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8612905
- 上传时间:2023-05-1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5.23KB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文档格式.docx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在综合程度和自主性方面比上述活动要更进一步。
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设置“辩题”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
如果一方理据确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
教科书中设置了关于“探险”的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乍一看,正方(“推崇探险论”)的观点更容易找到理据支持,教科书中的选文和教科书编写的价值取向都是对正方的支持。
但是,深想一下,反方(“反对探险论”)的观点也不无道理,除了教科书所提示的“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之外,是否还可作更深广的思考?
比如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启发:
从一定程度上说,探险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的产物。
这种观念认为,面对自然世界及其生物世界,人类无处不可以涉足,只要人类力所能及,便可以“占山为王”“插旗为疆”,据为己有。
但是,如果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质疑:
人类的步履就没有限度或限界吗?
只要人类足迹所至,那里就必然属于人类吗?
就理应由人类来主宰吗?
事实上,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
不是吗?
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
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
人类出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动物、生灵即受到惊扰和侵害,甚至难逃劫难……如同哥伦布探出“新大陆”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当今人类无所自律无所限制的“探险”,也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张。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
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上述观点未必全部正确,也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观点,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开展这场辩论的旨趣也并非要弄个谁是谁非,而是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开展关于探险的是是非非的辩论过程当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有可能在辩论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使辩论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让双方观点激烈碰撞,充分展开,以期达成深度交流。
不过,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主要是在正式辩论之前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而不要在辩论之中“披挂上阵”。
第二,指导学生认清“探险”和“冒险”的联系和区别。
探险是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考察(自然界情况);
冒险是指不顾危险地进行某项活动。
若进一步推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
①“探险”是过程,也是目的,之所以要“探险”,就是要解开那些极少有人涉足或人类从未涉足的自然之谜;
而“冒险”只是一种手段,之所以要“冒险”,是要通过“冒险”行为来达到预定目的;
②探险是有充分准备的漫长之旅,整个过程是考察和研究的过程,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对自我的体能与智能的挑战和考验,而冒险是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的不得已而为之或应急性的行为;
③探险和冒险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冒险并非就是探险,而探险常常需要冒险,因为面对自然界之谜,每前进一步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甚至可以说,探险的过程就是无数次冒险的联结过程。
第三,“七嘴八舌说探险”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要完成这一活动不仅需占有大量的古今中外探险的材料,而且要从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损害中提炼出足以说服对方的观点,特别要能联系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来谈论探险的功过得失。
总之,通过这一话题的辩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
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引导和启发,而不要拘泥于知识性问题的解答。
4.“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这一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情境模拟”性。
如果说,通过“讲故事”“辨是非”活动的开展,对“探险”有了形象感知和理性思考,那么,开展“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活动,则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以此来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其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
开展此项活动,宜分四步进行。
首先,“招聘小组”要设计好情境,即值得挑战的自然环境,并用语言文字或图画具体描述或描绘出这一情境,要描述或描绘得具有神奇的魅力,以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接受挑战。
其次,招聘小组根据不同的情境(或荒野大漠,或荒滩孤岛,或林海雪原等)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外情况发生,面临生存困境等)。
这些问题可以提前发布,让应聘者作好准备。
第三,招聘和应聘。
在招聘小组作好“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的准备之后,向同学们征聘“挑战者”,鼓励同学们前来应征。
应征者先具体指定挑战的地点,接着陈述自己挑战的理由和所做的准备。
应征者陈述之后,招聘小组成员向应聘者提出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已发布的问题,也有根据应聘者陈述而提出一些必须应对的问题。
应聘者均应一一予以回答,其回答应既符合情理,又具有胆略和创意。
第四,根据应聘者在应聘过程当中的表现和处理复杂困境的机智、魄力、能力等,评出“最佳挑战者”。
有条件的学校,语文教师可以与计算机教师取得联系,协作配合,开发电子探险的游戏课件,让学生利用电脑多媒体来虚拟探险情境,经历探险过程,体验探险乐趣,以此来培养学生在探险过程当中处理问题、应付困境、独立决断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变通、改造某些有探险主题的游戏软件,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电子虚拟探险活动”。
5.关于作文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文“话探险”中的“探险”,其概念应理解得宽泛一点。
就学生的经历而言,一次对未知世界的勇敢闯入,就应属于探险。
尽管学生所闯入的世界对成人来说已视为寻常,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仍具有“探险性”。
作文题目自拟,体裁、字数不限。
这给学生写作以较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给教师的作文指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引导。
第一,记叙类作文。
记叙类又可分为记实类和幻想类。
记实类可以写“×
×
探险的故事”“我的一次探险经历”等;
幻想类可以写成童话故事,如“小鸭历险记”,“初探神秘岛”等。
第二,议论类作文。
可以对某一传奇人物、探险壮举进行讴歌或评价,亦可对人类探险的是非功过加以综述或评说等。
对于这类自由度较大的作文,最好先让学生拟定题目和写作提纲,教师根据学生拟定的写作提纲来分门别类地指导。
三、活动评价1.这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
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三项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竞赛性,不仅要让学生自主组织其活动,还应让学生自主评价,对活动进行评价,对同学进行评价,对自我进行评价,让学生们评选出“故事大王”“优秀辩手”“智勇挑战者”。
2.教师也要参与评价,评价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积极态度。
第二,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即参与度或曰参与的深度)。
参与的形式可以各有不同,有的作为选手参与,有的作为组织者参与等,对每一种参与都应有相应的评价。
第三,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对于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同学理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但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正在进步的同学。
四、有关资料1.漂流长江第一人(郭正刚)在长江源头起伏险峻的通天河峡谷中,千万年来的寂静被一阵激越昂扬的四川号子打破了。
“嘿哟、嘿哟嘿哟,嘿;
嘿哟、嘿哟嘿哟,嘿……”从长江上游冲下一只红色橡皮船,船的两舷闪着五个金灿灿的大字──“龙的传人号”。
一个身穿红色救生服的青年,手操双桨,严峻的目光注视着前面的激流,镇定自若地驾驭着橡皮船,在奔腾咆哮的江水中左突右奔,飞流直下。
两岸峡谷的回声,呼应着高昂、苍劲的号子,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叶轻舟在孤行,而像是千舟竞发……波激浪涌,历经沧桑的万里长江,在中华大地上奔流着四千万年了,它同古老的黄河一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乳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勇敢的子孙。
人们感谢长江,人们敬畏长江,人们歌颂长江……然而,千百年来,从未有人敢斗胆直下漂过长江。
长江是龙,是猛兽,它时疾时徐,洋洋洒洒6380千米;
恶浪惊天,飞奔突泄,落差5400米。
深峡陡峻,暗礁密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壮哉!
危哉!
难怪有人谈“江”色变。
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乏乘龙伏虎的英雄,且看江中那位青年,桨破飞浪,舟碾激流,竟从长江源头漂流下来了。
此乃何许人也,敢冒此天险?
敢破万古纪录?
他的名字叫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
长江支流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宛若三条白练在乐山交汇,著名的乐山大佛就矗立在波澜壮阔的三江合流处。
沿岷江南下不足200米便能与长江相会。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和郭沫若。
丰腴的泥土、优美的景色和悠久淳厚的历史文化风情培育了他,使他从小就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纯净心灵。
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
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得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
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
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
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
翻阅、研究了上百本有关长江和长江流域的书籍、地方志。
他多次去长江沿途徒步考察,了解水情,适应气候,确定漂流路线,筹建接应站……1985年春节的前夕,他再次来到云南金沙江,准备对世界闻名的大峡谷虎跳峡进行试漂。
他艰难地爬上玉龙雪山和哈马雪山,对整个峡谷进行观察了解,选定漂行的路线,然后在虎跳峡的最窄处,拦江拴上一根尼龙绳,然后开始下漂。
虎跳峡长12千米,坡陡浪急,暗礁密布,浪花有五米多高,落差极大,连续有几个陡坎、大跌水。
皮筏飞流直下,左冲右撞,尧茂书拼命划桨也无济于事,船冲向一个大礁石翻了,幸亏凭着一身好水性和一根大浮木,才算保住了性命。
这次虽然遇险,但他对虎跳峡的水情有了了解,知道该怎样对付它。
他的详细计划渐渐成熟了。
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漂流探险。
就在尧茂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准备漂流长江的时候,他从有关部门听到了美国探险家沃伦·
肯要在1985年8月来中国考察长江的确切消息。
他真急了,“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了千年万年的长江,竟要由别国的人先来征服?
不,不能!
”再说他已经做了长达六年的准备,他也不愿使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他心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念头:
“我应该走在外国人的前面!
”他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四个大字:
“提前行动!
”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和他的哥哥尧茂江,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行进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
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
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了。
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朴实而勇敢的青年,一位深深爱着祖国、爱着长江的人民的儿子,开始了他震惊世界的漂流长江的创举。
茂书坐在船上,用双手掬起一捧长江源头清冷的江水喝下去,然后操起双桨。
他故意用力拍击水,溅起一团团好看的浪花……这便是尧茂书“自费”漂流万里长江的下水仪式。
橡皮船缓缓漂动了。
茂书弟兄俩仔细地分辨着水流,日夜轮换着向前划行。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水大起来。
江水在此转了一个弯,扭头向东流去。
茂书下船拍摄,他对茂江说:
“这里应该是长江第一湾。
”下午,他们漂行到一座石头山。
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石和草都是黄色的。
茂书不听哥哥的劝阻,坚持要上山去拍摄,说:
“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拍头儿。
不会有大问题的。
”茂书上岸拍摄,不一会儿,在船上放哨的茂江就发现在离茂书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个黄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只棕熊,吓得茂江大叫起来。
当茂书发现棕熊时,熊已离他很近了,他拿起摄影机便跑,等他上了船,划到江心,熊离他们只有十几米了,站在岸边不住地对他们狂叫,把茂江吓出了一身冷汗。
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
24日,哥哥尧茂江的假期已满,弟兄俩在江边拥抱着,洒泪相别。
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行进。
他划船驶过通天河大桥,行不多远,下起雨来,久久不停。
他冒雨前进,浑身湿透了。
通天河水浅滩多,又是顶风冒雨,划船相当吃力,不时还要下水拖船而行,速度缓慢。
为加快船速,他驾舟在急流中行驶。
几天中,他连闯几个小峡谷,翻过波浪,顺利地漂下来。
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
转过一个弯,忽闻前面水声大吼,但见白浪滔天。
茂书急忙将救生衣系好。
此时,橡皮船已陷入陡浪跳波,如离弦之箭,冲向峡口的惊天骇浪。
茂书奋力划桨,越过波峰,又陷入浪谷,只觉得疾风掠耳,头晕目眩,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冲过去。
一个几米高的大浪铺天盖地般向船首劈来,橡皮船被大浪吞没了,一会儿又从浪里钻了出来,茂书借着大浪的余势,迅速划动双桨,终于冲出了峡口。
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
山谷渐渐开阔,两岸山青树茂,绿草茵茵,岸边野生动物很多,有羚羊、野驴和白唇鹿。
茂书拿起摄影机拍摄。
白唇鹿不怕人,有的竟在岸上追船相送……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前几夜的阴风苦雨,衣、被全被打湿了,还要受到熊瞎子和狼的袭击。
他常常是手持藏刀,用手电光和点燃的鞭炮声驱吓野兽。
寂寞的黑夜中,熊吼狼嚎,使他心惊肉跳,彻夜不眠。
而今夜,繁星满天,明月格外皎好,四面深阔的江水又隔绝了野兽的骚扰。
在广阔无际的苍穹下,空旷荒寂的田野中,江水粼粼,泛着星光,多么难得的一个平静的夜呀!
茂书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热切盼望他平安消息的亲人。
几天来,茂书漂流经过的地方,都是无人区。
这天黄昏,始见藏民。
河岸、山坡、陡崖上的藏民,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到长江上游漂下一只红船,一个人身穿红色救生衣,头戴金色的帽罩,脸前挡着黑色防浪板,不知是何物,以为是活佛转世,江神下凡了。
于是纷纷往茂书的船上扔糌粑、牛羊肉,还不住地向江中磕头。
搞得尧茂书不知所措。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
七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
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
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
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
临睡前,他写下了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
茂书终于闯进金沙江了。
金沙江是尧茂书整个漂流的重点。
在上游1300多千米的漂流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过险滩的经验。
他怀着百倍的信心、强烈的拼搏渴望,要到虎跳峡这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中去击水搏浪,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的非凡智慧和勇敢……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
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选自《报告文学》1986年第8期,有删改)2.余纯顺徒步走中国(郑石平)6月中旬,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走了整整8年的徒步探险家余纯顺,在穿越素有“死亡地带”之称的罗布泊时,突发急病而死,噩耗传出,使得无数关心、钦佩他的人们扼腕长叹。
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
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
他曾在安徽军垦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
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事,第二天就去报名,决心要把以前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夺回来。
他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硬是自修完初中到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四个毕业证书。
余纯顺从小就崇敬张骞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
他常常坐在山顶上忘我地遐想,感到远天的底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
1985年,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翻船落水遇难的故事激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曾掀起了一股连续数年的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
住在长江之尾的余纯顺,他的心也被尧茂书打动了,他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不想重复前人的行动。
一天,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人为了一扫当时流行于欧美的颓废的嬉皮士风气,孤身徒步走过美国西海岸的事迹。
他受到启发。
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
他想给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华民族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展示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崇高与博大。
他想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还需要奋发向上的、勇敢的探险家。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渴望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使他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第一步。
一双铁脚,走南闯北履危历险1988年7月1日,余纯顺经过充分准备后,背上二三十千克重的行囊毅然上路了。
他每小时走5千米,一天通常走40~60千米,一般连续走五六天后休整一两天。
7月15日,当他进入江苏北部新沂县境内,受到第一次磨难:
中午,酷暑难当,骄阳似火,柏油路面被晒得软乎乎的,路上行人很少。
走着走着,由于几小时没喝上水,他双腿打颤,胸口发闷,嗓子冒烟,突然眼前一黑,中暑栽倒在地,昏迷了很长一段时间。
幸好被一老农发现,将他背往一个桥洞下,用草帽不断给他扇凉,他才慢慢苏醒过来。
老人告诉他,再迟发现一会儿他就没命了。
[1][2]下一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写作 口语 交际 综合性 学习 漫话 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