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三中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8564405
- 上传时间:2023-05-1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38.60KB
临清三中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临清三中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清三中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
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僚阶层手中
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
9.明代在江浙、福建和两广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却写道:
“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10.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认为国家不应该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
C.导致了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D.重视商品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1.汉代城市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反映了汉代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D.随葬品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
12.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
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
这说明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B.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
C.唐朝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13.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制度之一。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已有明确的界定
1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
“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15.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1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17.明人宋应星说:
“(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18.史记记载: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9.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20.《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因为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外出打工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D.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21.“1487年,探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为这一年……大风连续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当风变小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地经过了海角。
他在印度洋的莫塞尔贝登陆……”“他”是指
A.迪亚士B.达·
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22.1796年,一位美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
材料表明A.国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23.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24.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
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
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A.全球性国际秩序建立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世界性国际分工出现D.国际政治力量中心转移
25.1841年英国进口税种有1163种,到1853年减少到466种,1862年减少到44种,1882年减少到22种。
英国此举
A.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B.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
C.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26.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27.非洲西海岸有一些反映历史的名称,科特迪瓦的“象牙海岸”,加纳的黄金海岸,利比里亚的胡椒海岸,贝宁的奴隶海岸。
这些名称反映
A.非洲物资极其丰富B.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C.三角贸易所经路线D.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28.“香料”一词在拉丁语中原意指贵重但量小的物品,一度与黄金等价,远非平民可以企及,但是15世纪之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改变。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香料产量大增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贸易的新发展D.消费观念的变化
29.美国的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但是1783年以后的几年内,英国迅速从失败的战争中恢复过来,对北美的贸易完全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内战对英国依赖加强B.英国殖民扩张策略的调整
C.英美间政治纽带更加紧密D.英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3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蒸汽机的改良B.计算机的诞生C.相对论的提出D.电力的广泛应用
31.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分析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
C.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
C.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D.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
33.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1851—1873)
5.0
3.8
3.3
1874—1890年
1.7
5.2
(1870—1890)
3.5
2.1
1891—1900年
1.6
2.6
4.8
A.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B.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
C.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髙速发展D.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
34.19世纪70年代初,即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1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
这种状况表明法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是
A.工业成本昂贵,重工业发展缓慢B.小企业大量存在,企业经营分散
C.流动资本不足,工业企业投资少D.小农经济发达,劳动力供应不足
35.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
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第II卷(非选择题,47.5分)
36.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
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首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
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
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
以儒而贾,以贾而儒"
,时人评价:
"
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和海禁的关系。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美洲、非洲等)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将世界上大片地区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式的东西。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的哪些航海家为大西洋变为“桥梁”作出了贡献?
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中,走在前列的首先是哪两国?
这一变化有利于欧洲人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工业革命中,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的新生产方式和新能源技术分别是什么?
归纳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证明材料三中马克思的观点。
38.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
铁搭:
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
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
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
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
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试卷答案
1.D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反映了班固主张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故D正确;
“重视农业生产”说法过于片面,故A错误;
“承认商业的重要性”说法也过于片面,故B错误;
材料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生民之本……食足货通”,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该信息的含义是农商并重,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变法内容。
从题干中可知其措施为“废井田、开阡陌”。
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所以A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所以B错误。
C从材料中可直接排除。
土地公有化是1953年农业改造后才出现的,D错误。
综上,本题选A.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内容
3.A
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4.B
“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的意思是说一人身体需要东西尽可以购买到,说明当时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
A是北宋时期;
C和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
5.C
根据“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C正确;
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宋朝仍然推行抑商政策,排除B;
宋朝官府放松了对市的监管,D不符合史实,排除。
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侵街房廊钱”,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6.C
材料反映了行会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不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故A错误;
行会行头的出现也不能说明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错误;
“维持市场秩序……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说明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故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故D错误。
故选C。
7.B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
材料中“移船相近邀相见”“老大嫁作商人妇”,说明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B正确。
材料中反映的是商人买卖和经营茶叶的活动,但没有直接反映百姓的饮茶之风,故C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江西经济地位问题,排除D。
8.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贵族和官僚等特权阶层的土地占有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给予小农经济以适当的保护,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日益壮大,而是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现象,而是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排除B项。
材料强调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与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无关,排除C项。
本题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结合均田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C
据材料“厉行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故B项错误;
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海禁……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D
据材料“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明末清初黄宗羲则认为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商品经济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国家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
重视商品经济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11.A
据材料“中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也用于市场销售,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故C项错误;
材料主旨与身份等级限制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流入民间的现象,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同时注意区分身份等级限制的含义和特点即可。
12.C
据材料“就食东都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都属于东南地区,当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项正确;
当时长安仍然是全国政治中心地位,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故B项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故D项错误。
13.D
据材料“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明确的界定,故D项正确;
地券或地契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土地所有权私有,不是完全由国家控制,故B项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地券或地契的性质是政府对土地所有权的界定,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注意区分土地买卖频繁、耕者有其田等概念的含义。
14.B
据材料“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一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的问题,故A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也不是当时农民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信息反映的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材料信息“一人治之,十人食之”说明当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作用,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15.C
据材料“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可知主要表述的是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频繁,至于明清政府防灾能力无法据表格得出,故A项排除;
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元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之宋朝明显增多,由此可得出,经济南移并不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
由图表可得出,从秦汉到明清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与频率都在不断上升,明清农业生产方面逐渐面临严峻考验,故C项正确;
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清 第一 单元 同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