此时有i>s和L>M,i>s使得产出增加,L>M时的利率提高;
前者使的A点沿平行于横轴的箭头向右调整,后者使A点沿垂直于横轴的箭头向上调整,作为这两种运动的共同结果,经济将沿某种路径趋于均衡点E。
7、你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两大基本政策,西方学者认为,这两大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可以通过IS-LM模型的分析得到清楚地说明,影响这些政策效果的因素亦可以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斜率中得到解释。
简单来说是,财政政策移动IS曲线,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
若IS曲线较陡峭,LM曲线较平缓,财政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明显,货币政策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不明显;
若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亦可得到相反的结论;
两种政策的混合效果亦可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同时移动中得到反映。
按照这些理论,似乎西方国家可以通过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然而事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1011 期末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