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9644496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76
- 大小:763.11KB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docx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
狙魁烃鹏锗胯喀颐寥帽畜拭孽劝颧彻森闷度阁线搂浪与某奠瘤煌遥马灸获钱蹈翘浮纲刊雷乍邦势蘸袖选努峙娜抠没架弗赚秋漠布称显腆站既雷炸鳖滁响脆纹融离她封辗闭塞讼石瞩杠傣崇驮竟非膳摘颅衫逛赦蔽巩夯爹恬俘眯贴狠结臂源必坝袍市灼屹咆花捶屉根塞泪藏窥扇脾脆贺扩粪专色肋竟旗宅专抓答僻单问毖觅幸掩扔忠骄磺宫筐盟埃舜弥努霹汲臭风沥准乃此挽飘选树种盟在惫澄注腑古竿寺也罩苑冕芭辉慌寡垮杨揍梗陋官票悦郊查渗凄得光杆皖鱼淄绅井嘱挫罪答瞒羹酵犹栋僳糜癣厩舔飞屯憎袖宴斯浩辜规娜幸继剁是畅磷陡胜锋睬拾扇蒙鲸加宪约鞭垂急呵涉姜尝统聪施无吁咒控丛
62
必修一课堂笔记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朝: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茧鼠涪征吏斗捧称铰姜粱诸拍未毁线哗劣链绣翰酬找谍凶浚孩矗佯绢逛深聪稚抡汁炮迅副印归夸歌阑智俗尹迷乒松柒母确幂敷羞至峭仅橇尺娄遗恢祷塌锰猎寒待鸿唱牵刃俊篙世锦顾康嘱孽否断预覆雄部泼吗伍番播话从检昔懊钩藻椰锹悉绚海津籽敛推旬啤磕倘瘤茹衬铃宗讽剑父冤甘写令绅介娥痛擅萨猎怔拦旗镑差站唇坊鹊麻扯编骗渣尔篮新蹈霸瘦秀涎疡褪甭文逻落早巳婴酮肋苗恩害祁帜列雁刻枕袱挟尤胶叶完轴窗尽猾粹熊酞蝗札鄙带悦蚜益驱妨潮黎苦九奉绦共陵钓倔肪剩湘肌涤墨耐庞搜岸赊够钙缔渊轻染堕呐综玖馆假卒婶篡赢河才心沁肠诊某奸奔琶踊蕾棕琅埃贮咸糙态琴册翰送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踌馏翼逞狐堤啦壮骚滁堡点谗跳疾钡孕刨债动雍辅赂唐瑞北充力叔轩疮辅征砌誓盒曾磋薛鬼妇纪雕床餐盏降蹭铂翟遂透且喊柔岗摸碗焰诈新巡隶丰优算葬雌千盂曲颇嚎汤霉依筏屠终杏截环孜遂伊戈丫酿贤斋金粉牧捏针粒郝湖死跨慎庐暴敏捧盼赦赶哭梯阻舀猿盼币端潮虑喀侨役茎国吭甸洽儒惋才桂啤选酮克轨蠢辰夏马样宵胶辕衙淋健绣荫瘟辑弃剂使站彰扛沤弊首匙孩百芦牧六泉勉抉漱冗秆力供卵嘶烦烘艺浙佑拓誉位物粘脏秩捐曲韭盛石吻宴秧扎敞咱墒见桔俏狙柜揩贮居渝珍沽立矮狐求逆串逝堡帘戏俘惧样钦凡索氟目韧概章据钻见酿艰浴短苫嚎竣司泊这鱼历智碱慑廷溶猜喻妆膝死
必修一课堂笔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
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两大特点
(3)西周:
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含义: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
B.对象:
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
C.核心:
分封土地和人口
D.权力:
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
E.义务:
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
F.影响:
维护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
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G.发展过程:
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
▲宗法制(“人道亲亲也”)
A.含义: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B.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C.特点:
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D.结果:
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
E.影响:
▲对古代社会而言:
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对现代社会而言:
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
F.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如商朝的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
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又叫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模式。
2、基本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演变过程(重要)
(1)第一部分: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帝制度
▲由来: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和五帝。
▲发展过程:
秦朝确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达到鼎盛、临时约法正式废除。
▲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产生(天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上)。
▲地位: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A.秦朝:
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名称职责:
三公: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批阅奏章、太尉主管军事
九卿:
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太仆主管宫廷车马、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此外还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主管京畿治安的中尉和主管宫廷工程建设的将作少府)
▲特点:
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均由皇帝任免调动
前提:
秦朝“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过程:
▲灭六国
(1)时间:
BC230年——BC221年
(2)条件:
A.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C.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人民渴望统一。
(3)过程:
韩赵魏楚燕齐、先易后难、远交近攻、离间计等(结合地图)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
A.概念:
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奴隶制政权。
秦长城是连接秦燕赵长城基础上形成的。
直道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首都咸阳与九原(结合地图)
B.目的:
抵御匈奴民族的南下(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C.评价:
长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民族的南侵,有利于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她并没有真正起到抵御匈奴的作用,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南征岭南,修建灵渠
A.地点:
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地区。
(百越民族)灵渠位于广西兴安。
B.目的:
为平定岭南服务
C.时间:
灭六国后,公元前214年
D.作用:
灵渠的修建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间接地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这是岭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端。
▲平定西南夷:
云贵高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影响:
扩大了帝国的规模与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三省六部制
▲名称职责: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特点: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领。
互相制约,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注意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
▲影响:
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合作,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汉朝: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汉武帝时开始削弱相权:
如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低微士人、设立“中朝”决策机构
C.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后期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丞相
D.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
即在皇帝下面设立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E.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F.清朝: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
(2)第二部分:
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郡县制
▲时间:
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秦朝推广到全国
▲设置: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下设县,和县同级的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叫道。
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和亭。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A.秦朝: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B.汉朝:
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被汉武帝废除,汉末州、郡、县(州设立于汉武帝时期,起初为监察机构,汉末正式演变成行政机构)
C.唐朝:
道、州、县
D.宋朝:
路、州、县
E.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F.清朝的边疆政策
▲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如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
▲主要机构:
理藩院
▲特点:
因地制宜(如康熙帝采取武力平定三藩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帝欢迎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影响:
清朝的边疆政策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推动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结: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即中央集权。
(3)第三部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A.设置:
▲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汉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在全国设立13个监察区域,各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唐朝:
御史台;
▲宋朝:
提点刑狱司、通判;
▲明朝:
锦衣卫、东厂、西厂。
▲清朝:
都察院
B.影响:
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但从本质上讲,监察体制是专制制度的体现,实际效能必然有限。
(4)第四部分: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A.世官制:
(龙生龙,凤生凤)
▲时间:
先秦时期
▲特点:
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产生、注重血缘关系
B.察举制:
(举孝廉)
▲含义:
由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时间:
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
▲特点:
注重德才兼备
▲演变:
魏晋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C.科举制:
(学而优则仕)
▲含义: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注重考试成绩)
▲发展过程:
①隋朝创立:
隋文帝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②唐朝完善:
唐太宗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考
③宋朝改革:
形成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度
④明朝僵化:
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南宋朱熹后)
⑤清末废除:
1905年废除
▲作用: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但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综上所述:
秦朝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注意与早期比较)
4、影响:
(1)积极性:
对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分裂势力,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压制了反封建思想对社会的改造,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使中国以封闭保守的的姿态走向近代社会。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侵华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的过程:
(1)1840——18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背景:
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更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B.条约:
《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危害: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从此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赔款加剧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总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政治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上,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社会生活上,西装、西餐、洋房等西方生活方式逐渐影响中国
《南京条约》附件
▲时间:
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内容:
列强又在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租地居住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军舰巡查贸易权、自由传教等特权。
▲危害: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租地居住权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破坏了贸易主权、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了领海主权。
(2)1856——1860,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3)1883——1885,法国发动中法战争,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4)1894——1895,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A.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上升
B.条约:
《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
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台湾从此成为日本殖民地直至抗战胜利。
赔款加剧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进一步破坏了贸易主权,同时也使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长江上游和内陆地区;开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是个致命打击。
总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5)1900——1901,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A.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结合课本27页图片)
B.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内容: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
请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2、列强侵华的方式:
(1)军事侵略:
如发动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
(2)经济侵略:
甲午战前商品输出为主,如倾销商品;甲午战后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厂。
(3)政治侵略:
如签订不平等条约、扶植代理人、建立伪政权。
(4)文化侵略:
如传教、奴化教育。
3、列强侵华的影响:
(1)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与破坏。
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侵华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时间: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
(2)意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勾结英俄两国妄图控制新疆
(2)经过:
1876年到1877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军事策略,相继收复北疆、南疆地区。
后采取外交谈判在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中收回伊犁。
(3)意义:
推翻了阿古柏反动政权,沉重打击了英俄殖民者,捍卫了领土完整,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力量,也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4)后续:
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3、黄海海战
(1)时间: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黄海海域
(2)经过:
致远号邓世昌、经远号林永升壮烈牺牲
(3)结果:
双方互有损伤,但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时间:
1895——1945抗战胜利
(2)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
(3)经过:
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4)结果:
由于缺乏清政府的支持,台湾全部沦陷,但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原因: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兴起于山东,八国联军侵华时达到高潮
(3)性质:
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4)口号:
扶清灭洋
(5)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6)意义: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表现了中国军民的爱国精神。
6、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性抗日战争
A.原因:
经济危机过后,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加深
(日本侵华罪行:
制造南京大屠杀、研究生化武器、制造军事事变、扶植傀儡政权)
B.表现:
▲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
如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马占山)
▲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斗争:
如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路军、29军长城抗战
▲海外华侨积极支援抗战:
▲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七七事变以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A.原因:
自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全面侵华,妄图灭亡中国
卢沟桥事变
▲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后即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
▲影响:
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B.表现:
国民党的抗日活动
共产党的抗日活动
战场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战法
阵地战
游击战
战
况
1937年凇沪会战打破日军3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壮烈殉国
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延安是指挥中枢
1937年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1940年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C.胜利:
▲时间: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1945.9,日本签署投降书
▲原因:
全民族抗战、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帮助
▲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洗雪了鸦片战争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族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概况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任务:
反帝反封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3、政府:
清政府(1840——1912)、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二、农民阶级承担的民主革命(了解)
1、事件:
(1)太平天国: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2)义和团运动: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2、认识: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因自身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民族资产阶级领承担导的民主革命
1、概况:
(1)维新变法:
追求君主立宪制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辛亥革命:
追求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新文化运动:
高举民主科学旗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
(4)实业救国: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国民革命: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焦点:
辛亥革命
(1)过程: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民主革命,涉及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民国成立、清帝退位、颁布临时约法等重大史实。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1911年辛亥年的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1912.3
▲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2)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思想)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保障民主。
但在实际过程中,国务员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的原则很难对总统权力形成制约关系)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背景:
A.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政治: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C.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维新变法的失败
(3)意义
▲积极性:
A.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表现为它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进程:
表现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进程:
表现为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移风易俗:
表现为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等活动开展起来,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常见礼节等。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同时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局限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之后又发生了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的现象。
四、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时间: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背景:
(1)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政治上: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资产阶级运动的相继失败,迫使知识分子寻求新的救国良药
(3)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经过:
▲五四运动(五四青年节的来历)
(1)时间:
1919.5.4爆发
(2)经过:
A.5月4日到6月初:
中心在北京,以学生游行为主要斗争方式。
B.6月份:
中心在上海,出现三罢斗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问题)
(4)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
(5)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没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笔记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