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教材17页精选文档.docx
- 文档编号:8874496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26MB
小学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教材17页精选文档.docx
《小学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教材17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教材17页精选文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教材17页精选文档
“古桥文化”校本课程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第一节开发古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基础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古桥乡土资源的现状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我校小学所在的镇地理位置属于江浙沪交界之地,位于美丽的淀山湖畔,所在镇属于典型的江南古镇,镇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誉,横跨两岸的众多宋元古桥是难得教学资源,每座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古人曾生动的描述道:
“镇素以多桥著闻……尤为一地要冲”、“桥梁尤多于他镇,古称四十二虹桥”。
如今镇上还保存着自宋代以来七座典型的古桥(详见下表),多座桥被上海市政府和青浦区政府命名为市或区的一级文物保护遗产。
古镇现存七座古桥之特点
桥名、照片
主要特点简介
迎祥桥
迎祥桥在南首,建于元代,是江南著名的元式桥梁。
它近似现代的公路桥,当代桥梁专家称该桥为:
“连续简支”梁桥的鼻祖。
迎祥桥造型特别,造桥材料采用砖、木、石组合结构,桥柱用青石拼成,石柱架条石作为横梁,横梁上密排楠木,桥面两边外侧、覆贴水磨方砖,以保护木梁。
它是梁式五孔砖石桥,桥长34米,宽2米多。
桥面无栏杆,是典型的元式桥梁,标志是元朝建国后的桥梁特点。
如意桥
如意桥在迎祥桥北约50米的地方,因桥堍有祖师庙,故也称祖师桥。
该桥建于元代,明、清两代多次大修,故桥身整齐优美,犹如新建一般,故乡民也称“新桥”桥型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0.8米,宽3.4米,显得很稳固。
全桥石料为一色花岗石,打凿整齐,桥面雕凿盘龙,右端有如意图案。
普济桥
普济桥是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
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
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桥上,紫石发光,晶莹光泽,宛如一座用珠宝相嵌的宝石桥。
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万安桥
万安桥建于宋代景定年间,明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并立碑勒石。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9米,高5米半。
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亭桥。
此桥的结构、造型和用石,与镇南的普济桥基本相同,两桥同跨一河,南北相望,故称为姐妹桥。
普庆桥
普庆桥原名汴水虹桥,原建于北宋汴京城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上的一座桥,是中国古代木建桥梁的典范。
这座虹桥为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古代桥梁复制的杰作。
严格按古代的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
桥的两旁有木拱,桥的坡变平坦,拾级而上,行走平稳,拱梁的两端,分别雕刻狮、虎头像,既增加木桥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国的建桥特色和民族风格。
林老桥
林老桥在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年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
桥长24米,桥高4米半。
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
放生桥
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生河,放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
此桥建于明代,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
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
楹联曰:
“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
”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
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
古人的楹联,抒发了热爱古桥的思想感情。
二、开发古桥文化校本课程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乡土资源进入课堂,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自编的校本教材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蒲公英行动”课题组负责人刘宇新指出: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要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最重要的前提是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若教育违背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仅不能促进他的发展,反而还会阻止他的发展。
因此,重视学生独立的生命价值,是现代教育之首要。
”
此外小学阶段由于学制长,学生年龄跨度大,高中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有一些内容要分年级分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的研究表明: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喜欢画画,但空间感知能力较弱;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得到了发展,虽然绘画兴趣逐渐降低了,但设计和操作活动仍然普遍受欢迎。
所以,低年级以绘画为主,画画一玩玩;中高年级以制作和欣赏为主。
笔者在“古桥文化”的教学中就是分段分步进行:
小学低年级以看一看古桥、说一说、画一画古桥等活动为主,来感受古桥的美所在;小学中高年级以鉴赏古桥、做一做古桥、设计桥等活动为主,来提升各种学习能力。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有利于循序渐进,有利于因材施教,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体现人本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要把学习者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看待。
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课程设置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多样的、有选择性的、充分全面的发展。
”因此,在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时要把那些学生感兴趣的乡土资源内容编写进来,只有这样乡土资源进课堂才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热爱乡土美术,立志为乡土资源的传承作出贡献。
在开发地方美术资源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三)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提倡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
”美术校本课程是一门地方性的课程,它是以地方性的美术乡土资源为依托的。
美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搜集资料,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学习。
乡土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要立足于地方,坚持地方资源特色,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因此,校本美术课程应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当地的民间文化结合起来,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内容选进校本教材,这样校本课程才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的古桥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古桥有很大不同,无论是造型上还是材质上都有很大区别,特别是桥上的一些雕刻,文字,图案等等更是独具特色。
因此在编写古桥文化校本课程时立足于本地的古桥特点,来设计教学,如“探索古桥上的石刻的含义”等活动。
三、开发古桥文化校本课程的步骤及方法
《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即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确定目标,即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教学实施;评价,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等等。
”以此为指导,笔者尝试按照“收集资料调查摸底——制定目标——教学实验——过程评价”等四个主要步骤来开发校本课程,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部分环节,具体如下:
(一)基本步骤
第一步:
对古镇的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初步筛选,初步拟定开展教学的古桥及附近建筑,初步的范围可大一些,如石碑,寺庙等。
第二步:
调查摸底,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古桥文化的相关内容。
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了解学生对古桥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给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019年9月,笔者在上海市青浦区小学针对三到五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详见附录三)进行了摸底,学生对“古桥历史故事”和“古桥的制作方法”、“古桥的造型”等等方面很感兴趣,最终以这些为主要内容来设计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我校学生关于探索家乡古桥兴趣调查情况
第三步:
制订校本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参见本章第二节)
第四步:
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验(参见本章第三节)
第五步:
编写美术校本课程教材(参见本章第四节)
第六步:
根据校本教材开展教学实践。
根据制订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编写好的美术校本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实践,并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丰富校本教材,并及时进行教学研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第七步:
教学评价
首先要建立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乡土资源文化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乡土资源文化的情感和在学习过程中各项能力的提升。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因此应该把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参与度和学生对乡土资源文化的认识了解程度作为校本美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准。
在评价时,可以兼顾学生学习的作业成绩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开展活动的情况,另外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二)主要方法
1.实地参观法
实地参观法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到乡土资源文化的建筑、场所、名胜古迹现场等地方进行参观观摩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亲历现场,比较真切地接近乡土资源和民间艺术,使学生对乡土资源有比较全面而真实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资源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资源文化的情感,促使学生热爱家乡本土资源。
笔者在进行“考察古桥”教学活动时,带领学生到古桥所在的实地观察古桥,拍照古桥等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调查走访法
社会调查走访法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访乡土资源所在地的居民、老人、专家或文物馆等,对乡土资源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
这也是乡土资源文化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家乡、了解乡土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乡土资源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传承乡土资源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笔者在小学三年级的“鉴赏古桥”的教学中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体会是这一方法一般只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太小不便采用。
3.尝试制作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融入活动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和活动的主人。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进行乡土资源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们参照教师提出的目标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师的建议组织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和自己动手制作。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
笔者在小学四年级的“做做古桥”的教学活动中,就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分组,选择制作材料,动手尝试制作古桥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设计单元化的研究型教学活动
一、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一)制定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古桥文化”的教学,了解家乡古桥的历史,初步了解家乡古桥的造型、建造年代、功用、装饰图案、材质、文化故事、桥名的由来、设计理念等知识,并学习写生、画出古桥作品,制作古桥模型、设计创作出桥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参观、考察古桥的过程中来收集有关古桥的资料,在写生、制作、创作有关古桥作品的过程中来学习了解古桥的造型特点,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采访等方法中学习有关古桥的知识和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各项活动中激发热爱家乡、热爱古桥的情感、感受到团结协作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体会成功创作的乐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设计分目标
课程
年级段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古桥文化
一、二
年级
初步了解家乡古桥的桥名、外形、装饰图案、材质、文化故事。
学会欣赏古桥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古桥、小组交流、网上查找等方法来收集古桥的资料
体会热爱家乡、热爱古桥的情感,激发对古桥探究的兴趣
三、四
年级
进一步了解古桥的造型、结构特点。
学习写生、画出古桥的方法,尝试制作古桥模型
通过制作小报、写生古桥、小组合作制作古桥模型进一步学习了解古桥的造型特点
感受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体会成功绘画、制作的乐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年级
尝试利用废旧材料“设计”桥,把桥和生活联系起来,如何保护古桥等等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在查找资料,寻找废旧过程中进行尝试
感受对家乡古桥的保护意识,体会利用生活废物进行创作的意识
(三)制定教学计划
“古桥文化”课程的教学,采用分学段设置的方法。
具体分为:
低年级段(1-2年级)、中年级段(3-4年级)、高年级段(5年级)。
教学计划表如下
课程
年级段
总课时
分课时
教学内容
金泽
古桥
文化
一、二
年级
8课时
第一单元:
4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一单元:
欣赏古桥(图片、视频、网络)
第二单元:
实地考察古桥(观察、拍照、采访)
三、四
年级
20课时
第一单元:
4课时
第二单元:
8课时
第三单元:
8课时
第一单元:
鉴赏交流古桥(制作小报、合作交流)
第二单元:
画画古桥(写生、水墨、版画等)
第三单元:
做做古桥(木块、陶泥、纸板等)
五年级
8课时
第一单元:
4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一单元:
如何保护古桥
第二单元:
设计创想桥(写感想、废旧材料制作)
二、按照学生特点确定研究型的主题学习单元
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利用,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小学阶段主要以“文化领域”为主。
如上表:
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是一、二年级,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第三学段是五年级。
分别确定了以了解与欣赏古桥、画画与做做古桥、设计与创作桥等美术课程整合的综合课程开发利用,结合学生兴趣特点确定各学段的学习主题。
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指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应以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来进行,他在《三维目标须以单元化研究型教学来落实》一文中指出:
“教师需要从地方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或社会热门话题中,寻找富有人文性或科技性的研究课题;按新课程的理念设计三维目标,策划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因此应该在每个学习主题中设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在第一学段的了解与欣赏古桥中设计几个活动:
欣赏与讨论、实地考察、分组总结、交流等活动;在第二学段的画画做做古桥中设计几个活动:
鉴赏交流古桥、画画古桥、做做古桥等活动;在第三学段的设计与创想桥的中设计几个活动:
如何保护古桥、废旧材料利用、写出对家乡古桥的感想等等活动。
活动设计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
中间部分的感受、考察、鉴赏、描绘、制作、设计创想等可以理解为“课程——活动”、左边的有关古桥的历史、故事、造型、结构、作用、保护方法等可以理解为“古桥文化——知识”、右边则是各种能力的提升,可以理解为“学生——能力”。
它们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如图:
三、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
王大根教授曾在文章中指出: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逐步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因此美术教学策略也应当注重多元化。
教师应当以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主导思想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的自组织与自我建构中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笔者在具体教学时就是以小组合作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实地考察古桥活动、制作古桥内容的电子小报活动、小组合作做做古桥活动等等。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主题的确定以及相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做出具体的活动设计,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即活动主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开发的。
活动主题一旦确定,所有内容都应围绕主题展开和设计,比如活动目标就是根据活动主题设计制定出来,而活动目标决定了需要怎样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资源等。
同时教师与学生利用什么样的活动资源以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决定了目标的实现程度。
下图是对这种组织形式的说明:
这里再把每个活动主题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资源、活动成果等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预设,具体设计如下表:
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活动资源
活动成果
感受古桥
1初步感受家乡古镇古桥的美
2简单了解古桥名字、故事等
1观看古桥图片、
视频等
2网上学习古桥
特点
1师生讲解
2分组学习
1图片
2视频
3电脑室
1能够简单说出古桥的一些基本特点
考察古桥
1对家乡的古桥有
重新认识
2运用各种方法搜
集古桥的资料进
行交流
1明确任务
2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
3发表搜集的有关古桥的资料
1实地观察
2分组活动
3讨论交流
4讲解
1相机
2画纸、铅笔
3记录本
4学习单
1搜集到的
古桥资料
2对学生做
问卷调查
鉴赏交流
1对古桥的历史、特点有一定了解
2在活动过程中锻炼能力
1访问、上网查找
2做小报、写特点
3讲解交流
1分组活动
2讨论构思
3合作讲解
1电脑室
2古镇居民
3记录本
4学习单
1记录的资料
2收集的图片
3做好电子小报
画画古桥
1尝试用不同绘画
技法描绘古桥,如
版画、线描、剪
贴等
2对古桥的造型,内在结构有根深
的了解
1讨论描绘古桥方法
2自主尝试描绘古桥
3根据写生拍照资料描绘
4展示作品
1小组讨论
2个人尝试
3师生互动
1铅笔、
画纸
2吹塑纸颜料
3剪刀彩纸
1桥的图片
2绘画的古桥的各种作品
做做古桥
1尝试用不同方法
制作古桥造型,
如泥塑古桥、木
块、纸板、泡沫板
等
1寻找制作材料
2探究制作方法
3小组分工合作、
师生互助
4完成作品
1小组合作
2师生互助
3展示交流
1陶土
2木块
3硬纸板
4各种工具
1合作完成的各种古桥模型作品
设计创想
1尝试设计保护
改造古桥的方法
2废旧材料设计桥
3表达感想
1讨论交流
2设计创作作品
3写理想、感受
1小组讨论
2个人尝试
1网络教室
2绘画工具
3一些材料
1设计绘画的作品
2文字性的资料
3废旧材料做桥作品
第三节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内容并实践
一、活动过程任务应体现出研究型学习理念
活动任务设计是研究型学习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到活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学生现有的水平。
需要对接下来进行的活动有驱动作用、启发作用、学生易于参与其中并且具有可生成性和对于学生的多重教育功用。
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活动过程与形式来开展,不同阶段的活动任务设计也要能够尽量符合不同学习者的情况,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成为活动的主体。
同时,学生还应能够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
王大根教授指出在进行单元化研究型学习时应当“运用学习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游戏规则”(评价指标);提出“行动口号”激励士气;拟定“单元问题(往往涉及某种价值观念)”深化思维;组织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并为小组命名,增强凝聚力等等”。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研究型学习活动中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考察古桥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单,来让学生明确在考察古桥时的目标,使他们感到考察并不是简单而随意的“看看古桥”,这样的才能在活动时更具有针对性。
在鉴赏交流古桥活动中也设计了学习单,在做做古桥活动以及设计创想桥的活动中也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单。
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欣赏感受古桥
1.回忆交流对家乡及古桥的了解
2.谈谈对家乡古桥的了解:
看过的、书本上学过的、网络了解的
3.图片展示古桥,欣赏古桥
4.交流讲解
(二)实地考察古桥
实地考察古桥的活动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古桥所在地进行观察,收集资料。
它的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组成:
“明确任务——观察记录——整理资料(完成学习单)——总结交流”。
详见下表。
“考察古桥”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活动过程资料
1、明确任务
分发三张学习任务单,讲解考察古桥的具体学习目标
任务一:
仔细观察家乡镇的古桥,哪一座桥最吸引你?
为什么吸引你(是桥的造型特别、桥的名字、桥的材料、装饰图案、桥的碑记)?
请把这座桥的特别之处写或画或拍照下来。
任务二:
除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这座桥之外,在其他的古桥上搜索3项或以上具有特色的美术元素(比如线条、形状、色彩、纹理、材质……),用绘画或者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元素与这座桥的简单关系。
任务三:
除了以上搜索的美术元素外,请搜集1——2项与古桥有关的因素,并把它简单的绘画或记录下来
二、观察记录
1.带学生从学校步行至古桥
2.面对着一座古桥提问:
如何观察古桥?
从什么地方观察?
3.学生回答交流教师小结
4.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比如观察古桥外在造型——桥面——栏杆——桥柱——桥上的图案装饰等等
三、整理资料
1.带领学生回到学校班级
2.简单交流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
3.指导学生把学习单内容补充填写完整
四、总结自评
1.利用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2.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自评:
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掌握的有关古桥的最基本知识
例如:
学生完成任务一学习单
例如:
学生完成任务二学习单
设计“考察古桥自我评价表”进行自评
(三)鉴赏交流古桥
鉴赏交流古桥活动是在完成考察古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古桥内在的各项知识,它的过程主要设计为四个环节:
“提出问题——分组分工——制作小报——交流评价”。
详见下表:
“鉴赏古桥”活动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文化 校本 课程 教材 17 精选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