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新.docx
- 文档编号:9379391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7.76KB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新.docx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新.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提纲
世界古代史复习
【亚非大河文明】看P27面1-38图(注意方向)
1、认识早期文明的区域:
(BC=公元前)
地区
文明名称
周边河流或海洋名称
文明诞生时间
统一时间
国王
北非
古埃及
尼罗河
BC3500年
BC3100年
美尼斯
西亚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BC3500年
BC18世纪
汉谟拉比
南亚
古印度
印度河、恒河
BC2500年
BC3世纪
阿育王
东亚
古中国
黄河、长江
BC2070年
禹
欧洲
古希腊
爱琴海(地中海)
BC2000年
2、早期文明的国家制度、文明成就:
文明名称
文字
生产能力
大型工程
城市
国家机构和制度
文化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
圣斐斯
法老即国王、军队、刑法
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解剖学,分科治病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
空中花园
乌鲁克,乌尔
《汉谟拉比法典》
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编制太阴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古代印度
象形文字
摩亨佐·达罗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中国
(夏商周)
甲骨文
青铜器
都江堰
镐京
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百家争鸣
古希腊、罗马
字母文字
(拉丁字母)
万神殿,高架引水渠,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
雅典,罗马
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十二铜表法》
科学、哲学、戏剧
3、这些亚非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共同点?
都位于中纬度,北温带,都处于大江大河流域。
4、这些地区为什么可以孕育人类早期的文明呢?
因为这些地域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5、亚非大河文明与欧洲海洋文明的差异?
①东方亚非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经营为主;古希腊、罗马以海洋为依托,属于海洋文明,古希腊海岸线崎岖、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上贸易发达,工商业发达。
②亚非文明古国多是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希腊最重要城邦---雅典是奴隶制国家,民主政治发达。
古罗马从奴隶制共和国发展到奴隶制帝国。
③亚非文明比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出现的时间要早。
人类文明产生的早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6、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国家和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阶级的分化等。
7、种姓制度:
(特点:
种姓制度等级森严,阶级分化严重,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
地位
等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
阶级
一
婆罗门(嘴)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二
刹帝利(手)
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
统治
阶级
三
吠舍(腿)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四
首陀罗(脚)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后果: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佛教产生。
8、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古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
9、古西亚称为“新月沃地”。
东部是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主要居民:
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西部希伯来人是现在的犹太人。
【西方古典文明】(源头在古希腊)
1、古希腊由于山峦海洋的阻隔,BC8世纪开始到前6世纪,进入城邦时代,特点是小国寡民,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BC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终结。
经济特点
政治特点
差异原因
雅典
以对外贸易和商业为主,工商业发达
实行民主制度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
斯巴达
以农业为主
实行军事独裁
2、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
1发展阶段:
①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
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2民主表现:
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②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发放工资和津贴)。
③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之一。
目的:
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环民主。
利:
保护公民利益,对破环民主的人有较大的震慑作用。
弊:
人们容易根据个人的好恶滥用民主权力。
3雅典的民主机构: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构,还有五百人议事会。
⑷正确评价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积极方面:
具有其他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得以享有更多的权利。
消极方面:
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3、斯巴达:
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4、亚力山大帝国:
⑴前身:
马其顿王国⑵发展:
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⑶影响:
亚力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5、古罗马的兴衰
⑴发展历程:
①BC8世纪中期,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建立。
②BC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③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次争霸战争,最终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④BC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⑤BC1世纪,人口迅速增长,罗马社会的危机日益加重,共和制度无力维持,出现了苏拉和凯撒军事独裁。
⑥BC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元首”,独揽大权。
罗马帝国建立。
⑦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⑧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
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⑩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6、罗马共和制度:
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执政官的卫士肩扛“法西斯”,原为束棒,后为权力象征。
‘
7、我国与古罗马的贸易往来:
我国在两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
罗马和中国的交易品的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
8、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
希腊文化
政治制度:
民主制
哲学:
哲学故乡(热爱智慧)。
哲学家:
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
亚里士多德:
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科学:
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提水器。
文学:
荷马《荷马史诗》(木马计),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戏剧:
欧洲戏剧故乡。
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
阿里斯多芬
体育:
起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跑
美术:
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
史学: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
建筑: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罗马文化
政治制度:
共和制
法律:
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影响P25
文字: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建筑:
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记功柱、圆形大剧场、高架引水渠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
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中世纪的国家:
①形成:
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②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③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④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连年征战使破产农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为农奴。
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主与封臣的关系。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
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意思是说: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封臣与领主的领主没有主从关系。
影响:
使不同的封建主之间造成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发生战争)
4、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
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封建庄园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5、封建庄园制度:
(特征)设施齐全、经济自给自足,除了盐和铁。
6、西欧城市与经济复苏:
①城市的自治:
德国“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如何理解?
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通过赎买、起义方式取得。
②城市经济复苏:
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③行会的出现,保护手工业者利益。
④市民阶级的形成:
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阿拉伯国家的特点:
政教合一。
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
②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此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③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
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
2、伊斯兰教遭到麦加贵族反对,被迫出走麦地那的原因:
伊斯兰教中的一神信仰同当时麦加贵族的多神教不相容;赈济贫民,反对高利贷的教义,触犯了麦加贵族和富人的经济利益。
3、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顺应了阿拉伯部落的要求;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有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界限,适应了统一的需要。
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又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
4、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文明成就:
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如:
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
④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
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5、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何鲜明特点?
①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②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③创新性
6、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
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7、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经济文化的贡献:
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传播至欧洲;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及丝绸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将古希腊、罗马及印度的著作翻译出阿拉伯文,便于日后传播。
8、阿拉伯人能创造辉煌文化成就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三洲交界,便于吸收各国丰富的文化营养;②帝国国力强盛,利用伊斯兰教传播伊斯兰文化;③阿拉伯民族善于学习、重视文化。
(穆罕默德语: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1世纪,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其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古代中日之间交流达到高峰是在中国的(隋)唐时期。
3、大化改新(P40-41)
(1)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
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皇权旁落。
②周边大唐王朝以及朝鲜等先进文明的刺激,皇室和改革派渴望改革。
③日本留学生(遣唐使)的推动。
④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
(2)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4)特点:
日本仿效隋唐制度实行的改革。
(5)重要意义:
①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②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6)启示:
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制度和优秀的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东西;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加大对外开放。
要重视农业生产、依法治国等。
4、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坚忍服从等特点。
5、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唐朝风尚。
日本除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学习中国外,还在教育上设太学国学;佛教经由中国唐朝鉴真传到日本;中国唐诗及书法受欢迎;建筑上仿照长安建立新都平城京。
其他如文字、货币、服饰、生活习惯等。
6、两部法典比较
地位
价值影响
实质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都是维护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罗马《十二铜表法》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发展的罗马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7、三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比较
时间
宗教
共同点
经济文化贡献
亚历山大帝国
BC4世纪
疆域都是地跨三大洲;帝国都靠武力扩张建立,故迅速衰落;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
罗马帝国
2世纪
基督教
海陆交通发达,与北欧、印度和中国(东汉)有贸易往来。
阿拉伯帝国
8世纪中叶
伊斯兰教
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桥梁或纽带)
8、都曾定都巴比伦城的国家:
古西亚古巴比伦王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
9、罗马拉丁字母由来演变过程:
古西亚腓尼基字母文字→古希腊字母→罗马拉丁字母。
探究二、世界三大宗教
项目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经典
建筑
风格
寓意
佛教
BC6世纪
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大藏经》
寺庙
类似皇宫
显示佛教崇高的地位。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
耶稣
《圣经》
天主
教堂
高耸入云
显示上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伊斯
兰教
7世纪
610年
麦加
穆罕默德
《古兰经》
清真寺
圆形穹顶
召唤信徒
1、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教义、传播发展、影响
佛教:
(1)背景: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3)传播发展: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并开始外传。
一北经中亚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再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
另一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4)影响:
很多统治者把佛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佛教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很大。
(佛教词汇:
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口头禅、一刹那等)
基督教:
(1)背景:
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教义:
(3)转播发展:
基督教便于统治者控制被压迫征服的人民,统治者扶持基督教为国教。
(4)影响:
表现在“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
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伊斯兰教:
(1)产生背景:
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相互仇杀,社会矛盾激烈,人们渴望统一。
(2)教义:
(3)传播发展:
通过宗教对外扩张,建立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传播。
(4)影响:
阿拉伯国家特点是政教合一。
2、三大宗教相同点:
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3、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 画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4、三大宗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
①教义迎合了中下层劳动人民精神上的需求;②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扶持。
古代中国史复习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夏、商、周)
1、形成: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夏朝: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⑶最后一任国王:
桀。
3、商朝:
⑴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种类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⑵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
(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
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
4、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⑴分封制:
(内容+影响:
P12)受封的人:
国王亲属、功臣等。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影响: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
⑵礼乐制度:
(目的+要求P12)作用:
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两面性:
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5、孔子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
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6、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注:
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
⑴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齐恒公首先称霸:
⑴原因:
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⑵时间:
公元前7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3、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
4、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
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5、变法运动:
魏国:
李悝变法楚国:
吴起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最大影响)
6、商鞅变法:
(1)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3)内容: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影响: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③.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影响: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但取消了世袭贵族的特权。
)④.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4)影响:
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5)性质:
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⑴.符合历史潮流;⑵.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⑶.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7、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
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
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
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历史背景):
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⑵.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
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3.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势。
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提出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统治等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4、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
5.古代思想在当今社会的表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6、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中心主题:
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学派
代表人物
国别
时代
主要主张
经典格言
儒家
孔子
(创始)
鲁国
春秋
①“仁”即“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
楚国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社会 上册 知识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