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docx
- 文档编号:957496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51.03KB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docx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疾病的护理1
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护理2
三、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3
四、语言发育迟缓的护理4
五、构音障碍的护理4
六、臂丛神经损伤的护理4
七、儿童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6
八、癫痫发作和癫痫的护理103
九、婴儿痉挛症的护理107
十、脑性瘫痪的护理110
十一、脑损伤综合征的护理113
十二、脑炎后遗症的护理115
第一章儿童生长发育
第一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疾病的护理
【概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的一组病症。
在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8%,成人期有4%左右,男女比例为4~9:
1。
【临床表现】
ADHD的主要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
1.注意力缺陷;
2.活动过度;
3.冲动;
4.伴随有学习困难,没有时间观念,不易区别他人的感觉或看法,从而出现社会交往困难,可有轻微的运动共济失调。
【护理评估】
1.询问病史
2.访谈儿童
3.幼儿园、学前和学校数据
4.辅助检查
5.神经精神检查
6.心理评定
7.量表
【护理诊断】
1.社交障碍。
2.适应能力障碍。
【护理目标】
改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问题,逐渐提高社交能力,改善就诊者与父母及周围人的交往。
【护理措施】
1.进行注意力的训练、行为认知的训练。
2.社交技能训练。
3.健康教育安全、卫生、相关知识。
【护理评价】
1
通过训练结果及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总结。
第二节儿童孤独症的护理
【概述】
常起病于36个月之前,由多种因素如遗传、免疫、宫内感染、围生期损伤等,作用于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2/万-3/万,但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
男:
女约为4:
1。
【临床表现】
孤独症表现多样,但一定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这三个主要症状,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
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护理评估】
1.询问病史
2.精神检查
3.体格检查
4.心理评估
5.辅助检查
6.孤独症量表评定
【护理诊断】
1.社交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适应能力障碍
4.生活自理缺陷
5.有受伤的危险
【护理目标】
逐渐提高语言交往能力,改善就诊者与父母及周围人的交往。
改善核心症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
1.训练:
①结构化治疗②应用行为分析疗法③感觉统合训练④听觉统合训练⑤社交游戏训练⑥人际发展干预训练⑦语言训练等
2.健康教育安全、卫生、相关知识。
【护理评价】
1.心理评估
2.孤独症量表评定
2
第三节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
【概述】
精神发育迟滞(MR)又称智力低下,起病于18岁之前,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的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水平,并有社会适应行为的显著缺陷。
并非由教育剥夺及视听障碍所致,也非原发性情绪障碍所引起。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IQ50-69,中度精神发育迟滞IQ35-49,重度精神发育迟滞IQ20-34,极重度精神发育IQ<20。
我国发病率为1.2%,男性略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1.轻度,占MR的80%,婴幼儿早期可能有语言发育迟缓及运动能力发育较迟。
语言发育稍落后,但社交语言尚可,分析综合能力差,学习困难,成年后具有低水平的适应职业、社会能力,对环境变化缺乏应对能力,抽象思维方面缺乏灵活性,经过强化训练可以达到9-12岁的智力水平。
可从事简单的劳动和技术性操作。
生活可以自理,称为可教育者。
2.中度,占MR的10%,在学龄前期学习能力低下,可进行较简单的语言表达,不能表达较复杂的内容,学习能力差,很少能升到三年级。
生活自理困难,需要人的监护,部分伴有躯体发育缺陷和神经系统异常,经过强化训练可以达到6-9岁的智力水平,称为可指导者。
反复训练可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
3.重度,占MR的8%,可有躯体先天畸形和神经系统异常(脑瘫、癫痫等),运动和语言能力差,呈愚蠢面容。
学习困难,理解力差。
成年后仅能学会简单语句,不能生活自理,无社会行为能力。
成人后,部分可有自我照顾及防御能力。
经过强化训练可以达到3-6岁的智力水平。
4.极重度,占MR的1%-2%,出生时即有明显的躯体畸形,一般不会走路和说话。
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我防御能力,常夭折。
其智力水平小于3岁。
5.精神发育迟滞伴随躯体,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
生长发育迟缓或体格发育落后,特殊的面部特征、异常的皮肤和毛发、头颅骨异常、运动发育落后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的畸形、感觉器官障碍、癫痫等。
6.精神发育迟滞的心理特征:
性格上有某种极端性,如过度内向、孤僻、活动过多、易兴奋。
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弱,如对事物和物体的感知能力差,对人的表情认识发展落后,难于把握整体情景和氛围。
记忆缺陷。
思维发展落后、肤浅、迟缓,思维固定和缺乏积极性。
心理需求水平低,兴趣爱好狭窄。
情感发生晚、淡漠,对情绪和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薄弱。
【护理评估】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4.神经心理测量
5.精神、行为评价
【护理诊断】
3
1.社交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适应能力障碍
4.生活自理缺陷
5.有受伤的危险
【护理目标】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吃、穿、大小便等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
重视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简单能力,反复训练可从事简单工作。
【护理措施】
1.运动、感觉技能训练。
2.语言训练。
3.吃、穿、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4.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5.健康教育安全、相关知识。
【护理评价】
1.神经心理测量
2.精神、行为评价
第四节语言发育迟缓的护理
【概述】
语言发育迟缓指发育过程中的儿童语言发育没有达到与其年龄相应的水平,但不包括由听力障碍而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及构音障碍等其他语言障碍类型。
这些儿童多数具有精神及对周围人反应的发育延迟或异常。
【临床表现】
1.语言学习障碍:
不会说话,只能说单词,言语不连贯,回答问题是出现鹦鹉学舌样表现。
2.行为方面表现:
部分患儿存在与别人缺少目光接触,烦躁、多动,不与小朋友玩等表现。
训练可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
3.过了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
4.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
5.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6.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均低于同龄儿童;
7.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8.交流技能低;回答问题反应差;
9.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护理评估】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4.神经心理测量
5.精神、行为评价
【护理诊断】
1.社交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适应能力障碍
4.生活自理缺陷
5.有受伤的危险
【护理目标】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吃、穿、大小便等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
重视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简单能力,反复训练可从事简单工作。
【护理措施】
1.运动、感觉技能训练。
2.语言训练。
3.吃、穿、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4.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5.健康教育安全、相关知识。
【护理评价】
1.神经心理测量
2.精神、行为评价
第五节构音障碍的护理
【概述】
构音障碍(dysarthria)构音障碍属于言语障碍,是指由于发音器官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而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以及运动不协调等,产生发声、发音、共鸣、韵律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
其病理基础为运动障碍,所以又称为运动性构音障碍,此种障碍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它语言障碍同时存在,如失语症合并构音障碍。
【临床表现】
1.运动型构音障碍:
不随意运动,呼吸浅表、不规则、调节困难,下颌张合困难,鼻咽闭合不全,完全不能发音、发音歪曲、鼻音过重、音量异常、音调异常、语言短促、不适当的中断等。
张口障碍、下颌运动受限、构音时下颌转换运动功能降低,复韵母(如:
ai、ao、ou、iao、uai等)构音较难;舌后缩、舌前伸不充分、舌尖运动不明显、舌左右运动及舌上抬运动不能,圆唇和噘嘴运动功能差,唇闭合功能差、不能鼓腮,致舌尖音、送气音构音困难
2.器质型构音障碍:
由于构音器官的形态异常导致机能异常而出现的构音障碍,多见于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唇腭裂、巨舌症等。
3.功能型构音障碍;构音器官无形态异常和运动机能异常,听力在正常水平,语言发育已达4岁以上水平,即构音已固定化。
【护理评估】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4.神经心理测量
5.精神、行为评价
【护理诊断】
1.社交障碍
2.语言沟通障碍
3.适应能力障碍
4.生活自理缺陷
5.有受伤的危险
【护理目标】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吃、穿、大小便等方面的日常生活能力。
重视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简单能力,反复训练可从事简单工作。
【护理措施】
1.运动、感觉技能训练。
2.语言训练。
3.吃、穿、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4.社会生活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5.健康教育安全、相关知识。
【护理评价】
1.神经心理测量
2.精神、行为评价
第六节臂丛神经损伤的护理
【概述】
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经,可分为根、干、束3段,各段均有分枝,支配相应的肌肉。
臂丛神经经锁骨与第一肋之间时,被胸锁筋膜固定在肋骨上,然后在肱骨喙突下经过,当外力使第一肋骨喙突间的距离加宽时,臂丛神经受强力牵拉而损伤。
分娩时引起损伤的原因主要为头位分娩的肩难产、胎方位判断错误;臂位分娩时手法不正或后出头娩出困难、强力牵拉胎肩颈部。
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的部位而异,以上干麻痹最多见,典型表现为:
患肢松弛悬重于体侧,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动。
【临床表现】
1.上臂型:
患肢下垂,肩不能外展,肘部微屈和前臂旋前。
2.前臂型:
症状不明显,生后多日才发现。
表现患侧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屈指深肌肌力减弱。
如颈交感神经受损,则上睑下垂,瞳孔缩小。
3.全臂型:
全上肢完全瘫痪,感觉消失。
【护理评估】
1.病史:
现病史、过去史、遗传史、过敏史。
2.饮食、休息与睡眠、排泄、自理情况、嗜好及保健措施。
3.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性格与交往能力、家庭关系、经济状况。
4.体检:
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一般状况、四肢、神经系统。
【护理诊断】
1.焦虑、恐惧与肢体功能障碍及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与关节活动受限有关
【护理目标】
1.就诊者关节活动能力和舒适度得到改善。
2.就诊者皮肤完整,未出现压疮。
【护理措施】
臂丛神经损伤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合并症,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保持肌肉质量,促进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的恢复,最后达到恢复就诊者生活自理能力。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总结如下几大特点:
1.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如:
VitB1、VitB12、加兰他敏等药物封闭治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静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
分疗程进行。
2.促进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行电针(针灸+电刺激)、磁疗、推拿。
3.功能锻炼,如:
手臂的前旋后转、肩关节外展与上举、肘关节内收外旋、手腕部的屈伸运动,及手掌在身体处于坐位及卧位时支撑身体等辅助运动。
当受累的肌力增至3-4级时,可进行抗阻力练习,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
产伤引起的臂丛伤,在早期有锁骨上区肿胀压痛和手臂活动障碍等症状。
可应用支架使患侧肩部保持于外展90°,屈肘90°位,使神经松驰,以利恢复。
每日被动活动患侧肩和肘关节数次。
4.感觉丧失的保护:
受损的肢体易受进一步的碰伤或烫伤,在失去神经支配的皮肤损伤后修复较困难,因此必须保护失去神经支配的皮肤,避免烫压伤。
5.肿胀的护理:
臂丛损伤的肢体肌肉失去运动功能后也失去对肢体静脉挤压回流的作用,特别是肢体处于下垂位和关节极度屈曲位时肿胀更明显,要经常进行肌肉的被动活动及改变关节位置,适当抬高患肢用温水热敷,进行被动牵伸时动作应缓慢,范围应渐增大,切忌粗暴,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6.定期肌电图检查,不仅有利于神经恢复的判断,而且肌电刺激有利于神经再生。
7.如经三个月康复治疗就诊者肩、肘、腕关节活动能力一般都能有所增强,手臂支撑力增大,肌力增加。
证明康复治疗效果是显著的。
但分娩引起的臂丛上干损伤经过3个月保守治疗,肩肘关节无任何改善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护理评价】
1.就诊者关节活动能力得到改善。
2.就诊者皮肤完整,无压疮的发生。
第二章儿童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
1.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新入院患儿及其家长,并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有关制度、环境、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2.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流通,通风时避免对流,以防患儿受凉。
室温以20~22℃、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病室每日空气消毒1次。
3.患儿入院后测体温每日4次,连测3天,体温正常者改为每日1次。
4.入院时测体重1次,以后每周1次并记录。
入院时4岁及以上患儿测血压,以后遵医嘱执行。
5.根据医嘱、病情、年龄给予分级护理。
6.根据医嘱给予相应饮食。
7.病情危重者、特殊疾病需卧床休息者,限制活动,安静、卧床休息;一般情况下勿过分限制活动。
8.及时留送检验标本。
9.经常巡视病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根据患儿年龄及家庭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宣教,必要时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技术的示教。
11.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及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以满足患儿各种需要。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有助于吸吮活动,生后即可开奶;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差。
婴幼儿口腔黏膜干燥、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容易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
(二)食管
食管长度在新生儿时为8~10cm,一岁时为12cm,5岁时为16cm,学龄期儿童为20~25cm,成人为25~30cm.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薄嫩、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和肌层不发达,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后渐变为垂直位。
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
胃容量在新生儿约为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250~300ml,5岁时700~850ml,成人约为2000ml.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黏膜血管丰富,小肠绒毛发育较好,有利于消化吸收。
但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五)肝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新生儿约为体重的4%,成人约为体重的2%。
肝的上、下界随年龄而异,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婴儿在第4肋间)。
腋中线第7肋间,背后第9肋间。
婴幼儿肝在右肋下可触及,6~7岁后则不易触及。
(六)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是随着胰腺的发育而随之增多,但6个月以内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以后才接近成人。
新生儿胰液中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3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故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婴幼儿时期胰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
在体内,胎儿肠道内无细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及直肠。
肠道菌群受食物成份影响,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婴幼儿肠道内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八)健康儿童粪便
①母乳喂养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添加换乳期食物后次数即减少。
②人工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每日排便1~2次,易发生便秘。
③部分母乳喂养儿粪便与人工喂养儿粪便相似,但较软、黄。
添加谷类、蛋、肉、蔬菜、水果等食物后,粪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每日排便1次。
第二节小儿腹泻病的护理
【概述】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较平时突然或逐渐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
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溢奶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多在十次以内,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引起。
起病常较急;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而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①胃肠道症状:
腹泻频繁,每日大便从十余次到数十次;除腹泻外,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物)、腹胀、腹痛、食欲缺乏等。
大便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含水分多,可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有脱水、低钾及低钙、低镁血症等。
③全身中毒症状:
如发热,体温可达40℃,烦躁不安或萎靡、嗜睡,进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等。
【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评估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食物过敏、腹部受凉或过热致饮水过多;询问患儿粪便长时期的性状变化情况,腹泻开始的时间、次数、颜色、性状、量、气味,有无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不适;了解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肠道外感染病史;既往有无腹泻史,有无其他疾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病史。
2.身体状况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如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仔细观察粪便性状;评估患儿体重、前囟、眼窝、皮肤黏膜、循环状况和尿量等;评估脱水程度和性质,有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糜烂、破损。
3.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家长对疾病的心理反应及认识程度、文化程度、喂养及护理知识等;评估患儿家庭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卫生习惯等。
【护理诊断】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肠道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4.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护理目标】
1.患儿腹泻、呕吐次数逐渐减少至停止,大便性状正常。
2.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
3.家长能对儿童进行合理喂养,体重恢复正常。
4.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5.患儿臀部皮肤保持完整、无破损。
【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而影响生长发育,故应继续进食,以满足生理需要,促进恢复。
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减少哺乳次数,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换乳期食物添加;人工喂养者可喂米汤、酸奶、脱脂奶等,待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4-6h(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1)口服补液:
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
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
(2)静脉补液:
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1)第1天补液:
①输液总量:
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对于营养不良以及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进行精确计算:
②输液的种类:
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③输液的速度:
主要取决于累积损失量和继续损失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若呕吐、腹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2)第二天及以后补液:
一般只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小时内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应尽量口服。
3.控制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应分室居住,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腹泻患儿用过的尿布、便盆应分类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发热的患儿,根据情况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4.保持皮肤完整性(尿布皮炎的护理)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勤更换,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皮肤糜烂或溃疡者,可采用暴露法,臀下仅垫尿布,不加包扎,使臀部皮肤暴露于空气中或阳光下。
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5.密切观察病情
(1)监测生命体征:
如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体温过高时应给患儿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并予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
(2)观察大便情况:
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量,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观察全身中毒症状(4)观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6.健康教育
(1)指导护理:
向家长解释腹泻的病因、潜在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
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
测以及脱水表现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
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溶液,强调应少量多次饮用。
(2)做好预防:
①指导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换乳期食物,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②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要定时消毒。
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
④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
第三节营养不良的护理
【概述】
营养不良是指因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
临床上常见3种类型:
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患儿喂养史;患病史及生长发育史。
注意是否存在母乳不足,喂养不当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否有消化道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是否为早产或双胎等。
2.身体状况测量患儿的身高、体重并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儿童正常标准相比较,判断有无营养不良及其程度;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检查有无精神改变、肌张力下降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的心理个性发育情况,家庭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角色是否称职;了解父母的育儿知识水平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能量摄入不足和需要、消耗过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生长发育迟缓与营养物质缺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
4.潜在并发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
【护理目标】
遵循饮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康复 常见疾病 护理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