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 文档编号:8970411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
- 页数:32
- 大小:3.03MB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课程内容
关于(内容标准)“课程内容”部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内容标准)“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标准
活动建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l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l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l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l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l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等。
(二)地图
标准
活动建议
l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l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l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l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
例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
l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l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l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
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设计实验,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说明: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气候
标准
活动建议
1.天气
l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l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l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l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l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l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
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等;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说明:
“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三)居民
标准
活动建议
1.人口与人种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l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l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l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l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开展辩论活动。
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
(四)地域发展差异
标准
活动建议
l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l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l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开展讨论活动。
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五)认识区域
标准
活动建议
1.认识大洲
l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l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l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l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l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l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l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l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说明:
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
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标准
活动建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
l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l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l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l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l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l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开展拼图游戏、学习交流等活动。
例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标准
活动建议
1.自然环境
l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l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l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l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l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l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
说明:
“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
标准
活动建议
1.经济发展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l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l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l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l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l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开展辩论活动。
例如,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四)地域差异
标准
活动建议
l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l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l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
例如:
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
说明:
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
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
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五)认识区域
标准
活动建议
1.位置与分布
l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l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l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l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l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l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l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l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l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l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l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l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l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l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l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乡土地理
标准
活动建议
l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l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l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l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l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l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
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土地理课题(如矿产资源、中草药的种类与分布等),开展调查,交流调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计献策活动。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范围这里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例如,在以一个国家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国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例如,可以用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载体,丰富地理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像的利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理景观图片来观察不同地区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也可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图像反映的地理现象。
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有关地域文化、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成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四)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一方面,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例如,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爱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
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一)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1.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对地理知识的评价,要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例如,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评价标准应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与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
例如,若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地理 课程标准 201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