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9368321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83.10KB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教案7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点击: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认识区域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
土地
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农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发达
落后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建筑
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名师点拨要点)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
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
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5)植被差异的形成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方法规律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
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2016·严州模拟)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关于该地区农业生产与饮食习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更适合发展水稻种植
B.乙区域更适合发展苹果等林业生产
C.该地区人们离不开牛羊奶酪和肉食
D.该地区饮食为“饭稻羹鱼”“山珍海味”
2.下列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西人爱吃醋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土壤中钙较少有关
②重庆人喜辣的食俗多与该区域冬季气候较同纬度气温更低、湿度更大有关 ③北方喜咸是因为冬季寒冷干燥,新鲜蔬菜少,形成了腌制蔬菜的习俗 ④南方人喜爱甜食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1.D 2.D 第1题,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河流水系形状来看,甲区域地形起伏较大,适于发展林业,乙区域地势相对平坦,且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种植苹果等暖温带作物;牛羊奶酪和肉食为主食是牧区居民的饮食习惯;该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海洋等农业生产。
第2题,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但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内,冬季气温较同纬度东部高一些。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读中、美两国部分地区略图,完成3~4题。
甲 乙
3.比较甲、乙两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地形均以平原为主,黑土层深厚
B.寒潮是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C.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D.冰川侵蚀是两地湖泊的主要成因
4.比较①②两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地形和自然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因素
C.钢铁和畜产品加工是两市的传统工业部门
D.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两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
3.B 4.B 第3题,甲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湖泊是洞庭湖,①城市为武汉;乙图是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湖泊是密歇根湖,②城市是芝加哥。
冬季影响两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两地均为平原地形,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不是黑土,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五大湖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洞庭湖不是。
第4题,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影响两城市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畜产品加工不是武汉的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也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6·上海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据此回答5~7题。
5.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6.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7.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5.B 6.A 7.D 第5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6题,甲、乙、丙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
第7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
(1)认识区域——先了解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
110°E、120°E、________穿过本区域。
②海陆位置:
东临A________、东海。
③区域范围:
B________(山脉)以东,江南丘陵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2)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人类活动
①平原地形优越:
C________平原、江汉平原、D______平原、长江下游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
②季风气候显著:
属________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________。
③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长江支流有E________、赣江、F________。
(3)探索变化——关注生产力发展水平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区。
①商品农业基地众多:
a________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粮棉)。
②工业基础雄厚:
Ⅰ以________为中心的钢铁、汽车、轻纺工业基地;
Ⅱ以________、株洲为中心的电子、机械工业基地;
Ⅲ以________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水陆交通便利:
________水库的建成,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东部地区南北铁路干线有________线、________线、________线。
答案:
(1)①30°N ②黄海 ③巫山
(2)①洞庭湖 鄱阳湖 ②亚热带 同期 ③汉江 湘江
(3)①江汉 ②武汉 长沙 上海 ③三峡 京沪 京九 京广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名师点拨要点)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例:
区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早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一、三、二或一、二、三
中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由大到小依次为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大到小依次为三、二、一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2016·西安模拟)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1~2题。
1.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政策
C.人才D.市场
2.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
1.C 2.B 第1题,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第2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
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
(2016·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
读图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4.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析:
3.B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时间内桑树种植较多,因而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丝绸纺织业。
第4题,该地区近三十年来,M地发展缓慢,不可能成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N地城市发展较快,最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中心,故可能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读图完成5~6题。
甲
乙
5.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6.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B.B—A—C
C.B—C—AD.C—A—B
解析:
5.D 6.D 第5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第6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
[关键点拨]
1.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间地理差异是区域的基础特征之一。
2.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差异等。
3.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关键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5年全国·2年地方
考向一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
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第
(2)题,流经平原的河流,水流平缓,冲蚀和搬运能力弱,河流含沙量小;流经山区、高原的河流,流速较快,侵蚀、搬运作用明显,因而河流含沙量大。
第(3)题,鱼类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鱼类饵料(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和水温的高低。
因此,从纬度高低、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少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考向二 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
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
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目所给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合卤虫生存;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湖水营养物质丰富。
第
(2)题,题目文字材料给出了本题答案,一方面,20世纪50~70年代,卤虫需低温运输,运输难度大且运费高;另一方面,当时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狭小。
第(3)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产量减少、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近海水产养殖业技术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由“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难得出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
第(4)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取决于个人观点,注意选取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且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
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
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
影响:
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
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
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4.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5.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
解析:
3.B 4.A 5.D 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耕地不断被挤占,加之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粮食的播种面积不断减小;在耕地面积减小,而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为保障粮食供应,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改进农田水利设施能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粮食产量而不会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完善粮食流通体系能促进粮食的销售,有利于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并不会增加粮食产量。
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其他三个选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多、收入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从而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减少;此外,太湖平原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的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进,粮食的商品率也较低。
受以上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太湖平原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第5题,粮食商品率反映了进入市场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但河南省的人口远多于黑龙江省,因此导致其粮食商品率低于黑龙江省。
第2讲 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考纲点击: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1.遥感技术(RS)
(1)工作原理:
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特性各不相同。
(2)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关键装置)
遥感地面系统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3)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周期短,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
(4)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
2.全球定位系统(GPS)
(1)组成
(2)功能:
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
(3)特点: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
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3.地理信息系统(GIS)
(1)功能: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2)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3)应用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地理信息技术:
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数字地球:
是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3)相互关系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名师点拨要点)
1.遥感技术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分析如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原理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
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地下蕴藏矿产的地区,地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与周边地区不同
水、土
地、森
林等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相关资源的分布、类型、健康状况等
不同地表资源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相同资源在不同状态下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环境和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段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监测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灾害监测
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监测
2.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于军用、民用两大领域,在军用领域主要体现在定位和导航两大方面,在民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与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城区公共卫生
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
(3)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1.(2016·汕头模拟)监测雾霾分布最适合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RS)
D.数字地球(DE)
解析:
选C 遥感具有监测范围大、快速及时等优点,因而适宜用来监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第一轮 知识点 复习 教案 地理环境 区域 发展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