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配套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9974785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5.56KB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配套练习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配套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配套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配套练习题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乎不同无( )及此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兴不作(起) 仰之弥高(更加)
B.锲而不舍(刻)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样子)
C.沥尽心血(滴)群蚁排衙(衙门)
D.迥乎不同(眼睛明亮)警报迭起(屡次、接连)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读下面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
“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
“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特曼
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
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
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
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
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尔特·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
“是我的朋友吗?
”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
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
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
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
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老人全然如一张擦洗旧了的松木桌,沙白得一尘不染。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
我清理掉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
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
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
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
另一件是幅画像:
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
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
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拐杖瘸瘸拐拐地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
“再会,我的朋友!
”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释】惠特曼(1819-1892):
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6.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
7.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①谪:
官员降职或远调。
②昧爽:
天将明,黎明。
③洎(jì):
及,到。
④趺(fū):
脚背。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就明而读( )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可见张无垢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如是者十四年”,可见张无垢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闻一多诗歌赏析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写作背景】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诗集《红烛》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参考答案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潜心贯注锲而不舍沥尽心血一反既往迥乎不同无暇及此2.D3.B4.D5.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的帮助。
(合理即可)(解析:
文段讲述的是一篇充满真善美的故事。
爸爸把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当汉克了解到要保护弱者时,他用雨披遮盖住娇弱的小花。
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强者应该有一颗爱心,帮助他人。
由此进行概括即可。
)6.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7.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8.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但是自然、质朴,充满力量。
9.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10.示例:
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
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11.
(1)光亮
(2)就1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13.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
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就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
等(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直到如今还在。
11.台 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 )尴尬( )镶嵌( )烦躁( )
撬开( )舀米( )倔强( )黏性( )
2.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的一句(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麻筋草鞋 人踩牛踏 宽敞阴凉 唿搭
B.微不足道 摇来荡去 筹画材料 泥浆
C.精力旺盛 不凑热闹 大庭广众 跨骨
D.门槛台阶 流出涎水 低眉顺眼 嗑头
4.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
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
(2)规劝语气:
(3)批评语气: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
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
“五香花生要吗?
”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
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
“五香花生要吗?
……”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我问:
“是新花生吗?
怎么卖呀?
”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
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
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
“你就不能小心点?
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
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
她语无伦次地说:
“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
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
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
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
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
“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
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
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
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
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5.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文章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①,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注释】①宫市:
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②门户:
指“门户”税。
③邀:
这里指“强要”。
9.请用“/”标出下面两句中的停顿处。
(各一处)
(1)遂殴宦者。
(2)谏官御史数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
(2)才与绢数尺( )
(3)汝尚不肯 ( )(4)遂殴宦官 ( )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丛草为林B.跪而拾之以归
C.能以径寸之木D.不以疾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卖柴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令人心酸的父亲——谈李森祥的《台阶》
门前的台阶与家庭的地位,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父亲”的眼中却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家乡人总认为:
门前的台阶就象征着家庭的地位。
“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因他不愿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
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实现了,心头的喜悦那当然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他脸上总挂着笑容,迫不及待地要搬进新屋住,还放了四颗大鞭炮。
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都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辛酸的。
虽有奋斗后成功的喜悦,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由生出几点感慨。
一、一幅悲凉的人生画卷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父亲”有自己的追求:
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为此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其实,“父亲”对新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富丽堂皇,只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
这不是奢望,可“父亲”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年轻时力大如牛,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太大力气,新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体也垮了。
“父亲”的幸福感成了失落感,一丝惆怅、一声感叹:
“这人怎么了?
”
“父亲”的感叹,让文中的“我”感到无限悲凉,说不出的痛心,他的身体与人们眼中所谓的地位相比,孰轻孰重,难以言表。
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
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完成心愿——感叹人生。
文中没有优美的文字,只有“父亲”不断的追求,他在追求中,时刻在快乐着、幸福着,因而也就感觉不到累。
可这又能说明什么?
世人在各自的路上,谁问他人如何?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劳动农民的共性,也有“父亲”自己的个性。
“父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要光宗耀祖,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老实厚道,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竟不敢放鞭炮,而且手足无措,极不自在。
他不敢张扬自耀,坐上新造的台阶和别人打招呼,却回答错了问题。
他不愿显示比别人高,只得一级一级往下挪着坐。
“父亲”干了一辈子,他觉得劳动就是生命。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当力不从心、不能劳动时,他便若有所失。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倔强、有自信心、永不服老的人物形象,笔墨虽多是着眼于造台阶上,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却栩栩如生,他挑水上台阶晃了一晃,却不让“我”帮,粗暴地推开了我。
挑水由“我”包了后,他又若有所失,很烦躁。
同时,他又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节俭。
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瓦罐里塞角票。
造新屋,他也不闲着,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但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就有收获。
他认为: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习题 配套练习题 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 说和 做记闻一多 先生 言行 片段 习题 配套 练习题