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防护与救护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8375078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03.14KB
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防护与救护Word文档格式.docx
《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防护与救护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身知识运动损伤防护与救护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
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等。
(二)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类
1、开放性损伤
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
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
2、闭合性损伤
伤后皮肤或粘膜仍保持完整,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通。
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
(三)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
1、轻度伤
受伤后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2、中度伤
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
3、重度伤
受伤后完全不能训练。
这种分类方法较适用于运动队或体育院校。
因很多损伤并不妨碍日常生活,平时无症状或不明显,但运动时症状加重,严重影响训练成绩提高。
例如,早期髌骨劳损,若按此种方法进行分类,应列为中度伤,训练时应减少运动。
此分类方法利于正确估计损伤程度和指导训练,且与教练员、教师有共同语言,便于合作,有利于提出合理的预防与训练安排措施。
(四)按损伤的病程分类
1、急性损伤
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
2、慢性损伤
按病因又可分为两类,其一,陈旧伤。
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
其二,劳损伤。
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
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
(五)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1、运动技术伤
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
例如,网球肘、投掷肘、跳跃膝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伤。
此类损伤也有少数急性伤,例如,肱骨投掷骨折、体操、技巧运动中的跟腱断裂等。
2、非运动技术伤
多为运动中意外伤,如挫伤、骨折、擦伤、韧带扭伤等。
第二节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
运动技术伤的发病多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有其自身的发病规律,即各项运动有其不同的损伤好发部位及其专项多发伤病。
例如,体操运动员的跟腱断裂、羽毛球运动员的椎板疲劳骨折(峡不连)、篮球运动员的膝关节伤等。
究其规律多是由运动项目与人体两方面所存在的潜在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一,运动项目及其技战术动作对人体的特殊要求;
其二,人体自身某些部位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解剖生理弱点。
这两方面潜在因素在运动中是客观潜伏存在的,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在两个致伤条件其中之一存在的前提下,就会发生作用而导致损伤的发生。
两个致伤条件是①技术动作错误、不合理、不正确,违反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规律,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此时多为急性损伤;
②人体某部位局部运动负荷长期过重,超出该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逐渐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慢性损伤。
篮球运动训练,运动员多在膝关节半蹲位下滑步进攻、防守、踏跳、上篮、落地、缓冲;
排球训练多在半蹲位发力起跳拦网或扣杀。
这些动作都要求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30°
)状况下,进行屈伸、扭转活动。
这是因为当膝关节处于此位置时利于其快速变向、伸膝、发力,以适应篮、排球运动项目对人体的特殊要求,而此时的膝关节恰恰处于它自身的解剖生理弱点的位置。
膝关节上下两端杠杆较长,周围少有肌肉保护,半屈膝时侧副韧带及关节内的十字韧带全处于松弛状态,膝关节周围失去了支撑保护。
在对抗撞击情况下,膝关节很易失去平衡而出现过度的内外翻转,一旦翻转超出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所能容许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急性损伤。
半蹲时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股四头肌及髌骨来维持,膝关节完成旋转、屈伸、发力时,髌骨关节软骨面将承受很大的摩擦、挤压、撞击以及不合槽的捻错等力的共同作用。
此外,膝关节在蹬伸发力、启动、跳跃时,髌骨前面的髌骨张腱等伸膝装置也都会受刭强大的牵拉张力,久之,这些力的积累,超出了髌骨及髌前伸膝装置所能承受的范围后,就势必会使髌骨逐渐出现慢性损伤——髌骨劳损。
吊环、单杠、高低杠运动员的大幅度的转肩活动,使肩关节承受极大的牵扯力,由于肩关节的关节窝肩胛盂小而浅,肱骨头大而圆,二者之间的容积、体积比例约为1:
3,加之肩关节囊较为松弛,其周围韧带又较为薄弱,这些因素均构成了肩关节灵活度大、牢固性差的解剖生理弱点。
因此,运动员在错误的技术动作情况下,极易造成肩关节的急性损伤。
维持肩关节稳定的辅助装置是肩袖,由于长期大幅度的转肩活动,会使肩袖的肌腱组织局部承受很大的挤压、摩擦负荷,久之,会使其出现退行性病理改变,发生慢性损伤。
同样道理,举重运动员的抓举(肩突然上举并外展)、排球运动员的挥臂扣球等动作过多的集中练习,也都会引起肩袖的损伤。
认识了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自觉地在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引导两个潜在因素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以期达到积极预防运动技术损伤发生的目的。
因此,提出四项克服运动损伤潜在因素的措施:
其一,应加强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
其二,平日应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
例如,为预防膝部损伤、髌骨劳损,就应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为预防肩袖损伤就应加强肩部周围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的练习;
其三,不断地改进技术动作,使之更加完善、合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又可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例如,教授投掷动作时,要向学生强调肘一定要高于肩,肩关节外展角度应大于1200,这样可以避免肩袖的挤压伤;
其四,在进行专项运动技术训练时,应注意合理地安排好局部运动,坚决克服、避免“单打一”的练习形式,如铁饼运动员易患髌骨软骨病,训练中就应避免过多、集中地练习膝半蹲发力的专项与辅助练习。
综上所述,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认识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运动技战术的特点,对于积极预防运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
它们的存在仅能说明运动中具有发生损伤的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损伤的发生,以下介绍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一、思想因素
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参加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无防伤观念,存在一些错误片面的认识,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甚至将预防运动损伤的科学态度与勇敢、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对立起来。
因此,在教学、训练中不能积极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生损伤后也不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
少数男性青少年生活经验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伤观念,运动中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导致运动损伤;
一些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胆小、害羞、畏难,做动作时恐惧、犹豫、紧张,也会造成动作失败而受伤。
一些运动员个人心理素质不稳定,在临场比赛、“脱保”等情况下,精神过于紧张以致“失手”而受伤;
少数运动员在比赛中,心存侥幸心理,为取得好成绩,临时选做自己平日无把握的高难动作,导致动作失败、受伤;
个别运动员体育道德作风不好,比赛对抗中做一些“小动作”有意伤害对方队员。
以上思想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运动训练水平不够
大量体育实践证明,运动员运动训练水平不够是引起运动损伤的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
运动训练一般包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心理素质及意志品质培养、自我保护能力训练。
例如,短跑运动员如果腰部及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在疾跑练习中就很易发生肌肉拉伤。
又如,体操运动员很易发生肩、踝部损伤,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部位的肌肉力量不足所致。
专项技术水平不高也很易导致运动损伤;
初学技术动作,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动作错误就会引起运动损伤;
初学篮球、排球运动的人常见手指间关节、掌指关节韧带扭伤就是这一原因。
战略战术水平培养不够而致伤较少,因为它是通过个人技术来体现出来的,易被忽视,如长跑运动中由于体力分配不当,而引起的过度紧张与损伤;
短道速滑、摩托车运动中“超越”时机、地点选择不当而致伤等。
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坚毅果敢的意志思想品质常是获胜的保证,而这方面的欠缺又常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如有的体操运动员临场紧张、失常,“脱保”时紧张失手而摔伤等。
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而致伤也常可见到,如体操运动员失手摔下等。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训练,从生理学角度讲,都是一种条件反射联系的建立过程,要积极预防损伤,就要平日做好身体的全面训练。
三、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运动实践证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提高运动成绩,反而会引发运动损伤。
(—)局部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
长期局部负荷过大(例如“单打一”的训练),以致超出了人体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人体组织结构或因过度摩擦、挤压,或因过度牵扯、拉张,引起微细损伤积累,导致慢性损伤。
例如,肌肉劳损、髌骨劳损、疲劳性骨膜炎等。
(二)连续的大运动负荷训练
一段时期连续做大运动负荷的训练缺乏节奏,引起疲劳的积累,表现为过度疲劳。
致使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降低,动作不灵活,协调能力差,全身乏力,厌练。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三)一次运动量过大
持续长时间剧烈运动,运动员消耗过大,血糖降低,出现急性重度疲劳。
此时,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破坏,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精确度、共济能力均显著下降,警觉性、注意力减退,防御反应迟钝,这些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条件。
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急性运动损伤。
四、违反体育卫生原则
其一,常见到的是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等问题。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在于克服人体生物惰性,使人体迅速进人良好的运动状态。
在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肌肉及内脏器官积极动员起来提高关节囊及韧带的功能;
调动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
以保证运动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
倘若在剧烈运动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准备活动虽然做了,但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后面正式活动部分的内容衔接不好;
准备活动与正式活动之间,间隔时间过长,以至于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已经消退;
或准备活动量过大,使人体在未进入正式活动以前已感到疲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其二,带伤参加训练或比赛。
新伤未愈过早参加训练或比赛。
首先容易引起受伤部位再度损伤,这是因为“正常”的运动量对受伤部位来讲,显得负担过重;
其次,新伤未愈的运动者,运动中常会无意识地把负担转移到健侧肢体上来,致使健侧肢体受伤。
再者,运动者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免使用伤侧肢体,以致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动作变形,即改变了原有的技术动作定型,出现不合理的动作而致损伤。
其三,长期的寒冷潮湿刺激也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原因。
运动员长时间穿着汗湿的运动服,不及时更换,甚至在阴湿冰冷的水泥地上坐卧;
足球运动员在雨中踢球;
或炎热天气运动后,只图一时痛快,不将汗擦干即用冷水冲洗等。
这种寒冷潮湿的刺激,不仅降低肌肉的工作能力,还常可引起运动员的风湿性关节痛、风湿性肌肉痛、风湿性神经痛等病症。
五、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组织安排不当
这方面问题包括是否遵守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问题,也包括组织方法上的问题。
如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不遵循个别对待原则,没有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之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教学、训练中一律对待、要求;
在运动安排上,没有遵循运动负荷从小到大,技术动作学习上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教学或训练中,尤其在进行器械练习时,因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而缺乏必要的保护;
男教师对高年级女学生保护不便;
对素质和技术差的学生未及时给予得力的保护等。
此外,运动场地窄小,人多拥挤,增加了互相碰撞的机会,这在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更为突出;
没有或不遵守运动场地分区,任意穿越投掷场地,或在非投掷区进行投掷练习;
滑冰时不按规定方向滑行;
运动设备、器材破旧、过于简陋不合乎体育卫生要求;
教师教学中缺乏耐心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
比赛项目的安排不当,比赛线路选择欠妥,比赛时间的临时变更等,都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
六、场地设备、气象条件不良
场地不平并有碎石、杂物;
跑道太硬、过滑,沙坑沙量过少、过硬,或含有碎石杂物等,坑的边缘暴露过高,踏板突出或凹陷于地面、破旧,垫子之间存有较大缝隙或安放不平整;
器械表面粗糙不平、裂缝、生锈或年久失修,器械安装固定不牢或安放不当;
器材大小、质量与运动者年龄、性别不相适应等,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
此外,缺乏必要的护具,运动服装不合适、运动鞋过大、过小或穿硬底鞋运动也都易引起损伤。
气候高温潮湿易使人产生疲劳、中暑;
大量排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易发生肌肉痉挛,也会造成运动负荷过大的假象;
低温潮湿,很易引起冻疮,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降低,动作协调性差而发生损伤。
长期在这种恶劣天气下活动,还会引起肌肉、关节等风湿样疼痛。
室外运动遇黎明、黄昏(尤其是大雾天气)时,或室内运动光线不足时,都会影响人的视力,致使神经反应迟钝,注意力及防御反射降低,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第四节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果在体育锻炼中,忽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种伤害事故。
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要注意加强防伤观念的教育,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
运动负荷安排过大,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
运动系统的许多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
为了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少年运动员和女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更应注意合理安排。
少年儿童不宜过早地进行专项训练,不宜参加过多的比赛和过早地追求出成绩。
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在教学、训练和比赛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植物神经的惰性。
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好准备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应依据正式活动的内容、个人身体机能状况、当时的气象三方面因素而定。
一般的准备活动要做得充分,专项准备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与后面的正式活动要有有机的联系。
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加大活动的比重。
有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做时要谨慎,不可操之过急,动作要和缓,幅度、力度、速度要循序渐进。
在训练专项时,应补充做准备活动。
在运动中,间歇时间较长时,也应在运动前再次做好准备活动。
建议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活动的间隔时间,以1~4min为宜。
至于准备活动的时间与负荷,一般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好。
在准备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肌肉力量练习(针对易伤的肌肉),对于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很有益处。
此外,在准备活动中加人一些肌肉伸展性的练习,对预防肌肉拉伤有积极效果。
(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应对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做到心中有数,事先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学生做好预防损伤的教育。
注意学生全面身体训练,少年儿童的身体结构和机能都尚未定型,通过全面身体训练,可以促进其身体的生长发育,并有利于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新技术动作进行认真讲解、正确示范,使每个学生对技术动作都有一完整概念,便于他们学习掌握。
教学、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
学习技术动作应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自分解动作到整体动作。
一次课中,难度高、费力大的动作教学应安排在课的前面或中间进行。
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等特点,个别对待。
(五)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
加强对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练习,提高其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措施。
例如,为了预防膝部损伤,就要注意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用以稳定膝关节。
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应加强腰背部肌肉的练习外,同时,还应加强腹肌的练习,因为腰部肌肉受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拮抗的腹肌有关,腹肌力量不足,易使脊柱过度后伸而致腰部受伤。
为预防大腿后侧肌群拉伤,在发展其肌肉力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股后肌群的伸展性。
(六)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对学生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均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参加重大比赛的前后,要进行身体补充检查或复查,以观察体育锻炼、比赛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
对体检不合格者,则不允许参加比赛,伤病初愈的人参加体育或训练时,应取得医生的同意。
其一,要做好自我监督。
1、一般观察
每天记录晨脉、自我感觉。
每周测一次体重。
如晨脉逐日增加,自我感觉不良,运动成绩下降,机能试验时脉搏恢复时间延长,说明身体机能不良,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原因。
女学生、女运动员要遵守月经期的体育卫生要求,做好监护工作。
2、特殊观察
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运动创伤的发生规律,要特别注意观察运动系统的局部反应,如局部有无肿胀、发热,肌肉有无酸、痛,关节有无肿痛等。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请医生诊治,此时不宜加大运动负荷,更不宜练习高难度动作。
其二,要经常认真地对运动场地、器械、设备以及个人运动服装、鞋、袜,防护用具进行安全检查。
其三,做好保护与自我保护。
尤其是在体操项目中,儿童少年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与控制身体能力较差,很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而失手跌下。
因此,在进行器械练习时都应予以保护,尤其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更应注意保护。
教师应将正确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方法传授给学生。
例如,摔倒时,要立即低头、团身、屈肘,以肩背着地,就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
从高处跳下时,应双膝并并拢,以前脚掌着地,以增加人体的缓冲作用。
三、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只有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才能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发病规律,调查、统计运动损伤的基本方法就是填写运动损伤登记卡(表11-1)。
运动损伤登记卡可由受伤者本人或由卫生保健人员、教师、队医来进行填写。
具体登记方法是每张卡片只填写一个伤。
例如,某人在运动中同时一次发生了皮肤擦伤又发生了骨折,则这两种伤都要分别填写在两张登记卡上。
卡上的每一栏目内容,均应认真填写清楚。
若损伤部位、性质,原因不只一项时,要分清主次,逐项填写准确,以保证统计的可靠性。
填好的登记卡应集中妥善保存,教师或卫生保健人员应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时,应按照登记卡上的各项内容逐项统计,分析时应注意各项之间的彼此关系。
登记卡上没有的内容可填写在备注栏内。
对严重损伤,除填写登记卡之外,还应把受伤的具体情况、诊断等事宜,另写出详细伤病报告。
复习思考题
1、运动损伤的概念是什么?
2、如何认识运动损伤潜在原因及其致伤条件在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中的作用?
3、试述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第二章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运动损伤的急救包扎、止血、骨折和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等急救方法,以及抗休克的急救措施。
概述
一、意义
对意外或突发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初步的临时性的处理,用以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和今后的治疗效果。
二、原则
(一)抢救生命第一:
1、首先抗休克。
2、注意保暖或防暑;
3、止血。
(二)动作要快:
快抢救,快转运,争分夺秒,迅速敏捷,采取措施.
(三)注意事项:
1、态度和蔼亲切,忌粗暴;
2、要保持镇静,有条不紊。
忌惊慌失措,故此失彼;
3、技术熟练、迅速;
4、了解病情,进行有效地抢救。
后伴随去医院,向医生介绍病员情况及抢救经过。
第一节出血的急救
健康成人全身血液总量在4000~5000ml左右,平均血液分配量为75ml/kg。
若急性大量出血达全身血液总量20%左右,人即可出现乏力、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等全身贫血症状。
若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即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有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出血,必须立刻急救,早期给予止血。
一、出血的分类
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外流称为出血。
按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
外出血指血液从皮肤创口处向体外流出,是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内出血指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流出后向皮下组织、肌肉、体腔(包括颅腔、胸腔、腹腔和关节腔)及胃肠和呼吸器官内注入。
内出血较外出血性质严重,因其初期不易被察觉而容易被忽视。
按受伤血管不同,又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类,但一般所见的出血多为混合型出血。
(—)动脉出血
血色鲜红,血液自伤口的近端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常因失血过多而出现急性贫血,以至血压下降,呼吸、心跳中枢的麻痹,从而引起心跳、呼吸停止。
(二)静脉出血
血色暗红,血液自伤口的远心端缓慢地向外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三)毛细血管出血
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健身 知识 运动 损伤 防护 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