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docx
- 文档编号:8984827
- 上传时间:2023-05-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49KB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docx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2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2)
古典诗文
2010-04-201302
5d56b7b40100hry1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2)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二)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对比与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
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
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
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
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
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
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
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也就是的一些情况。
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的主要生平经历。
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
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
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
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
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
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的另一层感情来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
因此,本诗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例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的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的解说,了解到这一点,答案就出来了。
其中“觉春生”中的“觉”有“使……醒”之意。
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
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
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象这一片飘零的落花吗?
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的落花染成的一片火红,使人的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也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新雷》诗中的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的意思。
《己亥杂诗》诗中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的意思。
答案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
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
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
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
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
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代 诗歌 鉴赏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