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3三步教学模式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8106429
- 上传时间:2023-05-1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81KB
四3三步教学模式文档格式.docx
《四3三步教学模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3三步教学模式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的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活动的组织上,起到导演的作用;
在活动的操作中,起到示范的作用;
在评价定论方面,起到标尺的作用。
有这么多的性能和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何必还要像原来那样作茧自缚呢?
当然这样的课堂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就是时间,它是一个学习互动的过程,所用的时间自然不会按课节(45分钟)那么完美。
但是其优点已经突显,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已经形成。
相信坚持走,一定阳光一片。
教法背景和理论思想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热衷于让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重复和积累,过多地强调对正确答案的掌握,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已迫切需要新时期的教师改变教学行为。
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非要依靠仪器和设备,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到,因为它无处不在,对天经地义的事情提出怀疑,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对没有的东西要发现,从无到有,从不变到完膳费,都是创新创造。
什么是创新意识呢?
创新意识就是指:
“渴望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但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对创新意识、创新肥力的培养在口头上喊得多,做得却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使得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缺失。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首先要明确:
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
因此,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探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他们学习、观察、思维、想象、动手、创造、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质疑的精神,鼓励、启发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
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
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
这就是说,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
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当然这些都是外来的教育理论,真正触动我创建自己创造性教学的还是《大学》之中的一段关于格物知至的妙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这里“至于用力之久”是古人品读学习之法,到了宋代这种学习方法更是为学者推崇,为此朱熹写下了《观书有感》来进一步阐明探究品读之妙。
清初桐城派不仅遵儒道承程朱理学,在学习的方式上也沿袭古人。
古人这种品读文章之妙,是自我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今天课堂教学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
创造需要“空间”。
“有‘空间’才可以进行创造。
”这是1992年生理学诺贝尔获得者费舍尔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学生承受的压力过大。
当然这种过大的压力来自于传统教育的“填、塞、灌”。
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了配角,许多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怎样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自然成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的工具。
而且为了得到所谓的高分,一味的“逼”学生吞下“题”海的苦水。
学生没有了自由的空间,只能跟着老师的灌输与牵引走,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悲剧。
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必须使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天放状态,所以教学主体与教学主体、教学主体与客体、教学客体与教学客体之间所形成的系统应该是一开放、有序的系统。
是一个充满“对话”与“交流”的系统。
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核心要素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只要是在有序环境下出现的有意义的问题,它就能在师师间、师生间、生生间引发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结合班级特点与自我认识走出的教学之法,这种方法我为其作了总结,并且在全班学生的参与下命名为四(3)“三步”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约定,以后自己不管教什么班,这种方法用在哪里,都不能更改“四(3)”的字样。
因为他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结晶。
这样的约定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教学结构及活动程序
四(3)“三步”教学模式的步骤:
第一步“阅读+品读”;
第二步“交流+探讨”;
第三步“展示+归结”。
当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要用阅读打开对文章的认知,所以阅读成为学习之首。
阅读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学字识词理解句子,在浅层次上初步感知课文,领略课文大意。
为品读打下基础。
品读,即品评阅读,它比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要求更高,是一项融感知、领悟、消化、吸收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品读是品与读的结合。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方能渐入佳境,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语言的构成有具体的情境,唯有品读语境,才能理解词语的具体、明确的含义,体味出词语的表达效果;
唯有品读语境,才能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自我品读课文是让学生走进文章,走近作者,欣享课文,这时学生潜心品读会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细心的自我品读,是感知课文的基础,不品读就没有深层次上的认知,没有深入的交流;
真的合作交流了,也是蒙着眼在浅层次上瞎摸一气。
所以本教学模式第一步提出了“阅读+品读”的学习方法。
可以说品读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随意积累、自由汲取,当然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动手查阅,来更好地把握教材。
有了这深刻的品读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收获、观点、看法、疑问……这些将成为他们渴望交流的动力源泉,所以第二个过程随之展开。
本教学教模式第二步提出了“交流+探讨”的学习方法,已经顺理成章。
“交流+探讨”这个过程是学生在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的过程。
由每组的小组长带动大家交流学习。
同学们之间既可以就近交流,也可以起身与组里、组外的学生交流。
这里一定放开放胆,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增进知识,加深理解,学到别人掌握而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
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就教材中的疑问互相商榷、交换看法,如果大家还弄不明白,可以在下一环节中提出来。
此时学生已经自己掌握教材的大部分,比其教师讲授硬逼学生去听,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教材中的知识掌握了,学生展示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本教模式第三个环节“展示+归结”是对学生表现欲望的一种迎合,让学生在展示中深化对课程的认识,对知识的恐固。
一切都在学生认知水平上推出来,适应学生心理与求知欲的发展。
这让我想到了《中庸》开篇的一句话:
“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顺天性成道,修道为教。
便是说对学生的教育要顺应其生理心理特征,遵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本教学方法“展示+归结”的环节是学生彰显自己知识收获的表现,当然也可以提出自己心存的疑问等。
课堂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一个大环境的讨论会。
充分起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地位。
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加上教师能熟练地指导与归结,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了老师的引导、归结与肯定,一步步促使学生将这种学习方式固定化,进而成为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新的教法已经被采用,突显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着学生学习时的快乐情景,我心中由哀地高兴。
教师走出讲授学习的误区,原来今夜星光灿烂。
校长曾在全体教师会上说过一句话:
“方法总比困难多。
”让我记忆犹新,当然也为自己的寓教于乐感到欣慰。
功能目标
功能目标是教学活动过程要达到的一种目的,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功能目标一一落实的过程。
本教法的功能目标如下:
1、本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法,还学生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达自我品读感知,与同学交流探讨,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自我掌握。
为学习的主人后,学生变了,变成了一个个挖掘教材的小能手,他们的感知在交流中碰撞,滚聚成这节课硕大的成果,比起教师单靠教材教学辅导书,个人备课备出的知识要丰富无比。
2、本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学习规律,迎合教育思想,能够起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和激励的作用。
学生在交流中增进知识,在交流在成长,特别是教法的第三步“展示+归结”,就是专门为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成果而设置的。
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通过展示,学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通过展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而且展示中归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完整化。
这样一举多得的方法何乐而不为。
3、学生在本教学模式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使用智力,使学习得到升华,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由自主学习向自觉学习转变,从而渐渐养成一种自学的好习惯。
本教法全程都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下进行学习的,所以学生的智慧智力贯穿于其中,他们联系旧知,探求新知,升华思维的过程成为他们知识智力发展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人生路上最大的收益。
4、这种教学活动模式是适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传统的教学一直也在关注学生的兴趣,但总是失败告终,因为穿新鞋走老路,学生不买帐。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自己的品读,有了自己的交流,有了自己的收获喜悦,又满足了展示自我的欲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成了主宰者,这样的学习自然轻松、兴致勃勃、快乐无比,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乐于学习。
5、本教学活动模式中贯穿人文精神,人性管理。
学生在得到尊重重视下学习,与同学之间是平等的,与老师之间也是平等的,没有距离与约束,显示显现的都是平等的交流。
一改过去那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传统教法,或者学生成了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样可悲的学习方式。
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平等和谐地帮助学生,呵护学生的问题能力,潜心培养学生的潜质。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交流展示,一个和谐共鸣的课堂随之产生。
说实话这样走来自我探索着、完善着、坚持着,不足半年的时间,但自我觉得我向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学到了许多美好的儿童情愫,激起我童年的共鸣。
我们互相信赖,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老师又何止言传身教,学生双何止潜移默化,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悄悄走进我们的心田。
教法的交往、反馈与评价
在教学模式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构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要素。
古人云: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的背后,必然有一种良好的班级师生氛围。
师生情感作为氛围的核心是成全教学成败的关键。
当然我们不难否定那种武断的压制也会产生单纯的高分值,但它却换不来师生情感的共鸣,和人文美好的和谐。
所以本教学教法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师生交往的和谐是教学的基础。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提炼重点和关键问题,引导交流的走向,突出交流的重点。
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关注“第一人思维”,即如果第一个人在交流中给出正确的结果后,教师做什么的问题。
在上例中,当多数学生集中呈现通分的方法后,教师不要急于小结方法,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互补式交流,可以使得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获得原有思维基础上的发展。
这时交流的聚焦点不是结论的出示,而是沟通问题解决中的不同思维,并及时提炼出重点思考的问题,切中要害。
绝不以某几个人的思维替代全体学生的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之后再组织交流,深化认识。
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使全体学生在在体验中形成共识。
本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品读、小组之间交流探讨以及让学生展示、教师归结环节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主宰课堂,教师是从旁协助者,像导演一样关注每一个演员(学生)的表演,并且根据剧情引导他们按期望的预定的方向发展。
一切都是在生成中,当然这就需要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与教学艺术。
“反馈”:
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双向或多向信息的交流。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信息;
学生要了解教师指导的信息;
存在差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着互助的信息。
教师了解了学生学习信息后,及时作出调控,对学生的学习作必要的补习、指导和矫正。
“评价”:
是指教师了解了学生学习信息后作出调控即对学生的学习作必要的补习、指导和矫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定。
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并力求高效率的有所收获,它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价值的体现。
好的教学反馈机制必然需要好的评价制度,而好的评价制度又会反过来促进教学反馈机制的完善。
本教学法评价体系教师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评价学生,不要仅仅从学习成绩来看一个学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习成绩只是一个重点,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的关键,还有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把教师的评价和自我的评价结合起来,地以便更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完)
(事贵坚持、有恒)
四(3)班主任:
2012年3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