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8600550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72.06KB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福建卷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图2
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B.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C.社会生产多元并存D.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4.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这种课征平均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一做法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
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6.清朝,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或巡抚。
总督一般统辖两个以上省的军政和民政,巡抚一般只统辖一省,二者无上下统属关系,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措施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形成权力制衡C.加强中央集权D.消除地方割据
7.1853年初,清政府户部估算,与1852年相比,该年岁人至少少收银1000万两。
6月,户部密奏说,截至6月12日仅存银227000余两,连正常的行政费用也无法开支。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影响B.中国的海关税收被西方列强控制
C.鸦片战争赔款带来的沉重负担D.自然经济解体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8.图3为1898年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
这表明他
◎知耻——知道落后于日本、暹罗和古巴的耻辱
◎知惧——知道越南、缅甸、朝鲜、埃及和波兰的可怕命运
◎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
◎知要——知道中学和西学的要点,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
◎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图3
A.倡导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B.基本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
C.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D.主张进行温和的社会变革
9.1917年至1921年间,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知识界从以单纯“暴力政变”形象出现,迅速转型为代表“社会革命”新方向、昭示中国未来出路的重大事件。
这一转变
A.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D.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10.1937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刊并公开发行了理论周刊《群众》。
当时周刊的文章常常以“蒋委员长”“抗战最高领袖蒋委员长”“最高统帅”等指称蒋介石。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力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
C.全面接受了国民政府的领导D.具有团结抗战的鲜明态度
11.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
其中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
这样做旨在
A.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B.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C.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合作D.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2.罗马法强调,个人以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独立存在,权利主体处于自由形态,除受正义和公平原则拘束之外,不受其他因素支配。
这说明罗马法
A.注重保护个体权利B.淡化族群之间关系
C.蕴含社会平等原则D.倡导自由不受约束
13.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
他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为了
A.扩大荷兰自身海洋利益B.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
C.联合西欧国家对抗英国D.缓和西欧各国海洋冲突
14.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的法令,农奴可以通过从领主手中购买而拥有土地;
1864年,他又组建了郡县议会,允许地方推行较为温和的自治。
这些措施
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C.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削弱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15.1945年12月,让·
莫奈向戴高乐总统提交了他的《工业设施现代化计划》,随后法国成立了“计划总署”。
到1947年1月,法国内阁毫无争议地批准了“计划总署”的第一份国家计划。
法国设立“计划总署”的目的是
A.建立法国计划经济体制B.推动法国工业化尽快起步
C.运用宏观调控恢复经济D.加速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16.1972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了《基础条约》,该条约既规定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也指出了双方的分歧和保留意见。
这反映出
A.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B.欧洲“冷战”对峙有所缓解
C.美苏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力减弱D.西方“和平演变”取得突破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
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
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
“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
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
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
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
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
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由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
这些新型的教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值。
(11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分)
材料
美国学者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写道:
“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面貌。
”对此观点,有的学者作出如下解释(部分)。
序号
角度
历史解释
(1)
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被自由主义取代,自由主义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实行“自由放任”,即自由竞争、自由生产、自由贸易。
这一思想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2)
工人阶级的抗争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工人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激化,工人阶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争。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工人阶级的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
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4)
城市居民的感受
参照
(1)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成(3)(4)的历史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黄遵宪,字公度,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于广东省嘉应州攀桂坊。
在外交中,他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光绪八年(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驻美期间;
美国不准华人假道美国。
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争之亦终必收效”。
经过黄遵宪的交涉,美国政府同意“华商人等由他国来美,及曾居住美国再来与执领事护照而再来者,均得通行;
华工假道旧金山往他处者,亦由领事给照,不受留难”。
对此,旅美华商华工“无不感戴恩泽”。
美国官吏还以不卫生为由,逮捕了许多华侨。
黄遵宪亲自到监狱看望被捕华侨。
他让随从人员测量关着华侨监狱的面积,质问美国官吏:
“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
”美官吏理屈辞穷,只好释放被捕华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遵宪赴美开展外交活动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黄遵宪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为1978—1984年中国农民粮食销售(图4)与国家收购(图5)情况(单位百万吨)。
图4
图5
——据韩志荣、冯亚凡《新中国农产品价格40年》绘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信息,并予以阐述。
(要求:
所提取信息有效,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A
1.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礼乐秩序渐趋崩溃,代表不同阶层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个人修养或规范个人行为出发,力图通过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恢复社会秩序,提出了不同的社会主张,故C项正确。
A项是道家的主张;
B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与史实不符。
2.B【解析】占代中国的制度是有传承性的。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早在西周和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御史,但此时的御史仅为“掌赞书”“授法令”“记事”之官,没有监察职能。
秦汉时期,御史是监察官员。
这反映出秦汉统治者在传承古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和历史事实不符;
古代中国的制度虽然不断变化,但具有很强的传承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C【解析】材料表明,当时丝织业、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济并存,体现出社会生产多元的特征,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丝织业是否领先于全国,也无法判断是否为家庭经济、小农经济是否占据主导地位,A、B、D三项错误。
4.D【解析】租庸调制是存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男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D项正确。
租庸调制中,男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A项错误;
B项中“消除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均田制分配的是政府控制的土地,未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的进行,故C项错误。
5.D【解析】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因此D项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
B项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
C项与史实不符。
6.C【解析】清朝地方最高长官总督或巡抚形成权力制衡关系,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
督抚体系的设置实际上是为了加强巾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这种体制的特点而不是目的;
清朝已形成高度的大一统统治,这一措施的目的不是消除地方割据,而是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53年初,清政府户部估算的赋税银两征收锐减,存银量连正常的行政费用也无法开支。
联系时空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此时的经济重心——南方,战争使得户部收银减少,军费支出增加,大量库存银被用于战争,故A项正确。
1853年上海海关税务司才刚刚成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并未被外国侵略者全部攫取,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的赔款不影响清政府1852—1853年的财政收入,C项时空不符;
自然经济解体并不会对财政收入产生太大的影响,故排除D项。
8.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1898年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五知”反映出他看清了外国入侵的危险,知晓改革的方法,但仍然遵循“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温和的社会改革,用传统道德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故D项止确。
张之洞主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范畴,不倡导变革政治制度,故A、B两项错误;
支持康梁等人的维新活动材料体现不出来,故C项错误。
9.B【解析】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指明了新的道路,故B项正确。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项;
C项说法错误;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排除D项。
10.D【解析】材料表明,《群众》周刊承认并维护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共合作,统一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团结抗战的鲜明态度,故选D项。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拥护国民党的政策而不是斗争,排除B项;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解析】材料表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分布的目的是促进中两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有利于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故A项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并不能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故B项错误;
厂址分布的目的是调整新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尤其是为内地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目的不是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故C项错误;
D项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符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但是不符合材料强调的厂址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信息,故D项错误。
12.A【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强调个人以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而独立存在,重视个体的自由状态,体现出罗马法注重保护个体权利,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个体权利的保护和尊重,不能说明罗马法淡化族群之间关系,也没有涉及社会平等的信息,也不是倡导自由不受约束,B、C、D三项错误。
1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609年格劳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主张各个国家都有海上航行的自由,其目的是强调通过海上自由贸易促进商业发展,以利于扩大荷兰的海洋权益和对外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荷兰海上力量强大,与西班牙争夺海洋霸权史实错误,故B项不符合题意;
此时的英国并未取得海上殖民霸权,“对抗英国”逻辑上不通,故C项错误;
格劳秀斯的海洋自由论本质是荷兰扩大海洋势力范围的产物,不是为了缓和西欧各国的海洋冲突,故D项错误。
14.B【解析】材料表明,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解放了农奴,农奴通过赎买获得土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允许地方部分自治是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为工业化发展减少政治体制的束缚。
二者均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因此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
C、D两项材料来体现,也与业实不符。
15.C【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受美国影响,普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取得了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材料中法国的做法就是这一发展特征的体现,因此C项正确。
法国仍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并非要建立计划经济体制,A项说法错误;
法国工业化在工业革命时就已起步,B项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
16.B【解析】德国的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争夺欧洲的产物。
1972年仍处于“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签订的条约既对立又有所妥协,反映出“冷战”局面有所缓和,故B项符合题意。
1972年两德就民族统一问题达成共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美苏双方仍在争夺世界霸权,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对欧洲影响力减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和平演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7.(19分)
(1)特点:
统治者重视,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
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
鼓励修身律己;
等等。
(8分,合理表述即可得分)
(2)转变:
由宣扬封建纲常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或答从崇尚圣贤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
由伦理知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
由注重救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
(任答1点2分,总分5分)
时代价值:
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其和观念的传播(或答有利于思想解放);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任答3点6分)
18.(9分)示例:
(3)伴随着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一方面他们要求在国内扩大政治权力,比如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完善了君主立宪制;
另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
(合理表述酌情给分,4分)
(4)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在城市;
机器使用日益普遍,工厂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
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环境等出现问题。
(合理表述酌情给分,每点2分,总分5分)
19.(12分)
(1)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外交环境恶劣;
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西方外交理念传入中国,对清朝官员有所影响。
(6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是正义的外交诉求;
在外交中勇于抗争、据理力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和华侨利益,具有爱国性;
限于国际环境、国家实力,这些抗争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境遇。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0.(12分)答案可从以下角度作答:
角度一:
根据图表提取一条信息,如1978—1984年我国农民卖给市场的粮食逐年增多;
国家实际收购额逐年攀升,远超计划收购额;
按定购合同价收购的份额逐步减少,以超购价格收购的粮食份额逐年增多;
(表述合理即可得2分)
角度二:
结合所学指出该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如当时我国粮食收购逐步由计划调节向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
角度三:
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历史原因,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挤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解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国家调整了农产品购销制度,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科技投大增加、生产技术改进等推动了粮食增产。
(表述合理即可得6分)
角度四:
得出符合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如由于当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统购统销体制依然存在,市场机制对粮食供求、交易的作用仍然有限。
但是,改革作为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已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衡水 中学 全国 第二次 联合 考试 福建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