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差异分析.doc
- 文档编号:895105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87.50KB
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差异分析.doc
《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差异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差异分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差异分析(2007-2009)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基础教育是按照国家规定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旨在培养国民素质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本文所指的基础教育主要包含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本调研基于厦门市2007-2009年教育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资料,对厦门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岛内外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为推进厦门教育发展岛内外一体化进程,促进岛内外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一、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一)2009年厦门市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95所,年内招收学生4.20万人,年末在校生12.02万人;小学300所(不含未批办),招生人数3.14万人,在校生17.69万人;幼儿园548所,在园人数7.89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537人。
在各中学、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1.83万人,平均每一教师负担学生16.3人。
(二)主要发展指标分析
1.教育财政资金符合法定的三个增长
(1)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情况
表1:
2007-2009年厦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财政经常性收入情况表
年份
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
财政经常性收入
A与B对比
数值(亿元)
环比增长%(A)
数值(亿元)
环比增长%(B)
2007
29.67
31.5
184.55
29.5
高
2008
34.64
16.8
214.25
16.1
高
2009
41.09
18.6
231.92
8.2
高
从表1看,2007-2009年三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率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
(2)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
表2:
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情况表
年份
生均教育事业费
小学(元)
比上年增长(%)
初中(元)
比上年增长(%)
高中(元)
比上年增长(%)
2007
5303.86
29.4
6378.28
-
7415.62
-
2008
5711.92
7.7
7519.31
17.9
8450.99
14.0
2009
6781.51
18.7
8945.68
19.0
10318.23
22.1
从表2看,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的各类学校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3)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情况
表3:
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情况表
年份
生均公用经费
小学(元)
比上年增长(%)
初中(元)
比上年增长(%)
高中(元)
比上年增长(%)
2007
1167.31
21.5
1297.41
-
1858.31
-
2008
1131.01
6.0
1548.74
19.4
1868.81
0.6
2009
1164.37
3.0
1564.7
1.0
1932.38
3.4
从表3看,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均有所增长,其中中职阶段的生均公用经费涨幅较为明显。
(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当年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表4:
2007-2009年厦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表
年份
预算内教育经费(万元)
财政支出(万元)
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2007
33.38
198.66
16.8
2008
38.60
238.09
16.2
2009
45.27
268.05
16.9
2007-2009年厦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处于波动状态,其中,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最低状态,为16.2%。
2.生师比、生班比控制相对合理
表5:
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校生师比
年份
生师比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2007
21.1
19.1
16.4
2008
22.3
19.1
16
2009
23.2
19.4
15.3
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幼儿园的生师比为22.3,低于全国27.5和全省29.4的同期水平,表明厦门市幼儿园的师资配置充足,发展趋势良好;小学的生师比发展相对平稳,2008年小学生师比19.1,高于全国18.4和全省15.4的同期水平,表明厦门市小学师资配置稍显不足;2008年中学生师比16,低于全国17.4和全省16.4的同期水平,表明厦门市中学生师比控制比较合理。
表6:
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生班比
类别
生班比
2007
2008
2009
小学
40.06
40.29
40.22
初中
45.53
44.28
43.94
高中
45.39
44.27
44.19
从上表看,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的班生额波动均不超过50人,表明厦门的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中小学大班或超大班的现象基本不存在。
小学的生班比基本不变,表明小学的就学压力相对稳定;2007-2009年厦门市初高中的生班比呈下降趋势,表明初高中的就学压力在逐步缓解,2009年初中和高中的生班比分别为43.94和44.19,相对合理。
3.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表7:
厦门市2007-2009年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和学生构成
年份
大中小幼在校生占全市人口%
平均每10万人口(人)
在校生构成(%)
幼儿园
小学生
中学生
大学生
幼儿园
小学生
中学生
大学生
2007
20.4
2657
7010
6809
3878
13.1
39.6
38.5
19.1
2008
20.9
2818
7075
6638
4374
13.5
39.1
36.7
20.9
2009
21.3
3132
7059
6339
4733
14.7
38.9
35.0
22.3
从表7的数据来看,厦门市大中小幼在校生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从2007年的20.4个百分点逐年提升至2009年的21.3个百分点,表明厦门市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平均每10万人口中幼儿园在园人数和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厦门市的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扩大效应明显。
2007年与2009年的每10万人口小学生人数相差49人,差距不大;2007-2009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中学生人数下降明显,2009年最低为6339人,比2007年相差470人。
4.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表8:
厦门市2007-2009年小学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升学率数据表
年份
毛入学率(%)
升学率(%)
小学
初中
小学毕业生
初中毕业生
2007
104.76
113.02
100.05
108.83
2008
107.59
115.33
95.58
121.17
2009
106.11
112.55
96.37
110.24
2007-2009年,厦门市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毛入学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小学和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在100%以上,表明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除了基本满足厦门本市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外,还承担着不少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2007年的100.05%下降到2009年的96.37%,表明厦门市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无法承担过多外来员工子女的就学需求,许多外来员工子女在厦读完小学后,转回原户籍地就学。
初中阶段升学率有所波动,但三年均破百,表明厦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
2008年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121.17%,为历史最高。
5.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表9:
2007-2009年厦门市中小学微机室配备及生机比变化表
年份
微机室面积(m2/所)
生机比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2007
84.8
403.4
7.8
5.0
2008
97.2
431.0
7.3
4.2
2009
90.2
446.3
7.1
4.0
2007年以来,厦门市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效果明显,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厦门市每所小学配备的微机室面积从2007年的84.8m2增加到2009年的90.2m2,增加5.4m2;中学配备的微机室面积从2007年的403.4m2增加到2009年的446.3m2,增加42.9m2,厦门市中小学微机室配备水平明显提升。
从表9看,2007年的小学生机比为7.8:
1,到了2009年生机比为7.1:
1;中学生机比从2007年的5.0:
1变化为2009年的4.0:
1,计算机配置有较大提升。
6.基础教育成果喜人
(1)优质教育资源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是体现一个城市教育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程度的间接体现。
至2009年,全市共有省一级达标学校12所,二级达标学校10所,二级以上学校占全市普通中学数量的23.2%;省级示范小学14所,占全市小学数量的4.7%,省优质幼儿园18所,占全市幼儿园数量的3.3%。
此外,还有与名校合作、名校合办分校、“老名校”与新建校合并和利用“老名校”骨干班子组建新优质学校等方式,积极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模式。
(2)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2007年4月,继思明、湖里、集美、海沧之后,同安和翔安区相继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评估,厦门市率先在全省成为全面实现“双高普九”的设区市。
2009年11月,厦门市成为全省第一个以“全优”成绩通过“对县督导”评估的设区市。
厦门教育发展重心已由追求规模、数量扩充式的外延发展阶段跨入以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特殊教育事业平稳发展,但校舍建设及设备配置相对滞后
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质量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2009年,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小学附设特教班32个,在校生537人,专任教师129人。
与2007年相比,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生职比变化不大,师资水平保持稳定;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指标均有下降,学校建设及设备配置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详见表10)。
表10:
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办学指标对照表
年份
生职比
生均校舍(m2)
生均图书(册)
2007
3.90
30.2
39.6
2009
3.70
29.5
37.6
(4)外来员工子女入学
2007年以来,我市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做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市委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加大资金投入,在岛内新建扩建40所中小学,增加4.5万个学位,解决好岛内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就学问题”。
①《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厦委发[2007]4号).
2005-2007三年间,厦门市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员工子女就学的总量翻了一番,年增幅分别为15.48%、31.20%和34.48%。
2009年,在厦门市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员工子女占全市外来员工子女总数达到67%。
二、基础教育岛内外差异情况分析
1.岛内外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分析
(1)岛外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尚有差距
义务教育完成率是指不间断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的比例。
本文采取的计算公式为:
义务教育完成率=初中毕业生数÷九年前小学招生数×100%。
表11:
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对比表
年份
类别
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
2007
全市
116.40
岛内
221.40
岛外
87.01
2009
全市
119.81
岛内
196.81
岛外
88.06
从上表看,2007、2009年厦门市全市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均在100%以上,表明厦门市已基本实现“双高普九”。
但岛内与岛外的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相差巨大。
从发展趋势上看,岛内的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呈高百分比下降趋势;岛外的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始终在90%以下波动。
从岛内外对比来看,2007年岛内和岛外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相差134.39个百分点;2009年岛内和岛外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相差108.75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岛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往岛内区域流动趋势明显;第二,非本市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主要在岛内区域聚集;第三,与过去“因贫辍学”有所不同,新时期辍学现象呈现“因厌学而辍学”、“因就学难而辍学”的新特点。
(2)岛内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高于岛内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国策,我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向前延伸部分,因其本身流动的市域性,其普及程度可以间接反映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
本文摘取2005年厦门市每万人口幼儿园在园人数分析厦门市岛内外学前教育普及情况的差异程度。
根据《2005年厦门市人口发展概况》提供的各区人口数①厦门市统计局:
《2005年厦门市人口发展概况》,http:
//www.stats-
和《厦门市教育统计资料》(2005年)的相关数据,经测算,2005年厦门市岛内区域每万人口中幼儿园在园人数为252人,岛外区域每万人口中幼儿园在园人数为195人,全市的平均标准为226.5人。
岛内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高于岛外。
2.岛内外中、小学办学规模的差异程度较大
表12:
2007、2009年厦门市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班、生比例
年份
类别
在校生数(人)
生班比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2007
全市
64554
170353
78219
45984
27.8
40.1
45.5
45.4
岛内
35662
90484
38975
22286
27.7
45.7
46.4
45.5
岛外
28892
79869
39244
23698
27.9
35.2
44.7
45.3
2009
全市
78916
177879
76989
43258
28.1
40.2
43.9
44.2
岛内
41664
93303
40579
22045
29.5
45.4
45.3
44.3
岛外
37252
84576
36410
21213
26.6
35.7
42.5
44.1
从在校生规模来看(表12),2007年以来岛内幼儿园和小学的在校生规模一直大于岛外;2007年初中和高中在校生规模岛内区域低于岛外区域,2009年则恰恰相反,说明岛内基础教育发展速度高于岛外。
从在校生的增长趋势来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岛内外区域都呈上升趋势,表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还有上升的空间;初中教育在校生增长趋势,岛内区域呈正增长,岛外区域呈负增长,高中阶段岛内基本持平,但岛外呈负增长,说明岛内的初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岛外的初高中教育规模逐渐萎缩,初中阶段尤为明显。
从生班比来看,小学教育的生班比岛内外差异最大,2007年厦门市小学阶段生班比的岛内外差异值达到10.5,为历年最大值,说明岛内小学的数量少,但学校及班级的规模较大,就学压力大于岛外;岛内外幼儿园、初中的生班比差异次之,其中2009年岛内幼儿园生班比较2007有所提高;高中阶段的生班比岛内外差异最小。
3.岛内外办学条件的差异程度有所缩小
表13:
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条件对比表
年份
类别
幼儿园
小学
普通中学
生均校舍面积(m2)
生均图书(册)
生均校舍面积(m2)
生机比
(%)
生均图书(册)
生均校舍面积(m2)
生机比
(%)
生均图书(册)
2007
全市
6.3
4.0
6.1
7.8
19.1
14.7
5.0
31.7
岛内
7.5
5.3
5.1
7.4
19.0
14.0
4.6
28.0
岛外
4.8
2.3
7.2
8.3
19.2
15.4
5.4
35.2
2009
全市
6.2
4.0
6.3
7.1
20.8
17.0
4.0
42.0
岛内
7.0
5.2
5.5
6.9
21.2
16.5
3.6
39.3
岛外
5.3
2.6
7.2
7.2
20.4
17.6
4.4
44.9
从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看,2007-2009年间我市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岛内外仍存在较大差异。
岛内幼儿园的生均校舍面积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7.5平方米下降到2009年的7.0平方米;岛外幼儿园的生均校舍面积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4.8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3平方米;幼儿园生均图书量岛内高于岛外。
从小学办学条件的差异情况看,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存在差距,2007岛内外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差距为2.1平方米,到了2009年该项差距仍有1.7平方米,岛外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高于岛内小学。
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小学的生机比和生均图书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9年该两项差距为0.3和0.8册。
从普通中学办学条件看,2007-2009年我市普通中学的生均校舍面积均有大幅提高,2009年全市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为17.0平方米,比2007年的14.7平方米增加2.3平方米,岛内外中学的生均校舍面积的差距略有缩小,2007年岛内外中学的生均校舍面积差距为1.4平方米,2009年缩小为1.1平方米。
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中学的生机比和生均图书的差距有所缩小。
生机比的差距保持在0.8,生均图书的差距从7.2册下降到5.6册。
由以上分析可见,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岛外中小幼学校从“硬件”到“软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缩小了岛内外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效果显著。
但在生均校舍面积、幼儿园生均图书方面差距仍较明显。
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岛内基础教育的需求旺盛,但岛内基础教育生源的增长速度与校舍面积的增加速度不相协调;二是城市教育资源的建设拓展空间有限;三是岛外的适龄儿童逐步往岛内流动,造成岛内的基础教育的压力相对紧张,而岛外则相对宽松。
4.中小幼师资的差异程度
(1)每万人口中小幼教师数
本文摘取2005年厦门市每万人口中小幼教师人数来分析厦门市中小幼师资配置的差异程度。
表14:
2005年厦门市岛内外每万人口中中小幼教师人数一览表
类别
每万人口中教师人数(人)
中学
小学
幼儿园
全市
34.8
37.5
12.5
岛内
28.7
31.3
16.6
岛外
42.4
45.1
7.5
由上表可见,岛外每万人口的中小学教师数高于岛内,中学相差13.7人,小学相差13.8人;岛外每万人口的幼儿园教师数低于岛内9.1人。
说明岛内的中小学教师资源相对紧张,岛外的幼儿园教师资源相对不足。
(2)教师学历构成
表15:
2007、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中小幼专任教师学历构成分区对比表
年份
类别
合格率(%)
本科及以上
专科
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以下
中
小
幼
中
小
幼
中
小
幼
中
小
幼
中
小
幼
2007
全市
83.4
99.6
98.0
83.4
20.4
7.8
16.2
56.8
49.8
0.5
22.4
40.4
0.0
0.4
2.0
岛内
87.5
99.6
98.8
83.8
25.0
7.4
12.4
60.4
49.4
0.1
14.1
41.9
0.0
0.4
1.2
岛外
79.6
99.6
96.4
79.6
16.1
8.6
19.5
53.4
50.6
0.8
30.1
37.2
0.0
0.4
3.4
2009
全市
88.5
99.7
97.8
88.5
34.9
11.6
11.2
48.8
50.9
0.3
16.0
35.2
0.0
0.3
2.2
岛内
89.8
99.7
98.6
89.8
39.6
10.1
10.1
51.6
50.9
0.1
8.5
37.6
0.0
0.3
1.4
岛外
87.3
99.7
96.3
87.3
30.6
14.2
12.1
46.1
51.0
0.6
23.0
31.1
0.0
0.3
3.7
注:
1.中学仅含普通初中和高中;2.中学学历标准为本科及以上;小学和幼儿园学历标准为高中阶段及以上。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看。
2007年厦门市岛内外中学的教师合格率差异明显,岛内和岛外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87.5%和79.6%,相差7.9个百分点,岛内外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差异较大;岛内外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差异在2.5个百分点以内。
2009年,厦门市岛内外中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差异明显缩小,岛内外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相差2.5个百分点,岛内外中小幼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构成看。
数据表明,2007-2009年厦门市中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岛内外区域差异不大;本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有所提升,从2007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4.9%,岛内外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差异不断缩小,2007年岛内外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的差异为15.9%,2009年这一差异缩小到9.6%。
三、岛内外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基础教育的投入主要由区(县)级财政承担,由于厦门市辖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差异性。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岛外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区占有全市90.7%的土地面积,2009年该四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9%。
①数据来源:
厦门市统计局,《2009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www.stats-
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思明区与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翔安区相差402.34亿元,差额是翔安区全年生产总值的4倍多。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一致决定了各区财政收入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产业结构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其产业结构中传统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从单纯的现实经济利益来讲,社会的教育需求也会相对较小。
反之,如果技术含量较高的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则社会的教育需求也会较为强烈。
②杜育红: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从近几年来厦门市各区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岛内思明湖里两区的一产比例均为0,三产比重较其他四区相对较高,岛内二区的教育需求、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均明显高于岛外四区。
按照上面的分析,因各区产业结构的差异而引起岛内外教育需求的差异,需求差异直接导致了岛内外教育发展差异。
(三)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厦门市各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设施日益齐全,综合实力均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随着各区规划的“新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市 基础教育 发展 情况 岛内 外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